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及鉴赏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4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题。
《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是温柔的。
它轻轻地洒在大地上,唤醒沉睡的万物。
小草探出头来,花儿张开了笑脸,树木也纷纷抽出了嫩绿的枝条。
春雨,是生命的使者,它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1. 根据短文内容,春雨的特点是什么?(4分)答:春雨的特点是温柔的,它轻轻地洒在大地上,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2. 短文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6分)答:短文中提到的春天的景象包括小草探出头来,花儿张开笑脸,树木抽出嫩绿的枝条。
3. 春雨在文中被比喻为什么?(4分)答:春雨在文中被比喻为生命的使者。
4. 短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情感?(6分)答:短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根据短文,春雨对大地有什么影响?(10分)答:根据短文,春雨对大地的影响是唤醒沉睡的万物,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二、古诗词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6-8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4分)答: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
7. 诗中“好雨”指的是什么?(8分)答:诗中的“好雨”指的是适时的春雨,它在春天发生,随风潜入夜晚,滋润万物而不发出声响。
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情感?(8分)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认为春雨是及时的、有益的,它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9-15题。
《春天的田野》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种子。
孩子们在田野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上。
春天的田野,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9.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6分)答: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春天的田野充满了生机、希望和活力。
10.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田野上的人物?(6分)答:文章中提到了农民伯伯和孩子们。
11. 农民伯伯在春天的田野上做什么?(6分)答:农民伯伯在春天的田野上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种子。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24节气之雨水文化常识+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24节气之雨水文化常识+诗歌鉴赏题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
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元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雨水的由来《易•系辞》说,万物“润之以风雨”雨水,是充满生命内涵的节气。
“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尔雅》又云:“天地之交而为泰。
”天地和同,联手“酿造”雨水,所以春之水为泰“春”字体现阳光,“泰”字体现雨露,皆是万物所需。
“甘雨时降,万物以嘉。
”所谓“春气博施”,就是春天以阳光雨露施予万物,彰显博爱精神。
雨水三候雨水有三候,一候水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说的是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
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花信花信,即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亦称“花信风”,即风报花之消息。
风应花期,我国便产生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节令用语,它亦是我国表示气候变换的词语。
《内经》:“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根据农历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
每气15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
八气共是二十四候,每一候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候便成了二十四种花期的代表。
他们的顺序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春夜喜雨》课后练习题(带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春夜喜雨》课后练习题(带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hē zhōu dān ge chè dǐxuán wōdài kuǎn fù gài zhēng róng jīng huáng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曝.晒(pùbào)劲.挺(jìng jìn)瞟.了一眼(piáo piǎo)东奔西窜.(cuān cuàn)叉.腿(chàchǎ)戛.然而止(gājiá)入场券.(juàn quàn)追悼.(dào diào)叱咤.(chàzhà)驰骋.(chěng chéng)三、辨字组词。
渡(______)栏(______)冀(______)副(______)抡(______)踱(______)拦(______)翼(______)福(______)抢(______)四、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____)空见(____)无(____)有(____)不可思(____)悬(____)结(____)(____)箱(____)柜(____)而不舍用其中一个赞美“科学精神”的词语说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五、读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依然毅然居然如果……就……不仅……也……1.没想到过了几个月,(______)收获了许多花生。
2.岁月悠悠,唯有你(______)如旧。
3.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______)接受了任务。
4.河水(______)是我们的兄弟,(______)是你们的兄弟。
5.(______)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______)会灭亡。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春夜喜雨》的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_,字子美,自号_____,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伟大的_____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广东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珠海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高适人曰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②,愧尔东西南北人!【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杜二拾遗:即杜甫。
②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
此时,高适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
14.以下对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故乡”是说杜甫,也是说诗人,一个“思”字将二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结起来。
B.梅花开满枝条,让人空自断肠,这“断肠”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同。
C.诗人身在南蕃,想参预朝政却不能,难免心中百忧又千虑,其忧国情怀于此可见。
D.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闲散自适,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文本简析】本试题选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为鉴赏材料。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有别于其一贯的风格,虽12句,但言浅情真,易于理解。
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14.【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D项是对诗歌后六句的理解。
2020年中考语文 三轮冲刺 诗歌鉴赏 四(10篇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诗歌鉴赏四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东阳路旁蚕妇翁卷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
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田家三咏(其三)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1)这两首诗都以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态度。
(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暗指没有世俗功利的交往,没有繁琐的官场应酬。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暮色中飞鸟结伴而还的情景。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从大自然领悟到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渔家做》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__________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
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园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古诗词诵读 春夜喜雨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含答案)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春夜喜雨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 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的美丽景象,“____”与”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A.触觉B.听觉C.视觉D.嗅觉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B.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夫带来丰收的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C.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 ”;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 ”;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 )。
A.和风细雨B.毛毛细雨C.连绵阴雨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_____,__________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福建中考试题鉴赏题及答案

福建中考试题鉴赏题及答案一、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他被誉为“诗圣”。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细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分析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诗的意象和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随风潜入夜”和“润物细无声”的意象,描绘了春雨悄然而至,滋润万物的情景。
“潜入夜”表现了雨的无声无息,而“润物细无声”则强调了雨的细腻和温柔。
这样的描写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春夜之中。
2. 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什么景象?答案:这两句诗通过“野径云俱黑”与“江船火独明”的对比,突出了江面上的灯火在黑暗中的明亮和温暖。
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传达了诗人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
3. 这首诗的结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有什么含义?答案:这两句诗通过“晓看红湿处”描绘了雨后清晨的景象,而“花重锦官城”则暗示了春雨过后,锦官城的花卉更加繁盛,色彩更加鲜艳。
这样的结尾不仅呼应了诗题中的“喜雨”,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4-6题。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作以婉约、细腻著称。
这首词通过“昨夜雨疏风骤”开篇,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答案:这首词通过“昨夜雨疏风骤”开篇,营造了一种风雨交加、春夜难眠的氛围。
这样的描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不安和愁绪。
5. 词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两句词通过“试问卷帘人”和“却道海棠依旧”的对话,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无奈和惋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及鉴赏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及鉴赏
《春夜喜雨》是杜甫广为传颂散的诗篇之一。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相关试题
(1)全诗紧扣一个字抒情写意,首联中一个字把“好雨”拟人化了。
(2)颔联中“潜”和“细”写出了春雨、的特点,饱含诗人的心情。
(3)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4)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5)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
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答: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
(1)喜知
(2)轻盈、细柔喜悦
(3)拟人手法。
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4)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5)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6)C (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
《春夜喜雨》鉴赏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
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
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