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巴蜀文化发源地在达州——巴文化的来源

巴蜀文化发源地在达州——巴文化的来源

巴蜀文化发源地在达州——巴文化的来源据考古发掘,达州市宣汉罗家坝是史前文化发端于20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

距今约 4100 多年前,巴人先民就世世代代在罗家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巴人文化。

巴人文化的形成大约在商周之际。

据《辞源》记载,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

公元前16世纪初至今大约4100多年前,即是四川最早也是分布最广的民族。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

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

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建设。

其巴文化的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罗家坝)。

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

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

“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

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

五声协,八音谐”。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也是王朝祭祀乐舞。

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

唐以后,巴渝舞从宫廷乐舞中消失。

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 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清”──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

《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 ( 今奉节 ) 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巴文化历史史料佐证研究巴人历史的早期文献著作有《山海经》、《左传》、《世本》、《华阳国志·巴志》、《水经注》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书。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文化辐射力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

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

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

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国蜀汉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

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

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南方丝绸之路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可简称为蜀,但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

“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S 巴文化以重庆为屮心,最早源于三峡地区及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重庆、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叩勺古义为“葵中之蚕”,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由此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

巴文化1、早期巴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重庆之长寿、江北、巴县、江津、江北、南岸等地,发现了一些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石器,岩料是选用长江边的砾石打制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分打制、磨制、琢制、打磨相同,打制多于磨制。

石器种类丰富,有用于原始农业和砍伐森林的锄、镰、刀、石奔、斧等,也有狩猫捕渔的矛、旅、石球、网坠等。

陶器质地粗松,可辩之器形有罐、釜、盆、钵等;三足器和带圈足的器皿,始终没有发现。

合川沙溪乡沙梁子遗址,发现了1件尖底角状杯。

其遗物所处地层在战国时期巴文化层之下,其年代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Z际。

与此有联系的是在西陵峡沿岸、清江口一带的二十余处遗址,发现石质工具为主,种类较多, 到较晚时间逐渐减少,陶器以鼓肩罐灯形器、夹砂大口缸、夹砂大口尊、尖底杯、竹叶形柄的豆、鸟头把勺等最为典型,与忠县、井沟、巫山大昌坝及三星堆、新繁水观音的夏商时期的文化因素一致。

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白马石类型,'也发现尖底罐、高柄豆、小平底器但没有鸟头把勺。

经济生活是以渔猎、粗放式原始农业为主,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是用江边砾石打制而成,石制工具发达,制陶技术简单,遗址分布密集,但每处面积不大,表明每处聚集人口不多,显示出直接占有自然资源的特征。

早期巴文化是由嘉陵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或部落联盟组成的文化构成,其间当然也有差别,但毕竟都处于山险水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能融入在一起,共同组成早期巴文化的要素。

2 •春秋时期的巴文化。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源远流长,深厚而独特。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代表性文化,巴蜀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多元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与价值、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巴蜀文化可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

巴蜀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巴蜀文化,以及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巴蜀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相互交融、影响和借鉴,形成为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二、巴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1. 多元性:巴蜀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多个时期的文化元素,形成为了多元化的文化特点。

在巴蜀文化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2. 艺术性: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例如,巴蜀文化中的青铜器、石刻、壁画等艺术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巴蜀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3. 文化遗产:巴蜀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这些遗址见证了巴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成为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依据。

三、巴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动态1. 学术研究:巴蜀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者们通过考古发掘、文献研究、民俗调查等手段,对巴蜀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关注巴蜀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等问题,以及巴蜀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深入了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2. 学术交流:巴蜀文化的研究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吸引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学者们通过学术研讨会、学术期刊等形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促进巴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保护与传承:巴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阅读随笔目录一、巴蜀文化概述 (2)1.1 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3)1.2 巴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4)二、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5)2.1 巴蜀文化的起源 (6)2.2 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 (7)三、巴蜀文学与艺术 (9)3.1 巴蜀文学的主要形式与特色 (11)3.2 巴蜀艺术的种类与特点 (12)四、巴蜀宗教与信仰 (13)4.1 巴蜀的主要宗教信仰 (14)4.2 巴蜀宗教文化的特色 (16)五、巴蜀民俗与风情 (17)5.1 巴蜀的民俗活动与习俗 (18)5.2 巴蜀的风土人情 (19)六、巴蜀历史文化名人 (21)6.1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与贡献 (22)6.2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与意义 (23)七、巴蜀文化与现代社会 (25)7.1 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6)7.2 如何传承与发扬巴蜀文化 (27)八、结语 (28)8.1 巴蜀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9)8.2 对巴蜀文化未来的展望 (31)一、巴蜀文化概述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巴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的遗迹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化的初始面貌。

