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4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及处理(2022优秀文档)

治疗
②急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为
40~60mg/kg,2d疗法,每日剂量分2~3 次服用。(120mg/kg,6d服)
③பைடு நூலகம்期血吸虫病:总剂量为120mg/kg (儿童
140mg/kg),4~6d疗法,每日剂量分2~3 次服用。年老、体弱有并发症病例采用 总量60mg/kg,3d分次服用;感染重者 病例采用总量90mg/kg,6d分次服用。 (60mg/kg,1~2d,3~6次)
肺部病变经特效药物治疗后3—6个月 内逐渐吸收消失;并不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
异位损害
2.脑血吸虫病 急性型: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脑膜刺激征、意
识障碍、瘫痪、抽搐,腱反射亢进,锥 体束征等。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白细胞 轻度增多。
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 痫为多。
实验室诊断
(一)血象 ▪ 急性血吸虫白细胞总数多,嗜酸粒
细胞显著增多。 ▪ 晚期则因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与血
小板减少;并有不同程度贫血。
实验室诊断
(二)寄生虫学检查
1.粪检查虫卵 A.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
实验室诊断
B.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适于急性期(分度)。
2. 直肠粘膜活检 阳性率高。晚期病 人肠壁增厚、虫卵排出受阻,粪便 中不易查获虫卵。
3.免疫诊断 查抗原;查抗体
潜伏期长短不一(23—73d)。但以 1个月左右居多。起病较急。
临床表现
l.发热 患者均有发热。热型以间歇型最常见,
弛张热及不规则低热次之;稽留热者,均为 重型,但少见;
患者一般无显著毒血症症状;重型患者 可有意识淡漠、重听、腹胀等.相对缓脉亦多 见、故易误诊为伤寒。
实验二十 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实验二十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它严重威胁着疫区人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本病严重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3个省、市、自治区。
家畜如牛、羊、猪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仅祸害自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人体血吸虫病的主要保虫宿主,为传播本病起了重要作用。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家畜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主要的传染源和污染源。
控制传染源是综合防治疫病、扑灭疫情的重要环节,而控制传染源的前提是确诊传染源。
因此,应用灵敏、快速、经济的诊断方法确诊传染源,己成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以及控制其流行和扑灭疫情必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浪费。
当前对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已有大量的报道,根据本科教学的需要,下面介绍几种本科阶段应该掌握或者需要了解的实验室常用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熟悉日本血吸虫卵和毛蚴的形态特征。
2.掌握血吸虫病虫卵检查方法。
3.掌握血吸虫病毛蚴孵化方法。
4.了解血吸虫病的几种常见的血清学(免疫学)诊断方法。
二、实验器材(一)病原学诊断1.直接涂片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50%甘油水溶液或普通水;(3)器材:载玻片、滴管、盖玻片、显微镜。
2.沉淀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普通离心机)。
3.浮集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饱和食盐水、33%的硫酸锌溶液;(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60目/英寸)、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
4.毛蚴孵化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pH约6.8-7.2,温度约20-30℃的灭菌自来水(脱氯处理);(3)器械: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40目/英寸)、尼龙筛网兜(260目/英寸)、塑料袋、长颈烧瓶(或三角瓶)(500ml)、脱脂棉、天平、温箱。
血吸虫

