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代汉语虚词“焉”

合集下载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一、虚词焉的用法解析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常用于连接或修饰其他词语,以及表达情感色彩等功能。

而“焉”即是一种古代汉字,用作疑问代词和状语,与虚词相结合后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语义。

本文将探讨虚词焉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进行解释。

二、焉的用法及例句1. 询问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在古代汉语中,“焉”常用来引导疑问,并与其他成分连用,表示对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的询问。

例句:你要如何克服困难之时,焉能得到成就呢?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呢?2. 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焉”也可表示原因、结果等逻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与其他虚词或实词连用。

例句:天寒地冻之时,我家花木已枯萎。

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她心满意足地微笑了。

3. 表示强调与肯定有时,“焉”也可用于表示强调或肯定的语气。

例句:这幅画作着实不错,我眼花缭乱。

这首诗婉转动人,我乐此不疲。

4. 表示反问在文言文中,“焉”常用于反问句中,以表达自责、追问等语气。

例句:吾焉能及苏子之才呢?他们辛勤努力,而我却无所作为,焉不羞愧!5. 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焉”有时候也可以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特定的时间点。

例句:此山已有百年, 伟大历史事件便是在此次发生。

穷一宿之后, 天明已是不远了。

三、总结在汉语中,“焉”属于虚词的范畴,其用法丰富多样。

它可以用来询问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强调与肯定、表示反问以及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等。

通过学习虚词焉的用法和相应例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并增进您对虚词焉的了解。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文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充当语法功能词或语义修饰词的特殊词类。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修辞或推进句子结构的作用。

如今,尽管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对于理解和学习古代文献以及欣赏文言文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1. 补语助字:补语助字在句子中常常起到标明补充说明内容或者对前面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之”、“者”、“焉”、“乎”等。

例如,“吾闻师夷长技以制夷,则为之先”(《孟子·尽心上》),其中“之”表示目的或结果。

2. 语气助字:语气助字主要用于表示感叹、反问、疑问等情绪或语气,起到加强语气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哉”、“耶”、“乎”等。

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卧薪尝胆》),其中“耶”表示反问语气。

3. 介词助字:介词助字在句子中用于连接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等,并且起到限定或修饰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以”、“为”、“而”等。

例如,“以为故国不杨吾楚乎” (《楚辞·天问》)。

"以"表示表示目的或原因。

4. 连接助字:连接助字主要用于连接两个短语、从句或句子,并起到衔接上下文、推进思路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乃”、“则”、“者”等。

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它们将前后两个短语联系在一起。

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重要性1. 表达方式多样丰富: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古代汉语表达方式多样化,使得文史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文献内容并进行深入分析。

2. 强调修辞效果:文言虚词通过修饰、衔接和引导句子结构,增强句子的修辞效果。

通过运用不同的文言虚词,可以使得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突显思想观点:在古代文献中,文言虚词常常被用来突出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不同的虚词使用方式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内心世界。

虚词焉的用法

虚词焉的用法

虚词焉的用法一、介绍虚词焉的定义及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没有具体的语义含义的词语。

而“焉”则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之一。

它最早出现于《周礼》中,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文言文中,并在许多成语和俗语中得到应用。

本文将探讨虚词焉的用法,包括其在古代文献和日常口语中使用时的具体表达方式,以及反映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二、虚词焉在句子结构中的应用1. 作为“处所状语”,表示地点或状态。

当“焉”位于句首或副词之前时,可以表示某个地方或状态。

例如,“江南有丹橘”的“焉”即表示了地点:“江南(处所)”。

2. 作为动宾短语替代成分。

在古代文献中,“焉”可用于引导一个由动宾关系构成的动宾短语,从而替代前面提到过的名词或动宾短语。

“昔者公输般与楚共侵蔡……天下谓公输般焉”的“焉”即代替了前文中的“楚共侵蔡”。

3. 作为疑问句中的状语。

在日常口语中,我们可以使用“焉”来构造疑问句,并询问某个具体的内容或原因。

例如,“你去何处?”即可表达“你去哪里?”的含义。

三、虚词焉在成语和俗语中的运用1. 应用于成语中:虚词焉经常出现在一些成语之中,使得这些成语更加富有表现力和修辞效果。

例如,“无事生非”,其中“火生木焉”,含义是指没有原因就制造麻烦。

2. 应用于俗语中:虚词焉也常出现在一些俗语之中,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形象生动的说法。

例如,“人心隔肚皮”,其中的“肝胆相照,不如於温润。

”即指出了人与人之间心意不通的情况。

四、虚词焉反映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和修辞手法1. 示人思维方式:通过使用虚词焉,中国古代文化倾向于采用间接表达方式,而非直接陈述事实。

