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黄颡鱼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
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
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
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
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
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0.35公斤/亩·米。
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
天气多变慎防黄颡鱼一点红”

天气多变慎防黄颡鱼一点红”今年5-6月以来,黄颡鱼每年例牌病害"一点红'病如期现身,发病率极高,加上不稳定天气因素的影响,病害发生情况比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养殖户烦不胜烦。
6月26日,记者来到新会沙堆的一黄颡鱼养殖塘,只见鱼塘下风处和塘边的水面上飘着一层白花花的黄颡鱼死苗,规格多在3公分左右,大的有5公分,估计都是在两三天内死亡的。
站在投料台处,水面上还不时有或挣扎、或定住不动的濒死鱼苗从上风处飘来,大约一分钟时间,记者就捞到了近十条这样的鱼苗。
"得了一点红病,已经死了七八成',塘主老陆对此无可奈何。
黄颡鱼"一点红'病又叫"裂头病'、"爆头病'、"红头病'(均为民间叫法)。
资料显示,该病在25-28℃发生较严重,6-8月为发病高峰期,9-10月也有发生;从苗种到成鱼均有发生,1-3两的鱼种发病较多,一般情况下死亡速度并不快,但病程比较长,短的几天、长的可达20天至一个月以上,累计死亡率比较高。
在鱼苗阶段,3公分左右的鱼苗易发此病,主要表现为头顶一点红(充血症状),有的鳍条、下颌充血、瘦身,白天可见病苗在水面打转,活力差,多数没有发展到"裂头'阶段就已死亡。
而较大规格的病鱼也同样多数表现为头部红肿,有的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发病较重的鱼甚至出现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病鱼体色暗淡。
该病的发生多伴随其他疾病发生,最常见的是败血症发生后易出现裂头病。
利洋水产医院广佛总店店长陈保立在《黄颡鱼"裂头病'病因调查》研究论文中指出,头部"裂开'是"裂头'病的主要特征,"裂头'是发病的末期症状,但并不是发生"裂头'病的黄颡鱼都会出现"裂头'症状,有些在未"裂头'之前便死亡。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养殖好黄颡鱼,重点工作在于抓好黄颡鱼的病虫害防治。
从苗种投放到成鱼捕捞,都要精心管理。
一、冬季准备要充分1.清塘培水。
每年冬天,鱼种经并塘或成鱼出池后,排干池水,清理塘底污泥和修整塘基,让池塘暴晒龟裂,这样可以加速土壤风化,并达到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同时便于清除池塘边杂草,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对鱼种的侵害。
每亩用生石灰755千克~150千克和晶体敌百虫1千克~1.5千克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杀灭病原生物。
消毒5天~7天后注入新水,每亩施腐熟的粪肥200千克培水,过7天~10天当池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时即可放苗。
2.漂白粉清塘。
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为15千克/亩。
先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全池遍洒,一般下药后经4天~5天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鱼。
二、苗种投放看市场大规格商品黄颡鱼受市场欢迎,因此应投放3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的放养量可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每亩可投放30克/尾的黄颡鱼种1500尾左右,并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鲢200尾左右。
所放鱼种应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黄颡鱼种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鲢鱼要在黄颡鱼入池半月之后再投放,以利于黄颡鱼的生长。
三、健康喂养抓要点1.饵料配制。
天然水域的黄颡鱼的食物主要是小虾、鱼及鱼卵和部分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因此进行人工养殖可采用鲜活的动物性饵料饲养。
采用自制配合饵料进行驯化喂养,饵料采用鱼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鱼虫等与饲料添加剂进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后期可用小杂鱼替代部分鱼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
投喂饵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酸败。
2.投饵驯化。
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5天~7天驯化,完全可以白天上饵料台摄食。
在苗种入池2天后采用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而水体温度作为其中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对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和相应的调节方法。
一、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水体温度是水产养殖中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鱼类的新陈代谢、食欲、免疫能力和生理活动等。
