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语义演变的方式

合集下载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文化的载体。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和语言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一、汉字的词义变化汉字的词义变化是指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原本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语义的扩大、缩小,也可以是词义的转义、借义等。

例如,“明”字最初的意思是“亮”,后来引申为“明亮、清楚”,再后来又演变为“明白、聪明”,最终扩展为“明朗、明确”。

这种词义的变化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变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还可以通过构词方式来实现。

比如,“木”字最初的意思是“树木”,后来通过构词方式形成了“林、森、材”等词,扩展了词义的范围。

同样,“水”字最初的意思是“水流”,后来通过构词方式形成了“河、湖、泉”等词,丰富了词义的内涵。

二、汉字的语义演化汉字的语义演化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词义逐渐发生了深化和延伸。

这种演化可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也可以是从字面意义到引申义的转变。

例如,“山”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具体的山峰,后来逐渐演化为抽象的山脉、山水,再到比喻的困难、障碍等。

这种语义的演化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变化。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可以通过联想和比喻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日”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太阳,后来通过联想和比喻,形成了“光、明、曰”等词,扩展了词义的广度。

同样,“月”字最初的意思是指月亮,后来通过联想和比喻,形成了“明、望、期”等词,丰富了词义的内涵。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汉字的词义变化和语义演化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汉字的词义变化和语义演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及成因——兼谈“差强人意”等成语的语义用变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及成因——兼谈“差强人意”等成语的语义用变
十 四) ( 本义 )
淀下来 , 为人们所接受 , 成为一种通行 用法 , 便构成 了成语 的 演变 , 如果这种用变最 终未 能被人 们所接 受 , 那就 被看 作成 语误 用o [ 2 1 显然 , 成语音 、 形、 义 的演变 必然 经历 一个从 用变 到演变的过程。
从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 的情况来看 , 这种 演变从来 就未停
“ 语言 随着社会 的产生 和发展 而产生 和发展 , 随着 社会 的死 亡而死亡。 ” 由于语 言系统 中各组 成部 分与社 会 的联系 有很
[ 文章编号】 1 6 7 2— 8 6 1 0 ( 2 0 1 4 ) l l 一 0 0 1 0 — 0 4
( 一) 成语 比喻义的派生 比喻义是通过 事物之 间相 似性 的联系 , 由本 义 、 基本 义 或引 申义派生 出来 的意义 。 【 , 成语 比喻 义的派 生 , 有 的逐渐 取代 了原语义 , 有的成 为与 原语义并 存 的新 的义项 , 有 的拓
高, 人们对 事物的认识 更加深入 , 更加 全面。同时 , 由于字词义的发展 变化 , 人 们所具有 的形 象思 维的方式、 求异创
新 的心理 , 以及语 言的经济性原则 , 都导致 了汉语 成语语 义的演变。 当然 。 人们在语 用 中客观 实际的需要是 成语语
义演 变最根本的原 因。深入探 究汉语成语语 义演变的方式及原 因, 对 于正确认识成语语 义的 用变及 其规 范化具有
政治舞 台( 含讥讽 意 ) 。
里巴人 、 眉来眼去 、 出生 入死 ” 等成 语语义 的演 变 ; 也包 括成
语感情 色彩义褒贬 的转 变 , 如“ 金科 玉律 、 粉 墨登场 、 后 来居
上” 等成语色彩义的变化 。我们认 为 , 对汉语 成语 语义 演变

现代汉语的词汇变化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的词汇变化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的词汇变化与语义演变词汇是一门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断变化,词汇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变化和演变。

现代汉语的词汇变化与语义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在本文中将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词汇变化1. 外来词的引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大量外来词被引入现代汉语中。

这些外来词来源于其他语言,如英语、日语、法语等,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

外来词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词汇,也增加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2. 词汇的创造与派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新概念的命名需求也在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创造了大量新词。

这些新词可以是由现有词汇派生而来的,也可以是全新的词汇。

例如,"微信"这个词由"微"和"信"两个字组成,"微"表示小、细微,"信"表示信息,整个词意思是通过小范围传播信息。

3. 词汇的消亡与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汇可能会逐渐被淘汰或者不再被广泛使用。

这些词汇的消亡可能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因为新的词汇被引入并取而代之。

相反,一些词汇也可能因为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而变得流行起来,成为时下的热词。

二、语义演变1. 词义的扩展与缩小词汇的语义演变是指词义范围的扩展或缩小。

有些词的原本意思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面子"一词最初指的是人的脸部,后来扩展到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自尊心。

