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统治最新版最新版共19页

合集下载

清朝历史.pptx

清朝历史.pptx

康熙帝即位及盛世治理
01
1662年,康熙帝即位,这一事件标志着清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02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英明的政策,推 动了清朝的快速发展。
03
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发展经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同时,他 还注重文化教育,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他的治理下,清朝迎来了一个 盛世时期,国力达到了鼎盛。
02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标志着女真族正式脱
离明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独立发展之路。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强化了军事力量,为后金的稳固和扩
03
张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这一事件 标志着清朝的正式建立。
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遗志,继续推动清朝的发 展,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民族融合与边疆治理
民族政策
清朝政府实行了多种民族政策,如满蒙联姻 、改土归流等,加强了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 民族的联系。
边疆开发
清朝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通过设立行政机构 、驻军屯垦等措施,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
民族融合
在清朝的长期统治下,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民族融合局面。
民族矛盾与列强侵略
清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加之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领土和主权,使 国家陷入深重危机。
革命力量崛起与推动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长期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发动多次武装 起义,最终成功推翻清朝。
民国时期对清朝历史遗产处理
政治制度变革
民国时期废除了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和议会制度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ppt课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ppt课件

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无法适应 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 (1)人口增长使得资源危机(人地矛盾突出)日益显露。 (2)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社会乱象逐渐萌生。 (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清朝皇帝的一天
时间 04:00 05:00 07:00 09:00 11:00
事项 起床 早课 御门听政 批阅奏章 经筵日讲
时间 13:00 15:00 16:00 17:00 20:00
事项 会见臣工 批阅奏章 会见臣工 鉴赏文物
就寝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 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竟无一人 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1个盟旗——内蒙改古土归流 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
二、疆域的奠定 思考:清朝边疆治理有什么意义?
西北达巴勒 喀什池
西 跨 葱 岭
北接西伯利亚
我国辽阔的版 图在清朝前期 最终奠定
南到南海诸岛
东北至外 兴安岭和 库页岛
东 临 太 平 洋
东南到台湾及 附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等
(如1)果奠没定有了康 现乾 盛代世中期国
2.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表现一:奏折制度(特点、作用) 表现二:中枢机构的变化: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特点、影响) 表现三:控制思想文化:文字狱(目的、影响)
◎清朝疆域图(18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 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 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天理教起义

第13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省心备考】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省心备考】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
向衰落。
统一多民族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重农抑商政策和闭
国家进步巩 关自守政策严重阳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
固,封建制 潮流。
度逐渐衰落 (3)文化上,经济发展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
3.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4.表现: 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四口通商仅留广州,广州只能十三行。 ②严厉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5.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近代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思想等方面 大大落后于西方。
西





明 清
认识:
巩固 中外朝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①防止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统治日益腐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封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建制度渐趋衰落。
四、基础知识
一、盛世之政──君主专制加强
(三)大兴文字狱
1、含义
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 脉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四、基础知识
三、盛世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材料2 嘉庆初年和珅被赐死,查抄家产的
(一)内忧:社会矛盾激化
清单共109号……其中已估价的26号清单,即
值银2亿2千多万两,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实用主义】教学课件(部编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实用主义】教学课件(部编版
表现:人口增长迅速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意义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原因:统治者重视,推行垦荒政策
人口增长
原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影响: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1.手工业的发展
(1)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特点)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工场生产
清朝纺织工场
如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数量多
清朝手工工场
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牙,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1.原因
材料二: 顺治十三年以前钦州“土寇跳梁,人民徙亡,田地十荒八九,钱粮稀少”。直到顺治十六年才“始有开垦”。—道光《钦州志》卷3《经政志·田赋》
清代 《皇帝亲耕图》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材料三: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期,政局稳定,疆域开拓并巩固。——《中外历史纲要》
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
手工工场发展
手工业:
商业:
各级商业市场繁荣、大城市繁荣;商帮发展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1.清朝前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大力推广的高产作物是( )A.玉米、甘薯 B.小麦、马铃薯C.水稻、马铃薯 D.花生、玉米2.“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反映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盛况( )A.纺织业 B.矿冶业 C.陶瓷业 D.制茶业3.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A.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B.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D.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

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 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中国历史全一册

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 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中国历史全一册

顺治
康熙
册封“达赖喇嘛” 册封“班禅
额尔德尼”
册封制度
雍正(1727) 设驻藏大臣
设立机构
乾隆(1751) ”金瓶掣签“制度;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颁布法规
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4、管理东北边界 (1)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 尼布楚修筑城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 置若罔闻,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管理少数民族机构 ——理藩院 管理少数民族政策 ——因地制宜
(1)东南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 清朝统一台湾 1684 清朝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西