合适的水体温度可以提高鱼类的饲料转化率、促进其生长发育,而过高或过低的水体温度则会导致鱼类的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1. 高温环境的影响水体温度过高会导致鱼类代谢加快,消耗过多的能量,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
此外,高温环境还会导致鱼类食欲减退,消化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影响其对饲料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同时,高温还会诱发鱼类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2. 低温环境的影响水体温度过低会导致鱼类的代谢减缓,影响其生长发育。
低温环境下,鱼类的食欲会降低,消耗的能量减少,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
此外,低温环境还会降低鱼类的消化功能和吸收能力,影响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同时,低温还会影响鱼类的免疫功能,使其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增加疾病的风险。
二、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原因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源于其对鱼类新陈代谢、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首先,水体温度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速率,高温环境加快鱼类代谢,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低温环境则减缓鱼类代谢,消耗较少的能量,进而影响其生长速度。
其次,水体温度还会直接影响鱼类的消化功能和吸收能力,高温环境下消化功能下降,低温环境下消化功能减缓,从而影响鱼类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最后,水体温度还会对鱼类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高温环境下免疫功能下降,低温环境下免疫功能减弱,鱼类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
三、调节水体温度的方法为了保证鱼类养殖的良好生长发育,合理调节水体温度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调节水体温度的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1. 温度调控系统在养殖池或箱中安装温度调控系统,通过控制加热器或制冷器的启停来调节水体温度。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彭张华一、养殖背景6月份气温升高,黄颡鱼养殖进入生长旺季,投喂量逐渐增大,但6月多“白撞雨”天气,气温变化大,尤其降温下雨易引起返底、倒藻等不良现象。
市场调研发现,80%以上的塘口均有水质问题,其中以亚硝酸盐偏高(≥0.3mg/L)为主。
水质变化初期表现氨氮升高、鱼吃食速度变慢、采食量下降,如不注意及时调水、增加溶氧,则紧跟着亚硝酸升高、鱼体质下降,各种病害和寄生虫亦随之而来。
二、池塘常见的水质及病害问题1、水质问题——氨氮、亚硝酸盐高氨氮、亚盐的来源:养殖池塘水体中氮元素最主要的来源是饲料。
其存在形态主要可以分为5种:溶解游离态(N2)、氨(铵)态氮(TNH4—N)、硝酸态氮(NO3-—N)、亚硝酸态氮(NO2-—N),有机态氮(R—NH2,包括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及其分解产物)。
其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
4种无机态氮(溶解游离态、氨态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之间的转化主要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进行。
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好氧菌,反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反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厌氧菌,可随时将硝酸态氮还原成亚硝酸态氮、分子氨。
因此,在池塘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反硝化作用要快于硝化作用,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而升高。
亚盐高的主要危害:(1)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导致鱼体出现生理性缺氧,黄颡鱼表现吃食不欢,鳃丝末端失血变白;(2)使小血管平滑肌松弛而导致血液淤积,黄颡鱼体表会有出血点,内脏亦有小出血点;(3)长期生活在亚硝酸盐高的水体环境中的水生动物容易出现生长速度缓慢、对病原的抵抗力不强、易患病等情况。
氨氮高的主要危害:(1)离子氨态氮(NH4+-N)一般对生物无害,而且能够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但非离子氨态氮(NH3)渗入组织液,则对生物机体有毒害作用,尤其损害鳃组织。
长期氨氮过高,黄颡鱼表现摄食下降,鳃丝组织增生,生长速度减慢;(2)非离子氨态氮毒性与pH值关系密切,pH值越高,毒性越大。
温度对大黄鱼_Pseudosci_省略_cea_幼鱼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_阮成旭

mail: ruancx@ 126. com 作者简介: 阮成旭( 1979 - ) , 男, 讲师, 博士研究生. E* 通信作者. Email: zj99289@ yeah. net
第2 期
阮成旭等: 温度对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幼鱼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
37
