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诊断标准要点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4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7—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血吸虫病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血吸虫病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血吸虫病诊断张家阴2022-12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一、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粪便中含有活卵,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接触感染水。
(3)易感性:人和脊椎动物通常易感染日本血吸虫。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尾蚴通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丘疹和瘙痒。
这是一种快速且延迟的过敏反应。
当儿童蠕虫穿过宿主时,经过的器官(尤其是肺)会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和破裂,导致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儿童蠕虫通过人体时,患者可能会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由局部炎症和昆虫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不同类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宿主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免疫应答,一方面通过肉芽肿反应将虫卵破坏清除,并能隔离和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减少血液循环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和对机体的损害;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破坏了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疤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组织血管中形成,阻塞血管,破坏血管结构,导致组织纤维化。
这种病变主要见于卵子沉积较多的器官,如肝脏和结肠。
在肝脏,卵肉芽肿位于门静脉分支和前窦静脉的末端,因此肝脏的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在严重感染的患者中,门静脉周围会发生广泛的纤维化。
在肝脏切片上,门静脉周围长而白色的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脏,称为管道纤维化。
它是晚期血吸虫病的特征性病变。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二、临床表现(1)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如下:1发热: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症状。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诊断血吸虫病

(三)红细胞鞣化
取1/10000鞣酸溶液与等量2.5%红细胞悬液 混匀,置于37℃ 中15min,并不断摇动。洗 涤,去除多余的鞣酸。
鞣化红细胞的优点 鞣化后红细胞易吸附蛋白抗原。
(四)红细胞致敏
取虫卵抗原原液1:100稀释,与2.5%的鞣化红 细胞等量混合,置于37℃水浴中30min,并不断摇 动,然后离心,洗涤,去除多余抗原。
用含有5%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56℃灭活) 的pH7.2PBS保护液,配成10%浓度的
(五)致敏红细胞的冰冻干燥
将上述致敏红细胞悬液摇匀,分装于2ml安瓿 内。每支0.4ml,立即放入-40℃冰箱冰冻,待全部 分装完毕后,移入冰冻干燥机内,冰冻干燥约24h, 干燥后封口,保存于4℃中备用。
(二)红细胞醛化
取人“O”型血红细胞3份(不同个体) 混合 ,用生理盐水洗涤 。置冰浴内,将戊 二醛溶液慢慢滴入红细胞悬液中,边加边 摇,醛化1h。用1/10000的柳硫汞蒸馏水配 成10%的红细胞悬液,置于4℃备用。
醛化红细胞优点 克服了个体差异,保证实验重复性 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时间,在4℃可保存1年 避免操作过程中因振荡、低渗、冻融使红细
(四)在第2、第3孔中各加致敏红细胞悬液 25μl,将反应板放在振荡器上振荡1min,室 温下静置45min,观察反应结果。
四、反应标准
(一)阴性反应:红细胞全部下沉在 凹底部,形成紧密的圆点,周围整齐 清晰。 (二)阳性反应:待检者血清以1:10 稀释度出现凝集反应为阳性起点
(三)反应强度 “-”:红细胞全部下沉在凹底部,形成紧密 的 圆点,周围整齐清晰 “+”:多数红细胞下沉在凹底部形成圆点, 周围可见少量凝集红细胞 “++”:凹底部可见明显的红点,凝集红细 胞在底部形成小薄层
血吸虫病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
2.检疫方法
(1)皮内试验: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
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 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 性反应。 igm、igg、ige等,可采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红细胞凝 集试验等方法检测。 等。
1.急性吸血虫病症状: 大多见于初次感染者,以夏秋季为多起病较急,以发 热等全身症状为主。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在38~40℃之间热型以 间歇热、弛张热为多见,其次为不规则热。热度下午或晚 上较高,可达40℃,伴畏寒,清晨汗出热退,发热可持续 数日至3 ~4个月不等。重者常有神志淡漠,听力减退, 甚至谵妄、昏迷。较久者常有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 肿等。 (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常见,多见于发热期, 广泛分布或仅局限于四肢, 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流行病学 (1)人群易感性 以农民为多,种植水稻地区人群比种植 干旱性农作物人群易感,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人群比高纬度 高海拔地区人群易感;男女无差别,妇女在河中洗衣,儿 童在水中游泳均易感染。 (2)传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狒狒与猩猩虽有自 然感染,但对本病传染不起作用。 (3)传播途径 患者尿液与粪便中虫卵污染合流、池塘 等水源,螺蛳感染后释出尾蚴,后者大多由皮肤或(与) 粘膜侵入。
