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冲刺名解02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体验式报道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2.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
是记者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
3.报道策划:指新闻媒体遵循新闻规律,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设计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方法,达到对新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4.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全面地了解情况,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或深入到报道对象的生活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是记者了解社会,反映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隐性采访: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也就是说,隐性采访是记者以特定的身份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
6.媒介权力:就是新闻媒介运用法律赋予职责,本能地行使报道新闻事实、评价新闻事实的权力.7.抗辩事由: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公正评论;权威的消息来源;公众人物和公共兴趣;合理使用;受害人同意.8.新闻控制:是指国家、政党和社会集团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
9.新闻价值:新闻事件本身包含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价值.10.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冷静、客观、富有思辨地阐释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形式。
11.背景材料: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历史的、环境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
12.解释性报道:主要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
它通过背景材料的大量运用,解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实质、意义。
13.连续性报道:连续报道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受众关注的问题的深度报道形式。
14.新闻特写:特写也可称为新闻性特写,就是把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用文学艺术等手法生动地再现出来的一种新闻体裁。
深度报道的分类

深度报道的分类
深度报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解释性报道:主要侧重于对新闻事实的解释、阐述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影响和意义。
2. 调查性报道: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挖掘出事件背后的真相和事实,通常涉及到对复杂问题的分析、研究和对多个证据的对比、鉴别。
3. 预测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趋势或结果,通常基于对当前信息的分析和专家的观点。
4. 分析性报道:主要侧重于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旨在提供全方位的、深入的观点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事件的多个方面。
5. 述评性报道:是一种兼有新闻报道和评论特点的新闻体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述评,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质和意义,同时表达记者的观点和见解。
不同类型深度报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有所不同,记者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报道类型,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
新闻作品选读之调查性与解释性报道

二 、调查性报道
对某些个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的重大事件,通过深入 调查采访,弄清其整体情况之后所进行的公开报道。 特点: 1.“某些个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的重大事件”一般指非 法的、不道德的、有损社会公众利益的“丑闻”。 因此,它以揭露黑幕丑闻为主要内容。 2.“丑闻”是现实中存在的有时效性和重大新闻价值。 3.依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 4.体现着新闻传播者的自主意识和道义力量。
第七讲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样式(或新闻体裁), 在全面报道某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同时,加进 新闻背景,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解揭示其产 生的原因或发展趋势。 突出报道“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 是其基本特征。
一、解释性报道
就是通过加背景等方式揭示出新闻事实的 深层含义的报道。 关于其由来的两种说法:一战报道;对客 观性原则的修改。 关于解释与报道的矛盾性,典型例子:刘 九洲P261 例:P209 <鸡蛋价格 跌至谷底>
1974普利策地方特别报道奖
新闻经典:1972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服务性报道
新闻经典: 奥斯威辛 没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么 新闻
新闻学热门名词解释全集

1、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公共新闻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
即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臵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优点:鼓励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自己达成共识,寻求问题的解决缺点:①动摇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②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社区成员复杂,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
③往往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幌子。
2、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判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
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不利于公众利益的真正实现。
公民新闻学指出要把市民当成公民,关注公共利益。
3、民生新闻最早从《南京零距离》推出的一种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中遇到的疾苦报道出来,为平民摆脱困境的一种新闻。
意义:①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强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②提高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③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4、新闻策划新闻媒介的一种运作方法,媒介从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创造性地筹划和安排,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新闻炒作媒介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或着力渲染、放大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谋取利益。
6、新闻评议制度最早由英国发起,后来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仿效。
通过由新闻界、法律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议会,依据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有争议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民间评议,令新闻界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7、媒介公信力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公众中所形成的信誉度、忠诚度和影响力。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媒介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性因素。
新闻学名词解释一

1、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公共新闻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
即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置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优点:鼓励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自己达成共识,寻求问题的解决缺点:①动摇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②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社区成员复杂,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
③往往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幌子。
2、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判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
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不利于公众利益的真正实现。
公民新闻学指出要把市民当成公民,关注公共利益。
3、民生新闻最早从《南京零距离》推出的一种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中遇到的疾苦报道出来,为平民摆脱困境的一种新闻。
意义:①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强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②提高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③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4、新闻策划新闻媒介的一种运作方法,媒介从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创造性地筹划和安排,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新闻炒作媒介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或着力渲染、放大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谋取利益。
6、新闻评议制度最早由英国发起,后来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仿效。
通过由新闻界、法律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议会,依据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有争议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民间评议,令新闻界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7、媒介公信力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公众中所形成的信誉度、忠诚度和影响力。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媒介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性因素。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类别

