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针灸名家梁慕周及其《针灸学讲义》钩玄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

2019年第1期氏在《救护学讲义》中共有自制方89首,其中用于治衄的自制方25首。
中医急救简便廉验,管氏《救护学讲义》的急救知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发扬。
参考文献[1]聂惠民.伤寒论衄血刍议[J].河南中医,1983,1(1):5-6.[2]汪耀.试析《伤寒论》对衄血论述之意义[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8(4):9.[3]张璐.张氏医通·卷十二[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63:620.[4]王信能.复方侧柏散治疗挫伤84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5):21.[5]汪国圣.血箭治验二则[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2):89.[6]蒲昭和.中药石灰外用简效方四则[N].上海中医药报,2017-4-28(4).[7]孙海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牙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48-149.[8]陈凯佳,夏蔼.管氏《伤科学讲义》中药炮制理论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16,34(3):10.[9]黄卫东,吕武清.冰片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8,17(4):64-66.(修回日期:2018-10-31)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欧阳天赋高日阳△摘要:岭南灸法博大精深,为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岭南地区研究灸法的医家众多,著述颇丰,对我国灸法医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对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发展源流进行系统梳理,以总结岭南灸法的发展规律,并对岭南灸法的学术特色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岭南医家灸法发展源流学术特色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19)01-0014-03A Study on Lingnan Moxibustion Theories with Development Origins in Ancient LiteratureOUYANG Tianfu,GAORiyang(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Abstract:Being vast and profound,Lingnan Moxibus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Lingnan medicine.In ancient Lingnan areas,there were lots of medical scholars studied on moxibustion theories with lots of works,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xibustion history.This paper is to include development regulations of Lingnan moxibustion theories to give an initial discussion on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Keywords:medical doctors in Lingnan Areas;moxibustion theories;development origins;academic characteristics*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岭南名医葛洪及鲍姑艾灸医学史文献整理研究”(编号:201806)△通讯作者,E-mail:gaoriyang123@126.com灸法,在古代称之为“灸焫”,是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41—中医文献杂志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1]。
针灸—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针灸—马丹阳天星十二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诀(原文及白话解)分享收藏马丹阳(公元1122—1183年),初名从义,宋陕西扶风人,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
金贞元年(公元1153—1156年)登进士第后,分配在一个县里管摄六曹(即兵、刑、工、吏、户、礼)。