这样做可以增添句子的文雅和修辞效果,也更贴合中国文化对含蓄和暗示的追求。

2. 丰富修辞手法:虚词焉为古代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拟、描写和夸张等。

这不仅使得文章更加丰富多样,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结论虚词焉作为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虚词之一,在句子结构中起到辅助作用,为句子增添了一种优美的韵味。

探究古代汉语虚词“焉”

探究古代汉语虚词“焉”

Vol. 34 No.5May 2013第34卷第5期2013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焉”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意义多样,用法灵活,有时是兼词,有时是代词,有时是语气词,有时还可以是助词;其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定,可以位于句子末尾,也可以位于句子中央。

特别是位于句尾的“焉”作兼词时,各家的解释也不尽一致。

如对《郑伯克段于鄢》:“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中“死焉”的解释,王力先生主编的教材解释为“死在那里”,许嘉璐教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死在这里。

焉,于是”。

荆贵生讲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焉,指示代词兼句尾语气词,在那里”。

这些教材中对“焉”的解释都是兼词,但兼有的词性及意义解释有所不同。

那么“焉”作兼词时究竟兼有哪些用法,对“焉”的不同用法应该怎么辨别,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一、位于句尾时,“焉”的词性及意义(一)“焉”作兼词“焉”位于句尾经常用作兼词,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意义,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相当于“于此”、“于彼”或“于是”、“于之”,这是“焉”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用法。

其中“于”是介词,主要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事物或人物,相当于“在”、“到”、“向”、“从”等;“此”和“彼”指代地点,意义是“这里”、“这方面”、“那里”;“是”指代事物;“之”代人物,意义随文翻译。

例如:(1)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例(1)~(3)中的“焉”分别用于动词后,相当于“于此”,“于”引进地点,可译为“在”,“此”指代地点,译为“这里”。

(4)制,严邑也,虢叔死焉。

(《左传·隐公元年》)(5)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天文》)(6)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关于《马氏文通》中“焉”字的用法

关于《马氏文通》中“焉”字的用法
陈 燕
( 昌学院 中文 系, 西 四川 西 昌 6 5 2 ) 10 2 带


要 : 马氏文通》 《 是我 国第一部研究古汉语语法的 书。这 本 书对 古汉语语 法做 了详尽 的分析 , 我们 学 为
习、 研究古汉语语法提供 了宝贵 的资料 , 然它也 有缺点 , 如对虚词“ 字的解释 。笔 者在 仔 细阅读、 焉” 比较后 , 出 提
词“ ” 焉 字的解释就有值得商榷 的地方 。笔者 在仔细 阅读 、 比较其他参考 书后 , 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 以资参考 。现列
举如下 :


《 氏文通》 5 马 第 4页 提到 “ 记屈原 列传 : 史 其存 君
兴国而欲反覆之 , 一篇之 中, 三致意 焉。 ‘ 三致 意焉 ’ , 者 三 致意于是 电” 即“ ” , 焉 字解释 为“ 于是 ” ( : , 于 介词 , ; : 在 是
指示代词 , , 一 篇之 中; 这 指代 于是 作兼 词) 笔者认 为应 解
释为句末语气 词。荆贵 生先生 在其 《 古代 汉语 》 一书 中提 出“ 字作兼词 和语气 词 的辨别 方法 : 焉” 在一 个句 子 中, 状 语是表示处所 、 范围 、 对象 的词或词组时 , 句尾 的“ ” 焉 字为 语气 词。因为既然状语 是表 示处所 、 范围 、 对象 的指示代词 或词组 , 那么 , 同一个 句子 中 , 在 就用 不着再用 一个指代 处 所、 范围 、 对象 的指 示代 词来 指 示称代 它 了” 。笔 者 赞 同 这个 观 点。在 上 例 中 , 面 有 状语 “ 篇 之 中 ” 如 果 将 前 一 , “ 字解释为兼词 “ 焉” 于是 ” 则两 者重复 。所 以, 焉” , “ 字解

探究古代汉语虚词“焉”

探究古代汉语虚词“焉”

探究古代汉语虚词“焉”作者:杨毅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摘要:“焉”在古汉语中既可作兼词,也可以作代词及语气词等,但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意义及作用;作兼词主要位于句尾,作代词或语气词可位于句尾,也可位于句中;可充当补语、宾语和状语。

本文探究了“焉”的各种用法,并对不同的用法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焉;兼词;代词;语气词;辨析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90-04“焉”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意义多样,用法灵活,有时是兼词,有时是代词,有时是语气词,有时还可以是助词;其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定,可以位于句子末尾,也可以位于句子中央。

