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新闻作品分析
一--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

一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1新闻本位原则:构成新闻的要素:事实新鲜报道2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消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5W)引用材料、背景材料真实、准确、全面、客观2)事实的概括真实3)单个事实与这类事实的总体要一致新闻评析的真实性原则分析消息来源:是否有可靠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的选择、倾向同质消息源与异质消息源的选择分析记者提问分析现场感3 把握作品新鲜性原则:时效性:事实是否新鲜: 报道的角度是否新颖4、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所包含的适应社会需要和引起受众兴趣的素质.分析新闻作品中的新闻价值是否具有重要性是否具有显著性:显著性除了表现在人,还表现在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生活领域等。
是否具有接近性 (地理、心理)是否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积极方面:唤起人们肯定、欣赏的追求真善美的事件和人;消极的方面:满足人们猎奇、窥探欲望的暴力、犯罪的事件。
是否具有人情味:一方面指写出感人的故事,靠真情实感打人;更表现在媒体的人文关怀。
将人放在新闻报道的核心位置。
人文关怀的基本要素就是对生命的关怀5 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原则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媒介舆论监督6 社会指向与文化批评原则二新闻作品分析的方法:个案研究:对特定的新闻作品中的不当进行分析对新闻报道的模范文本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综合研究:对作品表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新闻报道的一般趋势,审视新闻价值观,是否触及突出社会问题,维护公共利益。
三新闻作品分析的角度1 新闻语言分析新闻语言的要求:A 准确:表达恰如其分知识准确时间准确:尽量避免使用近日、日前等词表达准确要形象具体避免笼统抽象不要滥用修饰词及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套话避免用文学的想象代替事实的描述B 简洁:用简约的语言传达丰富的内容C 通俗易读:容易被读者接受、理解引语:A直接引语:完整引用人物的话,加上引号,一字不差。
B间接引语:概述或者简要引用.C不完全直接引语:直接引语的特点: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客观性借新闻人物之口表达传播者观点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和感染力的要素间接引语使用的特点:浓缩素材,对多余的、啰嗦的口语作必要的压缩和修正。
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作品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而新闻作品评析则是对新闻报道内容、手法和意义的一种评价及分析。
新闻作品评析不仅需要对报道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还需要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首先,在新闻作品评析中,需要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要对新闻报道的事件、人物、情节等进行逐步解读,理清报导的主次关系,准确把握新闻作品呈现的事实。
只有在对新闻作品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评析。
其次,在评析新闻作品时,需要对新闻报道的手法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新闻作品的手法包括标题的选取,报道的角度,语言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新闻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之处。
在评析时,需要分析新闻作品采取的手法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以及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
同时,也要对新闻作品所传达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分析新闻作品传达的信息是否准确、深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总的来说,《新闻作品评析》是对新闻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重要手段,在评析过程中需要客观、全面地对新闻报道的内容、手法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通过新闻作品评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报道
的背后含义,提高对新闻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对新闻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
第三讲理论篇2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类型
硬新闻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正金字塔结构 沙漏型结构
软新闻结构:华尔街日报体
消息的构成
标题
结尾
导语
消息
背景
躯干
请分析下面几则新闻作品的共同特征?
新华社:屠呦呦获诺奖是对中国世界级贡献的认可
强台风“彩虹”致广东全省11人死亡7人失踪
“十一”黄金周中国人出行密度远超春运
青岛“38元一只大虾”店铺关停 被罚9万
▪ 第一次用一句话报告事 实,起索引作用
▪ 第二次叙述事实,补充 标题,吸引读者。
▪ 第三次叙述事实,展开, 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 袱。
一、硬新闻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一)倒金字塔结构的产生 倒金字塔结构产生于19世纪
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技术因素:电报线路
环境因素:战争影响
倒金字塔结构的来源
第三讲 新闻作品评析方法
教学要点
1、掌握针对新闻作品 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 主题、形式
2、会针对具体的新闻 作品进行分析概括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主题分析
新闻主题,是指 新闻报道的中心思 想和基本观点,也 就是记者对客观事 实的看法、态度和 通过事实的报道所 表达的主观意图。
如何评价新闻主题?
▪ 1、主题是否符合 新闻事实?事实是 否足以成为记者所 定主题的依据?