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遂与妻孙氏同时出家,改名钰,号丹阳,后在莱阳游仙宫羽化。
马丹阳曾长期寓居汝洲北街,他精通医术,善针灸,所创“马丹阳十二神针”甚为著名。
明陈继洲在其所著《针灸大成》中载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其功效“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最后并说此针的传授原则:“至(好)人可传授,匪(不合适的)人莫浪(乱)说” 。
丹阳在汝州行医时,有一少妇猝死于路上,丹阳一见,急俯身口对口吮吸,路人以为轻薄。
少顷,丹阳吐出吮吸的浊痰,少妇立时苏醒,观者才解除误会齐称神奇。
丹阳死后,群众在他的行医处修建一座丹阳观以作纪念,那条街因此称为丹阳观街,今为丹阳东路马丹阳天星十二神针马丹阳为道教北七真之一,其针灸医技尤为精湛,享有盛誉。
其著有《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别名《天星十二神针法》。
天星十二穴分布于人体十二经脉,《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体有十二条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就是说人体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
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总歌诀1【原文】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白话解】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环跳、阳陵泉、通里和列缺12个穴位,临床应用广泛。
适合采用上下两穴或左右两同名穴治疗的是担法(也有人认为担即补法);适合独取一穴治疗的是截法(也有人认为截即泻法)。
针灸学发展简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针灸疗法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治疗方法:采用针刺、艾灸等手段 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 学术发展:为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针灸疗法
起源:秦汉时期 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治疗方法:针灸、艾灸、拔罐等 临床应用:治疗范围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领域
02
针灸学在非药物疗法中的重要地 位
针灸学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灸学在慢性病治疗中的优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灸学与其他医学领域的交叉融 合
05
针灸学的学术体系与流派
经穴考略与脏腑图点穴法
定义:经穴考略与脏腑图点穴法是一种针灸学术体系
历史背景: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是针灸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针灸治疗要掌握时机,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针刺方
法
现代针灸流派及其学术思想
中西结合派:融合中西医学 理论,注重针灸的现代化发 展
民间派:注重临床实效,强 调针灸的实用价值
学院派: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注重临床实践与教学
气功针灸派:将气功应用于 针灸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
调理气血
温针派:注重使用温针灸技 术,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针灸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得到完整传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创新:现代科技与针灸学的结合,开拓了针灸治疗的新领域,提高了治疗效果。 国际化:针灸学逐渐走向国际化,成为世界范围内替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普及:针灸学教育逐渐普及,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稻壳学院
针灸学发展简史
单击添加副标题
目录
李氏奇穴针灸学+李氏奇穴针灸学补遗资料