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部 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蔓延扩散,表现为:
(1)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 (2)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 螺分布范围扩大 (3)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 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 加
四、临床症状
根据初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应答 的不同,临床上分为: 1.急性(Acute) 2.慢性(Chronic) 3.晚期(Advanced Stage) 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
传染病学血吸虫病

患儿李某,因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游泳而感染,出现发热、皮疹、腹痛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急性血吸 虫病,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患儿康复出院。
治疗经验分享
药物治疗
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轻等 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等,采取相应的对 症治疗措施,以缓解患者痛苦。
人群分布
血吸虫病在人群中的分布与疫水的接触机会有关,因此渔民 、农民、牧民等职业人群以及儿童和青少年是血吸虫病的高 发人群。
患病人数及影响
患病人数
全球患病人数约2亿,我国历史上曾有数百万血吸虫病患者,经过几十年的防 治工作,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影响
血吸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轻者出现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重者 导致肝硬化、腹水、脾肿大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血吸虫病还 对疫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03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原学检查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或 毛蚴孵化法等,在粪便中查找血 吸虫卵或毛蚴,以确定感染。
肠粘膜活检
在肠镜下取肠粘膜组织进行压片 或组织切片检查,可发现血吸虫 卵。
免疫学诊断技术
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特 异性抗体,辅助诊断血吸虫病。
抗原检测
应用循环抗原(CAg)检测技术,在感染早期即可检出特异性抗原,有助于早期 诊断。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如粪便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或毛 蚴,或免疫学检查阳性,可诊断为血 吸虫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一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 GB15976一一2006 )
一、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5%以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降至5% 以下;不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以行政村为单位, 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包据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下同)少于10 例;同一感染地点l周内连续发生急牲血吸虫病病例少于5 例;已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能反映当地病情、螺情变化的档案资料。
二、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1%以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降至1% 以下;不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倒;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已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能反映当地病情、螺情变化的档案资料。
三、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连续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连续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畜;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钉螺;已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能反映当地病情、螺情变化的档案资料,并有监测巩固方案和措施。
四、血吸虫病疫情消灭标准
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连续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和病畜。
血吸虫病诊断及相关检测技术标准诠释20190911

已颁布国家和行业血防标准目录
序号 G-1 G-2 G-3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GB 20048-2006 丝虫病消除标准