相反,有些词的词义可能会缩小,变得更加具体。

例如,"手机"最初是指能够移动的电话,现在特指一种可以进行各种功能的移动通讯设备。

2. 词义的转义与借代词汇的语义演变还包括词义的转义和借代。

词义的转义是指一个词在一定语境下产生了新的意义。

例如,"倒霉"最初是指天气不好,后来转义为指运气不好。

词义的借代是指一个词的意义借用到其他相关的词上。

汉语熟语的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分析

汉语熟语的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分析

汉语熟语的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分析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熟语更是汉语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熟语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同时也不断地承载着时代的内涵和文化的精髓。

在这里,我们将对汉语熟语的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探寻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语义演变的基本形式语义演变是指一个词语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其原本的义项因被使用者的语境和需要而不断转变的过程。

在语义演变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1.原义阶段。

词语最初被引入语境时,它具有相对明确的含义和文化内涵,也就是最初的原义。

例如,“和合之道”最初指的是《易经》中关于和谐相处的哲学原则,而“和风细雨”最初则是形容一种细烟细雨般的美丽情境。

2.引申阶段。

在长期的使用中,词语往往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引申用法,最初的原义逐渐转化为一种深层含义。

例如,“和合之道”在后来的使用中开始被抽象化,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处事哲学;“和风细雨”也开始代表一种温和而恬静的气氛。

3.侵蚀阶段。

如果一种熟语得到广泛的使用,那么它的含义往往会被人们广泛解读和使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本来不太恰当的引申用法。

这个时候,一种熟语的原意可能会被侵蚀和丢失。

例如,“和合之道”开始在社会中被滥用,成为了一种无所不包、什么都要和谐的口号式言论;“和风细雨”也被滥用,成为了一种不加思考地正确口号式的语汇。

4.衍生阶段。

如果熟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那么它很可能会逐渐分化出不同的衍生用法,形成一种多样化和丰富化的语义空间。

例如,“和合之道”逐渐演变为了另外一种与处事哲学不相关的意义,即指相处关系良好的朋友圈和人际关系网络;“和风细雨”也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与其本意无关的词汇,如“和风细雨般的言辞”等。

二、文化内涵的多面性汉语熟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多彩,除了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之外,还包括政治、历史、人际与人格等多种方面。

语义演变的类型、模式、机制及方向

语义演变的类型、模式、机制及方向

语义演变的类型、模式、机制及方向作者:***来源:《辞书研究》2021年第05期摘要文章分析语义的历史演变。

从演变的类型、模式、机制及方向几个方面探讨语义的历史演变问题。

文章分五部分:1.概说,2.语义演变的类型,3.语义演变的模式,4.语义演变的机制,5.语义演变的方向与原始语义重建。

关键词语义历史演变比喻转喻语言接触一、概说语言演变中,词语的变更与词义的改变是最容易引人瞩目的,一般人也很容易察觉到几十年前或十几年前常用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不流行了,或者固有词的词义现在更常用另外一种说法了。

表1是汉语上海话一些常用词语近一百年的词语更迭情况。

表1的词语都是在一百年左右发生的词语更替现象,旧的词语逐渐被新的词语替换。

一方面,新旧词语的更替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是新旧词语会在一段时间内共存,旧词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另一方面,随着新兴事物的兴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词语不断进入语言。

如汉语里“新冠病毒”“核磁共振”“人工智能”“微信”“网络”“月嫂”“丁克”“月光族”等都是近几年或近三四十年才产生的。

有些词的语义与原先的也不一样了。

比如英语里gay的词义以前是“高兴的”,隐喻义“放荡的”是从“高兴的”而来,从“放荡的”再引申为“同性恋”。

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同性恋”这一词义才成为gay的主要意义。

相对应的汉语“同志”一词也有类似的演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汉语的“同志”还是指“革命队伍中志同道合的战友和朋友”,后来才开始同时带有“同性恋”的含义。

词语的变更与语义的改变虽然显著,但是与音变、句法演变研究相比,词语的变更和语义演变研究是相对滞后的。

滞后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四点。

第一,词语更迭和语义演变涉及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

也就是说,要研究一个语言的词语更迭和语义演变,还要对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以及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和研究。

由于语义演变与各语言中的文化、环境、习俗有密切关系,所以就很难从纯语言学角度寻求跨语言的语义演变模式和规律。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
⑴词义的扩大,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

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⑵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

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指臭味。

⑶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象。

如“步”原来指“行走”,现在指“跨出一脚的距离”。

古今词义变化分为五种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二、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