第二章深度报道的类别作为受到广泛尊崇的新闻旨趣,深度报道的体裁应用不一而足。
从形式上看,深度报道明显可以被分为两类,其一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其二是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
这两类报道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但直到很久以后,它们才殊途同归,被统一在新闻深度报道这一理念之下。
第一节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者有其不同的分类。
比如陈作平将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述评性报道。
①刘明华则把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独家新闻、服务性报道和“新式新闻”②等等。
这些划分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分歧。
这些分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于深度报道的理解互有偏差。
我们认为,分析性报道和述评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能并列。
独家新闻和服务性报道作为交叉文体的指称有可能根本不是深度报道。
至于“新式新闻”,其实就是“新新闻主义”,与深度报道的旨趣大不相同。
我们在这里谨辨析指出,解择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这三种报道样式才是典型的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
一、解释性报道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代表着现代深度报道的最高成就,是深度报道中最重要的一种文体。
很早以前,日本学者新井直之曾经预言:“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
如果说,报业史的第一阶段是‘政论报纸’的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的时代,那么,今后的第三个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的时代。
”①新井当年的推测,现在正在成为事实。
甚至可以说,解释性报道全盛的时代正在来临。
然而,尽管学界对解释性报道的作用给了相当高的评价,但却始终缺乏公认合理的定义。
解释性报道出现的早期,有一种观点认为,解释性报道根本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种评论性文体。
这一观点自然有其立论根据。
因为“解释”(interpret)一词,按字典的字义系“依照自己的信仰与利益的判断进行解释”。
深度报道(独立文体报道)

案例:《华盛顿邮报》和水门事件
(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1. 展现调查过程
(1)第一人称叙事情境。
(2)中立叙述情境。
2. 观点的交锋
二、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 interpretative reporting )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代表着现代深度报道的最高成就,是深度 报道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深度报道
独立文体深度报道
一、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investigati入地揭露问
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一)调查性报道的发展
1. 起源:最初目的是揭露丑闻。 2. 分化: 一类是针对某人某事进行的“单项揭 丑式”,也称“传统揭丑式”。 一类是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 行的“综合分析式”,也称“新型调研 式”。
1.超前性。 2.科学性。
3.深刻性。
(三)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方法 —— “以事实解释事实”
1. 数据化解释。 2. 对比解释。 3. 引语解释。 (1)当事人的话语。 (2)目击者的话语。 (3)权威的话语。
三、预测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foreseeing reporting )
——是指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对未
来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推论的新闻报 道。
名词解释:调查性报道

