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
传·齐桓公伐楚)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
公十四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凑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一)于(於、乎)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五、“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五、“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五、“焉”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 字结构。
(五)“所以”的用法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 凝固格式,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古代汉语的虚词

古汉语虚词介词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
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可译为:在、从、到等。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例如:利泽施乎万世。
(《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古代汉语32个虚词详细解释

32个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乎/或/即/既/莫/乃/其/且/然/若/虽/所/为/惟/焉/也/以/矣/已/因/于/哉/则/者/之安⑪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又安敢毒邪?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⑤安能复为之下乎!⑥安能抗此难乎?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⑧君安与项伯有故?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⑫安全,安定。
例: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⑬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⑭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⑮哪里,什么。
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欲安所归乎?③沛公安在?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⑤洞庭君安在哉!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⑯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⑰平静。
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⑫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⑬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⑭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⑮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古代汉语_高小方_通论(20):虚词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人称代词(7)
4.反身代词──即表己身的代词。(参阅:周秉钧《古汉语纲要》第361页)
自 己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人称代词本是单复同形;也有加“侪、属、曹、等、辈”等字来表示复数的,但这些字还不是复数 形尾,而是带有“一班人”的意思。 真正的复数形尾是“们”字。 《史通》卷十七“北齐书”条云:“渠们底箇(gè),江左彼此之辞;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 吕叔湘先生颇疑《史通》“们”字为“伊”字传写之讹。然诸家校本,均无异文,吕先生也只是猜测而 已。 唐代的文献里,有“弭”和“伟”这两个字,都当“们”字用。 宋代的文献里,“们”字有“懑、瞒、门(们)”等写法。 元代文献里少量作“们”,大多数作“每”;直至明初。 到明朝中叶以后“们”字才又多起来。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人称代词(4)
讨论:关于“尔汝”的修辞色彩 古时候,对长辈、平辈均不可称“尔、汝”,只有尊对卑可称“尔、汝”。如:子曰: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同辈之间如果以“尔汝”相称,就可能产生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辞意义: 一种是对对方表示很不尊重,使被称的一方受了轻贱,如《魏书·陈奇传》:“游雅尝众 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 义也。”(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乎义了。) 另一种则是表示特别亲昵(关系亲密就往往显得随便),如杜甫《赠郑虔醉时歌》: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亲热到不拘形迹的地步。) 《颜氏家训》中曾讲北方人重内不重外,“倡和之礼,或尔汝之”。夫妇之间称“尔 汝”,是不尊重呢,还是表示特别亲昵?当是后者。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虚词全解析,包含古汉语常用18个虚词

虚词全解析(含古今常见虚词例析)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1虚词的共同特点读音1释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118个文言文虚词11、而12、何13、乎14、乃15、其16、且17、若18、所19、为110、焉111、也112、以113、因114、于115、与116、则117、者118、之虚词的共同特点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
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音义读音xūcí释义基本解释1. [function word,empty word;form word]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2. [boastful words]∶虚夸不实的言辞这都是狗儿一片虚词,老爷千万莫信。
——《三侠五义》详细解释1. 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参见“虚字”。
“副词,这一术语译自英语的adverb,即附于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副词的词类。
马建忠仿效西洋语法所写的《马氏文通》,立‘状字’一类,‘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相当于英语的adverb。
《马氏文通》以后的语法著作里,改状字为副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张静《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范围》商务1983,第10页) 词在汉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副词的运用。
2. 空话;假话。
《商君书·慎法》:“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於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
”唐蒋防《霍小玉传》:“玉自生逾期,数访音信。
虚词诡说,日日不同。
”《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赃银,次日回堂,只说张华无赖,因拖欠了贾府银两,妄捏虚词,诬赖良人。
”孙犁《秀露集·读<蒲柳人家>》:“历史最正直公平,不需要虚词,更厌弃伪词。
常见虚词归类

常见虚词归类1.古代汉语里的程度副词主要有哪些?1)表程度达到极至的副词,主要有极、最、殊、太、至、尤、颇、绝、良、孔等。
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等。
如:感我此言良久立。
值得注意的是,“颇”作程度副词,既可表程度达到极至,又可表程度轻微;“良”既可作程度副词,也可作情态副词。
2)表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兹、滋”和“加”等,译为“更加”。
如:若是,弟子之惑滋甚。
注:“益”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渐渐”。
3)表程度轻微的副词,主要有稍、少、略、颇。
译为“稍微”、“略微”。
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注:“稍”在上古作“渐渐”讲,唐以后才有“稍微”义。
2.范围副词主要有哪些?1)表全体的副词,有“皆、咸、悉、毕、俱(具)、既、举、并、尽、遍、凡”等。
凡译为“总共”,其余为“全、都”。
如: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
2)表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互、相与”等,译为“共同、互相”。
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3)表限制的副词,有“但、第、仅、独、唯(惟)、特、直、止、徒、才”等,译为“只、只是、仅仅”等。
如: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注:“仅”在唐以后,又可以强调“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
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副词,主要有诚、实、信、良、果、必、固、故、特(直)、反、乃、顾、尚、犹等。
意义较复杂,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来翻译。
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为犬良我友。
天地果无初乎?以上可翻译成“的确、真的”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可译为“必定、一定”等。
蔺相如固止之——是“坚决地”固不如也——是“本来、原来”广故数言欲亡。
河南,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直堕其履圮下。
以上可译为“故意、特地”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以上可译为“反而、却、竟”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古代汉语虚词

