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生理学重点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考试重点双语

第一章绪论1.internal environment(内环境)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2.homeostasis(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3.anesthesia(麻醉)指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时期感觉,以达到无痛目的为进一步手术或其他治疗创造条件4.perioperative period(围术期)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5.stress(应激反应)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刺激做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第二章麻醉与神经系统1.resting potential(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action potential(动作电位)指神经元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发生可迅速传导的膜电位波动。
3.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脑电图)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性生物电活动。
4.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递质作用受体后,导致负离子通道开放,以Cl-内流为主,产生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5.consciousness(意识)机体对周围环境,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觉知或体验。
a(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均不能唤醒,随意运动消失,按严重程度可将昏迷分为三级,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7.分离麻醉氯胺酮能引起脑部特定部位兴奋和其他部位抑制的状态,导致EEG-BIS始终处于清醒状态,并有梦境等表现,但意识,对外界刺激的相关反应和记忆均消失,即所谓分离麻醉,属明确的顺行性遗忘作用。
8.intraoperative awareness(术中知晓)指全麻下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9.pain(疼痛)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为人类共有且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生理学与麻醉学

生理学与麻醉学在医学领域中,生理学和麻醉学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密切相关的学科。
生理学研究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和调节机制,而麻醉学则关注如何通过药物和技术手段来控制和减轻病人在手术或者其他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
一、生理学的基础原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功能的学科,其中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生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研究这些系统的正常工作原理,生理学为麻醉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麻醉的基本原理麻醉是通过给予患者药物来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他们失去疼痛感和意识。
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类。
全身麻醉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来产生效果,包括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
局部麻醉主要通过阻断神经纤维的传导来减轻疼痛感。
三、生理学在麻醉中的应用生理学在麻醉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特点,麻醉医生可以更好地选择和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例如,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特点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及时调整血压和心率,保持患者的生理平衡。
此外,生理学还可以帮助麻醉医生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副作用,从而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这些问题的发生。
四、麻醉学的进展与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丰富,麻醉学也在不断发展。
新的麻醉技术和药物的出现为手术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提供更安全和有效的麻醉管理。
然而,麻醉学仍面临许多挑战,例如麻醉药物的副作用和滥用问题,以及特殊人群(如婴儿、孕妇和老年人)的麻醉管理等。
因此,麻醉学与生理学的持续研究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五、总结生理学和麻醉学作为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学科,相互关联、互相影响。
生理学为麻醉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麻醉学依靠生理学研究成果来指导临床实践。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理学与麻醉学将进一步促进医学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和舒适的麻醉管理。
重医麻醉生理学

⑤PEEP过高→头部V回流受阻→脑血容量↑→颅内压和眼内压↑
4、麻醉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①麻醉药物:全身麻醉一般均能抑制循环功能,通过抑制心肌和血管扩张引起不同程度的BP↓;
脑电图EEG:
在头皮表面用双极或单极电极所记录的、无明显刺激情况下自发产生的脑电波。
诱发电位EP:
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
2、减轻IPPV副作用的手段和机制
①IPPV时,用呼吸末平压ZEEP,减轻IPPV对循环的影响。ZEEP:呼气末气道内压随着压入肺内气体的排除,逐渐降至与周围大气压相等的水平,便于呼气末恢复胸内压。
②采用高频通气:8-40次/分(儿童60次/分)吸气与呼气间期比为1:2,较高的呼气使胸内压充分恢复而减轻IPPV对循环的影响。
高CO2血症通过急速排除CO2可导致低CO2血症表现,并较一般的低CO2血症所致者更严重,表现为血压骤降、脉搏减弱、呼吸抑制或呼吸恢复延迟、意识障碍等征象。
R落入T: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当期前兴奋出现在心电图的T波内时,也易引起心室颤动。
脊麻T4以下,动脉血压下降发生率低;
老年人代偿能力差,不宜做较高平面的脊麻
③人工通气:开胸手术时胸内负压消失,静脉回流↓;
IPPV→肺充气→胸内负压↓(变正)→压迫心房和腔V→静脉回流↓;
IPPV→肺泡内压↑→肺循环阻力↑→右心负荷↑→CO↓→动脉血压↓
③间歇指令通气IMV:保持了患者的自主呼吸,使IPPV对循环的影响降低,不至于发生肺泡气压伤,且分通气量正常。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麻醉状态下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对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确保麻醉的安全与有效。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麻醉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熟悉麻醉期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变化及调节。
了解麻醉与体温、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麻醉生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麻醉中出现的生理问题。