名词解释:调查性报道名词解释:调查性报道才使他的情绪逐步平和下来.在临淄区某村,受个别村干部的操纵,十几位村民将我围在村委会,指责我先前报道 "失实",要与我好好辩论一番.我当然不会与他们辩论. 我的办法就是不慌乱,不失控,不张扬观点,而是诚恳耐心地反复询问对方的意见和看法,一一认真记录在采访本上,凭对方怎样激将,就是不辩论,不争吵,不交火.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对方也会逼问你的看法,记者完全闭而不答对缓和气氛也不利.这时,可以简洁地讲上三两句, 但最好不要讲自己如何看如何看,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 中央政策是如何规定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这也是一种宣传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的好场合.这是一种具有强烈震慑力的态度和气质,群众是懂道理的,是会看事的,对言谈举止真像那么回事的记者是信服的.那一次结果就是这样:围攻我的人态度逐渐变得平和了,先后散去,有的还向我咨询其他一些政策问题.对方不接受采访怎么办在舆论监督类报道或者社会问题题材调查的采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如果对方获悉记者欲写的报道不是完全"正面"的,记者就不受欢迎,对方会以各种方式拒绝采访.对方之所以不接受采访,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认为记者就是对立面请来的,是来找茬的,对记者有成见.二是"心虚",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怕接受了采访,经过报道,事件被渲染扩大.三是担心媒体曝光后给本单位造成负面影响,在单位内部,谁接受的采访,谁就有一种"说不清"的责任.遭拒以后,如何使对方接受采访,有两个办法可以一试.一是明确告诉对方,不接受采访,他们的工作和看法就不能为读者了解,或者读者了解问题不全面,报道过后只会给他们造成更多负面影响.而记者了解全面情况,是使报道客观公正的前提,实际上是对他们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记者的这些意见无法传给对方,可借助宣传部门替你传达,宣传部门尽管不希望所管辖的地方被曝光,但这种内容的意见,他们会认真传达的.二是靠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前不久,我为写作"城市孩子下县就读现象调查" 进行采访时,一城市名校有关科室的负责同志,借口校长不在家婉拒了我采访.我侧面了解,校长就在学校里.但我不认识校长,很难寻找到他.学校的员工似乎有什么纪律约束似的,谁也不告诉我校长在哪里,哪个人是校长. 于是,我就等.好在我是记者,谁也不敢撵我走.我从上午9点钟开始一直站在校长办公室门外的走廊上等,直等到ll 点半,终于有人被感动了,悄悄告诉我校长正在教务处.我遂去教务处打听找到了他,他接受了采访. 对方就是不接受采访,也不是说稿子就不能写,这就更要看你采访的功夫了.采访并非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一个说一个记这么一种单调的形式,采访是一门艺术,采访专题的过程,采访遭拒的过程,过程中所看所闻,所听到的只言片语,如果记者是有思想的,都可能成为记者报道的材料,甚至是生动的材料,就看你如何运用它了. 附带说一句,采访被批评方,有时记者人身安全会遭遇暴力威胁.在我多年的采访过程中,真正遭遇到能算作 "险情"的不过一回两回,概率几可忽略不计.虽然如此, 如采访某些特殊事件,记者也应加强防范意识,在此不赘. (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 名词解释:调查性报道<美国新闻史》对"调查性报道"的解释是:"挖掘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卡车司机工会.犯罪集团和璃败客活动的,是l960年代和l970年代所谓的调查性新闻记者.调查性报道(InvesLigaLiveReporting)是指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解释."(495页) 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创办人查尔斯刘易斯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发公众不为所知的内容","全世界的公众,包括中国,都期待我们展示什么是真实的什不是."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张洁认为:"严格的调查性报道应同时具有三个特征,它必须是独立的调查报道,而不是官方授权的信息披舔它必须是对权势集团掩盖真相的调查报道它须是对公众利益受到损害事件的调查报道."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是黑幕揭发报道的延续.I902年至19l2年(或l9l4年)的黑幕揭发报道,集中揭发美国社会腐败现象,被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称为"扒粪者".(语出自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意指揭黑记者像扒粪人一样.手拿类耙目不转睛,对美好事物视而不见.专门盯住腐败堕落的东西不放.)后来随着美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的结柬,黑幕揭发报道逐渐式徽.上世纪6O年代至7O年代,黑幕揭发报道的变种——调查性报道在美国崛起,其最大成就是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揭露.其后,普利策新闻奖自1985年设立调查性报道奖.青年记者.2小l6年第l2剐厂丁—一相关文档:••••••••••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备冲刺名解02 |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
性报道、体验式报道
1.调查性报道
定义+特征+兴起+优势+发展
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
(定义)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
(特征)
调查性报道兴起背景是《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
(历史)
调查性报道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有力形式,是公众知情权的保证。
(优势)
但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时代、受众的流失以及一直存在的相关利益集团的打击,调查性报道面临更大的困境。
(发
展)
2.解释性报道
定义+特点+写作技法+问题
解释性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的生成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向和深层意义进行解释的报道。
(定义)
解释性新闻的特点是:①着重揭示新闻事件的含义对方方面面的影响。
②揭示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搞清来龙去脉。
③从“明天”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件,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把单一的、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其发展的方向、趋势、意义。
⑤揭示一系列现象背景的本质,帮助受众认清问题的本质。
⑥解释性报道在时效上要比纯新闻慢。
⑦解释性报道一般都篇幅较长,而且需要读者边阅读边思考。
(特点)
解释性新闻的写作技法是:①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②大量地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③大量采用文学笔法来报道现场。
(写作技法)
解释性报道现存问题:①缺乏从事社会舆论监督的宏观眼界,②缺
乏深度解析意识,特别表现在往往不能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解释其影响的范围、探索其解决的途径。
③在实际操作中,解释性报道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记者的言论过多。
(问题)
3.预测性报道
定义+特点+优势+问题+发展
预测性新闻是对将会发生而未发生的某些能够引起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的发展结果和新闻现象的发展趋势所作的前瞻性报道。
它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具体指的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以理性、前瞻的眼光,在相关事实或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定义)
其价4值取向表现为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它具有超前性、重要性、服务性和不测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报道的难度。
(特点)
预测性新闻能够①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决策依据③对重大危机事件作出提前预警,维护社会稳定④扩大了新闻时效性概念,使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守望功能。
(优势)
但由于数据本身的混杂性以及处理人员的技术问题也可能导致预测性新闻出现错误,从而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
(问题)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闻记者数据素养的进一步提高,预测性新闻将会更加精确可靠,比如今年对美股熔断的预测性报道准确率十分高。
(发展)
4.体验式报道
定义+举例+优势+局限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认识的一种新闻报道。
这种报道真实自然,亲切现场感强,有可读性。
(定义)
我国新闻界前辈范长江在上世纪30年代采写的《中国西北角》《塞上行》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可称作是此类报道的不朽名篇。
(举例)
体验式报道的优点在于能更真切的了解事物真相,更方便的获得需要的材料,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能了解到其他采访方法了解不到的情况。
(优势)
局限在于体验式报道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参与某种活动,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
以体验。
(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