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

合集下载

探寻三镇历史追溯荆楚文化领略武汉精神

探寻三镇历史追溯荆楚文化领略武汉精神
让武汉精神为武汉发展积蓄能量
谢谢观赏
探寻三镇历史 追溯荆楚文化 领略武汉精神
三镇历史
武汉三镇位于中国湖北之长江汉江交会处,为武昌(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北市区部分)、汉口(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市区部分)三城镇的合称,范围即是今日的武汉市区。三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故通称“武汉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医学领域,宋代浠水人庞安时的医术医德驰名江淮,明代蕲春人李时珍写作的中医中药学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更把中国医学推向极致。
1
2
3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湖北则是目前发现人类起源线索的极少数省份之一。最初的人类,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而在我省各个时期的遗迹都有证见。郧县人和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人类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证明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他们将湖北的人类发展史推至了五六十万年以前或更早,为早期人类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01
武汉精神在千万市民中从来不乏鲜活的投影。武汉有一代代站立潮头的城市英雄,他们的名字融入武汉的历史,他们的贡献构筑城市的根基。今天千万市民改革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更是武汉精神在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现实体现。
02
武汉精神践行者
武汉精神践行者
我们这座城市,到处都有创业成事的人,到处都有创新图变的人,到处都有力着先鞭的人,到处都有争先弄潮的人。他们的实践,是武汉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市民品格的有力证明。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我们这座城市成就事业,实现理想,领略不断超越的人生境界,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武汉精神代言人”,事迹传遍江城,英名传诵三镇。 武汉精神的生命力在于群众性,更多的人就在我们身边践行着武汉精神。他们未必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未必有众所瞩目的光芒,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日拱一卒式的进取,在平常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水滴石穿式的坚持。他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展现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品质。

写长江文化传承和长江生态保护的作文

写长江文化传承和长江生态保护的作文

写长江文化传承和长江生态保护的作文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摇篮。

她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见证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壮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江的生态环境却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我们应该如何在传承长江文化的保护好这条美丽的河流呢?
我们要传承长江文化的精髓。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从古代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到现代的江南水乡文化,长江流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将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们要关注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长江的水质、水量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二是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严格落实环保法规;三是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四是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提高长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我们还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减少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压力。

我们还可以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等,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才能共同保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

长江文化传承和长江生态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让我们携手努力,传承好长江文化,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一、湖北文化总结:二、湖北文化以荆楚文化为核心,在各个地区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

按照文化的起源和形式的不同,将湖北的文化总结为以下三大类24种文化流派:㈠、历史宗教文化1、炎帝神农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以神农架林区最具代表。

炎帝神农文化是世界旅游文化宝贵资源,代表了人类不懈追求文明与进步的探索精神。

2、春秋楚国文化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在其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

楚文化是湖北文化之根,包含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3、秦汉三国智慧文化湖北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一部《三国演义》也几乎大半部写的是智慧谋略,蜀汉丞相诸葛亮后来还被誉为中国民族智慧的化身,都说明智慧文化在三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4、武当山道教文化武当山的道教文化起源于玄武神话之前,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道教仙境福地。

5、黄梅五祖禅宗文化五祖禅宗文化起源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境内禅林祖庭众多,禅风兴盛,高僧云集,先后诞生和孕育了中国禅宗的四祖、五祖、六祖三代祖师,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

6、关公忠义文化三国名将关羽以“忠义、仁勇、诚信”著称于世,中华关公文化,已经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7、辛亥首义文化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年多年的帝制时代,开启了中华名族复兴之路。

辛亥首义文化蕴涵着振兴中华,敢闯敢拼的民族精神。

8、救国自强文化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八路军办事处以及将军县红安、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都体现了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是湖北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㈡、区域人文文化1、长江三峡文化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宜昌和三峡地区的风土民俗,构成了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三峡文化流派。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

