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插秧》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插秧》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插秧》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插秧》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插秧》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教材分析本堂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天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想像和比喻,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农民伯伯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的劳作场面。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读了这首诗,要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之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二、学生的分析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感性的知识接受的很快,思维活跃、想象力强、知识面广及有初步的空间概念,喜欢动手动脑,并有个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让学生通过对儿歌的学习,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儿歌,认读学习生字,能流利正确的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内涵。

2、能力目标:朗读、背诵、独立识字、想像力及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并能体会到劳动的创造力和劳动创造美这一道理。

结合学校进行的小种植活动,来教育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看图1、看图观察,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图来记忆课文。

2、出示课题,动态的表现出“插秧”。

(二)课文1、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配乐听教师范读,标记出不认识的生词。

2、自由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选择要学习的`字词,并能根据提示拼读,组词,理解。

2、学习完生字后,进行词语的抽读巩固复习。

(四)在课文中识字1、学完字词后,返回到课文中,在文中通过朗读来加深记忆。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全班评议。

3、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教师板书到黑板上。

(五)难点理解“插秧”怎么会插到蓝天上、白云上、青山上、绿树上?通过演示课件演示来解释现象,并请学生上来尝试。

北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插秧》教案

北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插秧》教案

北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插秧》教案【教学目标】1. 告诉学生插秧是什么,它是怎么插的,为什么插秧。

2. 观察插秧的过程,体验插秧的乐趣,尝试插秧。

【教学重点】1. 熟悉课文,了解插秧的过程。

2. 通过实物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插秧。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品味诗意,感受中国农民劳动的辛苦与辉煌。

2. 理解“耕耘一到秋收时,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文《插秧》、形象图片、种子、播种盘、拔草器等农具。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这一课的主题是“插秧”。

听过这个词的同学请举手。

请这些同学讲讲他们对“插秧”的了解。

2. 导入课文,感受诗意(10分钟)轻声朗读全文一遍,让同学们感受语言的韵味。

然后逐篇逐段地解读课文,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内涵和意义。

同时结合图片和实物展示插秧的过程和农民劳作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明白。

3. 拓展知识,插秧的过程(10分钟)通过实物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插秧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插秧不是简单的种植,需要严格控制深度、间距等因素,才能保证头顶的粮食安全收获。

4. 感性体验,体验插秧的乐趣(10分钟)学生手中拿着种子和播种盘,用拔草器挖出一个小坑,把种子放进去,然后用土壤盖住,控制好深度和间距。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尝试一下真正的插秧,感受劳动和收获的快乐。

5. 抛砖引玉,开展课外活动(5分钟)提醒学生秋天去看看农民耕地、劳动,结合自己家里的吃住环境,思考一下粮食来之不易的话是什么意思,然后以此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课后延伸】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插秧的故事、童谣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学到更多关于插秧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多多阅读有关农民的故事、文学作品等,深入了解中国农民的辛勤与辉煌。

《插秧》语文教案

《插秧》语文教案

《插秧》语文教案《插秧》语文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插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1.体会春天的美丽,劳动的快乐。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练习编写诗歌。

3.识字6个,巩固学过的字。

4.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想象、合作等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培养想象力,练习编写诗歌。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在倒满水的盆子前照一照自己,看看还能照出什么的影子。

让学生了解水面像镜子,能映出很多东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母鸡种稻子》,谁知道种稻子的过程呢?(生汇报后师总结)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很美很美的诗歌《插秧》。

二、初读,解决字词读音1.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怎么办?(生汇报后师总结出示识字方法:1拼拼音。

2问别人。

3听别人读。

)2.自由读,画出不认识的字,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

3.同桌互读互教。

4.汇报:通过读课文,你新认识了哪些字?怎样认识的?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小组内解决。

5.师范读课文,5.指名读课文。

6.检查生字词读音。

(1)出示词语:插秧镜子蓝天映照农民齐读、指名读、组内练读、开火车读。

(2)出示生字:插镜蓝农映照民秧齐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区分“映”和“秧”)、找朋友游戏(每人一张生字卡片,组词找朋友,不能组成词的可让学生当朋友补充成词)。

三、当朗诵家,感情朗读1.导入:同学们很会学习,生字都认识了,诗歌也读过了。

你们想不想把这首诗歌读得更好当当小朗诵家呢?2.师感情朗读课文。

3.自由练读。

4.指名读,评价(结合评价渗透朗读方法)。

5.组内练读(加动作读)、赛读。

6.背诵诗歌。

(1)指导背诵。

同学们,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诗歌的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有什么不同?(根据回答板书,指导背诵)(2)自由练背、加动作背。