最初竖立这两尊6米高的雕像的时候,几位市领导还担心许 多当地市民会出于中国传统中保守的性观念而加以反对,要 求遮盖人体的性别器官。(这一段扩展介绍事件原因)
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发现该市200万城市居民毫不 介意,并且还有数以千计的居民和游客前来观看。现在该雕 像已成为城市一景。(与上一段共同为事件的详细说明)
一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

一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第一,客观公正性原则。
评析新闻作品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个人主观色彩进行评价。
评析者应当摆脱个人偏见和情感因素,客观客观评价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第二,全面准确性原则。
评析新闻作品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作品的背景、内容和形式等方面。
评析者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全面准确地掌握作品的各个细节和要点,以便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评价。
第四,合理逻辑性原则。
评析新闻作品需要遵循合理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思路,使评析的结论和观点具备较高的说服力。
评析者应当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和推理逻辑,在评析过程中注重思考和论证,以提高评析的逻辑性和可信度。
第五,问题导向性原则。
评析新闻作品应当鲜明问题导向,明确评析的目标和方向。
评析者应当明确评析的问题和论点,对作品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局限性和改进方向等。
第六,批判性原则。
评析新闻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和能力。
评析者应当秉持开放、批判的态度,审视作品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作品的改进和进步。
第七,读者导向性原则。
评析新闻作品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读者的需求和利益。
评析者应当意识到读者是评析的主要对象,关注读者的反馈和感受,使评析的内容和方式更贴近读者的需求,提高评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总之,新闻作品评析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全面准确、权威可信、合理逻辑、问题导向、批判性和读者导向的原则。
只有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评析者才能对新闻作品进行科学、准确、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这不仅能提高评析者的素养和能力,同时也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新闻评价参考。
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一、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①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②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⑴对新闻结构的分析;⑵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⑶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③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二、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
2、研究、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如何分析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洁净,是它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
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等。
不同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作具体分析,才能做出中肯的评价。
①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
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符合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
②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把它反映出来。
成功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③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
语言运用得好或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
因而它是分析新闻作品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所谓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指的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如何赏析新闻评论

怎样鉴赏和评析新闻评论作品一、分析新闻评论作品从何入手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权衡分析:选题立论、说理论述、辞章文采。
——选题立论是否符合客观形势、社会实际和重心工作的需要,是否有的放矢,是否抓住了关键性矛盾或切中了时弊;——对解决有关社会矛盾或人们的思想疑虑,是否有独到新颖的见解、角度和论据;——文章的标题是否精当、引人;——在说理论述方面有什么特点和经验,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是否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使人入耳入脑;——结构、语言和辞章文采方面有没有明显的特点或创新,文字是否新颖、生动和通畅;二、评析作品的基本方式1、重点评析就一篇作品从上述5个方面进行全面权衡,特别是在选题立论、说理论述、辞章文采3方面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出主要特点进行评述和分析。
评析的做法和范围,可以从几个方面,或者侧重其中一个方面兼顾其他方面,或概括出一个心的特点从几个方面串起来进行评析。
一是新闻性、时效性强,体现了新闻评论的特点。
……即时的配合舆论才有时效,才谈得上引导舆论。
(选题立论符合客观形势、社会实际和重心工作的需要)二是于浅显中见深刻。
女排精神的文章屡见不鲜,但怎样写出新意,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作者以这一事件为由头,由事入理,就实论虚,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跳出了一般的论胜论败就事论事的圈子,而是生发开去,有针对性的……这种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论述方法,有助于评论在浅显的事理中闪现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论色彩。
(有独到新颖的见解、角度和论据)三是以跟读者平等交谈的方式展开说理发挥。
……采用交谈式说理的好处,一方面能以平等姿态出现,造成一种良好的说理气氛;另一方面也便于引导读者自己思考,与作者一道共同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
(在说理论述方面有什么特点和经验)短评也有不足之处:……有几处用词,例如…………,显得不够通俗。
另外……2、比较评析。
将同一论题的两篇作品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分析。
新闻作品评析方法

新闻作品评析方法
第一步:阅读和了解新闻报道
首先,仔细阅读新闻报道,了解新闻主题、内容和重点。
理解新闻的核心信息、事件发生的背景、相关人物和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原因等。
