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虚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而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较为模糊、抽象的一类词语。

由于语言的演变和时代背景的变迁,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也经历了不少变化。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中几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

一、“之”字的用法
“之”字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虚词之一,其主要的用法有:
1. 作介词,表示方向、起点、终点等,如“南之”、“归于故乡之夕”等。

2. 作代词,代替前面的名词或动词,如“行之”、“知之”等。

4. 作结构助词,用于构成名词和形容词的复合结构,如“风之清”、“天之高”等。

在不同的语境中,“之”字所代表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语句的整体意思来理解。

1. 作连词,连接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由于……所以……”,如“闻解为楚王之不可用者乃大笑”。

2. 作副词,表示强调或转折,如“既然如此,乃止言”,“言语不多,乃得知其情”。

3. 作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状态,用于构成谓语动词的补语,如“惊乃瘫倒”。

1. 作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如“以信代见”、“以死明志”。

3. 作局部助词,用于构成句子中的某个局部结构,如“才以智结,胆以勇断”。

在古代文字材料中,“以”字的大量使用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一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总结: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用法和意义上存在着很大差异,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连接和标志句子关系的重要角色,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师说》)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
传·齐桓公伐楚)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
公十四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凑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一)于(於、乎)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五、“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五、“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五、“焉”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 字结构。
(五)“所以”的用法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 凝固格式,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古代汉语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虚词

古汉语虚词介词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

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可译为:在、从、到等。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例如:利泽施乎万世。

(《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古代汉语32个虚词详细解释

古代汉语32个虚词详细解释

32个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乎/或/即/既/莫/乃/其/且/然/若/虽/所/为/惟/焉/也/以/矣/已/因/于/哉/则/者/之安⑪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又安敢毒邪?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⑤安能复为之下乎!⑥安能抗此难乎?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⑧君安与项伯有故?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⑫安全,安定。

例: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⑬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⑭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⑮哪里,什么。

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欲安所归乎?③沛公安在?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⑤洞庭君安在哉!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⑯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⑰平静。

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⑫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⑬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⑭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⑮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在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助词、虚词和副词等。

1. 助词:中古汉语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有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有时可以表示语气或情感。

例如:
- 所:表示动作的施事或着力,如“所杀者”(杀的那个人)。

- 之:表示宾语或动作的对象,如“言之”(说话)。

- 乎: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如“乎哉”(真是啊)。

- 矣:表示肯定、断定或命令,如“已然矣”(已经了)。

2. 虚词:中古汉语中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例如: - 而:表示转折或承接的关系,如“游而不登”(游了但没有
登上)。

- 于:表示处所、时间、手段等,如“于斯”(在此)。

-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依据等,如“以言”(用语言)。

-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如“何独”(为什么)。

3. 副词:中古汉语中的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例如:
- 忽:表示突然、猛然,如“忽然”(突然)。

- 常:表示经常、常常,如“长常”(经常)。

- 皆:表示都、全都,如“皆无”(都没有)。

以上只是中古汉语虚词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中古汉语的虚词非常丰富多样,其用法和含义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而虚词作为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成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其用法和特点。

1. “之”和“的”“之”和“的”都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们常常出现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到衔接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之”一般用来连接动宾结构,表示所指,强调某个动作或状态的结果。

例如:“不如今则之,后世必有识者”(《礼记》);“不妨之後,作达生三年之恳请”(《资治通鉴》)。

而“的”则一般用来连接主谓结构,表示主语的性质、动作或状态。

例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礼记》);“汝亦善护,未致成恶,岂有后来之悔哉?”(《红楼梦》)。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之”和“的”的区别在于“之”用来连接动宾结构,强调动作或状态的结果,而“的”用来连接主谓结构,表示主语的性质、动作或状态。

“是”和“之”也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其用法和特点略有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用来连接主语和谓语,在主谓结构中充当系动词的作用,表示等同关系,例如:“君子之道,气正而文昌”(《论语》);“夜雨寄北,松籁寄南,二子之情,甚笃”(《红楼梦》)。

而“之”一般用来连接动宾结构,表示所指。

用法类似于“的”,但“之”的语气更加书面,更加正式。

例如:“洛阳城东,有老学究,为酒独吟,终日不止”(《水浒传》);“余且杀而取其皮,为我新衣”(《左传》)。

而“乃”的用法则比“也”更为正式,在语言表达中一般用来表示“于是”、“那么”等语气词。

例如:“谋计既定,乃留二人住下”(《长恨歌》);“在今之兹,乃有此一战”(《三国演义》)。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也”的用法简单而通俗,主要用来表示“同样”,而“乃”的用法更正式和规范,更适合于正式场合和文学创作。

总之,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具有丰富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用法和特点,为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帮助。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Y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 | 继续了)I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I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Y 云梯之械(这样的)。

I l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弋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I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C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W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1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J 者「代词 「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I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 -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不算是国家呢?)所C 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I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都是不定代词〔 或J 或曰 (有人说 )w I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 •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一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 f “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 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L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焉 L都是合音词 诸丿于疋 语气词用法:“ —亠 ” a 于之 ,“之乎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_高小方_通论(20):虚词