特别是位于句尾的“焉”作兼词时,各家的解释也不尽一致。

如对《郑伯克段于鄢》:“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中“死焉”的解释,王力先生主编的教材解释为“死在那里”,许嘉璐教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死在这里。

焉,于是”。

荆贵生讲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焉,指示代词兼句尾语气词,在那里”。

这些教材中对“焉”的解释都是兼词,但兼有的词性及意义解释有所不同。

那么“焉”作兼词时究竟兼有哪些用法,对“焉”的不同用法应该怎么辨别,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一、位于句尾时,“焉”的词性及意义(一)“焉”作兼词“焉”位于句尾经常用作兼词,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意义,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相当于“于此”、“于彼”或“于是”、“于之”,这是“焉”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用法。

其中“于”是介词,主要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事物或人物,相当于“在”、“到”、“向”、“从”等;“此”和“彼”指代地点,意义是“这里”、“这方面”、“那里”;“是”指代事物;“之”代人物,意义随文翻译。

例如:(1)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一、虚词焉的概述虚词是语法中具有相对较弱意义或相对缺乏独立语法功能的词类,如助词、介词、连词等。

而在汉语中,虚词有很多种类,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这些虚词经常出现,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或衔接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种虚词——焉,并详细阐述其用法及给出例子。

二、焉字的基本意义焉(yān)作为助词和介词经常出现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疑问或反问等语气,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了。

然而,在一些成语和古体小说剧本等特定场景下,我们仍可以看到它用以突显情感或表达较为古朴的意境。

三、虚指地点时用焉1. 方位名词+焉:如“东焉”、“北焉”,表示方向所在。

例:朝思暮想南国之芳蕙隐匿东焉。

2. 被修饰名词+之+焉:如“白马之畔”,表示地点。

例:人间仙云描画白马之畔,笙歌可听云林焉。

四、虚指时间时用焉1. 时间名词+焉:如“当年焉”,表示特定的一段时间。

例:当年焉,红颜落寞黯然离开国门。

2. 动词/形容词+焉:如“知乐焉”,表示有些动作或具体状态。

例:“咳咳!”小丫鬟哈哈笑,“主子晓得我爱磕瓜子,所以常在这里赠与我。

” 主子听了知乐焉。

五、引申示意情感时用焉1. 疑问副词/代词+焉:如“何以祭奠?”、“君安否焉?”,表达询问或关心的语气。

例:求之不得大於无他,祭祀何以明兆于夢境;君安否若欲章回野史?2. 形容词/副词/动词+若疑问句式+之+真言(则)……其结果应如何,加闹洞庭?问卧龙宋筠端居青霞岭主人请教时根据实际条件去答复,不要充数哟!如下表达清晰明了,不背离实际例:“郎何意也?”似笑非笑的视线落在丁巳身上,“丁巳若不觉得生气可焉?年少南洞庭唯能是闹而已。

”六、总结虚词焉作为古代文言文中的助词和介词,经常出现在成语和古体小说剧本等特定场景中,用以突显情感或表达古朴的意境。

它具有虚指地点、时间和引申示意情感的功能。

通过学习并运用虚词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思维方式,并且在翻译文言文时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原意。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焉” 在古 汉语 中出现 的频率 较高 , 而且意 义 多 样, 用法灵活 , 有 时是 兼 词 , 有 时 是代 词 , 有 时 是语
例( 1 ) 一 ( 3 ) 中的“ 焉” 分别用于动词后 , 相 当于 “ 于此” , “ 于” 引进 地点 , 可译为“ 在” , “ 此” 指代地
里” 。