3. 免疫学诊断
• 皮试(IDT) • 环卵沉淀试验(COPT) • 尾蚴膜反应(CHR) • 间接血凝(IHA)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4. B超
90年WHO颁布标准化草案 92年正式试行方法 96年我国卫生部试行 关键是:严格放臵探头, 在限定切面中测量
5. 综合查病
六、流行
1. 地理分布:东亚
管粪、管水 保护易感人群
防护剂、青蒿素、疫苗等
思考题:
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血吸虫病为一 种免疫性疾病?
为什么血吸虫病不易被消灭?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寄生虫学及流行病 学知识,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来证实日本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宿主、各发育阶段 及其寄生环境、寄生部位)。
谢 谢!
据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 古尸中检获的血吸虫卵证实,血吸虫 病在我省流行至少有2160多年历史。
水
中间宿主
子胞蚴
(钉螺)
毛蚴
母胞蚴
1.成虫寄生、产卵
2.虫卵发育和排出
发育:初产期、空泡期 、胚胎期、
成熟期 沉积:主要在肠壁、肝内门静脉分支 排出:沉积在肠壁中的虫卵可落入 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排出机理 :
卵内毛蚴分泌溶组织酶 破坏血管壁和肠壁
肠粘膜炎性坏死、破溃
• 血管内压(挤) • 腹内压(压) • 肠蠕动(推)
• 晚期:90mg/kg, 6天分服。
控制和消灭易感地带 钉螺: 因地制宜
综合防制
• 杀虫丁 • 氯硝柳胺 • 烟酰苯胺
有计划地硬化排灌水系渠道,大面积减 少钉螺孳生地,灭一块巩固一块。
硬化排灌水系渠道
针对垸内外水网密布、钉螺易漂移扩散的难题,大力推 广应用“江河水系灌溉系统防螺扩散技术”、“压力水道无 螺取水技术”等防螺扩散新技术,投资兴建或改造防螺涵闸, 有效地减少钉螺飘移和扩散。
感染性疾病科血吸虫病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血吸虫病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流行地区及疫水接触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条件,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 临床特点(1)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为常见。
潜伏期2周-3个月。
在流行区有下河游泳、捕鱼、摸蟹、打湖草及防汛等大面积长时间接触疫水史,并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尾蚴皮炎、荨麻疹、发热、肝脾肿大伴压痛、腹痛、腹泻;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粪便普查或因其它疾病就医时发现,或有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尢以左叶肝肿大为主者;流行区青壮年新近出现癫痫发作者均应考虑慢性血吸虫病。
流行区有巨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腹内痞块或侏儒症等患者,应疑为晚期血吸虫病。
(3)异位损害:是指虫卵及(或)成虫迷走和寄生在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病变。
以肺、脑常见。
①肺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在肺部虫卵沉积处出现间质性病变、灶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呼吸道症状轻微,且常被全身症状所掩盖。
肺部体征不明显或可闻及干、湿罗音。
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加,呈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部为多见。
②脑血吸虫病:可表现为脑膜炎症状或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为多见。
颅脑CT 扫描显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其周围有脑水肿。
如能及时治疗,大多可康复,预后好。
3. 实验室检查:除流行病学史与临床表现外,确立诊断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1)寄生虫学诊断①粪检:粪内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出毛蚴,提示体内有活成虫寄生,即可确诊。
常采用新鲜粪便沉淀虫卵毛蚴孵化法。
②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可了解有无血吸虫感染。
但在活检时要注意防止肠出血等危险。
(2)免疫学诊断①抗体检测:常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尾蚴膜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等,虽研究进展迅速,但不能区别既往感染或现症病人。
牛血吸虫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11,2023牛血吸虫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德成天峻县木里镇畜牧兽医站,青海天峻817299摘 要 牛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征,可严重影响肉牛健康生长。
疫病检测部门可根据牛血吸虫病的发病经过和临床表现,通过实验室诊断法,确定肉牛是否感染了血吸虫病。
同时,养殖人员应结合养殖区的规模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如实施封洲禁牧措施、建设沼气池、加大血吸虫病的宣传力度、制定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方式,有效降低血吸虫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牛血吸虫病;诊断;治疗;预防措施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11.018 引言牛血吸虫病又被称为日本分体吸虫病,主要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流行,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征,可严重影响肉牛健康生长。
该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钉螺。
牛血吸虫病的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夏秋季气温偏高的时候最易发生,并且该病对犊牛的危害更大,因为犊牛的免疫力弱,一旦感染上,死亡率高达90%。
血吸虫的成虫会寄生在患病牛的主静脉和肠系膜小静脉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大量虫卵,这些虫卵会顺着血液进入到病牛的其他组织器官中从而引起病变,且会随着病牛的粪便排出体外,威胁其他健康牛的生命安全。
发病牛群的临床表现感染血吸虫病的肉牛有慢性和急性2种情况。
其中,慢性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结肠发生病变、肠道变窄等;急性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高烧、肝脏明显肿大、粪便带血。
血吸虫病的发病后期会表现出肝硬化、腹中严重积水、静脉扩张、贫血等,对患病牛的粪便进行检测方可最终确诊。
大多数动物感染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都相似,其中牛感染的情况最为严重。
病理变化通过观察发现,病死肉牛消瘦,供血严重不足,将其进行解剖,观察到其皮下脂肪严重萎缩,肝脏肿大且上面有灰白色或黄色的沙粒状结节。
血吸虫 诊断金标准

血吸虫诊断金标准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脏和肠道引起。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体环境传播,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及早诊断血吸虫病对于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血吸虫病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首先,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恶心、腹泻、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能明确诊断血吸虫病,因为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
因此,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血吸虫病的关键。
在实验室检查中,血吸虫病的诊断金标准是通过血液和粪便检查来确定。
血液检查主要是通过寻找血中的血吸虫卵来进行诊断,这需要进行血液镜检查。
而粪便检查则是通过寻找血吸虫卵在粪便中的排泄情况来进行诊断。
这两种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血吸虫卵的排泄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出感染的情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血吸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超声、CT、MRI 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肝脏和肠道的情况,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特别是对于肝脏受损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病变情况,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血吸虫病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患者是否感染血吸虫病,从而进行及时的治疗。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根据这些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血吸虫病同样非常重要。
首先,要避免接触受感染的淡水体环境,尤其是在感染高发区。
其次,对于那些长期生活在感染高发区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血液和粪便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
另外,加强对血吸虫病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手段。
总之,血吸虫病的诊断金标准是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血吸虫病。
同时,预防血吸虫病同样重要,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定期检查,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ws 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6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是卫生部颁布的关于血吸虫病诊断的国家标准。
以下其主要内容: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疑似血吸虫病患者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诊断原则:血吸虫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标准:血吸虫病的诊断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三个等级。
疑似病例:有疫区生活史或与疫区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症状,并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的患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的基础上,粪便或直肠棉拭子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或毛蚴,或血清学试验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弓|起的肝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基础上,经过病原学检查(如肠系膜淋巴结穿刺、腹腔镜检查等)或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证实存在血吸虫感染。
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应与疟疾、伤寒、败血症等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同时,对于有肝脏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的患者,还应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相鉴别。
以上是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制定:审核:批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原学诊断
直接涂片法
• 检出率低
自然沉淀法
• 尼龙袋集卵法+毛良加藤法、集卵定量透明法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 活卵、变性卵和死卵的鉴别(粪检阴性 及高度怀疑者)
二、免疫学诊断
检测抗体
皮内试验 • 快速简便, 特异性低 • 用于粗筛 环卵沉淀实验 • 敏感性高, 假阳性率低, 操作简便 • 反应结果用 环沉率表示 间接血凝试验 IHA • 简便,敏感 性高,粪检 阳性符合率 90%以上, 早期诊断; • 重复性欠佳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较强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检测抗原
单克隆抗体 (斑点ELISA)
双克隆抗体 (夹心E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