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计算.doc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计算.doc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热⼒计算(⼀)燃料燃烧计算1.锅炉参数(1)锅炉蒸发量 D 30t/h(2)蒸汽压⼒ P 0.13MPa(3)蒸汽温度 tgr 350℃(4)给⽔温度 tgs 105℃(5)冷空⽓温度 tlk 30℃(6)锅炉排污率 P 5%2.设计燃料与特性:3.锅炉各受热⾯的漏风系数和过量空⽓系数4.理论空⽓量、理论烟⽓容积的计算5.各受热⾯烟道中烟⽓特性表(三)炉膛的热⼒计算1.炉膛结构特性(1)标⾼计算炉膛结构个点标⾼⽰意图(2)炉膛包覆⾯积1)侧墙A=[(7.300-3.956)+(7.809-3.956)]*0.5*1.900=6.84㎡B=[1.305*(3.956-2.092)]*0.5=1.22㎡C=[(1.572-1.100)+(2.092-1.100)]*0.5*3.285=2.4㎡D=0.595*(3.956-1.100)=1.70㎡E=[(3.956-1.100)+(3.621-1.100)]*0.5*0.920=2.47㎡F=[(2.154-1.100)+(1.600-1.100)]*0.5*0.32=0.25㎡Fcq=6.84+1.22+2.4+1.70+2.47+0.25=14.882)后墙1.572-1.100=0.472mAB=(2.092-1.572)/sin9°=3.32mBC=1.305/sin35°=2.28mCD=7.809-3.956=3.85mFhq=(0.47+3.32+2.28+3.85)*2.72=26.98㎡3)前、顶墙1.600-1.100=0.50mHI=0.32/cos60°=0.64mFG=0.92/cos20°=0.98mGH=3.621-2.154=1.47mEF=7.30-3.956=3.34mED=1.90/cos15°=1.97mFqq=(0.50+0.64+0.98+1.47+3.34+1.97)*2.72=24.21㎡4)炉壁总⾯积Fbz=2*14.88+26.98+24.21=80.95㎡(3)炉排有效⾯积(2.092-1.572)/tg9°=3.28m0.595+0.92+0.32=1.84mR=(3.28+1.84)*2.3=11.78㎡(4)炉膛容积Fcq*2.72=14.88*2.72=40.47㎡(5)炉膛有效辐射受热⾯1)前顶后⽔冷壁⽰意图DE+EF-(4.40-3.956)=1.97+3.34-0.44=4.87m(曝光)(0.64+0.98+1.47+3.34+1.97)-4.87=3.53m(覆盖耐⽕涂料层)S=170,d=51,e=25.5,n=16(根),S/d=3.33,e/d=0.5查线算图7-5得x1=0.59,x2=1Hq1=(16-1)*0.17*4.87*0.59=7.33㎡Hq2=(16-1)*0.17*3.53*1=9.03㎡由表7-1查得:§1=0.6,§2=0.2所以,§Hq=0.6*7.33+0.2*9.33=6.2㎡2)后墙DC+CB-1.5(烟窗⾼度)=3.85+2.28-1.5=4.63mAB=3.32mS=170,d=51,e=25.5,n=16根,S/d=3.33,e/d=0.5查图7-5得x1=0.59,x2=1所以,Hh1=(16-1)*0.17*4.63*0.59=6.97㎡Hh2=(16-1)*0.17*3.32*1=8.47㎡由表7-1查得:§1=0.6,§2=0.2所以,§Hh=0.6*6.97+0.2*8.47=5.88㎡3)烟窗S=340,d=51,l=1.5m,x=1,n=8,§=0.6所以,Hch=(n-0.5)slx=(8-0.5)*0.34*1.5*1=3.83㎡§Hch=0.6*3.83=2.3㎡4)侧墙⽔冷壁A=[(7.300-2.300)+(7.587-2.300)]*0.5*1.050-0.08(后拱遮盖⾯积) =5.40-0.08=5.32㎡B=[(7.640-3.956)+(7.809-3.956)]*0.5*0.630+0.5*0.63*0.9=2.374+0.284=2.66㎡C=(2.300-1.100)*1.05-0.08(后拱遮盖⾯积)=1.18㎡S=105,d=51,e=65,S/d=2.06,e/d=65/51=1.275得x1=0.87,x2=1所以,Hc1=(5.32+2.66)*0.87=6.94㎡Hc2=1.18*1=1.18㎡§Hc=0.6*6.94+0.2*1.18=4.17+0.24=4.4㎡∑§H=6.20+5.88+2.3+2*4.4=23.18㎡(6)炉膛平均热有效系数∮l= ∑§H/Fbz=23.18/80.95=0.286(7)炉膛有效辐射层厚度S=3.6Vl/Fl=3.6*40.47/(80.95+11.78)=1.57m(8)燃烧⾯与炉墙⾯积之⽐ρ=R/Fbz=11.78/80.95=0.1462炉膛的热⼒计算1.凝渣管结构计算(1)第1/2排(错列部分)Sl’=340,d=51,n=8根/排,S1’/d=340/51=6.67,查图7-5,x’=0.21)受热⾯积H’=πdl*2n=3.14*0.051*1.5*2*8=3.84㎡2)烟⽓流通截⾯积F’=2.85*1.5-8*1.5*0.051=3.66㎡(2)第3、4排(顺列部分)S1’’=170,d=51,n=16根/排,S1’’/d=170/51=3.33,查图7-5,x’’=0.411)受热⾯⾯积H’’=πdl*2n=3.14*0.051*1.5*2*16=7.68㎡2)烟⽓流通截⾯积F’’=2.85*1.5-16*1.5*0.051=3.05㎡(3)凝渣管1)总受热⾯积H=H’+H’’=3.84+7.68=11.52㎡2)烟⽓平均流通截⾯积(H’+H’’)/(H’/F’+H’’/F’’)=(3.84+7.68)/(3.84/3.66+7.68/3.05)=3.23㎡3)凝渣管受炉膛辐射⾯积Hfz=3.83㎡4)凝渣管⾓系数Xnz=1-(1-x’)^2*(1-x’’)^2=1-(1-0.2)^2*(1-0.41)^2=0.775)凝渣管有效辐射受热⾯积Hnzf=Xfz*Hfx=0.77*3.83=2.95㎡6)横向平均节距S1=(S1’*H’+S1’’*H’’)+H’’=(0.34*3.84+0.17*7.68)/11.52=0.2 27m7)纵向节距S2=0.180m8)烟⽓有效辐射层厚度S=0.9d(S1S2/d2^2*4/π-1)=0.9*0.051(0.227*0.18/0.051^2*4/3.14-1)=0.873m9)⽐值σ1=S1/d=0.227/0.051=4.45; σ2=S2/d=0.18/0.051=3.53(五)蒸汽过热器的热⼒计算1.