NO2 - N 含量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 每隔 7 d 于上午 10 : 00 取水样检测. 试验数据使用 SPSS 17. 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 析, 若差异显著 ( P < 0. 05 ) , 则用 Duncan's 多重比 . 较进行分析 质量相对增加率( % ) = m2 - m1 ˑ 100 , m1 lnm2 - lnm1 , t2 - t1
b bΒιβλιοθήκη 初始体质量 / g 终末体质量 / g 1. 25 ʃ 0. 02 1. 26 ʃ 0. 01 1. 25 ʃ 0. 01 1. 25 ʃ 0. 01 1. 24 ʃ 0. 01 2. 10 ʃ 0. 08 2. 28 ʃ 0. 04 2. 48 ʃ 0. 05 2. 76 ʃ 0. 03 2. 78 ʃ 0. 05
饲料效率 / %
存活率 / %
44. 89 ʃ 1. 45 a 67. 27 ʃ 4. 97 a 44. 71 ʃ 0. 86 81. 18 ʃ 3. 14 48. 48 ʃ 0. 69 b 97. 62 ʃ 4. 42 c 50. 60 ʃ 1. 58 b 118. 40 ʃ 2. 15 d 55. 08 ʃ 1. 82 123. 31 ʃ 2. 70
在生长速率上随着水温的升高大黄鱼幼鱼的质量相对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都跟着升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5但温度为28和30黄鱼能量收支的研究认为随着温度升高虽然摄食量增加但由于代谢加快也造成大量食物未经消化就排出体外结合本研究温度对饲料效率的影响可以看出温度升高饲料效率也随之提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5但温度为2830的试验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5从这个结论可看出到达28后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速率和饲料效率都达到最高但当温度升高到30时虽然摄食量达到最高但生长速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提高该趋势也反映在温度对其他鱼类生长的影响上因此可以看出适合大黄鱼幼鱼最适的生长温度应该在28左右
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管理方法

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管理方法水温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鱼类作为水生生物的重要代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温极为敏感。
本文将探讨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
一、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1.影响代谢和消化:水温的升高会促进鱼类的代谢和消化功能,从而增加鱼类的食欲和摄食量,有利于生长。
相反地,过低的水温则会抑制代谢和消化功能,降低食欲和摄食量,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
2.影响鱼类的呼吸: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呼吸过程。
通常情况下,水温升高会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减少,使鱼类呼吸困难。
此外,高温还会引起鱼类呼吸代谢的增加,使其需求溶氧量进一步增加。
反之,水温过低也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功能,加重其呼吸负担。
3.影响鱼类的免疫系统:水温对鱼类的免疫系统有直接的影响。
高温会削弱鱼类的免疫力,增加其患病的风险。
低温则会影响鱼类的免疫功能,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二、水温管理方法1. 温度控制系统:在养鱼过程中,建立合适的温度控制系统是保持水温稳定的关键。
可根据鱼类的喜温范围和生长需要,设置恒温设备,确保水温在适宜范围内波动较小。
2. 增加氧气供应:当水温升高时,水中溶解氧含量会降低,导致鱼类呼吸困难。
因此,应增加水中氧气供应,如设置增氧设备或增加水流等,以满足鱼类的呼吸需求。
3. 提供良好的水质:水质是影响鱼类健康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定期检测并维持水质的合理指标,如pH值、氨氮含量等,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饲养适应性强的品种:在鱼类养殖中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对水温的变化更为耐受。
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水质特点,选择适应性强、耐温性好的鱼类品种。
5. 防范温度突变:突然的温度变化对鱼类生长有较大影响,应避免水温突变。
在换水、调整水温等操作时,需逐渐改变水温,避免鱼类受到伤害。
6. 饲养密度控制:合理控制鱼类的饲养密度,避免密度过高导致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7. 饲料管理:根据不同水温条件下鱼类的饲养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饲料管理。
保存温度对黄颡鱼肝组织总 RNA 质量的影响

保存温度对黄颡鱼肝组织总 RNA 质量的影响杨秀荣;王庆容;刘惠茹【摘要】以黄颡鱼肝脏为试验材料,用TRIzol法提取肝脏组织总RNA,将试验样品置于不同温度下保存,在1%琼脂糖凝胶中电泳检测RNA的质量。
结果显示:在低温没有密封储存的情况下,RNA保存较长时间,完整性好;-70℃下RNA可以保存8个月,-20℃下RNA可以保存4个月;在其他温度条件下,若密封保存,4℃下可保存2周,10℃下可保存4d以上,20℃下保存3d时条带清晰,保存4d时条带模糊,30℃下保存2.5d时条带变得模糊,到3d时全部降解,40℃下保存1 d条带清晰,保存2 d条带变得模糊,保存2.5 d时完全降解。