第二步:确定新闻报道的类型和形式
新闻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新闻报道、特写报道、评论性报道等。
了解新闻报道的类型和形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目的和报道的方式。
第三步:审视新闻报道的立场和观点
第五步: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第六步: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
比较并对比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可以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
这有助于从多个角度了解事件,并评估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七步:评估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最后,评估新闻报道对公众的影响和其在社会中的公信力。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引起关注和影响公众。
评估其在这方面的效果和实际影响是评价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法。
总结:。
赏析-方法

二、赏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
1、分析新闻作品的价值
真实性 时新性 重要性 显著性 接近性 趣味性
2、分析新闻作品的主题 1)什么是新闻主题
新闻作品主题是作者通过内容所表达的某种看 法或主张,是新闻事实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 心思想,体现作者的见解、意图和倾向。
2)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主题是否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毛泽东言) 主题是否具有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列宁) 主题是否鲜明、深刻、集中
3、分析新闻作品的角度 1)什么是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 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艾丰 “挖矿”的比喻)
2)如何分析新闻角度
是否能说明问题 是否有指导意义 是否贴近读者
4、分析新闻作品的形式
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
1)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 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 闻主题的重要手段。
是否简洁明了 是否充分表现主题 是否灵活多样
“新闻写作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清楚明 了!要让读者明确无误地了解你所要说的 事情,这比做什么事情都更难些。” “清楚明了只有在把新闻写得简明扼要时 才能实现,而要做到简明扼要却并非易 事。”
一、新闻作品赏析的基本原则
1、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
个性:时代特色 共性:规律性
2、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客观:新闻作品 主观:分析、评价 客观第一,主观服从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进行新闻作品分析1.消息:字数限制在1000字以内。
2.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时评、述评、短评等,字数限制在2000字以内。
3.通讯:包括新闻特写、新闻综述、新闻调查等,字数限制在3000字以内。
1.消息:时长4分钟内的新闻报道。
2.评论:包括以评论为主的述评性节目,时长15分钟内。
3.新闻专题:时长30分钟内。
1.题材重大,题材新鲜,题材典型。
2.深度报道、分析性新闻、思辨性新闻。
3.报道角度选择好。
4.新闻背景强。
5.提法准确、写作精细、制作精良。
一、消息的特征及其分类消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新闻体裁,用最简要的文字及时有效地传播新闻事实。
体裁特征:具有消息头,即发布单位、地点和时间的说明,包括电头、本报讯、本台消息等共识:一般动态消息、非事件消息、新闻素描、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政治意义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新鲜,是否会对全局产生积极的影响及时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的重要性大小善于从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采访写作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
3、主题分析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主题是否符合新闻事实,事实是否构成记者所定主题的依据。
主题是否具有社会意义、针对性主题是否鲜明、深刻、集中4、报道角度新闻角度(视角):新闻记者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如何评析:是否揭示事物本质或能说明问题,思想性的体现是否对某一方面工作具有影响或指导意义是否适合受众心理5、表达方法分析(1)叙述是消息写作使用的主要表达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2)描写——着眼于“样子”;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
分为人物、场景和细节描写。
是新闻素描、现场目击这类消息体裁的主要使用手法。
(3)说明: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有关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和解释,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
一般穿插在报道过程中。
(4)对比:把相反或相对的新闻事件或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相映衬,明确是非,表达主题思想。
运用时应该恰当、鲜明、典型、有力。
(5)设置悬念:做扣子、关子。
在新闻作品中,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戏剧性,作者为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在作品中能够设置悬念,引起受众兴趣,然后再解释、解除悬念。
悬念要与事实相关,做到简而精。
6、语言分析新闻语言是表达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新闻报道要锤炼语言,准确地阐述事实,体现较高的美学价值。
准确贴切: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生动形象:7、结构分析(1)内部结构(内容与主题的谋篇布局)金字塔式:先主后次编年体式:完整地将新闻事实以故事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适用于报道复杂、线索单一的事件散文式:写法自由、行文富于变化、文采悬念式:层层递进吸引受众是否简要清晰,易于受众理解:灵活多样能够,富有创新性。
(2)外部结构分析导语精练的语言反映最新鲜、最具本质的、最有意义或价值的内容,突出精华能驾驭全文、提纲挈领能使最广泛的读者产生读下去的愿望主体——导语的解释者:对导语中最主要的事实注释、补充,解释为什么、怎么样;补充导语未提及的事实;避免将主体写成导语的重复;层次分明、主干突出、内容裁减得当。
背景发挥对比烘托作用,不能喧宾夺主结尾:一般无刻意的结尾,不强加,通盘考虑;总结式、评论式、对比式、展望式、抒情式消息作品一、一般动态消息动态消息:对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最新发生和发展变化进程的动态进行及时报道1、要善于选择新闻背景材料与报道角度2、主题集中,一事一报。
3、开门见山,忌写套话。
4、客观叙事,舍弃细节。
5、注意变动,致力追踪。
6、题材广阔,应用广泛。
二、综合消息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情况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