蒸汽过热器的结构计算(1)结构尺⼨管径 d=0.038/0.031m横向平均节距S1=(S1’+S1’’)/2=(0.068+0.102)/2=0.085m纵向节距S2=0.1m;横向排数z1=30排;纵向排数z2=8排(2)横向冲刷烟⽓流通截⾯积Fhx=(2.85-30*0.038)*1=1.71㎡纵向冲刷烟⽓流通截⾯积Fzx=a*b-z1*z2πd^2/4=(1.03-0.051)*2.85-30*8π*0.038^2/4=2.52㎡(3)横向冲刷受热⾯积Hhx=z1*z2*π*d*l=30*8*3.14*0.038*1=28.64㎡(4)纵向冲刷受热⾯⾯积Hzx=z1*z2*π*dl=30*8*3.14*0.038*0.57=16.32㎡(5)总受热⾯⾯积H=Hzx+Hhx=28.64+16.32=44.96㎡(6)逆流部分蒸汽流通截⾯积fnl=32*π/4*0.031^2=0.0241㎡(7)顺流部分蒸汽流通截⾯积fsl=28*π*0.031^2=0.0211㎡(8)蒸汽平均流通截⾯积f=1/2(fnl+fsl)=1/2*(0.0241+0.0211)=0.0226㎡(9)管间有效辐射层厚度S=0.9d(4S1*S2/πd^2-1)=0.9*0.038*(4*0.085*0.1/π*0.038^2-1)=0.222m(10)纵向冲刷当量直径ddl=4F/U=4(2.85*0.979-8*30*π/4*0.038^2)/(2*(2.85+0.979)+8*30*π*0.038)=0.227m (11)⽐值σ1=S1/d=0.085/0.038=2.24;σ2=S2/d=0.1/0.038=2.632.蒸汽过热器的热⼒计算(表)。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题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锅炉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包括锅炉的热力学基础、结构设计、燃烧过程、传热传质、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描述锅炉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2.分析锅炉的热平衡和物料平衡。
3.解释锅炉的燃烧过程和燃烧设备。
4.理解锅炉的传热传质原理和强化途径。
5.掌握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1.运用所学知识对锅炉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计算。
2.分析和解决锅炉运行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3.操作和维护锅炉设备,确保安全生产。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对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锅炉的基本原理、结构设计、燃烧技术、传热传质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锅炉概述:介绍锅炉的定义、分类、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
2.锅炉热力学基础:讲解锅炉的热平衡、物料平衡和能量转换原理。
3.锅炉结构与设计:学习锅炉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锅筒、受热面、燃烧设备等,以及它们的设计和计算方法。
4.燃烧技术:探讨锅炉的燃烧过程、燃烧设备及其选择和优化。
5.传热传质:研究锅炉中的传热传质规律和强化途径。
6.锅炉自动控制:介绍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燃烧自动控制、水位自动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锅炉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2.案例分析法:分析锅炉运行中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锅炉实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锅炉原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姓名班级指导教师1.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WG-220/9.8-W改烧煤种、变负荷、变运行参数热力计算2. 