具备观察和评估麻醉患者生理功能变化的能力,并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方案。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职业责任感,提高其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绪论麻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麻醉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2、麻醉与神经系统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等的影响。
全身麻醉药的麻醉分期及各期的生理表现。
局部麻醉药对神经传导的阻滞作用及机制。
麻醉对意识、疼痛感知、认知功能等的影响。
3、麻醉与心血管系统麻醉药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作用,如对心肌收缩力、心率、血管张力等的影响。
麻醉期间的心血管反射调节,如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等。
不同麻醉方法和麻醉深度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麻醉期间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
4、麻醉与呼吸系统麻醉药对呼吸中枢、呼吸肌功能和肺通气的影响。
麻醉期间肺换气功能的变化,包括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的影响。
麻醉期间呼吸道的管理,包括气道通畅的维持、呼吸功能的监测等。
常见的麻醉相关呼吸系统并发症,如呼吸抑制、肺不张、肺水肿等的原因、表现和处理。
5、麻醉与消化系统麻醉药对胃肠道蠕动、分泌和吸收功能的影响。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得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得状态,叫稳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刺激产生得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得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得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从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正反馈、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得效应向原效应得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得输出变量改变得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
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得直接作用,称为前馈、第二章细胞得基本生理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以液态得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得蛋白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外来得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得一次膜电极得快速而短暂得逆转并且可以扩布得电位变化。
3、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就是存在于细胞两侧得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得内负外正得极化状态。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得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得跨膜转运得过程。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得物质,在特殊膜蛋白得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得过程。
6、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通过耗能,在膜上特殊蛋白质得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得过程、有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之分。
麻醉生理学

麻醉生理学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检测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内环境: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意识障碍:是指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肌紧张: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因骨骼肌受到重力的持续牵拉引起肌肉的持续收缩,所产生张力使机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进行各种复杂的活动。
意识:是机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
术中知晓:少数病人在术后能完全回忆或部分回忆麻醉和手术过程,称为术中知晓。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
皮层觉醒:是指人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时,具有清晰的意识内容活动和高度的机敏力,它有赖于上行投射系统的活动来维持。
皮层下觉醒:是指觉醒、睡眠交替出现的周期以及情绪、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等本能行为。
闸门控制学说:意识障碍:是指大脑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R落入T现象: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当期前兴奋出现在心电图的T波内时,也易引起心室颤动,称…后除极:是指在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或复极化完毕后出现的膜电位震荡。
心肌顿抑:在心肌短暂缺血再灌注后,尽管缺血心肌的血供迅速恢复,但其舒缩功能障碍可持续较长时间,这一现象称之为…冬眠心肌:冠脉血流长期慢性减少时心肌收缩发生可逆性降低,冠脉供血恢复后心肌收缩即可部分或全部恢复,这一现象称之为…肌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牵拉刺激时引起同一块肌肉收缩,包括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种类型。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由脂质、蛋白质、和糖基组成。
神经上皮体:NEB:神经内分泌细胞一般为散在分布,有时数个细胞集中成簇形成类器官样结构,称为神经上皮体。
肺内压:自然状态下,呼吸时气体进出肺的直接驱动力是肺泡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压力差,即肺内压。
无效腔:在肺或呼吸道中,虽有通气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称为呼吸死腔或无效腔。
麻醉生理学 重点

名词解释1.内环境:是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因它居于机体的内部,为机体的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而得名。
2.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能对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4.应激反应:是指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刺激作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又称适应综合征。
5.脑电图:在头皮表面用双极或单极电极缩记录的无明显刺激情况下自发产生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正常人脑电图可分为δ、θ、α、β波四种。
6.α阻断:正常人的α波是皮层处于安静状态时脑电图的主要表现,通常在成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
睁眼或接受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β波)的现象称为α阻断。
7.诱发电位(EP):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统称为诱发电位。
8.暴发性抑制:麻醉状态下或昏迷时脑电图发生特征性改变,即随着麻醉深度的增加脑电波形表现为基础频率变慢、波幅进行性增加和等电位周期性出现,并伴有电活动的突然改变。
9.意识:是机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客观事物的觉知或体验。
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两个组成部分,意识内容包括语言、思维、学习、记忆、定向和感情。