庙屯 页

黑中俄《尼布楚条约》岛 规定的待议地区
《广舆胜览图·俄罗斯人》
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3)西北、北方
①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 ②平定维吾尔族 大、小和卓 叛乱 ③在蒙古族设立盟旗制度 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2)东北
① 17世纪清朝抗击沙俄 ②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
楚条约》,划定中俄东 段边界。
(4)西南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 1727遣驻藏大臣与达赖、 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二、加强君主专制
壹 清朝建立全国政权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 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竟无一 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康熙帝 雍正帝
4:00 7:00-12:00 12:00-15:00 15:00-23:00
朝祭,早膳,读圣训 处理政务 听学者讲解经史 晚膳,处理政务
万机综揽,巨细躬亲。
第13课 清前期的兴盛与危机
壹 清朝建立全国政权

【中职】《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 课件

【中职】《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 课件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二)外部危机 1、天朝上国,盲目自大
乾隆回礼及对这些礼品的态度:
• 回礼: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 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 等计92项479件
• 英国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别无用处。 • 这两架望远镜与别的望远镜没有本质
区别。 • 天文地理大表,是用来测算节气的,
3、设置将军,军政合一


东北地区分为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
将 军
军的辖区,新疆地区为伊犁将军的辖区,外附


蒙古则为乌苏雅里台将军辖区(五将军)
4、蒙古建立盟旗制
盟旗会盟制度,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设盟、旗 两级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清朝建立全国政权
5、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目的:杜绝太监干预朝政 官级:正二品
内务府是清朝特创的中央行政机构,内务府长官 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简称为内务府大臣或总管大臣, 掌管府内一切事务,由满清大臣或王公担任。
荣禄(1836-1903)
大兴文字狱
历 史 纵 横
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从压制汉人的民族意
识发展到对诗文字句望文生义, 吹毛求疵,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确立驻藏大臣在西藏政教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乾隆
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 清朝疆土达到极盛,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清朝疆域图(1820年)
第 三 章
盛世危机
盛世危机
封建王朝最后的盛世——“康乾盛世”









康熙
在位1662年~1722年

清朝政治制度

清朝政治制度

清朝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大全清朝政治制度及机构设置清初期,承袭未入关前的旧规,以满洲特有的旗制为其本部骨干,基本上按明代制度统治汉人。

直到雍正、乾隆两朝,才逐步调整,得以比较稳定下来。

中央机构设置如下:一、内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

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

大学士的品级改为正五品,这也是参照明制,怕大学士权力过重,而特降低其品秩,借以抑制。

这时的内阁,虽具有掌握最高政权的中枢机关的雏形,但因大学士降低了品秩,又减少了办事人员,所以其权任反较顺治初年之内三院为轻了。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满、汉俱定为正一品。

至此,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

《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其品列皆首文班。

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这说明清代大学士的地位是极为尊崇的。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

初期未有定额设置,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选人员协办阁务。

早在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学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额外大学士。

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设协理大学士。

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

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从一品。

内阁学士的品级为从二品,均兼侍郎衔(乾隆五十八年以后去兼衔)。

其职掌是:满学士掌奏本章,汉学士掌批“题本”(内外官员汇报皇帝之文书)。

若依其应有权任,并不仅于此。

如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谕:“学士乃参赞政事之官,如有所见,应行启奏。

近来并无与议者,若惟送本接本,用一笔帖式足矣,何必设立学士?此后各有所见,俱令敷陈。

清朝的课件ppt

清朝的课件ppt

03
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终以清朝战败告终,签订《马关
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与朝鲜的外交关系
清朝与朝鲜保持宗藩关系,对朝 鲜进行册封和干涉内政。
与越南的外交关系
清朝与越南保持宗藩关系,对越南 进行册封和干涉内政。
与蒙古的外交关系
清朝与蒙古保持盟旗制度,通过册 封和会盟等方式加强与蒙古的联系 。
需求。
手工业发展
手工业在清朝也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纺织、制瓷、冶炼、造纸等 传统手工业部门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都有
所提高。
农业政策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清朝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农业政策,如减轻农 民负担、兴修水利、鼓励垦荒等 ,为农业生产的繁荣提供了有力
保障。
商业与贸易的繁荣
商业繁荣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清朝的商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 步,城市和乡村市场网络逐渐形成,商品流通范围不断扩 大。
贸易繁荣
清朝的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 泛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与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地的贸 易往来尤为频繁。
商业政策
为了促进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商业 政策,如减轻商税、开放海禁、设立商行等,为商业和贸 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化渗透
西方传教士等势力通过办医院、学校等方式,对清朝进行文化渗透,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清朝灭亡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
政治改革
中华民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颁布宪法、实行内阁 制等,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