原始资料锅炉型式:WG-220/9.8-W带有屏式过热器的汽包锅炉额定蒸发量:D=220t/h过热器温度:t=540℃过热器压力:p sh=9.8MPa(表压)给水温度:t fw=215℃热空气温度:t ha=400℃排烟温度:θ=130℃冷空气温度:t ca=30℃设计煤种:某无烟煤,成分如下,C ar=63%,H ar=1.938%,O ar=2.16%,N ar=0.555%,S ar=2.16%,A ar=22.017%,W ar=22558 kJ/kg=9.71%,Q ar,net制粉系统:本锅炉采用钢球磨煤机中间贮仓式热风送粉系统锅炉给定参数:给水温度:t fw=℃,锅炉负荷:D=t/h,过热蒸汽压力:p sh=MPa(表压),过热蒸汽温度:t sh=℃汽包工作压力:p= MPa(绝对)3.改烧煤种的元素分析数据校核和煤种判别3.1 改烧煤种数据表13.2 元素成分校核C ar+H ar+O ar+N ar+S ar+A ar+M ar=100.00%?3.3 发热量计算Q ar, net=339C ar+1030 H ar-109(O ar- S ar)-25M ar3.4 煤种判别挥发份V daf折算成分S ar,red,A ar,red,M ar,red4.锅炉结构特性(见结构计算书)5.锅炉汽水系统(见任务书)6.燃烧产物和锅炉热平衡计算6.1 理论空气量和理论烟气容积6.2 空气平衡表6.3 烟气特性表36.4 烟气焓温表46.5热平衡计算。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姓名:学号:xxxxxxxx时间:地点:教学楼指导老师: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目录第一节设计任务书 (3)第二节煤的元素分析数据校核和煤种判别 (3)第三节锅炉整体布置的确定 (5)第四节燃烧产物和锅炉热平衡计算 (7)第五节炉膛设计和热力计算 (13)第六节后屏过热器热力计算 (23)第七节对流过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27)第八节高温再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33)第九节第一、二、三转向室及低温再热器引出管的热力计算 (3)8第十节低温再热器热力计算 (46)第十一节旁路省煤器热力计算 (49)第十二节减温水量校核 (53)第十三节主省煤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53)第十四节空气预热器热力计算 (57)第十五节热力计算数据的修正和计算结果汇总 (61)第十六节锅炉设计说明书 (64)第一节 设计任务书一、 设计题目 400t/h 再热煤粉锅炉 二、 原始材料1。
锅炉蒸发量D 1 40t/h 2。
再热蒸汽流量D 2 350t/h 3。
给水温度t gs 235℃4。
给水压力p gs 15.6MPa(表压) 5。
过热蒸汽温度t 1 540℃6。
过热蒸汽压力p 1 13.7M Pa(表压) 7。
再热蒸汽进入锅炉机组时温度t '2 330℃ 8。
再热蒸汽离开锅炉机组时温度t "2 540℃ 9。
再热蒸汽进入锅炉机组时压力p '2 2.5M Pa(表压) 10。
再热蒸汽离开锅炉机组时压力p "2 2.3M Pa 表压) 11。
周围环境温度t lk 20℃ 12。
燃料特性(1)燃料名称:阜新烟煤(2)煤的应用基成分(%):y C = 48.3 ; y O = 8.6 ; y S = 1 ; y H = 3.3 ;y N = 0.8 ; y W = 15 ;y A = 23(3)煤的可燃基挥发分V r= 41 %(4)煤的低位发热量Q ydw = 18645 kJ/kg(5)灰融点:t 1、t 2、t 3>1500℃13。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榆林学院题目锅炉课程设计学生姓名学号院 ( 系 ) 能源工程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指导教师胡广涛报告日期2015年06月 10日目录前言第一章锅炉课程设计任务书 (4)第二章煤的元素分析数据校核和煤种判别 (5)第三章燃料燃烧计算 (6)第四章锅炉热平衡计算 (8)第五章炉膛设计和热力计算 (9)第六章前屏过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13)第七章后屏过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17)第八章高温再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21)第九章第一悬吊管热力计算 (25)第十章高温对流过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27)第十一章第二悬吊管热力计算 (30)第十二章低温再热器垂直段设计和热力计算 (32)第十三章转向室热力计算 (36)第十四章低温再热器水平段设计和热力计算 (38)第十五章省煤器设计及热力计算 (41)第十六章分离器气温和前屏进口气温的校核 (44)第十七章空气预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45)第十八章锅炉整体热平衡校核 (52)第十九章热力计算结果的汇总 (53)前言《锅炉原理》是一门涉及基础理论面较广,而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相配合,而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的锅炉原理知识设计一台锅炉,因此,它是《锅炉原理》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
它对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设计说明书详细的记录了锅炉本体各受热面的结构特征和工作过程,内容包括锅炉受热面,锅炉炉膛的辐射传热及计算。
