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的《关河令 》赏析
周邦彦《关河令》宋词注释翻译及赏析

周邦彦《关河令》宋词注释翻译及赏析关河令①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释]①关河令:其音多哀怨。
【译文】秋天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满庭院一片冷清。
我一个人呆呆地立在秋风中,静静地听着带有凉爽的秋声。
云色暗下来,却没有大雁来来往往的身影,只能听到一声一声凄凉声音。
夜半深更,人们都已散去,天地间悄无声息。
屋子里,只有一盏孤灯照着空荡荡的屋子。
我的酒意已经清醒,伴着这忽明忽暗的孤灯,一个人怎样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熬到天亮的时候?【译文】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
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评点】本词为秋夜旅途伤怀之作.全篇以时间转换为线索,表达了深秋时节词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词人本来是要写情,却把大量的篇幅用在写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突出了他的孤独之感。
上片描写阴沉凄清的秋景秋声,抒写凄凉的心情。
首句平铺直叙,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副阴雨连绵的深秋景色。
即使偶尔放晴,也难免让人觉得凄清,这不就是词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吗?一个“时”字,表明阴天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暂晴实在少见。
接下来的一句突然来了个大逆转,突出了词人的感情,并揭示了凄冷的原因。
“伫听寒声"两句写得含蓄生动。
寒声是指深秋时节,在萧瑟的寒风下,万物发出呻吟。
在这里,词人把凄凉的景色和悲凉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景中见情。
词人静静地站在客舍的庭院中,内心无比孤寂,越发思念远方的亲人。
接下来的两句写伫立在庭院里,静静地倾听秋天的声音,内心却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反而因为深重的浓雾更加愁苦了。
在浓雾下,只能听见大雁凄厉的哀鸣,却看不见大雁的影子,于是愁更重了.大雁是古代传信的使者,可词人竟然连使者的影子都没见到,其殷殷的期待之情和深深的失望之情不明而喻。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原文、赏析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原文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集》传世。
创作背景:
译文
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
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
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注释。
关河令 周邦彦

• (1)上阙是如 何表现“凄冷”的? •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 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 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 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 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 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诗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周邦彦)诗词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词自然浑成。
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
或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
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
关河令周邦彦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关河令周邦彦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前言《关河令》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题材为战争和离别,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离别的悲伤。
而本文将从周邦彦的阅读答案翻译入手,对此诗进行一些赏析。
关河令原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周邦彦阅读正经弘历四年秋九月,公子进士状元第一。
上表言:“臣恩浅禄薄,躬咨明训以资君亲,出奇览奇以应社稷。
臣兼父母两司明登深衷,一悬不释。
恐诸生有家不能如此,百日以来,毕力备经史子集,恳托十分之郎,特下为此。
”附一组问答问:晴川历历汉阳树,指什么?答:一种景色问: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哪一江?答:是江南的岑溪之江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答:确切地说,不知道。
作者只是感叹乡关离他而去,他无法寻找到它。
问:烟波江上使人愁,为什么?答:烟波江上,岸边的景色虽然美丽,但也令人感觉到离愁别绪,痛苦难忍。
翻译赏析杜甫一生历经“安史之乱”、“割据时期”等大战乱,也深受家庭不幸之苦,因此流露出的离愁别绪是人们广泛、深沉严肃反映人间悲苦生活的现象之一。
这首《关河令》舒展了宽广的江河、苍翠的乡关、烟波的吴楚情怀。
诗中慢慢展现了出来令人悠然回首的景色,唤起的是读者无法可说的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
清华大学教授刘明涛曾说:“人生不易,恩爱不多,读杜甫诗,始知所以为何学习文化传统,我们必须要有一颗广博博爱的心。
”晴川历历汉阳树:这一句句意早已明白,即把江边的景色娓娓道来。
历历造像与眼前的景色分外相似,西湖边位于夕照山下的江郊一带,不但长满了楠木,还矗立着那仿佛屹立于天际的西湖十景之一的“报恩寺塔”,历历汉阳树的景色尤其令人怀念。
芳草萋萋:依据同样的儿歌格调,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大跳。
仔细观察芳草状况,一定发现它们内心深处充满着热情和斗志,正张扬于江水之间。
这些品种不仅不容易凋谢,还会发出清新而温暖的气息。
这一景色的描述还与花意运动形式有关。
鹦鹉洲:楚辞中是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类型,在这里似乎也已经套用了另一种地理概念,将其融合成为一份最迷人的非物质文化生态。
【优质】关河令(周邦彦)诗词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1页)