10.意识障碍:指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意识障碍分两类: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和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为人类共有且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
12.痛觉:是指躯体某一部分厌倦和不愉快的感觉,主要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
13.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与疼痛起源部位不同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
麻醉生理学重点知识

1.生理学的概念:是研究生理学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的科学。
2. 人体生理功能主要的影响:①产生应激反应(stress):又称适应综合症适应综合征:指机体对一系列伤害性刺激做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
特点: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增强。
血液中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素、ACTH、皮质酮、催乳素和加压素水平升高。
②引起出血、疼痛、情绪反应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如恶心、呕吐、呼吸、出汗等。
③启动生理性凝血:释放凝血因子:组织因子-促进凝血④局部炎症细胞聚集:组织损伤释放一些细胞肽,如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2等。
⑤反射引起骨骼肌收缩增强:不利于手术。
(二)麻醉的主要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腺的活动来实现①镇痛药:激活中枢内下行抑制系统,来抑制脊髓背角痛敏神经元的痛传递。
②肌松药:通过抑制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N-M接头)③全麻药:抑制大脑皮层功能消除意识和痛感,关闭Na+通道,抑制兴奋产生和传导。
④不良反应:(1)硫喷妥钠快速诱导,可抑制呼吸、甚至呼吸停止,抑制心脏活动。
诱发喉痉挛(2)恩氟烷可抑制呼吸,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产生低血压(3)安定、镇痛药—芬太尼也可抑制呼吸,产生心动过缓(4)琥珀胆碱可产生高钾血症、眼压升高。
心律失常、心动过缓。
RP产生机制:①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高钾,膜外高钠;②安静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表现为对K+通透为主;③K+借浓度差外流达到电-化学平衡。
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 AP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即达最大(全)。
*可扩布性:不衰减传导*有不应期:单个细胞的AP不可能融合。
脑诱发电位特点:a.有明确的内外刺激;b.有较恒定的潜伏期;c.各种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在脑内有一定的空间分布;d.某种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有一定形式,不同感觉系统其反应形式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 内环境:是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因它居于机体的内部,为机体的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而得名。
2.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 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能对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4. 应激反应:是指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刺激作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又称适应综合征。
5. 脑电图:在头皮表面用双极或单极电极缩记录的无明显刺激情况下自发产生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正常人脑电图可分为δ、θ、α、β波四种。
6. α阻断:正常人的α波是皮层处于安静状态时脑电图的主要表现,通常在成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
睁眼或接受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β波)的现象称为α阻断。
7. 诱发电位(EP):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统称为诱发电位。
8. 暴发性抑制:麻醉状态下或昏迷时脑电图发生特征性改变,即随着麻醉深度的增加脑电波形表现为基础频率变慢、波幅进行性增加和等电位周期性出现,并伴有电活动的突然改变。
9. 意识:是机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客观事物的觉知或体验。
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两个组成部分,意识内容包括语言、思维、学习、记忆、定向和感情。
10. 意识障碍:指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意识障碍分两类: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和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1.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为人类共有且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
12. 痛觉:是指躯体某一部分厌倦和不愉快的感觉,主要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
13. 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与疼痛起源部位不同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
14. 肌紧张: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因骨骼肌受到重力的持续牵拉引起肌肉的持续收缩,所产生张力使机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进行各种复杂的活动。
15. 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6. 眼心反射:压迫眼球、激惹或牵拉眼外肌,经由三叉神经眼睫支传入到脑干心血管中枢,整合后再由迷走神经传出,使心动过缓甚至停博。
17. 腹膜反射:机械刺激腹膜反射性引起心率和血压波动,呼吸浅快,该反射的传入与传出神经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内,基本中枢在延髓和脊髓侧角灰质。
18. 顺应性(C):肺弹性阻力是肺组织抵抗外力、对抗变形的力,肺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特性称为顺应性。
19. 无效腔:在肺或呼吸道中,虽有通气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称为呼吸无效腔或死腔。
无效腔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二者合称生理无效腔。
20. 机械无效腔:在麻醉时,由麻醉面罩、接管等麻醉器械所造成的无效腔,称为机械无效腔。
21. 用力肺活量(FVC):是受试者从最大吸气末开始进行快速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最大气量。
22. 用力呼气量(FEV):旧称时间肺活量,是指在进行用力肺活量测定时,某一指定时程内的呼出气量,可以用FEVt占FVC的百分比来表示,即FEVt/FVC%。
23. 功能余气量(FRC):代表吸气肌处于松弛状态的肺容量。
24. 闭合容量(CC):气道开始闭合时,肺内气体容量称为闭合容量(CC),闭合容量=闭合气量+余气量。
25. 闭合气量(CV):是肺底部气道闭合时,在余气量位以上的肺容量,亦即来自肺上部的呼出气量。
26. 通气/血流比值(VA/Q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平均值为0.84,是肺通气和肺循环的最适匹配状态。
27. P50:是指pH为7.4,PaCO2为40mmHg及温度为37℃的条件下氧饱和度为50%时的PaO2值。
在正常成人P50为26.6mmHg。
28. 波尔效应:pH降低或PCO2增高,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下降;pH 升高或PCO2下降,则氧离曲线左移,血氧饱和度增高。
pH和PCO2引起的这种氧离曲线的偏移称为波尔效应。