此外应注意的是,RNA如果暴露于空气中,5 h内所有试验组的RNA大多数降解。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11【总页数】3页(P258-260)【关键词】黄颡鱼;肝脏总RNA;保存温度;RNA完整性【作者】杨秀荣;王庆容;刘惠茹【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贵州遵义563002;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贵州遵义563002;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贵州遵义56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杨秀荣,王庆容,刘惠茹.保存温度对黄颡鱼肝组织总RNA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1):258-260.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各项技术无论在医学方面还是生物学方面的各个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高质量的RNA则是其他后续试验的基础。
如Northern bolt及杂交分析、寡聚(dT)纤维素选择分离mRNA、cDNA文库的构建、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RT-PCR)、RNA 原位杂交、转基因材料鉴定、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等试验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RNA的质量[1],对于RNA的质量评价,完整性和均一性是其关键因素[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对黄颡鱼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杨严鸥;姚峰;吴继鹏;刘涛【摘要】设定10 ℃、16 ℃、22 ℃和28 ℃ 4个温度梯度,研究了温度变化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都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两者在10 ℃时数量最高;②红细胞的长径以及长径/短径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10 ℃时数值最大,而短径则不受温度的显著影响;各种白细胞除长径(淋巴细胞除外)与短径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但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淋巴细胞的长径/短径显著下降,单核细胞的长径/短径显著上升;③随着温度的升高,血清钙、血清总脂和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下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显著上升.【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05(002)011【总页数】3页(P58-59,63)【关键词】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温度;血细胞;血清【作者】杨严鸥;姚峰;吴继鹏;刘涛【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68;Q461血液学指标是鱼类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之一。
当环境因子变化时,血液学指标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1]。
了解这种变化,对了解机体的代谢、营养状况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温度是重要的环境因子,到目前为止,有关温度对鱼类血液学指标影响的研究很少,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影响更是未见报道。
因此,本试验探讨了温度对黄颡鱼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以期为黄颡鱼的血液学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及温度梯度的设置试验鱼取自湖北荆州市钟鼓楼市场,共48尾,为同一批黄颡鱼,健康无病,单尾体重41.32~60.25 g。
4个水族箱水温分别设置为10 ℃、16 ℃、22 ℃、28 ℃(试验时自然气温不超过10 ℃),分别放置同等数量的试验鱼,以电加热棒逐渐加温,试验鱼稳定适应后开始试验。
1.2 血细胞计数及细胞大小的测定断尾法采血,肝素钠抗凝。
预先将肝素钠按照1 000 I.U./mL浓度配制成水溶液,试验前吸取1 mL于洁净青霉素小瓶中,70 ℃烘干。
采血样后3~4 h内完成测试。
用20 μL吸血管吸取血置于加有抗凝剂的洁净载玻片上,滴入Wright’s染液1~2滴,染色30 min 后观察结果。
每尾鱼制备5个血涂片,分别按文献[2] 和[3]的方法计数红细胞和白细胞。
每个血涂片各测10个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长、短径,取平均值。
1.3 血清的制备及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将新鲜血液(不加抗凝剂)以9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备用。
血清钙、血清总脂和血清胆固醇分别用EDTANa2滴定法、香草醛比色法和高铁—硫酸显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血清球蛋白通过血清总蛋白与血清白蛋白含量相减求得[4]。
1.4 数据处理对4种温度条件下的平均数经方差分析后进行组间差异的多重比较(Duncan’s procedure),数据处理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2.1 温度对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及大小的影响表1 不同温度下黄颡鱼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Table 1 RBC and WBC numbers of of yellow catfis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温度/℃红细胞数/(106/μL)白细胞数/(104/μL)101.80±0.20a33.32±1.79a161.12±0.08b24.63±1.20b220.60±0.16c 29.44±1.07c280.81±0.29bc28.50±0.72c注:表中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3同。