对流受热面的传热及计算,锅炉受热面的布置原理和热力计算,受热面外部工作过程,锅炉蒸汽参数的变化特性与调节空气动力计算等。
由于知识掌握程度有限以及三周的设计时间对于我们难免有些仓促,此次设计一定存在一些错误和遗漏。
第一章锅炉课程设计任务书1.1 引言锅炉课程设计是巩固我们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使我们对锅炉原理课程的知识得以巩固、充实和提高掌握了锅炉机组的热力计算方法,学会使用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并具有综合考虑锅炉机组设计与布置的初步能力而且培养了我们查阅资料,合理选择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了我们严肃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本文提供一个针对锅炉原理的课程设计方案,帮助学生了解锅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锅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包括锅炉的工作原理、热力学基础、燃烧过程、调节与控制、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内容。
2. 教学内容2.1 锅炉工作原理介绍锅炉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类型的锅炉,如火管锅炉、水管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粉锅炉等等。
2.2 热力学基础讲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物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为理解锅炉的热力学原理打下基础。
2.3 燃烧过程介绍不同类型的燃料及其特点,讲解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反应、热量释放、烟气产生等过程,并配合实验演示燃烧过程。
2.4 调节与控制讲解锅炉的调节与控制方法,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方法,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2.5 故障诊断与排除介绍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和处理措施,如燃烧不良、积灰过多、排烟不畅等。
3. 实践活动3.1 锅炉安全实验进行锅炉安全实验,测试锅炉的安全性并记录数据,如水位是否合适、压力是否稳定、运行是否正常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防止意外事故。
3.2 燃料燃烧实验进行燃料燃烧实验,了解不同类型的燃料的特点和燃烧过程,以及不同温度和氧气量对燃烧的影响。
3.3 锅炉系统调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锅炉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让学生体验手动和自动控制的差异,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3.4 故障诊断实验通过模拟常见故障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故障诊断和排除,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课程评估4.1 考试评估通过课堂测试或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锅炉原理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4.2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检查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3 学生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参考学生课堂提问、讨论和合作等因素。
5. 教学资源支持5.1 锅炉实验室建立锅炉实验室作为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锅炉设备、燃料存储设备、控制系统等。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rk jd rk js
℃ ℃
40
则认为整台锅炉的校核计算结束,且结果正确。否则, 需重新假设排烟温度及热空气温度,然后,重新从炉膛 开始,逐级计算各级受热面。
校核计算结果分析
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对照计算所得炉膛出口烟气温度与煤灰的DT、ST温度之 差的大小。 过、再热汽温的大小。如果超过额定温度过大,说明燃 用此校核煤种时锅炉将产生严重的超温现象;如果低于额 定温度较多,说明不能在额定汽温下运行。 关注计算所得一、二级减温水量。如果计算所得减温水 量超过减温器的最大减温水量,则说明该锅炉不能在正常 的减温水量范围内正常运行。 关注排烟温度的大小。过高,则说明锅炉的效率将较低, 过低,则可能引起低sm2