GB 26345-2010 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
GB 15976-2015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
代替标准号 GB15976-1995;GB15976-2006
3、取血凝反应板,横向平放纵向使用。于第 1 列第 1 孔加稀释液 100 μL,第 1 列的第 3、4 孔各加稀释液 25 μL,第 2 孔不加稀释 液。
4、于第 1 列第 1 孔加 1 号待测样本 25 μL,充分混匀后吸出 25 μL 至第 2 孔,再从第 1 孔吸出 25 μL至第 3 孔,充分混匀后吸出 25 μL 至第 4 孔,充分混匀后吸出 25 μL 弃去。
晚期血吸虫病:应与结节性肝硬化、原 发性肝癌、疟疾、结核性腹膜炎、慢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等疾病相鉴别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A.1 流行病学 A.2 临床表现 A.2.1 急性血吸虫病 A.2.2 慢性血吸虫病 A.2.3 晚期血吸虫病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血清学检查
B.1 间接红细胞凝集实验 B.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3胶体染料试纸条实验 B.4 环卵沉淀试验 B.5 斑点金免疫渗滤实验
(WS/T 630-2018)
一、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范围
各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
各级医疗 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
血吸虫病 由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所引起的疾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注:改写GB 15976—2015, 定义3.1 )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将抗原包被于红细胞表面,成为致敏 的载体,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通过抗体桥联,出现肉眼 可见的凝集现象,以检测样本中的相应抗体。最常用的红细 胞为健康人“O”型红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4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5.1急性血吸虫病5.1.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3.1.1和3.2.1。
5.1.2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1或3.4。
5.1.3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2。
5.2慢性血吸虫病5.2.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1。
5.2.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2或3.3.3。
5.3晚期血吸虫病5.3.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1(既往确诊血吸虫病者可血清学诊断阴性)。
5.3.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2或3.3.3。
6 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6.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疟疾、伤寒、副伤寒、肝脓肿、败血症、粟粒型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与急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应注意结节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疟疾、结核性腹膜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与晚期血吸虫病有相似临床症状疾病的鉴别。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A.1流行病学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浙江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流行区最东为上海市南汇区,东经121°51′;最南为广西的玉林市,北纬22°20′;最西为云南省云龙县,东经99°04′;最北为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15′。
血吸虫病的传播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特点,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人和40多种哺乳动物均可感染血吸虫病,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了疫水后感染血吸虫。
影响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如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
社会因素是指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
A.2临床表现A2.1急性血吸虫病对发生于初次感染者,在接触疫水后1d~2d内,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部分病人感到痒。
突出症状是发热,特点是病人体温午后开始逐渐升高,傍晚时达到高峰,至午夜大汗热退,热退后病人症状明显减轻。
病人绝大多数有肝脏肿大,并伴有压痛。
感染较重者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脏肿大。
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可导致死亡。
A2.2慢性血吸虫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偶有轻度肝脏或脾脏仗大,多数肝功能正常。
但可因重复感染而出现明显的症状与体征。
常见的症状有间歇性慢性腹泻、慢性痢疾。
腹泻、粘液血便常于劳累后加重。
有的可表现明显的肝脏肿大,以左叶显著,且部分人有脾脏肿大。
嗜酸粒细胞多数增高。
A2.3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常有不规则的腹痛、腹泻或大便不规则、纳差、食后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
