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_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还记得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那时还是一名在高中生的我早就被这生动多彩的历史演讲方式深深的吸引,高中的语文老师及历史老师也都爱借鉴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来向我们讲解历史,并且为那时正积极备战高考的我们更深刻地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
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
读到这本书,让我再次体验到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文学艺术。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让我对我国的古典哲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弘扬了“国学”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经典。
这本书,使我了解到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万世师表的孔子。
他创立儒家学说,至今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发扬光大。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
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一、先秦简史1、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起兵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迁都镐(hào)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1)武王伐纣,开“革命”理论之端。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2)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开端,此人文文化后来被孔子继承。
礼是在维持“异”的基础上平定人心,即“不怨”;乐则是在异的基础上达到“和”的效果。
礼乐合起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历史证明,片面的强调平等,是妨碍历史进步的。
现实的不平等性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维持,社会才能发展。
(当然,孔子之礼,在接受现实是不平等的基础上,有一个目标的平等,即“仁”的理想上的平等;西方是主张人生来平等,然后追求结果的不平等。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不平等,但是不能不公平。
2、公元前771年,迫于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迁以后为东周(前770年—前476年)。
可见秀才是打不过兵的。
所以秀才要想立足,就要做会打仗的秀才。
3、春秋五霸①: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齐、晋、楚、秦相继称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五霸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王道”之治,历朝历代实践上都是“霸道”,亦即靠武力取得政权,没有文化的基础,建立政权之后再以文化粉饰之。
孔子比较推崇管仲,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如果说孔子是会打仗的秀才,齐桓公就像是念过书的兵。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300字以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300字以上(中英文实用版)In the early day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aw the rise of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This period of intellectual ferment left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nd studying it gives 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hought.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多元而丰富,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spects of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was the diversity of ideas.Confucianism, Legalism, Mohism, and Taoism were just a few of the many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emerged during this time.Each school had it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on ethics, politics, and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This diversity of thought fostered a rich intellectual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d the exploration of various ideas and concepts.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思想的多样性。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各个学派以及他们的思想观点,通过阅读本书,我对这些学派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本书介绍了儒家学派的思想。
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学派主张仁爱、谦逊和孝顺等美德,通过这些美德的培养,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也深深地被儒家学派强调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所打动。
接着,本书介绍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主张道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
道家学派的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常常忙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通过道家学派的思想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
墨家主张世界大同和兼爱,法家主张重法治和奖罚分明,兵家主张战争智慧和兵器制造,名家主张言辞的艺术和修辞之道。
这些学派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但都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未被广泛知晓的学派,比如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排除在中国哲学的主流之外。
墨家学派主张实用主义和公正,反对战争和仇恨,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先秦诸子的智慧和对世界的思考所感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后感.doc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一)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书便是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
我最讨厌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历史,用自己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历史老师。
高中时期虽然学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东西生动展现,历史课上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他睿智和他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
我最先看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代名词。
老子给我智慧是指弱者生存。
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老子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
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东西以问题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
这句话很吊人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
他后面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注意力,至少在看时候不会太累。
老子“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人得到些许安慰。
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
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
最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读诸子百家有感[精选五篇]
![读诸子百家有感[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1e0d2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d.png)
读诸子百家有感[精选五篇]第一篇:读诸子百家有感读诸子百家有感孟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看出,修身养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
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而诸子百家则恰恰是一门这样的学科。
孔子,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不仅仅在于他渊博的知识和孜孜不倦求学的精神,更在于他身系天下,为了理想而执着的精神。
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孔子用他自身周游列国十几年的经历来验证它。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
孔子的好学精神可见一斑。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榜样,可以说孔圣人这个称谓他是当之无愧的。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做到这些大概就是真正的君子吧。
孟子还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养性,增益其所不能。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挑战,结果肯定会好很多。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无为而治。
有点消极避世的感觉,不过在那种战乱、充满杀戮的时代,却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做法。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时代,怎样保持内心的宁静,不随波逐流,老庄的思想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中国有句古话:无以规矩,不以成方圆。
万物万事都有自己的道,人与人之间当然也缺少不了法的约束。
作为法家的代表,韩非子主张重赏、重农、重战、重罚四个政策。
在当今,中国的法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的法律就尤为重要,而韩非子的思想也值得研究和学习。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一切战争。
因为他认为春秋无义战,诸侯间的征伐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我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战争还是必要的,因为和平不能用丧权辱国作为交换。
在这些诸多学派的大家中,我最敬佩两位:孔子和庄子。
孔子的人格魅力、为理想而周游列国几十年的坚持不懈,令我十分感动。
2024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范本

2024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范本《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部反映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该书以史书的形式,通过详细介绍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的观点和见解,展示了先秦时期思想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书读后,我深受启发和震撼,对先秦思想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读后感。
首先,本书展示了先秦思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归纳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
这些学派各有各的特点和见解,对于人与政治、礼仪道德、修养养生、社会秩序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例如,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孝顺;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这些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学派之间的碰撞和辩论,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容,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本书让我深刻领悟到思想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先秦时期,各种学派的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例如,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责任感,但在处理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方面相对缺乏。
相反,道家追求“无为而治”,倡导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但在建立社会秩序和规范方面相对薄弱。
这种多元的思想观点和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竞争和交互影响,推动了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思想的演进和进化过程。
最后,本书也给我留下了对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在先秦时期,人们关注人伦和礼仪道德的问题,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规范。
这引发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先秦时期的思想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教训。
例如,儒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孝顺,这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书笔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书笔记篇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
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
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
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
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
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
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
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
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
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
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
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
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
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易中天学讲课——《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刘庆亮(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
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
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
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
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
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
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
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
”[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
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
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
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
”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
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
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
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
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
”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
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
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
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
第二种,隐性问题。
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
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
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
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
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
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
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
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
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
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
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
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
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
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
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
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
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
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
高就是高,不服不行!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
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
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
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