Dgr '' Bj d d (hgr - hjw) (Ql f Qnz Qgr ) Dsm Dsm
二级省煤器进口工质参数即为一级省煤器的出口参数。
当一、二级省煤器均计算完毕后,用二级省煤器的总吸 热量进行校核。
计算结束、正确与否的判断
• 单级受热面
对于炉膛,炉膛出口假设烟气温度与计算所得温度 相差在100℃以内,则认为(假设排烟温度及热空气 温度假定正确的前提下)本次炉膛计算 正确,可以 进入至下一级受热面。
•
•
锅炉的全面校核热力计算;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要求
• 计算全部采用手工计算; • 所有计算均采用列表形式; • 列表计算中有关数据及计算公式必须直接列出 或指明来源出处; • 计算完成后,必须对各部分受热面按规定要求 进行误差校核计算,且要求误差满足要求; • 图纸符合制图规范要求; • 说明书条理及层次清楚; • 在设计教室按时上下班,组织考考勤; • 设计工作严禁抄袭他人成果,或请人计算。
锅炉原理第二版课程设计

锅炉原理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及目的锅炉原理是热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热力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锅炉原理的深入学习和探究,加深学生对锅炉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 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学生应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锅炉、台车、点火器等。
本次课程设计以小型燃气锅炉为实验对象,通过对锅炉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掌握锅炉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实验原理将学习锅炉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锅炉的分类、结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等。
这部分设计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前的理论学习,为学生的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内容包括锅炉的点火、加热、调节、停炉等操作。
学生需要安装调试锅炉并进行实际操作,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实验操作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注意操作规范。
4. 实验数据处理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在锅炉调试和使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5.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过程、数据处理及分析、问题探讨等。
三、实施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学生需完成课前预习,助教老师进行教学讲解,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
四、教学效果及评价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等环节,旨在实现对锅炉原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实践,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和掌握了锅炉原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也对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条件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指导教师
1.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WG-220/9.8-W改烧煤种、变负荷、变运行参数热力计算
2. 原始资料
锅炉型式:WG-220/9.8-W带有屏式过热器的汽包锅炉
额定蒸发量:D=220t/h
过热器温度:t=540℃
过热器压力:p sh=9.8MPa(表压)
给水温度:t fw=215℃
热空气温度:t ha=400℃
排烟温度:θ=130℃
冷空气温度:t ca=30℃
设计煤种:某无烟煤,成分如下,
C ar=63%,H ar=1.938%,O ar=2.16%,N ar
=0.555%,S ar=2.16%,A ar=22.017%,
W ar=9.71%,Q ar,net=22558 kJ/kg
制粉系统:本锅炉采用钢球磨煤机中间贮仓式热风送粉系统
锅炉给定参数:
给水温度:t fw=℃,锅炉负荷:D=
t/h,过热蒸汽压力:p sh=MPa(表压),过热蒸汽温度:t sh=℃汽包工作压
力:p= MPa(绝对)
3.改烧煤种的元素分析数据校核和煤种判别
3.1 改烧煤种数据
表1
3.2 元素成分校核
C ar+H ar+O ar+N ar+S ar+A ar+M ar=
100.00%?