时有低热、消瘦、乏力,导致劳动力减退。
常伴有性功能减退。
肝脏肿大,质硬,无压痛。
脾脏肿大明显,可达脐下。
腹壁静脉曲张。
进一步发展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黄疸,甚至出现肝昏迷。
患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病毒性肝炎而明显加重病情。
晚期血吸虫病分为4种类型:①巨脾型:指脾脏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者。
②腹水型:患者常在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过度劳累或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后诱发,腹水可时消时现,病程从数年到10年以上。
③结肠增厚型:亦称结肠肉芽肿型或结肠增殖型。
常表现有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或索条状物,有轻度压痛。
④侏儒型:系儿童时反复多次感染血吸虫,又未及时治疗所致,患者发育迟缓,身体矮小。
实验室检查多见贫血、肝功能异常,严重病例(如腹水)可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血清学检查B.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B.1.1抗原:为用葡聚糖凝胶G100初步纯化的SEA致敏的绵羊红细胞。
所用绵羊红细胞先经2.5%戊二醛化及1:5000鞣酸溶液鞣化后再行致敏。
致敏后的红细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PBS配5%悬液,分装安瓿低压冻干封存。
每批致敏红细胞作效价测定,滴度达1:1280~1:2560为合格。
抗原也可采用SEA和AUA的混合抗原;血球也可采用人“O”型红细胞。
B.1.2操作方法B.1.2.1启开安瓿,每支以1ml蒸馏水稀释混匀备用。
B.1.2.2用微量滴管加4滴(0.025ml/滴)生理盐水于微量血凝反应板第一排第二孔内,第三孔空白,第四孔加1滴。
B.1.2.3第一孔内储存待检血清,并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内,充分混匀后,吸出两滴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
在第四孔混匀后弃去1滴使第三孔、第四孔血清稀释度为1:5,1:10。
B.1.2.4用定量吸管吸取致敏红细胞悬液,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内各加1滴,立即旋转震摇2min,室温下静置1h左右,观察结果。
B.1.2.5每次试验均应有阳性血清作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
B.1.3结果判断B.1.3.1阴性反应为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肉眼见一边缘光滑,致密的小圆点。
B.1.3.2阳性反应:++++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边缘呈现不规则的皱褶。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充满整个孔底。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面积较“+++”者小。
+红细胞大部分沉集于孔底,形成一圆点,周围有少量凝集的红细胞,肉眼见周边模糊(或中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空白点)。
B.1.4反应标准:以血清1:10稀释出现凝集反应可判为阳性。
B.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2.1抗原或抗体:常用SEA包被载体检测抗体,亦可用单克隆抗体包被载体以检测抗原。
B.2.2操作方法B.2.2.1于微量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塑料板的凹孔中加入100μl以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的SEA或单克隆抗体,置4℃过夜。
B.2.2.2次日倾去抗原,用含有0.05%吐温-20的磷酸缓冲盐水(PBS-T PH7.4,0.01mol/L)洗涤3次,每次5 min。
B.2.2.3于凹孔中加入以PBS-T作1:100或1:200稀释的受检者血清及参考血清(每批设1个阴性对照和1个阳性对照)100μl,37℃,1h。
B.2.2.4倾去血清,以PBS-T洗涤3次,每次5 min。
B.2.2.5加入以PBS-T作1:1000或1:40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结合物100μl,37℃,1h。
B.2.2.6倾去酶标记结合物,以PBS-T洗涤3次,每次5 min。
B.2.2.7加入100μl已加H2O2的邻苯二胺(OPD)或四甲基联苯胺(TMB)底物溶液,37℃,30min。
B.2.2.8在各凹孔中加入2mol/L硫酸(H2SO4)50μl以终止反应。
B.2.2.9在酶标专用比色计上读取492nm(OPD为底物)或450 nm (TMB为底物)光密度(OD)值,以P/N≥2.1倍判为阳性。
B.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DDIA)B.3.1抗原:胶体染料标记的血吸虫SEA。
B.3.2操作方法B.3.2.1轻轻混匀抗原贮存管中胶体染料标记的抗原液。
B.3.2.2加50μl标记液至PVC小杯中,再入10μl待检血清,缓缓混匀1min。
B.3.2.3取试纸条插入小杯中,约10min左右,待对照带区出现紫蓝色反应带,即可判断结果。
B.3.3结果判断以检测带区和对照带区均出现紫蓝色反应带为阳性;以对照带出现紫蓝色反应带,而检测带区无反应为阴性。
B.4环卵沉淀试验(COPT)B.4.1虫卵:热处理超声干燥虫卵粉。
以重感染兔血清(接种尾蚴1500~2000条,42 d的兔血清)测试环沉率>30%为合格。
B.4.2操作方法:先用熔化的石蜡在洁净的载玻片两端分别划两条相距20mm的蜡线,在蜡线之间加受检者血清2滴(0.05 ml~0.10 ml),然后用针头挑取干卵约100个~150个,加入血清中,混匀,覆以24mm×24mm盖玻片,四周用石蜡密封后,置于37℃温箱中,经48h~72h后用低倍(80×~100×)显微镜观察反应结果,疑似者应在高倍(400×)显微镜下加以识别。
为简化操作亦可选用预制的有双圆孔的双面胶纸条,只需在圆孔中加入干卵和50μl血清,覆以盖玻片,置37℃孵箱中48h,观察结果。
或选用预制干卵PVC膜片,只需加入血清,置湿盒中37℃保温经24h取出,倾去血清,加少量盐水显微镜下观察反应。
B.4.3反应标准:典型的阳性反应虫卵周围有泡状、指状或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边缘较整齐,有明显的折光。
其中泡状沉淀物须大于10μm(约相当于两个红细胞大小),才能定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