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报道的理论阐释看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由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透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1、关注重大题材与关注个人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更关注重大题材,很多报道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

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西方媒体则更关注个人,以个体为视角,更多报道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

中国新闻奖设立了特别奖,这一奖项可以反映评奖评委对某一类型题材的偏好。

中国新闻奖一共设立了14次,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有关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报道,题材都属于当年的宣传热点或者国家大事。

普利策新闻奖则着力于报道个人的生存状态。

2、重宣传与重客观中国媒体坚持“喉舌论”的政策指导,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

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虽然报道“实事”,但是仍要“说话”,说符合党性的话。

西方新闻媒体讲究客观性报道,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报道新闻事实。

客观性的兴起与人们普遍厌倦了政党报刊的恶斗有关,所以客观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彻底排除党派偏见,强调中立和无党派色彩,可以说,这跟中国媒体强调党性几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3、重正面报道与重负面报道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新闻报道分为三类,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等。

对200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14项获奖作品中无一正面,负面作品达到了11件,占总数的79%,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

中国的新闻媒体奉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西方新闻价值观则强调“揭黑”。

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扒粪运动”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镀金时代”,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兴起。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分析中西新闻价值差异产生的原因2.1 文化背景首先,中西新闻价值产生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中国以“儒学”作为国学,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提倡“和”、“仁”等观念,实际上是在推崇集体主义观念。

而西方社会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认为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典型的个体主义。

从历史视角探析中美新闻理念差异的原因

从历史视角探析中美新闻理念差异的原因

从历史视角探析中美新闻理念差异的原因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碰撞逐渐增多,尤以新闻媒体的交流最为频繁,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在这个时候彰显出来。

作为西方新闻界的代表——美国的新闻体制很好的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理念,将之同我国新闻理念进行对比并研究其发展历史,对于国人清楚认识中西新闻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理念;新闻史;新闻自由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46-01伴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体系相互摩擦,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新闻作为沟通全世界事实与真理的媒介,在跨文化符号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此时代背景下,了解各国的新闻传媒机制和发展历史,并与我国的新闻理念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发展我国媒体技术,培养新闻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以此为初衷,以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代表——美国作为切入点,从历史视角探讨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及产生原因。

一、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一)文化观念不同一般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的是一种“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人更重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舍小我而顾大局”;相反,美国人常表现出独立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从好莱坞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人追求群体效益,以实现集体利益为最终目标,美国人则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他们的人生目标。

中国人讲究和谐,避免冲突;美国人往往直面问题、提出批评,将意见表达权视为基本权力,这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也可以从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来。

(二)新闻价值观不同文化观念的差异决定了新闻价值观的不同,具体表现为:1、报道立场不同中国的新闻媒体属国家经营,由政府对媒体行业进行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因此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党性:即完成当党和政府所规定内容的宣传,在不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去满足受众的需求,完成舆论引导;美国新闻媒体主要为私营,由商家对媒体进行私营垄断,他们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可以极大程度的满足受众需求,游离于美国的政府监管之外,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第四权力”。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学院名称: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新闻学学生姓名:刘晶任课教师:杨棪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总分评阅教师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论文结构(40分)论文创新性(20分)论证(20分)语言(10分)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

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

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作为新闻业务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度报道已经被国内新闻学者探讨和研究了近20年。

其实,一种报道形式之所以能够受到垂青成为主流或重要的报道形式,与这种报道形式所能承载的报道功能密切相关,而这种报道功能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社会的需要。

正如有学者所言:“一种主流报道形式的出现,事实上总是与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流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西深度报道的相同之处在于:(一)产生于社会动荡与变化的时代中西方深度报道产生和勃兴,都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20世纪初的西方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处于转型阶段,都面临着社会阶层加速变化、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急剧增多等问题,但政治和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均有迥然差异,社会发育和发达程度也非常不同。

中国深度报道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同样处于开始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出现前所未有过的新情况……正是中国社会变化与思想解放为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出现、成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其间的起伏涨落均与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二)反映受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和心里需求作为继政党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种主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在西方的出现同样根植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土壤。

为争取市场、赢得读者,美国报纸对世纪之交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调查和揭露,包括政府丑闻、企业舞弊、官员腐败、犯罪活动等,其中,政府的腐败行为和企业的违法交易更是调查性报道关注的焦点。