随着历史的演进,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理环境、民族交融、历史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方面,巴蜀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宜人,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

民族交融方面,巴蜀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变迁方面,巴蜀地区历经多次战乱与迁徙,这使得巴蜀文化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得以不断革新与发展。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文化简史“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

”巴蜀,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今四川境内。

东部为巴,西部为蜀。

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

(一)传说关于巴蜀的传说不计其数,个人很喜欢下面这个:古时候,岷江上游的老龙王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龙女见了心里很难过,便趁夜到凌云山下开了一条百丈宽的缺口让水流走,哥哥发现了,把她关进山洞还派猛虎把守。

这山脚下有一个年轻猎人杜宇,得了神仙赐给的龙头拐杖,决心为民除害,经过艰苦搏斗,治服了恶龙、猛虎,救出龙女,结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种田,龙妹教女人养蚕,蜀民过上太平日子。

他一心一意为了人民,也爱护人才,为了治水,请出鳖令来,并把王位让给了鳖令,但鳖令掌权后,一天天骄傲起来,不懂得体恤人民,百姓请出望帝杜宇来,去劝说鳖令。

鳖令不但不听,还以为望帝要争权,带领人马打他。

他只好回西山去,变成一只鸟儿,飞进宫去,成天高叫“民贵呀!民贵呀!”叫出血来,嘴都染红了(杜鹃鸟是红嘴)。

鳖令被感动了,改正了错误。

从此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杜宇成为巴蜀人心中永远的崇奉的英雄!(二)特点巴蜀文化孕育于四川盆地的巴山蜀水之中,盆地的地形是封闭的,这是大自然的地理特点。

倘若巴蜀先民囿于盆地的空间,脚不出盆,眼不出川,巴蜀文化就将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循环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就必然是一种落后的、毫无生气的文化。

可是,我们的先民从来就没有将自己封闭在盆地之中,为了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他们远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极为艰辛而执著的精神,开辟了一条条穿越盆地周边山地险阻的通道,与外界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不断吸收外地的先进文化,在汇纳百川的基础上,再加以发展创新。

巴蜀文化地历史沿革

巴蜀文化地历史沿革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可简称为蜀,但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

“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巴文化以为中心,最早源于三峡地区及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南部及北部地区;“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蜀文化以为中心,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由此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市和省。

巴文化1、早期巴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之长寿、江北、巴县、江津、江北、南岸等地,发现了一些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石器,岩料是选用长江边的砾石打制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分打制、磨制、琢制、打磨相同,打制多于磨制。

石器种类丰富,有用于原始农业和砍伐森林的锄、镰、刀、石奔、斧等,也有狩猎捕渔的矛、镞、石球、网坠等。

陶器质地粗松,可辩之器形有罐、釜、盆、钵等;三足器和带圈足的器皿,始终没有发现。

合川沙溪乡沙梁子遗址,发现了1件尖底角状杯。

其遗物所处地层在战国时期巴文化层之下,其年代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

与此有联系的是在西陵峡沿岸、清江口一带的二十余处遗址,发现石质工具为主,种类较多,到较晚时间逐渐减少,陶器以鼓肩罐灯形器、夹砂大口缸、夹砂大口尊、尖底杯、竹叶形柄的豆、鸟头把勺等最为典型,与忠县、井沟、巫山大昌坝及三星堆、新繁水观音的夏商时期的文化因素一致。

南部汉江上游的“白马石类型”也发现尖底罐、高柄豆、小平底器但没有鸟头把勺。

经济生活是以渔猎、粗放式原始农业为主,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是用江边砾石打制而成,石制工具发达,制陶技术简单,遗址分布密集,但每处面积不大,表明每处聚集人口不多,显示出直接占有自然资源的特征。