29. Haldane效应:当血红蛋白被氧饱和时,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右移(下移);而当血红蛋白脱氧时,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左移(上移)。
此即所谓Haldane 效应。
30. 窃血综合征:对于脑组织已有损害或占位性病变,其病变及周围区域脑血管已有舒缩功能障碍,PaCO2升高所致脑血管扩张可使血液自病变部位流向正常扩张的血管,产生“窃血综合征”。
31. 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高二氧化碳血症通过急速排除二氧化碳可导致二氧化碳血症表现,并较一般的低二氧化碳血症所致者更严重,表现为血压骤降、脉搏减弱、呼吸抑制或呼吸恢复延迟、意识障碍等征象,即为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甚或心脏停搏。
32. 易损期:在整个心房或心室中,当相对不应期开始之初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在此期间应用较强的刺激(阈上刺激)容易发生纤维性颤动,称为易损期。
33. 后除极:指在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或复极化完毕后出现的膜电位振动,若除极达到阈电位即可产生单个或一连串的动作电位,即触发性活动。
34. 浦肯野纤维的闸门机制:在心室浦肯野纤维网的远端,兴奋时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时程最长,一方面它可阻止过早的激动传至心室,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心室肌的兴奋向浦肯野纤维逆向传导,这被称之为浦肯野纤维的闸门机制。
35. 兴奋折返:某处传出的兴奋沿一条途径传出,又从另一条途径折返回原处,使该处再次兴奋,称为折返。
36. 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37. 等长调节:与初长度无关而改变心肌收缩性能的调节,称为等长调节。
38. 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当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39. 法-林效应:当血液在直径小于0.2~0.3mm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只要切变速率足够高,则随着血管口径的进一步变小,血液的黏性也变低,这一现象称为法-林效应。
40. 法-林效应的逆转:当血管直径小至某一临界值时,血液黏滞度反而急剧增高,这称为法-林效应的逆转。
41. 临界闭合压:当动脉血压降至某一临界水平时,即使动静脉压差仍然存在,血管将完全关闭,血流停止。
称为临界闭合压,正常值约20mmHg。
42. Cushing反应:颅内压升高也可因脑血流下降引起脑缺血,使动脉血压上升,因其被cushing在1900发现,称之为Cushing反应。
43. 酶诱导 (酶促):肝生物转化的酶活性受到某些药物的作用而加强,从而加快药物的生物转化速率。
44. 酶抑制(酶抑):许多物质或肝细胞病变本身,可抑制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延缓药物代谢,使药效延长,易致药物蓄积,甚至相对逾量中毒。
45.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两肾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将肌酐完全清除出去的血浆毫升数,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正常人内生肌酐清除率可达175ml/min。
46.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当动脉血压(肾动脉的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80~180mmHg)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并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
这种调节称为自身调节。
47. 肾糖阈:当血糖大于8.9~10mmol/L时,尿中葡萄糖呈阳性,该血糖值为肾糖阈。
48. 肾性糖尿:当血糖低于肾糖阈而尿糖呈阳性时,表现为近曲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称为肾性糖尿。
49. 脂肪动员:当机体需要时,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渐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该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50.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其产热量70%来源于机体的内脏器官和脑组织,消耗的能量是用于维持血液循环、呼吸和基本意识活动等基本的生命活动。
51. 水利尿:当大量饮清水,体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或停止,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明显增加,出现水利尿现象。
52. 应激: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如创伤、失血、手术、饥饿、疼痛、缺氧、寒冷、过度的精神刺激等,机体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和耐受性的反应,称为应激。
53.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战等生理反应,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54. 恶性高热(MH):是指某些麻醉药诱发的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
55.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妊娠晚期孕妇仰卧位时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而出现的低血压、脸色苍白、恶心呕吐,侧卧位症状可解除的一组综合征。
填空题1. 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2. 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组织液两部分。
血浆量约占体重的5%,组织间液量约占体重的15%。
3. 人体功能的稳态有赖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来实现。
4. 各种麻醉手段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的活动。
5. 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6. 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为: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恢复极化。
7. 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K+泵活动引起的。
8. 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包括自发脑电活动和皮层诱发电位两种形式。
9. 手术产生诱发电位,其中眼部手术可产生视觉诱发电位;内耳手术产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躯体皮肤手术可产生体感诱发电位。
10. 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
人意识内容活动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其中语言是意识内容的外在表现,思维是随语言的发生而发展起来的。
意识内容形成的器官是大脑皮层。
11. 觉醒状态包括行为觉醒与脑电觉醒。
12. 记忆过程包括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
13.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模糊和谵妄。
14. 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多为ARAS功能受损或抑制所致,分为嗜睡、昏睡、意识模糊和昏迷。
15. 按照伤害性刺激作用的部位,疼痛可分为躯体痛和内脏痛。
16. 内脏痛的特征是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准确;对烧灼、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但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炎症及化学刺激很敏感;往往可引起牵涉痛。
17. 在炎症和神经病理痛的条件下,痛觉感受发生改变,出现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及自发痛。
18. 传导伤害性感受的C类传入纤维终止在脊髓Ⅱ层。
19. 全身麻醉药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的功能来消除意识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