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标志着这种报道形式发展的颠峰。

中国的深度报道作品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批优秀的记者也因此脱颖而出,可谓“时势造英雄”。

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是“中国深度报道的发源地”。

(三)体现出传媒深深的责任意识中西方对深度报道的理解和界定都强调将新闻置身于背景和关联中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新闻的本质、意义和趋势。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异同研究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异同研究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异同研究摘要:新闻行业有着社会最敏锐的嗅觉,能将十分广泛的事与物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至国家,小至平民百姓,关注着这个社会上的一举一动。

新闻价值观分为五大要素,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影响与对比,中西方都认同基本的新闻价值观,但由于双方文化上的差异,对新闻价值观理解及报道视角不同,中西方在新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本文从上述两方面分别对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评价标准传统文化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客观事实经过媒体人的取舍之后呈现到读者面前的行为。

中西方新闻媒体人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将新闻价值观大致分为五个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宁长川,2010)。

然而,因为双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所以导致双方在新闻报道上各有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一、新闻价值观表现形式分析刘夏塘(1997)在《比较新闻学》中指出:“比较新闻学主要包括理论比较研究、文体比较研究、业务比较研究等三大方面。

”理论比较包括中外新闻的价值观、自由观、政治观、舆论观;中外新闻的客观性、倾向性、时效性、趣味性;中外新闻的共同规律及特殊规律;中外新闻工作者的择业要求、政治态度、职业道德;中外新闻的广播与电视教育。

文体比较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社论。

业务比较包括新闻内容的选择,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摄影的内容,副刊,采访等方面(姚里军,1996:66-68)。

(一)新闻价值观内涵新闻价值观是媒体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基本认知与观念的总结,新闻价值观是媒体人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体现,与此同时也会受到道德观念、政治倾向、文化水平等的影响与制约(吴芝霞,2014:34-35)。

(二)新闻价值观的五大要素1.时新性新闻价值观的第一要素是时新性,时新性有两层含义。

首先,从时间上看,新闻事件的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时差越大,新闻价值越小。

中美新闻传播差异研究

中美新闻传播差异研究

中国 6 O 多年 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传统 , 决 定了中 国新 闻传播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新 闻舆论工具 , 是 党 和人 民大众 的耳 目喉舌。且绝大多数 的中国新 闻媒 体属 于国
家经营 , 由政府对媒体进行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 , 所以我国新 闻
获知第一手资料的同时 , 提倡坚持调查研究的优 良传统作风 , 不 要人云亦云 。 随着中国的新 闻改革 日益深入 , 新 闻界对新 闻信息 来源 的认识和把握也不断趋于科学 化。美国新闻媒体的信息来 源有公开 的, 也有 隐匿的。公开 的信息来源有 白宫记者招待会 、 国会 大厦 的新 闻发布会等。 此外 , 每个 记者 自己的交 际圈也是隐 匿的新 闻信息来源 , 如私人交谈 、 官邸约见 , 当事人宴请 等。 美 国 的新 闻记 者等人士 , 为了维持这种私密 的联 系 , 经常投 以一定 的 时间 、 精力 , 甚 至是金钱 。 美国的新 闻工作者在新 闻信息处理方面 ,非常注意受众 的 反应 。以《 纽约时报》 为例 , 其确 立了这样 一个 准则 : 新 闻处理 务
( 一) 新 闻传播 的 立 场
从 信息传播 的角度 而言 , 新 闻报道也是信息 的采集 、 整理 、 发布的过程。从 信息源通过信息通道 , 再 到信 息宿的过程 , 就是 记者从社会中采集新 闻素材 , 再通过编辑 加工 整理 , 经 过技 术处
理到达受众的过程。 中国的新 闻行业 , 十分重视强 调记 者的亲力亲为 。在 强调
业能有所借鉴与启 示。
关键词 : 中美新 闻传播 ; 新 闻定位 ; 表现形 式
中图分类号: G2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2 4 — 0 2 7 2 - 0 1

中西新闻理论话语建构的逻辑差异探究

中西新闻理论话语建构的逻辑差异探究

中西新闻理论话语建构的逻辑差异探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理论和话语建构也展现出了明显的逻辑差异。