早期巴文化是由嘉陵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或部落联盟组成的文化构成,其间当然也有差别,但毕竟都处于山险水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能融入在一起,共同组成早期巴文化的要素。

2.春秋时期的巴文化。

杜宇之前,川西早有农业,但蜀人尤崇杜宇,足见他主要贡献是在农业技术的传播、提高方面。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德阳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中部,是川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蜀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深受德阳市民的影响和传承。

下面将为您介绍德阳巴蜀文化。

一、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巴蜀地区曾是巴国和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资源,为巴蜀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唐宋时期,巴蜀地区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和重要文化遗迹。

二、德阳巴蜀文化的特点1.建筑艺术:德阳地区有许多古代建筑,如柳泉寺、大观楼等,这些建筑体现了巴蜀文化的精髓。

建筑风格以酱油色砖墙、木结构和特色屋檐为主要特点,具有独特的巴蜀风格。

2.传统手工艺:德阳市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巴蜀剪纸、蜡染、竹编等。

其中,巴蜀剪纸是巴蜀地区的特色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代表了德阳人民创造力和艺术才能。

巴蜀剪纸以其精致的设计、细腻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3.音乐与舞蹈:巴蜀地区也以其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文化而著名。

巴蜀地区的土著音乐和舞蹈是川剧和巴蜀歌剧的重要源头,它们都融入了巴蜀地区特有的歌舞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舞蹈风格。

4.饮食文化:德阳市的巴蜀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川菜和巴蜀小吃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菜以其辣味、麻辣和丰富的口感而著名,如麻辣火锅、水煮鱼等。

巴蜀小吃则是德阳市民独特的食品创造,如豆花、肥肠粉、狗肉粉等,以其独特的风味而备受推崇。

5.文化艺术:德阳市还有许多文化艺术活动,如巴蜀书法、巴蜀绘画等。

巴蜀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诗意的墨迹和美妙的字体而闻名。

巴蜀绘画则是以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为主题,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广受赞誉。

三、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巴蜀文化,德阳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方面,德阳市政府通过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博物馆和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资源。

另一方面,德阳市注重巴蜀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开设巴蜀文化课程,组织巴蜀文化展览和表演,培养巴蜀文化的年轻传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可简称为蜀,但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

“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最早源于三峡地区及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重庆、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由此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

巴文化1、早期巴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重庆之长寿、江北、巴县、江津、江北、南岸等地,发现了一些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石器,岩料是选用长江边的砾石打制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分打制、磨制、琢制、打磨相同,打制多于磨制。

石器种类丰富,有用于原始农业和砍伐森林的锄、镰、刀、石奔、斧等,也有狩猎捕渔的矛、镞、石球、网坠等。

陶器质地粗松,可辩之器形有罐、釜、盆、钵等;三足器和带圈足的器皿,始终没有发现。

合川沙溪乡沙梁子遗址,发现了1件尖底角状杯。

其遗物所处地层在战国时期巴文化层之下,其年代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

与此有联系的是在西陵峡沿岸、清江口一带的二十余处遗址,发现石质工具为主,种类较多,到较晚时间逐渐减少,陶器以鼓肩罐灯形器、夹砂大口缸、夹砂大口尊、尖底杯、竹叶形柄的豆、鸟头把勺等最为典型,与忠县、井沟、巫山大昌坝及三星堆、新繁水观音的夏商时期的文化因素一致。

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白马石类型”也发现尖底罐、高柄豆、小平底器但没有鸟头把勺。

经济生活是以渔猎、粗放式原始农业为主,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是用江边砾石打制而成,石制工具发达,制陶技术简单,遗址分布密集,但每处面积不大,表明每处聚集人口不多,显示出直接占有自然资源的特征。

早期巴文化是由嘉陵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或部落联盟组成的文化构成,其间当然也有差别,但毕竟都处于山险水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能融入在一起,共同组成早期巴文化的要素。