李氏奇穴,乃李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李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李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穴法特色:李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骨缘分布李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李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穴位组合李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李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命名朴素李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正经奇穴李公历来提倡李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李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李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李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李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李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李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针灸学:针灸学试题预测四

针灸学:针灸学试题预测四1、名词解释公孙正确答案:公,是年老的尊称和正直的意思。
孙,是幼小的卑称和支派的意思。
公孙即祖孙。
又,公孙为复姓。
指其为足太阴与阳明之络穴而言。
祖与父皆可称公,公亦正直之意;旁系皆可称孙(江南博哥),孙亦曲细之意(为孙络、孙脉)。
足太阴之正经如公,别走阳明之别络如孙,正经与络脉在此分行,正为公孙之义也。
2、单选期门穴的位置是()。
A.锁骨中线上,当第四肋间隙处B.锁骨中线上,当第五肋间隙处C.锁骨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D.锁骨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考点】腧穴定位。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
3、名词解释维道正确答案:维,维系。
道,道路。
意指穴处为维系与连接下肢之通道。
4、名词解释肝俞正确答案:肝,指肝本脏,又木也,干也。
俞,同腧,同输,又通枢。
内通肝脏,可达木气之郁滞。
木喜畅顺,此可顺其气而达之也。
5、名词解释悬颅正确答案:悬,悬挂。
颅,头颅。
指其可治头目眩晕如悬诸病也。
6、问答题十二经脉的循行中“入耳中”的经脉有哪些?请写出其支脉循行。
正确答案:小肠经、三焦经、胆经。
小肠经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三焦经经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胆经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7、单选太阳穴的定位是()。
A.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B.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2横指的凹陷处C.目外眦向后约2横指D.目外眦向后约1横指E.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下1寸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太阳穴的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8、单选患者,男,69岁。
听力下降,耳鸣如蝉,时作时止,遇劳则剧,按之减轻,伴腰膝酸软,乏力,舌淡红,脉虚细。
治疗除主穴外,还应选用的配穴是()。
A.肾俞、气海B.肝俞、太冲C.脾俞、足三里D.心俞、神门E.肺俞、列缺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患者症状,可明确诊断为耳聋、耳鸣虚证,耳聋耳鸣虚证主穴为:太溪、照海、听官。
董氏奇穴针灸学实用手册书培训学校班课堂笔记讲义精要整理

主讲:邱雅昌
‘
中 国 针 灸 推 拿 协 会 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 Unirea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1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导读代序
董氏奇穴为我国山东省平度县人董景昌先生家传绝学,代代单传,至董先生在台湾行 医,始允许学生在其诊治病人时侍诊学习,间亦回答学生发问,虽有讲义油印本,从未以 上课形式传授,故门下诸生各人所得不尽相同,但其学生编书时,均以董先生之《董氏针 灸正经奇穴学》为蓝本,再加入自己所闻及经验。本讲义穴位用法经验系以赖金雄师伯所 编之“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为本,删除部分罕用穴位,而本人经验部分及诸多董先生门 人分别发表之病案,将以课堂讲述为主。 董氏奇穴按董景昌先生定名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盖有不自囿〞奇穴〞一隅, 而认为是正统针灸之意。今附上董先生于 1973 年出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时自 序的部分内容,以为读者一窥董先生将其「祖传之秘」公诸社会之意。