中西方在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中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也导致了在新闻话语建构上出现了一些显著的逻辑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新闻理论的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方在新闻话语建构中的逻辑差异,并探讨这种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和社会影响。

一、中西方新闻理论的基本逻辑差异1. 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中西方的新闻理论在历史与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差异,在传统与现代的角度上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西方的新闻理论主要是在近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其思想基础和建构逻辑更多地受到了现代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以事实、客观、民主等为核心理念。

而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观念则是起源于封建社会,其传统的新闻理论更多地以忠君爱国、忠善尚美为核心价值,更多地强调对政治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方新闻话语的建构逻辑,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表达方式。

2. 价值观念与话语逻辑的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影响了其新闻话语的建构逻辑。

西方新闻理论更加强调客观、真实和独立性,在话语建构中更注重事实和证据的呈现,追求客观、中立、公正的报道。

中国传统新闻理论则更注重对国家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更强调对正面新闻的报道,对消极和负面消息进行屏蔽和过滤。

这种价值观念和话语逻辑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新闻话语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

二、文化原因与社会影响2. 社会影响的差异三、面对挑战与共同进步中西方在新闻理论和话语建构上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差异,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如何化解这种逻辑差异,推动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共同进步,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中西方在文化传统上存在很大差异,加强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可以有助于化解逻辑差异,促进共同发展。

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论文经典

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论文经典

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论文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

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以下是今天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全文如下:1 中西新闻价值的比照及不同价值观在报道中的表达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产生的对新闻价值的根本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不等同于新闻价值,但两者关系极大,不能相离散。

中西方的新闻价值观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演变后才逐渐确立的。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休曼便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将“报道令人惊奇、事实的兴趣、适时的事件〞作为构成新闻价值的三要素;1922年,李普曼将构成新闻的要素写入?舆论学?,归纳为“突发事件、地缘接近性、个人影响及冲突等〞,使新闻价值理论得到了丰富;此后又有众多学者对新闻价值理论进展了完善。

综合来说,西方国家公认的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新闻价值构成要素根本包括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多个方面。

[1]在中国,最先引进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人包括学者徐宝璜,他认为能引起注意的人数和注意程度越多越深、时效性越强、且“随时随地而有别〞的新闻价值更高。

这三点被他作为新闻价值的三要素收入?新闻学?一书中,这本出版于1919年的书是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实行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新闻价值理论再次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结合国情总结出了关于新闻价值的一些根本观点,将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概括为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2021年,在8?19讲话中提出,做好舆论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

所谓“时〞,就是指要抢占时机制高点;“度〞,就是要拿捏好政治、政策、热点的进退尺度;“效〞,就是注重效果,增强舆论宣传的针对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深度报道的理论阐释看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
李薇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 08网络班学号:0808010084)
[摘要]本文从深度报道理论的诞生及发展史入手探索中美新闻观念差异的根源,并简单的分析中美两国在深度理论实践上的异同。

[关键词]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新闻理念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是综合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

要了解深度报道,首先就要搞清楚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

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报道、连续报道等报道方式,而深度报道的前身就是解释性报道。

以下是中美两国对于深度报道发展史和理论实践上的一些差异分析。

一、中美深度报道理论诞生及发展
深度报道理论在美国和中国的产生和勃兴的时间分别是20世纪初和20世纪80年代,两者都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而产生的背景,虽然同样面临着社会阶层加速变化、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急剧增多等问题,但在政治模式、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上,两者的情况是迥然不同的。

当然,社会发育和发达程度就更是有距离了。

深度报道是美国继政党报纸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种主流的报道新闻的形式。

在西方新闻界,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两种最重要的报道形式,它们的出现,是根植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土壤。

调查性报道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扒粪运动”,为争取市场、赢得读者,美国报纸对世纪之交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调查和揭露,包括政府丑闻、企业舞弊、官员腐败、犯罪活动等,其中,政府的腐败行为和企业
的违法交易更是调查性报道关注的焦点。

调查性报道大行其道,最大的成就就是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标志着这种报道形式发展的巅峰。

