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春夜喜雨》阅读答案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参考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参考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参考「篇一」(1)喜知(2)轻盈、细柔喜悦(3)拟人手法。
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4)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5)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6)C (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参考「篇二」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认为“绝对化的文雅”不能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
对此,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谈谈你的认识。
(6分)参考答案:示例一:孟郊的《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诗,用淳朴、生活化的语言再现了母亲缝衣的情景。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巧琢的雕饰,虽然不符合“文雅”的标准,但朴素自然的语言,却塑造了一位感人的慈母形象,用爱的浓情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因此,用朴实通俗的语言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
示例二:杜甫的《春夜喜雨》雅俗兼备。
前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极具口语化的`特点。
“好”字,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
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中的“潜”和“细”字,凸显了春雨的特点,用字讲究。
全诗语言有雅有俗,令人称道。
因此,不能用“绝对化的文雅”来评价作品。
(6分。
观点明确2分,联系作品分析4分)1.古诗讲究对仗。
这首诗中“慈母”对“手中线”对,“寸草心”对。
2.这是一首歌颂的古诗。
从诗中的一句名句“ ”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参考答案1.游子身上衣三春晖2.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参考「篇三」《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答: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答: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
1. 知时节或当春乃发生
2. 第二联从听觉,第三联从视觉。
3. “潜”字用得好。
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诗人将“雨”赋予了人的情感,说它“知时节”,能够理解春天的需要,及时地降临,体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分)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5分)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认为它来得正是时候;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春雨润物无声的赞美;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反衬出春雨带来的生机;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直接描绘了春雨过后,锦官城花朵更加艳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春意阑珊的景象。
“雨疏风骤”形象地描绘了风雨的猛烈,而“浓睡不消残酒”则表现了词人醉酒后的沉睡状态,暗示了风雨的无情和春天的逝去。
(4分)4.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5分)答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
上片通过对风雨交加、春意阑珊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下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则通过对话形式,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最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春夜喜雨阅读题答案

春夜喜雨阅读题答案春夜喜雨阅读题答案阅读杜甫《春夜喜雨》一诗,完成10~11题。
(5分)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题目中那个字是全诗的字眼?2、颔联写出了春雨的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4、对本诗理解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村,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5、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6、对这首诗赏有误的一项是(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1、喜2、写出了春雨细且悄无声息的特点。
“潜”字拟人化,运用了拟人手法。
3、“知”将雨赋予人的生命。
“重”写饱满,饱含生机。
都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4、 C5、律诗(五言律诗)6、 B。
杜甫《春夜喜雨》阅读训练(精选8篇)

杜甫《春夜喜雨》阅读训练〔精选8篇〕篇1:杜甫《春夜喜雨》阅读训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题目:10.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2分)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风光,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10.(2分)律诗(五言律诗)11.(3分) B 12.(3分) D 13.(3分)D 14.(3分)A赏析:《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场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此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确实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
《春夜喜雨》阅读及答案(精选五篇)

《春夜喜雨》阅读及答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春夜喜雨》阅读及答案《春夜喜雨》阅读及答案春夜喜雨唐.杜甫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答案:1.知时节(或当春乃发生)2.第二联从听觉,第三联从视觉。
3.“潜”字用得好。
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第二篇: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教学设计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
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
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这个“杜”是谁呢?杜甫。
师: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诗?《绝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
(出示全诗)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诗,它属于哪一类?律诗。
师:几言律诗?五言律诗。
师:要学其诗,先知其人。
让我们走近杜甫,初步了解其人其诗。
•(出示杜甫的简介)(生读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也因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并根据注释,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出示全诗)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师:声音响亮,读出了节奏,有自己的韵味,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谁听出来了?“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应该读“zhònɡ”。
语文高考试卷诗歌真题答案

语文高考试卷诗歌真题答案一、诗歌鉴赏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题目是“春夜喜雨”,诗中是如何体现“喜”字的?答案:诗中通过“好雨知时节”表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物细无声”进一步描绘了春雨的温柔和滋润,体现了作者对春雨的欣赏和喜悦。
最后一句“花重锦官城”描绘了春雨过后,花朵更加鲜艳,城市更加美丽,进一步强化了“喜”的主题。
2. 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如“好雨知时节”中的“知”字赋予了雨以人的意识,是拟人手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入”和“润物”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中的“俱黑”与“独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江船的明亮。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这首词中“明月几时有”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通过提问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4. 这首词中“我欲乘风归去”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案:这句词运用了夸张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乘风归去”夸张了作者想要逃离现实,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
同时,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困惑。
二、诗歌默写题5. 请默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请默写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一段。
答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春夜喜雨》阅读答案
唐诗《春夜喜雨》阅读答案
《春夜喜雨》是一首优秀的咏雨诗,作者是杜甫。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唐诗《春夜喜雨》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题目中那个字是全诗的字眼?
2、颔联写出了春雨的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村,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
1、题目中那个字是全诗的字眼?
喜
2、颔联写出了春雨的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写出了春雨细且悄无声息的特点.“潜”字拟人化,运用了拟人手法.
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知”将雨赋予人的生命.“重”写饱满,饱含生机.都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拓展阅读:《春夜喜雨》赏析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
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
《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
农谚云:“春雨贵如油。
”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
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
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
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
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
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
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
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
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
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
“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
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
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
“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
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
雨意正浓。
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
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
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
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
是第二天的事。
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
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
”(《杜臆》卷四)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
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
用词讲究。
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
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
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
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
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
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