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自序 针灸治病,历史悠久,至宋仁宗时,铸有「俞穴铜人」 ,确定十二大脉,设三百六十 五针穴,颁行「五脏图」 ,供世人参证,针术更趋昌明,垂今历二千五百年,医圣辈出, 遗着亦伙,惜以文字深奥,语意含蓄,非躬亲体验,实难领悟真谛,是以面授口传,居于 重要地位,但囿于私相传习,秘而不宣,致高深医理,每失所传,良可惋惜! 一般所传之针灸医学,循十四经脉络,订为三百六十五穴位。但观历代名医遗着 , 经穴经废弃者有之,经外再发现者亦有之。不独「俞穴铜人」未臻完备,十四经脉络穴位 亦迭有鼎革,针灸医学仍须继续研究与发展,乃不争之论。 景昌 先祖所传针术,异于「十四经」脉络,所设穴道部位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 大不相同,且重针轻灸,治法简便而功效显著,甚多诊断为难治之症,均经景昌以祖传针 术神速治愈。吾董氏针灸另有渊源,自成一派。奈 先祖遗着毁于兵燹,至深遗憾!所幸 景昌记忆力强,对 先祖面授之针术尚能牢记要诀,来台以后施行义诊,计有三十万病患 同胞深受董氏针术之惠,复因三十万人次之临床验证,董氏针术之疗效乃无可置疑者也。 为响应政府复兴中华文化之号召,发扬我国传统而优良之医术,景昌之奇效针术虽属 祖 传之密,亦愿公诸社会,贡献人群,一则复兴中华文化,再则亦为 先祖「救世济人」传 统医德之发扬。 (中略) 景昌临床治病, 固以祖传针术为要着, 然对 「十四经」 各穴之治效亦曾研究而比较之, 经临床验证,一般「十四经穴学」中所列各穴之主治病症,有未尽者,亦有效微者,特将 有关穴位经景昌验证确定其主治之病症,按实修订附载于后,提供同道参考,亦期抛砖引 玉也。 去年十月,发现市面上有所谓「针灸ㄨㄨ奇穴集」者,经查对其中半数乃剽窃我董氏 针灸奇穴之部分内容(其中穴名有些仍用董氏原穴名,有些穴名则已篡改) 。景昌对此欺 世盗名之徒固属不齿,为免读者受愚,特将《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之内容予以充实后付 印,俾读者能见我董氏针灸奇穴之全貌。 本书之出版承袁国本先生协助编辑、点穴与校订,并予致谢。 董景昌
这不是《灵枢》针灸,评高树中《一针疗法》,其他的就更是噱头,打着黄帝内经旗号营销而已

这不是《灵枢》针灸,评高树中《一针疗法》,其他的就更是噱头,打着黄帝内经旗号营销而已最近很多朋友都给我推荐很多所谓的黄帝内经针灸,灵枢针灸,部分人推荐的是相对靠靠谱的,还有很多是各种营销课之下的灵枢针灸,真是末法时代,群魔乱舞。
引用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观点吧。
观点一:西学东渐,针灸没落,新针杂陈,学者心态浮躁,能潜心中医的人少,能潜心钻研经典的临床者人更少,纵观近几十年来大陆新发明针灸种类繁多,可谓百花齐放,或取经典一角,或取人身一部,或全息之,或八卦之,或平衡之,或对应之,或结合神经刺激等等不一而足,此类新针之术,在某些疾患方面确有非凡之效,但以吾之感觉,这些总有捉襟见肘之感,绝非岐伯之针,绝非岐伯原意。
但是目前针界,没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理论来提纲挈领去指导临床者行针。
岐伯之意已失,面对复杂的人体,面对生命科学,面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像一群盲人在摸象,一群人在挖一座看不见大小的金山,我们也不知道山里有没有,有多少金银财宝,挖到一个珍珠,就好像挖到宝库、找到金钥匙一样。
造成此现象原因甚多,一则我们所见之经典,并非周秦之经典,经过战乱、政治、人为、又或岁月流失,经典中的经典,经过传承千年的过程中,各种原因的整订和修缮,已失去了经典本身的面貌,使后世学者读经之后,常有落空之感,针灸在传承过程中,经过上述各种因素一起作用下,加之在传承中,或有断代期,造就了目前针灸的现状。
观点二、若不是有付标题《灵枢》铨用,我不会对此书有兴趣。
根据这些年研读《灵枢》而有的一点领悟及鉴别力,直觉上很难将<一针疗法>与《灵枢》划上等号。
尽管如此,几天前还是买来此书,并一口气读完。
然而,心情之沉重远过于预期中的失望。
从引言看出,这是一个对针灸有热忱、有追求的针灸医师;从书中"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中﹕要学好中医必须要读几千年前的经典著作吗?",(原文:凡是跟我上门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知道,我要求每人都要带四大经典,至少必须带一本《灵枢》。
发现《针灸大成》明代善本

发现《针灸大成》明代善本2008年深秋时节,到一位老中医家寻求祖传秘方,看到了几卷古代医术。
让人惊讶和意想不到是:这几部古书竟然是我国明代著名针灸医学家杨继洲编著的《针灸大成》中第六、第八和第九卷(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明刻本),而且是原汁原味的明代古籍善本。
这几卷书确实是历尽沧桑、饱经磨难,仅跟随现主人及上一代人就已达百年之久,足迹遍布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东西两隅;如今已是每页边角磨损殆尽,柔软棉纸薄如蝉翼,色泽昏暗犹如黄土。
但是,书中内容完整、图文清晰、标识确切,没有虫蛀、错页、脱漏和改动。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那股清幽淡雅的古墨香气让人如醉如痴,仿佛把人带进了400年前的明代社会。
关于杨继洲和他的《针灸大成》,目前国内出版的权威书刊中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简明针灸词典》(陈汉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中说:杨继洲,“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出其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融贯自己的经验和医案,复选录各家针灸文献,由晋阳(今山西太原)靳贤增选校补编辑,成为《针灸大成》”。