古代汉语_高小方_通论(20):虚词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人称代词(7)
4.反身代词──即表己身的代词。(参阅:周秉钧《古汉语纲要》第361页)
自 己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人称代词本是单复同形;也有加“侪、属、曹、等、辈”等字来表示复数的,但这些字还不是复数 形尾,而是带有“一班人”的意思。 真正的复数形尾是“们”字。 《史通》卷十七“北齐书”条云:“渠们底箇(gè),江左彼此之辞;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 吕叔湘先生颇疑《史通》“们”字为“伊”字传写之讹。然诸家校本,均无异文,吕先生也只是猜测而 已。 唐代的文献里,有“弭”和“伟”这两个字,都当“们”字用。 宋代的文献里,“们”字有“懑、瞒、门(们)”等写法。 元代文献里少量作“们”,大多数作“每”;直至明初。 到明朝中叶以后“们”字才又多起来。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人称代词(4)
讨论:关于“尔汝”的修辞色彩 古时候,对长辈、平辈均不可称“尔、汝”,只有尊对卑可称“尔、汝”。如:子曰: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同辈之间如果以“尔汝”相称,就可能产生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辞意义: 一种是对对方表示很不尊重,使被称的一方受了轻贱,如《魏书·陈奇传》:“游雅尝众 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 义也。”(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乎义了。) 另一种则是表示特别亲昵(关系亲密就往往显得随便),如杜甫《赠郑虔醉时歌》: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亲热到不拘形迹的地步。) 《颜氏家训》中曾讲北方人重内不重外,“倡和之礼,或尔汝之”。夫妇之间称“尔 汝”,是不尊重呢,还是表示特别亲昵?当是后者。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虚词介词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

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可译为:在、从、到等。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例如:利泽施乎万世。

(《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比……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

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

“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

“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4)表示范围,意为“在……之中”,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

如: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荀子•王霸》)郄克伤于矢。

(《左传•成公二年》)今单于新困于汉(《汉书•张骞传》)2、以“以”义同“用”,原是动词,虚化为介词。

句子中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则“以”为动词;否则,便是介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屈原涉江)以,动词,任用。

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空泛的道理),此谓劳民(奸巧的人)(商君书农战)——两个“以”皆动词,意义为“凭借/依靠”。

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

(洛阳伽蓝记卷一)以,介词。

句子中谓语动词是“树”。

介词“以”的用法围绕一个中心:引入行为、状态的“条件”(包含“背景、原因”)等,具体可分为以下七种:(1)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手段与依据、条件,可译为“用”、“拿”、“凭借”等。

“以”的宾语,可具体、可抽象。

如: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鞌之战》)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战国策•楚策》)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孟子•公孙丑上》)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

(史记留侯世家)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韩非子•五蠹》)(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以”可译为“率领”。

但仍属于介词。

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齐桓公伐楚)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僖公五年)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3)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相当于“凭着”。

如: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汉书•张骞传》)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膑》)(4)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按照”,如: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5)引进行为动作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于”、“在”,例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刘表治水军,蒙冲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沿江(《赤壁之战》)(6)引进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例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解释]1:不因为自然景物的优美而喜悦,也不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悲伤。

2:互文见义。

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欢喜悲哀。

“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

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

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

例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由“以”构成的“有以”“无以(亡以)”是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不带宾语。

表示“有(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

例如: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7)引进动作行为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把”。

伯楚以吕卻之谋告公[指晋文公]。

(国语晋语四)(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此天以臣授陛下。

(史记留侯世家)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发展而来。

常见用法有:1、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

(尚书金滕)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商君书开塞)2、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时间、状态、方式。

匈奴日以合战。

(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每日与汉军交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左传齐晋鞌之战)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史记项羽本纪)4、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用于复句中,表示原因。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史记秦本纪)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介词“以”表示原因,连词“以”也表示原因。

“以”后跟名词性成分的是介词,跟谓词性成分的是连词。

3、为介词“為”读音是“wèi”,经常与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

(1)引入行为动作服务的对象,“替”“给”。

如: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为了”。

如:魏其锐身为救灌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对”“向”。

如:不足为外人道。

(陶渊明《桃花源记》)(5)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做状语,读阳平。

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4 因“因”甲骨文因,金文因,本义为茵席,引申为动词,表示依靠、凭借的意思,后来虚化为表条件或原因的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2)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蒙恬列传》)5 與原来是动词,表示帮助、给予、参与等。

虚化为介词后,主要用法有三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例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

例如: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3)引进比较对象。

可译为“跟”或“跟……相比”。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

(《荀子》)“与”又是连词,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①畦留荑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②吾与汝同好弃恶,修复旧德,以追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③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齿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介词可以受副词修饰、限制,连词不能。

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句子的虚词,故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令”等,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1.而“而”字,甲骨文作而、金文作而。

《说文解字》:“而,颊毛也。

”其本义当是人的胡须。

“而”作连词,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其用法可分为五种情形:(1)用于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作“又”、“而且”等,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此所谓藉(jie)寇兵而赉(lai,给予)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2)用于顺承(因果)关系。

“而”字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密切相关,时间上连续而下,可译作:“就”、“才”“而且”等,如:①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②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