四、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五、感情色彩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汉语从话语到描述的语义演变研究

汉语从话语到描述的语义演变研究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它的演变历史悠久,包含了丰富的语义变化。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话语阶段演变到描述阶段,其语义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汉语从话语到描述的语义演变,并对其演变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一、汉语话语阶段的语义特点在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话语阶段是最早出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语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象性:古代汉语在话语阶段的语义更加形象化,表达出来的意义更加具体、直观。

“山高水长”,“日月无光”等表达形象生动。

2. 夸张性:古代汉语文字的语义受到夸张的影响较大,在表达手法上常常夸张其词,增强语义的表现力。

“天长地久”,“难以置信”等表达方式充满了夸张的成分。

3. 含蓄性:古代汉语话语阶段的语义还具有一定的含蓄性,表达方式间接、隐晦,不直接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义,常常需要读者或者听众通过联想、推断等方式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二、汉语描述阶段的语义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汉语的语义也经历了从话语阶段到描述阶段的演变过程。

在这一阶段,汉语的语义特点表现为:1. 理性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理性化,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更趋于理性、客观。

在描述阶段的语义中,理性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表达的内容更加客观、深刻。

2. 抽象化:在描述阶段的语义演变中,汉语的表达方式趋向于更加抽象化。

相比于话语阶段的形象化表达,描述阶段的语义更倾向于用抽象的概念和符号来表达意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可塑性。

3. 明晰化:在描述阶段,汉语的语义更加明晰,表达更加准确。

在语义的使用中,对语言的运用更加注重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义,使得语义的传达更加清晰和直接。

三、语义演变对汉语的影响语义演变不仅在汉语的语言形式上有所体现,同时也对汉语的使用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语义的演变使得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从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到抽象化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汉语介词语义的演变模式

汉语介词语义的演变模式

汉语介词语义的演变模式
汉语介词的语义演变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空间关系到抽象关系的演变,许多汉语介词最初是用来表
示空间关系的,比如“在”、“上”、“下”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介词的意义逐渐扩展到表示抽象关系,如“在”不仅可以表示
位置,还可以表示状态或条件;“上”不仅可以表示空间位置,还
可以表示时间顺序或程度等。

2. 从具体表示到抽象表示的演变,一些汉语介词最初是用来表
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的,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介词的意义逐渐扩
展到表示更为抽象的概念,如“经过”最初表示通过某个地方,后
来引申为经历某种事情;“因为”最初表示原因,后来引申为理由
或解释等。

3. 从单一意义到多义的演变,一些汉语介词最初只有一个特定
的意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介词的意义逐渐扩展到具有多种含义,如“对”最初表示朝向或关系,后来引申为目的、关于、针对
等多种意义。

4. 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变,一些汉语介词最初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词语,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介词的实际意义逐渐弱化,成为虚词,如“自”最初表示自己,后来成为表示被动或强调的虚词。

总的来说,汉语介词的语义演变模式是多方面的,包括从空间
关系到抽象关系的演变、从具体表示到抽象表示的演变、从单一意
义到多义的演变以及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变等。

这些演变反映了汉语
介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语义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语义演变的方式
语义演变指的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原有词汇的意义及用法发生的变化。

语义演变可以从引入同义词、转化语义、引入民俗习俗到语义扩展等不同方面讨论。

以引入同义词为例,比如在英语中“汽车”可以指汽车、汽车或者小汽车。

这代表原有意义发生变化,出现了新词增加了言辞多样性。

转化语义也是常见的语义演变方式。

比如在英语中,“书”最初指的是皮革等材料制作的簿子,后来也指的是书籍。

这种语义就发生了变化,它有可能是指书本,也有可能指书本里面所反映的一切内容。

引入民俗习俗也会导致语义的改变。

民间文学、歌谣等文字因语境和原文中出现的时代特点,逐步形成有特殊意义的用语使用。

比如,在《水浒传》中,宋江比喻“腰里剑”,意思就是宋江很英勇,准备随时迎击敌人。

最后,语义扩展指的是一种使原意义发生改变的语义变化形式,也是语义演变的一种。

比如英语中的“书”已经不只指物质形式的书籍,有时也可以指电脑中的书籍文件,又或者意味着记录事物的记录物,扩展了它最初的意义。

以上就是语义演变的分析举例。

总结起来,引入同义词、转化语义、引入民俗习俗以及语义扩展等形式都可以构成语义演变,给人们学习和使用语言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