《插秧》教案设计

《插秧》教案设计

插秧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并进行续写。

教学重点:1、会写生字6个。

重点指导“农、民”这两个字的笔顺。

2正确流利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2、理解“水田、插秧”。

教学用具:自制课件、自制生字卡。

教学过程: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一首古诗,这首诗上学期我们也跟着老师一起更深刻地理解了它的含义。

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爱惜农民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那么孩子们,你们猜出来这首古诗是哪一首了吗?生:《锄禾》师:让我们来齐背一次,行吗?生:行!(齐背《锄禾》)师:背得真熟练。

老师知道,孩子们背了这首诗以后,就一定知道了要爱惜农民种出来的粮食。

那么,问题来喽,你们知道农民在一年之中的哪个季节开始种粮食吗?生:春天师:对于我们水乡小镇赵堤来说,秋天种麦子,春天种水稻。

孩子们,现在就是春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天的景色吧!(课件展示春天的景色)。

春天来了,小草青了,桃花儿红了,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农民开始了一年辛勤的劳动。

孩子们,画面上的农民在干什么呀?生:插秧。

师:你知道的这么清楚。

我们看看,这就是“插秧”这两个字,(出示生字卡“插秧”),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你来读读(指一名学生)生:插秧。

师:翘舌音读得多准呀!你也来读读(指另一个学生)师:大家一起读一次。

我们看,《插秧》呀,就是我们第三单元《春天》的第二篇课文,农民辛勤的劳动,不仅为我们创造了粮食,还为我们创造了一首优美的小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插秧》这首小诗,大家响亮的把题目再读一次(师指课题,生读)师:什么是插秧?(学生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回答)把水稻的秧苗插到水田里的活动就是插秧。

二、朗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打开书第16页,我们来把课文读一读。

小学语文《插秧》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插秧》教学设计

《插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渗透性识字9个,“田、映、云、树、农、民”,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 背诵《插秧》,理解“秧插在倒影中”的意思。

3 培养学生有感悟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和劳动之美。

继续学习在阅读时想象情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1.识字教学。

2.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水田、插秧。

教学用具:自制课件、教师用生字卡片、学生用生字卡片、音乐(小白船)。

课前准备:预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劳动吗?你们都干过什么活?看来大家是热爱劳动的孩子。

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进行一项特殊的劳动,你们准备好了吗?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同学们找出了自己不认识的字,现在我们来做一个“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游戏好不好?2.这个游戏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两件事:第一件: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不认识的字,组内同学想办法解决这些字的读音。

第二件:组长带领组员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教师小结合作情况。

3.小组汇报读课文。

要求:听的同学边听边想:你要向他们学什么?你能给他提一些好的建议吗?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

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

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天的图画,这样就能读得有语气了。

不信,你们也试试。

5.齐读课文。

6.背诵课文。

(1)指名背。

(2)会背的站起来背。

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7.发散思维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看来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看这句话,你会填吗?课件: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农民在插秧,插在()上。

(你照镜子,镜子里就会出现你,镜子里出现蓝天,农民就会在哪儿插秧呢?)齐读,这句话写得多美呀!你能想象水田还映照着什么吗?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农民在插秧,插在()上。

《插秧》的教案设计

《插秧》的教案设计

《插秧》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插秧的农事活动,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辛苦。

2. 通过学习课文《插秧》,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插秧活动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插秧》及相关插图。

2. PPT课件。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谈谈对插秧活动的认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组词。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解插秧的过程及意义。

3. 情感教育:(1)讨论:为什么说“插秧是农民的辛苦劳动”?(2)学生谈感受:自己参与过最辛苦的劳动是什么?(3)教师总结:劳动最光荣,我们要珍惜农民的辛勤劳动,爱惜粮食。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劳动场景,写一篇关于劳动的作文。

3. 家长监督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插图和课件,为学生创设插秧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劳动经历,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课后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七、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文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感受。

3.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表现,评价学生的劳动意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学习课文,理解插秧的意义。

2. 第二课时:讨论劳动的辛苦与光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插秧》教案范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插秧》教案范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插秧》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新词。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表演等方式,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插秧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培养对农民的敬意。

学生能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插秧》是一篇描述农村儿童插秧劳动的短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插秧劳动的场景和孩子们的快乐。