3.3 发热量计算
Q ar, net=339C ar+1030 H ar-109(O ar- S ar)-25M ar 3.4 煤种判别
挥发份V daf
折算成分S ar,red,A ar,red,M ar,red
4.锅炉结构特性(见结构计算书)
5.锅炉汽水系统(见任务书)
6.燃烧产物和锅炉热平衡计算
6.1 理论空气量和理论烟气容积
序号项目
名称
符
号
单位计算公式或数据来源
结
果
1 理论
空气
量
V0
Nm3/
kg
2 理论
氮气
容积
V N
2
Nm3/
kg
3 三原
子
气体
容积
V R
O2
Nm3/
kg
4 理论
水蒸
汽容
积
V0
H2
O
Nm3/
kg
6.2 空气平衡表
受热面名称
炉
膛、屏凝渣管高温
过热
器
低温
过热
器
高温
省煤
器
高温
空气
预热
器
低温
省煤
器
低温
空气
预热
器
α′
Δ
α
0.05 0.03 0.03 0.02 0.03 0.02 0.03 α
″
1.20
6.3 烟气特性表
名称符
号
单位
受热面名称
炉
膛、
屏、
凝渣
管
高
温
过
热
器
低
温
过
热
器
转
向
烟
室
高
温
省
煤
器
高温
空气
预热
器
低
温
省
煤
器
低温
空气
预热
器
受热面进口过量空气系
数α′
/
受热面出口过量空气系
数α″
/
平均过量空气系数αav /
过量空气量ΔV Nm3
5
/kg
水蒸气容积V H
2O Nm3 /kg
RO2容积V
RO2Nm3 /kg
理论氮气容积V0
N2Nm3 /kg
烟气总容积V g Nm3
/ kg
RO2份额r R
O2
/
水蒸气份额r H2
O
/
6
RO2和水蒸气份额r n/
烟气质量G g kg/k
g
飞灰浓度μfa kg/k
g
6.4 烟气焓温表
温理论烟理论空飞灰焓烟气焓kJ/kg
7
度/℃
气焓
I0g/kJ/kg
气焓
I0a/kJ/kg
I fa/kJ/kg 炉
膛、
屏、
凝渣
管
高
温
过
热
器
低温
过热
器
转向
烟室
高温
省煤
器
高温
空预
器
低温
省煤
器
低温
空预
器
3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9
6.5热平衡计算
序号项目名
称
符
号
单位
计算公式或数据来
源
结果
1 燃料带
入热量
Q f kJ/kg
2 排烟温
度
θexg ℃
3 排烟焓I exg kJ/kg
4 冷空气
温度
t ca ℃
5 理论冷
空气焓
I ca kJ/kg
6 机械不
完全
燃烧热
损失
q4%
7 化学不
完全
燃烧热
损失
q3%
8 排烟热
损失
q2%
9 散热损
失
q5%
10 灰渣热
物理
损失
q6%
11 保热系
数
φ/
12 锅炉总
损失
Σ
q
%
13 锅炉效
率
η%
14 过热蒸
汽焓
i″sh kJ/kg
15 给水焓i fw kJ/kg
16 过热蒸
汽流量
D kg/h
17 锅炉有
效
利用热
Q1 kJ/h
18 实际燃
料
消耗量
B kg/h
19 计算燃
料
消耗量
B cal k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