2.春秋时期的巴文化。

杜宇之前,川西早有农业,但蜀人尤崇杜宇,足见他主要贡献是在农业技术的传播、提高方面。

若此,巴亦化其教,改变原有粗放农业;在社会结构方面,仍以部落为主。

但随着邻近楚国的逐步强大而略有改变,有“巴子”、“巴师”、“行人”。

与楚或通婚,或交战,成为楚之附庸。

地域范围得以扩大。

春秋时期是巴文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3.战国时期的巴文化。

这一时期是巴文化青铜文明兴盛的时期,其青铜器主要包括容器、兵器、乐器、工具,最具代表性的是铜兵器,但制作技术上稍逊于中原,生活用器少礼器。

从整体上看,器物受到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乐器、釜、甄、鍪等。

但兵器上的特殊符号,以及兵器制作富于地方特色,都表明技术行为仍受制于自身结构;葬俗方面实行船棺葬。

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开始发展,在龟亭北岸立市。

社会结构除禀君部落可能进入领主制国家而外,更多的部落,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血缘关系色彩仍很浓烈。

社会上层已有分层,但从墓中随葬器物看,还是保留平等的色彩。

也搬照楚、周之上卿礼葬巴蔓子,也有用于仪式的兵器,也有都城,但均具军事防御特征。

男女分工,手工业也比较发达。

也综而观之,出现传统仪式、观念、习俗与新的物质、技术、制度因素的混合,使土著社会失去整合。

蜀文化1.蚕丛时期蜀文化。

距今约4800~4000年,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代。

体现在三星堆一期文化,约5平方公里,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乃至长江上游最大的一处中心遗址。

此期文化遗存中含有具石家河文化与良渚文化风格的玉器和陶器,说明当时成都平原已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了文化交流。

而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发现,则表明当时已出现大小城邦组织,其中,唯三星堆发展成为最早的古蜀国中心都邑。

在三星堆一期文化中出土的陶器以翻领器、宽沿器、盘口器、花边口器镂孔圈足器及平底器为主,建筑为竹骨泥墙,并保存至今的夯筑城墙;典型器物有花边蝇纹罐、宽平沿尊形器、喇叭口高领罐、镂孔圈足豆等。

生产工具多为小型磨制石器,以斧、锛、凿为主,并出现了璧、环、锥、珠等小型玉质礼器。

其文化遗存分布面积早期蜀文化可分为两种生活类型,一是生活在如张家坡、邓家坪、边堆山那种依山傍水、地势坡缓的丘陵小山上,利用江、河之中砾石加工成各种石器,制作陶器。

遗址不大,聚落小、人口不多,过着主要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

一是如三星堆一期那样居于平原北部河旁高台上,以狩猎采集为主。

虽然生活环境有别,但文化内涵却有一致之处。

华阳国志》中所载,蜀之第一位“王”是居於岷江上游,“居石室”、“纵目”、“死作石棺石,国人从之”,宋萱休复《茅亭客话·鬻龙骨》“耆旧相传:古蚕丛氏为蜀主,民无定居”,范勇先生补充为编发、著袍服、善种田,有蚕察。

上述构成了蚕丛部族的文化结构要素。

2、柏灌、鱼凫时期蜀文化。

这一时期是蜀文化的鼎盛时期。

距今约4000~3200年,相当于中原夏商时代。

三星堆二、三期的遗存和两个“祭祀坑”就是鱼凫文化的实证。

此时期,三星堆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古城范围近4平方公里。

城墙体系合理严谨,城市功能区划讲究布局、设施完备,其庞大的规模比同时期中原王都。

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近千件青铜重器。

金器、玉器和象牙,表明三星堆的冶铸技术及加工工艺已经颇为成熟,而两坑本身即是大型宗教礼仪活动之产物,反映出古蜀国宗教礼仪与祭祀制度的完备。

其所反映出的文化构成是:石质工具很多,但经过磨光者占多数;陶器中有继承一期陶器的现象,但出现了一套新的典型器物,有高柄盖、杯、盂、弧、壶、三足器、鸟头把等,其中有的器物具有明显的中原风格,也有的是土著文化因素,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复合型文化特征;定居生活,地面木结构房屋密集,建筑形制上富于北方特征,但也融合进本地特色;经济生活是农业、渔猎并存,但治水可能已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有比较发达的冶铜、铸铜、制陶、纺织、制玉等手工业;商品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贝币;生活在河道两岸的商台地,而不在冲积平原上,一般距河道很近;礼制方面,玉石礼器丰富,有璋、璧、圭、戈、琮等,受中原礼制影响,但富于本地特征。