【优质】关河令(周邦彦)诗词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河令(周邦彦)诗词阅读答案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
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
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关河令 鉴赏及翻译 周邦彦

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秋天时晴时阴,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借酒消愁,是麻醉和打发自己的唯一办法。
醉了的时候,可以忘却一切烦恼。
可是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万千的惆怅和哀愁,又要乘虚而入了。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唐多令邓剡yǎn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傍晚,刚下过一场雨,晚霞映得水面分外明亮。
潮水退下去了,岸边留下层层沙痕。
叶声寒。
飞透窗纱。
看横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在西风的催逼之下,季节已由夏入秋。
同时,也使主人怜惜这些飘零的秋叶,将与自己一样沦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在残破凄凉的金陵城下,古代的豪华景象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惨淡的夕阳,照着乌衣巷口。
南宋灭亡后侥幸活下来的人,谈论着时代的又一次更替,慨叹又有多少人家破人亡,竟使年年飞来的燕子,找不到栖身之处了。
剪裁和改写了唐人刘禹锡的有名诗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里的地名,是晋代大贵族王家、谢家世代聚居的地方。
随着王朝的变迁,这些原先声势显赫的大族,相继败亡。
寄居在这里的燕子年年飞来寻找原地筑巢,可是房子的主人早已不再是王、谢大族,而是寻常百姓了。
邓剡写这首词时,正在南宋亡后的金陵,所以很自然地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秋季来临,燕子都飞走了,只剩下南来的无数大雁,在明月的辉映下,露宿在芦花之中。
【诗歌鉴赏】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原文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晦暗。
伫听寒声,云深并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周邦彦《关河而令?秋阴时晴渐向暝》注解、时:片时、偶尔的意思,暝:黄昏。
2、伫听:久久地东站着聆听。
伫,久立而等候。
寒声:即为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呻吟声等。
此处就是指雁的鸣叫声。
3、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
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
亦谓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
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
4、消夜永:渡过漫漫长夜。
夜永,犹言长夜。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翻译时阴时晴的秋日又将近黄昏,庭院忽然显得幽深。
矗立在庭中菽园秋声,茫茫云深不见踪影鸿雁踪影。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
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周邦彦《关河而令?秋阴时晴渐向暝》赏析《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词作,这是一首客旅之词。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中刻画寒夜酒醒,百无聊赖的孤苦形象,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刻画孤凄意境。
这种凝练深沉的风格,与周邦彦小令词高华清丽的主流风格有所不同。
这首词写下羁旅孤栖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下日间情境,于暗处写景,暗里抒情,寓情于景;下片写下夜间的情景,于暗处抒情,方体典型环境,情景交融。
全词取境典型,结句轻易抒情。
全词以时间为线索,章法周密,构想细致。
意象独特,人与物、情与境,浑然鲲的一气。
感情步步大力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邦彦的《关河令》赏析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试题】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Ⅱ卷)
【意译】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借酒消愁,是麻醉和打发自己的唯一办法。
醉了的时候,可以忘却一切烦恼。
可是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万千的惆怅和哀愁,又要乘虚而入了。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
【鉴赏】
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上片写寒秋黄昏景象。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秋阴”二字,点明节令和天气。
“时晴向暝”的构词方法,同于“乍暖还寒”。
“时”,是片时、偶尔的意思。
“向”,突出的是转变过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伫”,是长时间的站立。
大雁是标志性的物候。
连大雁都踪迹全无,节令该是深秋了。
古人又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水阔云深,雁影都
无,自然也不无从收到远方的安慰了。
下片写深夜孤灯独映。
“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孤灯”的“孤”字,所突出的乃是个中人的孤单寂寞心理。
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
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词人将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结束全词,极致地显示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闷。
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
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
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
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
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
“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
“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
寒声者,秋声也。
深秋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
此词口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
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
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
情景。
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
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钓之力。
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