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更是设立了调查性新闻奖。

而解释性报道则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产物。

由于美国的两次社会危机给人民带来猝不及防的打击,所以整个新闻界开始反思纯客观报道的缺陷,探索新的报道方式。

1923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Times》创刊,该杂志的创刊人亨利•劳斯自称《Times》是“新闻事件的注释家”,其对解释性报道的产生起到了直接推动的作用。

一直到196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尼尔•高普鲁出版《深度报道》一书,明确提出深度报道是“以今日的失态和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这才从理论上和学术上稳定了深度报道的地位。

相较之美国,中国的深度报道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经历了三个认识阶段,从报道体裁、到报道形式,最后到报道理念。

大部分的学者比较认可于将其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等。

但是有的学者将连续报道、跟踪报道以及组合式报道都归入了“深度报道”。

甚至还有学者总结出党报的5种深度报道形式:组合式报道、追踪式报道、解读式报道、连续报道、互动式报道、系列报道等等。

由此可见,中国的深度报道在新闻理论界和实务界更像一个“筐”,强调深度的报道几乎都可放入其中。

中国的深度报道的“奠基之作”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建伟于1985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系列报道《大学毕业生成长追踪记》,在读者中掀起了强烈反应。

二、中美关于深度报道实践上的异同
探究中美关于深度报道实践上的异同,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分析。

分别是对深度报道题材的选取和概念的界定。

1、就深度报道的选题上看
首先,从中美两国深度报道的产生时间上看,虽然是一先一后,但是没有明显的证据说,中国深度报道的实践受到美国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也就是说,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中国深度报道的发源地”最早在进行深度报道
时并没有深度报道的意识,他们的实践是自发的而且无意识的,更不能说美国的深度报道理念影响和催生了中国的深度报道。

其次,如之前所说,深度报道在美国和中国产生的背景虽然有所相似,但是就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两个在深度报道的选题研究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新闻学界对深度报道的研究并不积极,他们更乐于“单独地”“分别地”研究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报道形式。

而中国学者在过去近20年的研究中,则比较热衷于深度报道的专题性研究,并且逐步将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加以实践。

如果说美国新闻学者对深度报道的研究更趋向于“分类研究”的话,则中国新闻学者的研究更趋向于“概括研究”。

2、就深度报道的概念的界定上看
美国和中国对深度报道的理解和界定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强调将新闻置身于背景和关联中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新闻的本质、意义和趋势。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主要有2点。

一个是中美对深度报道一些具体报道形式的理解和定义有明显差别。

如调查性报道在美国带有明显的“扒粪”传统和“揭丑”色彩,指向政府弊端、记者独立调查,而在中国,实践中更多承担着政府治理、舆论监督的职能,没有鲜明的“扒粪”传统和“揭丑”色彩;另外一个是美国的深度报道没有作为严谨的学术概念进行探讨,而且其对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的研究更侧重独立文体的界定。

一般来说,美国新闻界也将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归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绝对如此,有时候,深度报道与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相比,题材上比较广泛,形式上比较自由;而中国的深度报道研究,逐步将其分成独立文体和组合文体,尤其在电视报道领域,逐步将连续报道、跟踪报道、新闻+评论+背景的“全景式”报道等“囊括”在深度报道之下。

因此,中国深度报道的研究比美国更为宽泛。

三、中美新闻观念的差异
从上述中美两国深度报道的诞生发展到实践上的异同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若干个观念上的差异。

其实,纵观世界新闻史,我们可以发现,包括深度报道在内的一切新闻报道形式或者旨趣,归根结底都根植于某个国家某个时段社会的土壤中,什么样的社会就决定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领域的深刻变化。

因此媒介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侧重于引导受众去认识社会现实,希望通过舆论引导来促进政府完善职能。

在报道手法上,相对比较规范,在设置公众议题方面内容也比较单一,功能大部分集中于宣传。

而美国的新闻发展史较长,各种理论也相对成熟,加之社会制度的差异,新闻言论就更加自由了,因为在报道新闻上,一般手法比较多样,会采用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个事件,在设置公众议题方面采用的资料来源会更加多方面,负面报道相对较多。

参考文献
【1】董媛媛.再探深度报道的起源与发展趋向,2004
【2】刘茂华.深度报道优势在哪里,2007
【3】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