(二)、《针灸推拿学辞典》(梁繁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中说:“针灸大成:①针灸综合性典籍,又名《针灸大全》,10卷。
明代杨济时(继州)于1580年编订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3卷,靳贤补辑扩编为《针灸大成》,10卷,赵文炳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刻行,至清末计300年间,前后重刊、重印近30次。
现存版本多达80 多种,最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刻本,通行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983年排印本。
<辨误>(1)①项中书作者并非杨继洲,应作‘杨继洲原著,靳贤扩编’。
(2)①项书中凡标有‘杨氏’、‘杨氏集’、‘杨氏注解’、‘玄机秘要’字样者均出自杨继洲《玄机秘要》,但其文字已被靳贤改动,已非杨书原貌。
其中标有‘杨氏集’者可查到明确的文献出处,说明系杨继洲直接指目他书;而注有‘杨氏’的篇目有些则难以查明出处,似应为杨继洲自己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针灸名家梁慕周及其《针灸学讲义》钩玄
黄伟萍;李乃奇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5(000)012
【总页数】2页(P1244-1245)
【关键词】针灸学;名医经验;梁慕周;文献研究
【作者】黄伟萍;李乃奇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925;南方医科大学中医
药学院,广州 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梁慕周是民国时期岭南地区的针灸名家,他博学多才,著书立说,潜心中医教育和临证,精于内科针灸,在岭南地区享有盛誉。
笔者试就其生平和针灸著作作一钩玄。
梁慕周(1873—1935),字湘岩,广东南海西樵人,是近代岭南针灸名家。
梁慕周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少从儒,擅诗词。
在目睹家乡疫病流行,致乡中宗族十数人染病身亡后,梁慕周便决心研习岐黄之术,潜心攻读《素问》《灵枢》等,并四处拜访名医,得邻乡名医黄赤诚指导,医学造诣渐深[1]。
光绪三十二年广东地区第一个中医社团——医学求益社成立,梁慕周系该社第六期(1913年)同人。
其时梁慕周擅用华佗针灸法,精于内科、妇科诸症,在广州西关洞神坊四十三号设诊授徒,并受聘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和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教员,主讲针
灸学,兼授病理学、药物学等课程,同时,梁氏还任广东中医公会执行委员兼文牍员、广东中医公会编辑主任、广东医学卫生社董事等职。
1929年,在反对“废止中医案”的全国性中医风潮中,梁慕周执笔起草《告海内外同胞书》,广为散发,影响很大。
1930年,梁慕周等7位广东中医药界代表被聘为中央国医馆发起人并代表广东出席南京中央医馆成立大会,其后梁氏还出任全国教材编委会委员[2]。
梁慕周精通医理,长于文笔,文学修养极高,有“中医秀才”之称,现存著作有《医学明辨录》《病理学讲义》《针灸学讲义》《内经病理学讲义》等。
作为岭南地区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针灸医家,《针灸学讲义》[3](以下简称《讲义》)是梁慕周结合个人经验并为教学所需而编著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针灸特点,以下就概述作一钩玄。
2.1 体例和基本内容
《讲义》全书共八章一百八十三节,分为三册,其第七章“四花穴法”文后按语曰“此段文字,照承澹盫编来,慕按……”则该书至少应在承淡安先生《中国针灸治疗学》首版之后,即1931年后。
第一章针刺总论,分九十四节摘取《内经》经文,分类论针灸原理,刺法要点,误刺、禁刺理论和内经刺法等,该部分内容杂而不乱,每节多引经文在前,各家注解于后。
第二章针体总论,讨论九针形制和适应证。
第三章灸法总论,为灸法基础并介绍寒热灸法。
第四章寻穴揭要,分五节介绍取穴要点和人体度量。
第五章穴道备纂系十四经经穴歌诀和奇经八脉循行及经穴歌。
第六章经穴备考按任督脉、手足三阳、手足三阴顺序,详列十四经经穴定位、刺灸法、主治。
第七章针灸要录共二十二节,论述刺灸的操作、注意事项、治则等,尤详于灸论。
第八章针灸赋选,收录灵光赋、席弘赋、百症赋、玉龙赋和指要赋五首针灸临证歌赋。
2.2 文献构成
2.2.1 《类经》《黄帝内经注证发微》《黄帝内经集注》
《讲义》第一至第三章为针灸理论阐释部分,选取《内经》中关于针灸各方面的经典原文,内容包含广泛,既有针灸基本原理,九针形制各宜,补泻大法,又有因时、因人、因病之刺宜,刺禁,刺法,再有具体论五邪、痈邪、大邪、小邪、热邪、寒邪的治法等,亦有对灸法的详论;经文后则附各家注解,引文主要出自张介宾的《类经》[4],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5]《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6]和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7],少部分注文后,梁氏加以个人按语作进