古代漢語虚词(一)代詞古代漢語代詞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一些起稱代作用的其他代詞。
第一節人稱代詞人稱代詞包括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
一、第一人稱代詞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
“我”“余”“朕”三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
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文獻用“予”,西周金文、戰國時期的多數文獻如《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漢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
“台”可能是“余”的變體,只見於《尚書》,例如:(1)格爾眾庶,悉聽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書·湯誓》)(2)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尚書·說命》)“吾”和“卬”都是來自周人的母語,“吾”在春秋時期進入了當時的漢民族共同語——雅言,而“卬”只見於《尚書》和《詩經》,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進入雅言。
例如:(1)越予沖人不卬自恤。
(《尚書·大誥》)——按:越:語氣詞。
沖:幼。
(2)人涉卬否,卬須卬友。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按:涉,徒步過河。
須:等“我”“余(予)”“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
“余(予)”是謙卑的說法,漢武帝時犍為文學(姓名不詳)注《爾雅》曰:“余,謙卑之身也。
”所以《尚書》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說法。
周公自稱“余小子旦”,不說“我小子旦”。
例如:(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
(《尚書·金縢》)(2)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維予小子,夙夜敬止。
(《詩經·周頌·閔予小子》)(3)(齊侯)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左傳·僖公九年》)——按:唐·孔穎達《左傳正義》引舍人《爾雅注》曰:“余,謙卑之身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安:指地方。
沛公安.在(在哪)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例:之:助词。
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
和“五十步”组成介宾(名词+以+动词)构,作状语)树以.青槐(介宾结构,作补语)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这)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夷以.近(而)(动词+以+动词)越国以.鄙远:连接目的以.其无礼于晋:连接原因为介词: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介宾动宾介宾动宾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介词)连词:为.其老,强忍(因为)出令曰:“为.我葬…”(如果要葬我的话)秦为.知之(如果,连词)与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子厚与.设方计(介词,给)与.人耕佣(介词,被)连词(两者间并列):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地位平等,所以“与”是连词)于:介词,引出时间、地点、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历试于.天下(在);伤于.矢(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乎介词:固先乎.吾(相当于“于”,在)以吾一日长乎.而(“于”)吾尝疑乎.是。
(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语气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句尾表语气,反问句)其然乎.,其不然乎.(表疑问句)(3)以连词用法为主的虚词而连词:并列:美而.艳偏正:楚晨压晋军而.阵连接主谓:假令晏子而.死人而.无信代词: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主语)(作定语)则连词顺承:闻言则.大愧并列: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用在对举的并列复句中)(就)转折: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然而)欲速则.不达假设:五日不雨则.无麦(那么)谏而不入,则.子继之条件: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就)副词:此则.人心之变也(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然——连词,“然而”:然.郑亡(4)以副词用法为主的虚词表范围:俱、皆、悉表否定:不、无弗: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5)语气词表判断——也,矣;邪表疑问——耶表感叹——哉表否定——莫,不,弗,无弗:“不+之”晋人弗.许(不许他)2.实词(1)名词充当状语(放在动词前,表状态,工具)一狼犬.坐于前(像狗一样)星.罗棋布(像星星一样)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云.朵响应(像云一样)其后楚日.以消(一天天的)(2)动词的特殊意义①被动有标志(“于、见、为、被”是标志):伤.