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很强的指导性。
写作要求:1、占有材料,明确主旨。
2、合理剪材,发掘本质。
3、点面结合,事实说话。
4、注重根据,交代来源。
5、客观叙事,注重分析。
三、短新闻简讯:用最经济的文笔,通常以一二百字,甚至一两句话、数十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迅速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有社会意义的事件。
快讯:用最快的速度、简洁的一两句话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或特别重要的新闻中最重要内容。
快讯一般用于特别重大的新闻。
基本特点是:1、结构简单2、叙事简明。
3、一般一事一报,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部分事实,不旁生枝蔓;4、要求简而不陋,文字虽短而意思明确5、叙述尽可能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五、新闻述评1、定义:记者述评或述评新闻。
夹叙夹议的文体,介于评论和消息之间。
特点是以事实为由头,对事实展开论述,以分析事实或评价事实为目的,因此有较强的时评味道。
2、特点是:有述有评,边述边评,述评结合。
它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表一些必要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借以揭示新闻的本质,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本身的意义。
六、精确新闻1、定义:也称精确新闻报道、精确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以及查证事实,以报道新闻(Meyer,1973)。
目前新闻界最经常使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民意调查。
(罗文辉,1987)在大陆,也有人认为广义的精确新闻泛指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为新闻报道。
(姜秀珍,1998)2、特点:以数据来报道新闻事件,更显客观、公正,更具说服力时效性差,不适合突发性事件,比较适合社会问题的报道;缺乏人情味,不生动,不容易吸引受众;需要一定文化水平,需要动脑筋,读者面较窄;不能确保数据一定真实地反映了现实。
3、精确新闻的公布原则第六章评论分析的基本视角一、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1、定义: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范畴。
2、特征:新闻性: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论说文的根本特征。
论理性:公众性/群众性3、分类分类标准/类别体裁规格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专栏评论、述评论证方式立论性驳论性评论主体代表编辑部,代表读者评论对象政治评论、经济评论、体育评论、文娱评论是否署名署名评论不署名评论二、分析视角(一)选题分析1、选题: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确定评论的对象和论述范围。
2、怎样评析:(1)是否具有现实性、针对性:从实际出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2)是否具有思想性(二)立论分析1、定义:形成或提出结论或观点。
2、怎样评析1) 立论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2)立论必须有新意3)立论要有预见性(三)要素分析1 、论点分析(1)论点的提出必须尊重客观、直面现实,不能把荒谬、悖理、歪曲事实的东西作为论点。
要准确使用概念和判断。
(2)论点要有新意(3)论点要鲜明全面2、论据分析——论据要真实、准确;典型充分;与论点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3、论证分析论证: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基本原则:论证要准确地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将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评论具有逻辑性。
(四)结构分析/形式分析——言之有序评论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
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文章评论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关系、发展变化规律,围绕中心论点组织材料;2、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按照受众的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安排结构。
(五)文风分析“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孔子语)1、评论语言的通俗首先表现在质朴自然上。
“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看用的恰当与否。
连用几个伟大,并不足以使文章伟大。
一个很俗的字,正如一个很雅的字,用在恰当的地方就起好的作用。
”2、恰当地运用修辞3、语言充满真情实感第七章主要评论类型的分析一、社论1、定义:代表编辑部就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言论。
社论具有制度性,在制度上代表媒体。
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原则认识。
这些文字是我自己写的,但却未必无折扣地表达出我的意思。
因为文字既要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地方又是在国难前线的天津,写文章时便不得不顾虑到地方的环境和刊物的地位,尤其是报上的“社评”,文章既由报馆负责,写文章的人便需忘掉了自己。
(《大公报》主笔王芸生)选题风格周期、发表频率机关报重大、政论本位政论色彩,庄重、规整、平衡、稳定长、低市场化报纸范围广,新闻本位时评色彩,个性化短、高2、社论评析的视角:选题恰当,选题范围逐渐扩大,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扩大到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着眼于实际说理透彻:抓住事物的矛盾和关键环节,以理服人。
文风平易近人,短而精萃,质朴感人二、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一般认为是中型评论,重要性仅次于社论。
与社论只是规格上的区别,没有原则性区别。
评论员文章分为署名和不署名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展而来,主要是加重作者的身份。
篇幅较长,也被称作“超重型评论员文章”(3、4千字)三、专栏评论发表在各种评论专栏里,个人署名的评论。
这类评论选题广泛,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见闻,都可以议论;形式活泼,长短自由,个人风格明显。
四、短评短小精悍的评论,有署名和不署名之分。
不署名代表编辑部集体意见,一般配合新闻报道发表,针对性、思想性和时效性强;署名短评一般代表个人意见。
总体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论题单一,篇幅短小,分析扼要。
目前,由于专栏评论的兴起,一般纳入各种专栏评论,单独发表的不多见。
五、编者按编者按是一种最轻便、最简短的评论形式,一般只有一两百字。
大体分为两类:评论性——提炼文章的思想,或加以发挥说明性——介绍背景、意图。
特点:依附性,不是独立的文体;精炼——直接发表意见,不论证;灵活简便,及时。
代表编辑部表态,多用于慎重场合,必要处,不可滥用。
编后:一般简要说明编辑部对报道的基本态度,借题发挥,因事议论,深化主题。
第八章深度报道分析一、深度报道的基本知识新时期中国深度报道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电视深度报道兴起。
1、定义:(1)西方视野的深度报道本(IndepthReporting)“三层报道”概念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意义。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
(2)《新闻学大词典》: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