由表1可知,随着温度的上升,黄颡鱼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都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
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在10 ℃时达到最高值,两者分别在22 ℃和16 ℃时达到最低值。
由表2可知:(1)红细胞长径在10 ℃时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短径在不同温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长径/短径有显著差异(P<0.05),在高温和低温时有增大的趋势;(2)随着温度的上升,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值先上升后下降,在16 ℃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长径/短径值没有受到显著影响(P>0.05);(3)嗜酸性粒细胞长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有显著差异(P<0.05),但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短径在16 ℃时显著低于其它温度组(P<0.05),长径/短径值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P>0.05);(4)淋巴细胞长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上升,短径显著增长,长径/短径值显著降低(P<0.05);(5)单核细胞长径和短径受到温度变化的显著影响(P<0.05),在16 ℃时达到最大值。
随着温度的上升,长径/短径值有显著差异(P<0.05),但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表2 不同温度下黄颡鱼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大小Table 2 The size ofRBC,neutrophil,eosinophil,lymphocyte,monocyte of yellow catfis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项目温度/℃10162228红细胞长径/μm4.89±0.25a4.09±0.16b4.16±0.15b3.95±0.07b红细胞短径/μm3.42±0.27a3.27±0.32a3.51±0.05a3.03±0.23a红细胞长径/短径1.37±0.18a1.20±0.07ab1.13±0.04b1.24±0.08ab嗜中性粒细胞长径/μm5.99±1.83ab7.88±2.77a4.88±0.63b3.16±0.35c嗜中性粒细胞短径/μm4.25±0.35b5.87±0.55a4.35±0.33b3.97±0.21b嗜中性粒细胞长径/短径1.10±0.31a0.79±0.43a1.07±0.13a0.76±0.06a嗜酸性粒细胞长径/μm3.19±0.77ab2.43±0.56b3.31±0.86a2.86±0.64b嗜酸性粒细胞短径/μm3.55±0.67b2.68±0.49c4.44±0.45a3.37±0.18b嗜酸性粒细胞长径/短径0.87±0.22a0.89±0.24a0.72±0.22a0.82±0.22a淋巴细胞长径/μm2.45±0.37a2.83±0.16a2.52±0.48a2.81±0.52a淋巴细胞短径/μm2.20±0.72b2.18±0.48b3.20±0.68ab4.26±1.30a淋巴细胞长径/短径1.18±0.45a1.29±0.30a0.76±0.16b0.64±0.07b单核细胞长径/μm5.48±1.28b9.47±0.42a6.94±1.01b6.38±0.17b单核细胞短径/μm7.55±1.17a8.40±1.29a7.64±1.17a5.01±0.83b单核细胞长径/短径0.65±0.11c1.09±0.14ab0.90±0.28bc1.21±0.03a注:表中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2.2 温度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由表3可知,随温度的上升,血清钙、血清总脂和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下降,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
表3 不同温度下黄颡鱼血清的生化成分Table 3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lood serum of yellow catfis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温度/℃血清钙/(mg/mL)血清总脂/(mg/mL)血清胆固醇/(mg/mL)血清总蛋白/(g/100mL)血清白蛋白/(g/100mL)血清球蛋白/(g/100mL)1012.4±0.33a14.81±2.11a23.02±0.89a3.48±0.21a0.85±0.04a2.63±0.19a1611.3±0.19b13.44±3.41a13.91±0.63b3.63±0.17a0.93±0.06a2.70±0.17a2210.5±0.19c7.55±1.75b10.11±0.53c4.28±0.14b1.12±0.11b3.16±0.04 b2810.2±0.21c7.06±0.83b7.14±0.28d5.28±0.37c1.26±0.04c4.02±0.33c3 小结与讨论林光华等[5]发现,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cix)的红细胞数量在11~1月(低水温期)最高,本试验中,红细胞也是在低温(10 ℃时)时数量最高,两者结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