2.2 生词新词学生需要掌握的生词、新词有:插秧、稻田、泥巴、小腿、快乐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新词。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谈论关于插秧的话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4.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4.3 学习生词新词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词、新词,并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4 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插秧劳动的场景和孩子们的快乐。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课后作业学生需要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生词新词。

5.2 实践作业学生可以尝试和家人一起进行一次插秧活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场景和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课文中的插秧场景,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七章:拓展阅读7.1 相关文章教师推荐与插秧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增加对农村劳动的了解。

《插秧》教案

《插秧》教案

《插秧》教案《插秧》教案《插秧》教案1一、教材分析《插秧歌》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劳动的价值”,另一篇课文为《芣苢》。

《插秧歌》为南宋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学习本诗时,应和《芣苢》对照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三、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芣苢》作为导入。

师:请大家一起把《芣苢》朗读一遍。

生:(朗读)师:《诗经》中的《芣苢》一诗通过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方式,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同样是描绘劳动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万里的《插秧歌》,看看在杨万里的笔下劳动的情况。

2、作者介绍师: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明确:《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插秧》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插秧》教案范文
一、说教材
《插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面。

诗歌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象丰富,富有儿童情趣。

根据教材特点、儿童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6个。

渗透识字方法。

2、了解春天到来时,人们在大自然中的劳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外采风活动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语文。

2、通过合作学习、朗读感悟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和朗读感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象的感知春天的美丽和劳动的意义,让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观念。

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该重点积累生字,所以正确认读生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感特点,读通课文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劳动的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永远生活在童话里,本篇课文描述的有关春天的景象可谓让人流连忘返、痴迷沉醉。

所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

教师的.魅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拟采用“范读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并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学习方法来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必须付诸一些讲解法,这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形象地理解课文的生字词,教师还必须适当运用表演法辅助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辅助设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

获得成功并得到奖励永远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打算采用奖励法。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生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永远是儿童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懂得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生活处处皆知识的道理。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将组织学生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

然后在新课伊始之时,引导学生畅谈“春天到来时,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

然后告诉孩子们: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让孩子们说一说在春天里看到农民伯伯干过哪些农活。

如果孩子们提到插秧,便相机板书课题:插秧。

如果孩子们没有提到插秧,便告诉
孩子们,插秧也是一种农活。

并板书课题:插秧。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随文识字学词。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即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并掌握生字。

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并练习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生字画出来。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再随课文出示生词。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学习生词。

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记生字,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并恰当地引导学
生发现字的规律及特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使之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生字后,安排学生做“把字宝宝送回家”的游戏。

游戏的过程是这样的: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认识的生字下面的铅笔线擦去,如果还不认识则请同桌帮助认识,然后再擦去下面的铅笔线。

这样,就等于把字宝宝送回家了。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写字能力,但对于那些容易写错或不容易写好看的字老师必须加以指导,这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本课我重点指导孩子书写“农”“民”这两个字。

农:第三笔撇起笔要写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

民:要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斜钩。

然后让孩子在田字格内认真书写。

在孩子书写时,教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字的要求。

这样也就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通过前面的自己练读,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是,一年级学生唱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克服呢?我打算采用教师范读法为孩子们学习朗读奠定基调并形成学习的目标。

然后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师范读时说,昨天春姑娘夸老师了,说老师把她读得很美,还奖励了老师一朵红花呢!谁能把描写水田美景的句子读得正确、流利?教师相机简笔画课文中描写的春天的景物: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他读得怎么样?你也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水田像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农民伯伯在水田里干什么?(插秧)插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农民在插秧、绿树、青山、白云、蓝天。

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其实是插在哪里?老师朗读课文,你们做动作好吗?通过做动作,让学生体会到水田的美,在水田中插秧的美。

在重视朗读指导的同时,再配上音乐(鸟鸣、流水的声音),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美美地读课文。

最后引导学生想象: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呢?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为后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

我想,到这时,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的劳动更是美的。

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农民伯伯还能把秧苗插在哪里?请把你想象的景物画出来,并仿照课文编一首儿歌。

这样,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美的存在。

最后,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板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我就板书了课题《插秧》,并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指导写字时,我在黑板上范写“农”“民”这两个字。

给学生的书写提供了范例,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讲解课文
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简笔画。

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农民在插秧。

纵观本课的板书可以发现,我的板书不但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为学生的仿写奠定了基础,降低了学生仿写的难度。

总之,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使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将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我将沿着这个方向锲而不舍地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