一步的阐释。
2.2.2 张介宾《类经图翼》和杨继洲《针灸大成》
梁慕周在第六章经穴备考部分考证十四经经穴,每穴项下分列该穴别名、定位、针灸法、主治和治症歌诀。
经对比,此部分内容主要引用自张介宾的《类经图翼》[8]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9]。
《讲义》经穴内容的定位、治症歌诀主要引用自《类经图翼》卷四至卷八各经内容;其刺灸法则以《针灸大成》为主,《类经图翼》作补充;主治项两书相互为用。
梁慕周在部分经穴的取穴定位、刺灸法、治疗等方面均有其个人心得体会,以按语形式附随于后。
如肺俞穴“慕按伤寒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是肺俞又为太阳少阳并病所针之穴,又按此穴主泻五藏之热,与五脏俞同”等。
此外,《讲义》第七章针灸要录中灸论部分,亦大多以《针灸大成》卷九内容为根据。
2.3 学术特点
2.3.1 宗灵素为纲,集诸家之长
梁慕周在编著《讲义》教材时,将《内经》作为针灸理论和指导临证的纲领。
在系统把握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分章节地将《灵枢》《素问》中关于针灸的经典论述分类条列,再选取张介宾、马莳、杨继洲、张志聪等诸注家对该段文字的阐释,附注于原文后,有助于学生对经文的理解。
在当时“中医科学化”的思潮下,以承
淡安先生为代表的针灸界已开始对针灸的学术内涵、针灸课程的设置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改革,并引入解剖学知识厘定穴位。
梁慕周显然亦参考过时贤著述,但他仍坚持将《内经》经典作为针灸教材的纲领,采诸家之长,这与他对经典的深入认识和重视是分不开的。
2.3.2 信古而不泥古,治验求真
梁慕周在《讲义》中以经典为纲,同时提倡信古而不泥古,要在临证中验证前贤所论。
在书中多个经穴和灸法的按语中,梁慕周结合自己临证所得,提出有别于前人的观点,足资借鉴。
如膏肓一穴,古今医家多以宜灸不宜针论,梁慕周则曰“昔贤多主用灸而禁针,慕尝疗治疟疾,乘其方来,如发寒则用补针,如发热则用泻针,出针立愈,不一而足,愿以公诸同好者。
”又如对西北诸省所倡灸必有疮的习俗,梁慕周认为此说有失偏颇:“针灸后,发脓也可,不发脓更无不可,慕经手针灸,不下万人,百人中有九十余不发脓者,安在见其不可哉,西北人以发脓为依归,特其习俗相沿,尽亦一偏之见耳。
”对古人用灸动则百壮,甚则千壮的记述,他指出“吾固不敢疑古人,吾亦不肯泥古,皆视其病之轻重而为之”,并举其治验一例“尝治一黄氏妇,环跳穴处,经痛半年,即用艾贴用灸之,第一日灸六十壮,第二日七十五壮,共灸一百三十五壮,其痛遂疗。
”梁慕周方概叹“然后知天下之病,必有灸至百余壮,而病乃可奏功也,但亦居少数耳。
”它如瞳子髎放血治眼红肿痛,外患气病灸鸠尾而愈等,无不体现了梁慕周“医道固要信古,然亦不必泥古也”的主张。
2.3.3 刺法用简,灸分补泻
《讲义》中对针刺补泻的论述十分扼要,梁氏采用随咳进针法,宗《灵枢·九针十
二原》迎随补泻之意,“迎之随之,以意和之,此即补泻兼施之法”。
入针后觉针受吸摄而致搓转迟涩者,是为经气已与针交合,即谓之得气。
其针向有三,或竖或迎或随,不因本经盛衰,而又不须涉及他经者,则针向为竖;凡针法宜于泻者,则
利用迎针,使斜入其针逆经气之来也,左指宜随经气之上游推之前进,使经气增湧,斯邪气易于走泄;凡针法宜于补者,则利用随针,使斜入其针送经气之去也,左指宜向所刺之前后左右处行搔弹法,使经气活动,斯正气易于复原。
梁慕周对灸法的论述尤详,他认为灸分补泻,直接灸效捷。
泻则艾粒取半截绿豆大,火灸见痛后,令病者小吸其气,旋令病者由丹田呼出其气,用长气以呼出之,吸占二而呼占八,在医生亦乘时以口吹去其火,此为灸泻法;补则艾粒取如绿豆大,火灸见痛,先令病者小呼出其气,旋令病者吸气,用长气以达到丹田,呼占二而吸占八,在医生亦兼时以手压熄其火,使火气由穴口尽行而透入之,此为灸补法。
隔物灸则宜分症治之,认为经脉专病者则宜于独艾灸,病兼营卫者则宜于隔姜灸,病兼食道者则宜于隔蒜灸,或隔巴豆霜灸,病兼湿杂者则宜于和药灸。
梁慕周作为民国时期岭南地区著名的针灸家,其《针灸学讲义》反映了他的针灸特点和治验。
他崇尚经典,汲古求真,博采诸家之长,但又主张信古而不泥古,于实践中验证学说,其刺灸补泻简易实用,书中于灸法的应用尤多有心得。
《针灸学讲义》作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教材,其不足之处在于略于病症治疗,不便于临证检索,但其对中医经典的重视,仍值得今天针灸教材编写的借鉴。
【相关文献】
[1]罗雨林.荔湾风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40-242.
[2]刘小斌,郑洪.岭南医学史(中)[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626.
[3]梁慕周.针灸学讲义[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6.
[4]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5]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6]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7]清·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8]明·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9]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