于矢(被箭射伤)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人杀了)无标志:如姬最幸.(最被宠幸)自子厚之斥.(自从刘子厚被贬斥)窃钩者诛.(被杀),窃国者侯.(被封侯),②使动求也退,故进.之(求很谦让,所以使他进)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喝酒)朝饥谁饱.(早晨饿了,谁使你饱)走.芝卯(使芝卯逃跑)王辟.左右(王让左右避开)③其它动宾关系而誓..之曰…(向他发誓说…)邴夏御.齐侯(邴夏为齐侯赶车)指.王翳曰:“此项王也”(指着项羽对王翳说:“这是项王”)④宾补不分死名于首阳山(作宾语)(在首阳山上为名而死)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A.一般动词:皆肘.之(都用肘去推他)肘: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译作用肘推今京不度.:符合制度衣冠..而见之:穿好衣服,戴好冠B.使动(让“宾语”成为“名词”那样的人或物):尔欲吴王..我乎(你想使我变成吴王吗)哀公臣.仲尼(哀公使孔子成为臣下)生死而肉骨:让死而生,让白骨长肉C.意动:吾闻而药.之也(把…当成药)(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A.一般动词:诸侯以公子贤,多.客…(有很多客人)主之所贱.(主人所看不起的)B.使动:以愚.黔首(使百姓变得愚笨)足下深.沟高.垒(使沟深,使垒高)C.意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认为鲁国变小了)伯夷丑.周(认为周朝丑陋)(3)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后面带宾语,活用为动词)虽四.三皇而六.五帝(三皇变成了四个,五帝变成了六个)二三..其德(数次改变自己的品德)一.天下(二)句法1.词序(宾语的位置)宾语前置①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吾谁.欺,欺天乎(欺谁)吾实不才,又谁.敢怨(敢怨谁)沛公安.在(在安,在哪里)王者孰为(为孰,为谁)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前置许子奚.为不自识(为什么)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谁)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的标志——“不,无,莫”居则曰:“不吾.知也”(不知道我)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③用“之”、“是”复指宾语,“之”、“是”和宾语一起前置唯余马首是....瞻(只看我的马首)“是”复指“余马首”父母惟其疾之...忧(只担心他的病)“之”复指“其疾”子是之..有先君之好是...继..学(之复指是)姜氏何厌之2.省略(1)动词(谓语)的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主语省略对话中可省承前省:我走进教室,坐在位子上(古今一致)蒙后省:没赶上车,所以我迟到了(3)介词宾语的省略子厚与(之)设方计(子厚给他想办法)必以(之)分人(一定要把它们分给别人)(4)兼语省略子产使(人)坏馆之垣而纳车马焉(使纳)(于之)不如早为之所,无使(之)滋蔓3.一些固定结构(1)“如…何”拿…怎么办对…怎么办“奈…何”“若…何”例:奈之何奈君何如宋王何(2)“何以…为”为什么…“何…为”例:何辞为(为什么要告辞)何哭为何以兵为(为什么要动武呢)(3)“无以…”(没有可以用来…)“有以…”(有可以用来…)例:无以为报吾必有以重报无以为江河(4)“不亦…乎”反问句不也是…吗该不会难道不是…吗“得无…乎”“无乃…乎”例:不亦乐乎(5)孰与:表比较例:(项羽)孰与君少长:项羽和你比谁大谁小二、词汇(一)构词法(古今的不同)——古今汉语构词法的不同古:单音词为主今:双音词为主例:1.地方..千里(地:地方;方:方圆)2.鞠躬..(鞠:弯曲;躬:身体)3.虽然..(虽:虽然;然:这样)4.是矣..(是:因为;矣:这样)5.衣裳..(衣:上衣;裳:下衣)6.与时消息..(消:时间;息:增长、消亡)(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叔古:排行老三;“九月叔.苴”(捡拾)今:叔叔季:“此季世也”(这是最末的世代了)行李:使者(使吏使理行李)党:乡党亲族劝:鼓励让:“公使让.之”(责备)抢:“以头抢.地”(碰撞)再:“三年再.会”(三年里见了两次..)毙:扑倒;倒地扫除:打扫道路瓦:女儿(弄瓦之喜)是亦圣人也:是:代词,这。
也:表判断句,是功劳:功:强调结果。
劳:做了,但不一定有结果。
(三)基本意思的改变足:小腿股:大腿涕:眼泪脸:颧骨那一块儿走:跑亡:逃亡氓:居无定所的人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四)义项的增加或减少1.增加:被:“被子”被动含义齿:门牙“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所有的牙信:“诚实”书信掉:摇动,转动(从上到下的运动 2.减少:田土地:“而分宋魏之田”种田:“田之”名词:田地打猎:“焚林而田”坟坟头水边的高地所有高出来的名词:坟头大:“坟首”(大脑袋)树:种植名词:树木穷:走投无路“穷则独善其身”贫穷(五)词义的确定本义:造字之初的意思引申义:后来发展出的意思假借义:见下面“六书”中“假借”(和字形毫无关系)三、文字(主要要掌握汉字的表意法)(一)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象形(独体字):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抓特点。
日,月,羊,牛,草(汉字的造字法)指事:朱,亦,高会意(会合两个都表意的字,单独哪部分都不发音,会合意思):休,杳,旦形声(一半形,一半声):江,河,湖,海转注:假借:亦腋,其箕,之(原表示庄稼向外长)而、尔、耳(尔:本无其字,按声音借“你”来用)(注):形声字:不能用现代音考究,古今音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入声字,普通话已没有了(p、t、k结尾的字)复习重点:可以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每个单元后面的常用词,及语法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