青铜器以人物雕像与动植物造型为大宗,礼器有尊、罍、盘、器盖等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意味,但主要的还是列罍之制;宗教方面虽在祭祀形式上受中原影响,但在祭祀对象等方面却具有土著化的浓厚色彩;神权和政权的结合极富特点;社会结构方面,有双手反缚的石奴隶像,青铜像中也有社会分层的现象,有城墙;统治地域比较模糊;因而有学者认为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或者认为处于部落联盟阶段。

3、杜宇时期蜀文化。

距今约3200~2600年,相当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此阶段的蜀文化开始重心南移。

在三星堆的四期文化中大有体现。

综合考古发现,在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大约属杜宇统治的时代,考古发掘反映出器物层面上,尖底器流行,比较典型的陶器有尖底杯、尖底盏、高领器、高柄灯形器、矮圈足器等,且出现各式球形环底罐、绳纹环底盂、喇叭状圈足豆、仿铜式陶釜、甄的器物组合;玉器不发达;石器粗糙;建筑为干栏式;青铜器与中原同时期相反,新器物出现少,保持商末周初青铜特色;青铜礼制,仍保持列罍之制;经济生活方面仍是狩猎采集十分发达;社会结构方面,由于十二桥宫殿遗址的发现,证明权力中心和社会分层的存在;宗教生活方面,吸收中原因素,修建规模宏大的祭台,也用龟甲占卜,但无文字,且随意性很强;结合文献,此时有了明确统治疆界,国家政体所需要的领土观念出现,国家政治整合程度提高,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方式,比如更名、迁都、利用旧民、“传授始密”等等。

而且还“教民务农”,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宗教方面仍有死后魂化鸟之灵魂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如修祭台,用龟甲占卜等方面是大量借用了中原的祭祀形式。

从文化结构方面来看,礼制等等保持传统,而宗教方面却竭力引入域外异质文化,呈现出礼制与祭祀的不协调。

在经历了长期繁荣之后,三星堆古城最终被废弃,某种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了古蜀国政治中心的南迁。

而三星堆遗址分布较广的该期文化遗存,表明三星堆文明虽鼎盛而趋于式微,但该地依然是同时期成都平原最重要的生存境域之一。

三星堆文明在广大区域内持续发展的完整历程,证明了其持续而强大的辐射力。

4.开明族蜀文化。

根据文献记载,开明族进入成都平原之后,遇洪水,便充分发挥悉水的特长,大力整治水患,采取了排干涝渍,挖通甕阻的办法,治理了水患。

但根据《史记·汉武帝纪》载蜀侯恽死后,蜀中为“蜀侯恽立祠,其神有灵,能兴云致雨,水旱祷之”,足见治水问题一直困扰川西地区很久;陶器大量为圜底器,多见尖底盏,有继承杜宇时代陶器传统的态势;铜器富于地方特色,不仅是在形制上,更主要的是在“巴蜀图语”纹饰上,且广泛融入楚和中原之器;葬制多样化,既有小型土坑墓、土坑木槨墓、船棺葬,可能还有大石墓。

墓分大小,随葬鍪、釜、甄,列罍之制衰微,越到晚期越与中原接近;蜀人自身的文化构成要素越晚越少;社会结构方面,阶级对立越来越明显,政权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

从相同文化构成要素在广大区域的齐一性特征中,完全可以看出政权控制能力的增强;织锦业、蚕桑业、冶铁业、漆器业、造船业等手工业越来越发达;商业发达,有了衡量制度;宗教方面,开明“复生”是楚人之死亡观的延续和体现,尚赤观念,建宗庙,大石遗迹特多;交通发达,修栈道;制礼乐,有一套礼乐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如尚武之风渐盛;文化因素构成中有楚、秦、巴的要素借用其中,但多是影响到器物层面,并没有更多地深入其中,总体显示出军事政治的文化模式。

两千年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累、变异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和神妙的心灵世界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历史遗产,丰富的延展了长江文化的内涵,铭刻着长江文化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探索创新的精神。

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璀璨多采的历史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