位 于句 尾 时 。 “ 焉” 的词 性及 意义
( 一) “ 焉” 作 兼词
( 9 ) 大 道 之行 , 与 三代 之 英 , 丘 未 之逮 也 , 而 有
“ 焉” 位 于 句尾 经常用 作兼 词 , 兼有 介词 和 指示
志焉。( 《 礼记 ・ 大同》 ) ( 1 0 ) 吾闻庖丁之言 , 得养 生焉 。( 《 庄子 ・ 养身 主》 《 左传 ・ 僖公三十年》 ) 例( 4 ) ~ ( 6 ) 中的“ 焉” 位于动词后作补语 , 相 当 于“ 于彼” , “ 彼” 代地点 , 可译为“ 在那里” ; 例( 7 ) ( 8 ) 中, “ 焉” 位于动宾结构后作补语 , 也相 当于“ 在那
二年 》 )
在那里” ,许嘉璐教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 “ 死在这 里。 焉, 于是” 。 荆贵生讲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 焉,
指 示代 词兼 句尾 语气 词 ,在那 里 ” 。这些 教 材 中对
“ 焉” 的解释都是兼词 , 但兼有的词性及意义解释有 所不 同。那么“ 焉” 作兼词时究竟兼有哪些用法 , 对 “ 焉” 的不同用法应该怎么辨别 , 就有必要进一步探
主要 的用法。其中“ 于” 是介词 , 主要引进动作行为
的地点 、 事物 或人 物 , 相 当于“ 在” 、 “ 到” 、 “ 向” 、 “ 从”
等; “ 此” 和“ 彼” 指代地点 , 意义 是“ 这里 ” 、 “ 这方
面” 、 “ 那里 ” ; “ 是” 指代 事 物 ; “ 之” 代 人物 , 意 义 随文
第3 4卷 第 5期
2 0 1 3年 5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Vo 1 .3 4NO. 5 Ma v201 3
( 1 1 ) 非 日能 之 , 愿学 焉 。( 《 论语 ・ 先 进》 ) ( 1 2 ) 昔者 , 吾舅 死于 虎 , 吾 夫 又死 焉 , 今吾 子 又 死焉 。( 《 礼记 ・ 檀 弓下 》 )
代词的意义 , 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 相当于“ 于此” 、
“ 于彼 ” 或“ 于是 ” 、 “ 于之 ” , 这是 “ 焉” 最 常见 , 也 是最
事上 。
( 2 )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 《 苟子 ・ 劝学》 )
( 3 ) 王无 罪岁 , 斯天 下之 民至 焉 。 ( 《 孟子 ・ 梁 惠 王上 》 )

( 1 4 ) 三人行 , 必 有我 师焉 。( 《 论语 ・ 述而 》 )
】 9 0一
( 1 5 ) 孔子过之 , 使子路问津焉。 ( 《 论语 ・ 子路》 ) ( 1 6 ) 见贤思齐焉 。( 《 论语 ・ 里仁》 ) ( 1 7 ) 陈相 见许行 而大 悦 , 尽 弃其学 而学 焉 。 ( 《 孟子 ・ 滕文公上》 ) ( 1 8 ) 祈奚请老 , 晋侯 问 嗣焉 。 ( 《 左转 ・ 襄公 3 年》 ) 例( 1 4 ) ~ ( 1 6 ) 中, “ 焉” 相 当于 “ 于之 ” , “ 于” 引进
探 究 古 代 汉语 虚 词 “ 焉’ ’
杨 毅 华
( 昭通 学院 ,云 南 昭通 6 5 7 0 0 0 )
摘 要: “ 焉 ” 在古汉 语中 既可 作 兼 词, 也可以 作 代 词孕 语气 词等, 但最常 见的 用法 是作兼 词, 兼 有 介词
和代词的意义及作用 ; 作兼词主要位于句尾 , 作代词或语 气词可位于句尾 , 也可位 于句中; 可充 当补语、 宾
语和状 语 。本 文探 究 了“ 焉” 的各 种 用 法 , 并对 不 同的用 法进行 了辨析 。 关键 词 :焉 ; 兼词 ; 代词 ; 语 气词 ; 辨 析 中图分类 号 : H1 4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5 — 0 1 9 0 - 0 4
( 1 3 ) 永之人争奔走焉。( 《 捕蛇者说》 )
例( 9 ) ~ ( 1 1 ) 中, “ 焉” 相 当于 “ 于是 ” , “ 于” 是 介
翻译。例如: ( 1 )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 《 左传 ・ 襄公 三十一
年》 )
词, 引进一定 的范 围 , “ 是” 代事, 可译 为“ 在这方 面” 。例( 1 2 ) ( 1 3 ) 中, “ 焉” 也相 当于“ 于是” , “ 是” 分 别指代“ 虎” 和“ 物” , 译为“ 死在老虎上 ” 和“ 在这件
( 4 ) 制, 严邑也 , 虢叔死焉。 ( 《 左传 ・ 隐公元年》 ) ( 5 ) 天倾西北 , 日月星辰移焉 ; 地不满东南 , 故 水潦尘埃归焉。( 《 淮南子 ・ 天文》 ) ( 6 ) 刍荛者往焉 , 雉兔者往焉。( 《 孟子 ・ 梁惠王 下》 ) ( 7 ) 必死是间 , 余收尔骨焉。( 《 左传 ・ 僖公三十
点, 译为“ 这里 ” 。
气词 , 有时还可以是助词 ; 其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定 , 可以位于句子末尾 , 也可以位于句子中央。特别是 位于句尾的“ 焉” 作兼词时 , 各 家 的 解 释 也 不 尽 一 致。如对《 郑伯克段于鄢》 : “ 制, 严 邑也 , 虢叔死焉”
中“ 死焉” 的解 释 , 王 力先 生 主编 的教 材 解 释 为“ 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