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

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

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

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的内涵
楚人留下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古墓,这是因为楚人素有厚葬的传统, 楚国科学技术发达,加上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楚人所创造的文化遗产存
于众多古墓中,得以保存至今。至1975年,已发现楚墓4000多座,已出
土文物数以万计,堪称地下楚文化宝库。出土了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 矛、丝织品、漆画、西汉男尸等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众多的稀世珍宝。
荆楚文化的内涵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第一首由诗人自
己创作的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
长的抒情诗。
荆楚文化的内涵
(六)荆楚文化内涵丰厚
一是远古原始文化。考古发现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
文化、石家河文化,表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兼收并蓄,就是开放融会的精神。楚人没有民族优势可依,没有坚 固的城池可恃,只是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
荆楚文化的内涵
崇武卫疆,就是强军爱国的精神。楚人崇尚武装,同时爱国卫疆, 如楚武王、楚文王都是殉身战场乏中。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可贵, 她穿越历史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儿女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重诺贵和,就是诚信、和谐的精神。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建设和
人,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心感动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天仙
配的戏剧唱遍全国。
荆楚文化的内涵
(9)圣人,药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是蕲春人;茶圣陆羽著茶 经,是天门人。(10)能人,隐居襄樊隆中的诸葛亮人们称为智星,其神
奇故事千古传颂;楚国令尹孙叔敖,爱民如子,兴修水渠,服务庶民;
明代权相江陵人氏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发明印 刷术的毕舁是英山人。(11)文人,湖北有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明代的

荆楚文化暨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荆楚文化暨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见, 对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的关系进行 了深入探讨 。
关键词 : 文化 ; 楚文化 ; 江文明 ; 述 楚 荆 长 综
中图分类号 : 0 ; 2 . K2 3G1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0 12 1 )2 0 1 — 3 1 0 —6 2 (0 10 — 1 4 0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政协文史委、 湖北 省荆 楚文化研 究会 和 湖北 省 楚 国历 史 文 化学 会 联合 主办 的“ 荆楚 文化 与长江 文 明” 术研讨 会 于 2 1 学 0 0年 1月 1 2 9日在 武汉 召开 , 自全 国各 地 的 20余 位 专 来 6 家学者出席 了会议 , 会议共 收到论文 9 余篇 , 0 与会学 者 就楚文 化 、 荆楚 文化 、 长江文 明等 专题各抒 己见 , 对 荆楚 文化 与长江 文 明 的关 系进 行 了深 入探 讨 。现 将 会议 内容 概述如下 :
代表 , 本次会议有 4 余篇论文涉及之 , o 占论文总数的 近半数 , 主要包 括 以下 几个 方面 :
( ) 一 楚文 化 的形 成 、 色 、 特 内涵等 研 究 。尹 弘兵 博士通 过将 禹征三 苗 的古 史传 说 与 江汉 地 区考 古学 文化演进 结合起 来考 察 , 讨 了楚 蛮起 源 的历 史与文 探 化背 景 。罗运 环教 授概括介 绍 了楚文化 的奇 特之处 ,
促进 文化 的生成 和发 展 。周 彦 伟从 地 理 学 角度 分 析
了巴楚文化 的产生 、 内涵 和 发展 变 化 , 括 了 巴楚 文 概
化 的主要特 征 。
这对于我们了解《 书》 日 有很大帮助 。黄凤春、 田桂萍 研究员通过对楚墓 中毁器和折兵现象的分析, 探讨了 楚 国的丧 葬礼俗 。聂菲 研究员 利用 现有 考古资料 , 对

传播荆楚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传播荆楚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传播荆楚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一、历史传承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传播荆楚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荆楚地区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对于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多样性荆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形成了独特的荆楚文化。

传播荆楚文化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这也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推动民族和谐发展。

三、经济发展传播荆楚文化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荆楚文化。

荆楚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楚文化遗址、长江三峡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传播荆楚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民族认同荆楚文化是荆楚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和认同符号。

传播荆楚文化有助于增强荆楚地区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感。

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五、社会凝聚力荆楚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凝聚人心、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传播荆楚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尚。

同时,荆楚文化的传播还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发展的热情,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传播荆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传播荆楚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化,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社会凝聚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传播荆楚文化的活动,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不仅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体现,也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贡献。

荆楚文化作文1500字

荆楚文化作文1500字

荆楚文化作文1500字荆楚文化,是指中国湖北省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

荆楚地区,位于长江中游,涵盖了包括湖北省、河南省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东南部、四川省东北部的地区。

荆楚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荆楚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然资源,更有着母系氏族制度、楚文化、三国历史等独特的文化现象。

荆楚文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荆楚地区已经有了原始社会的形式。

而到了商代,荆楚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曾成为商代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在荆楚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楚国文化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它潜在于荆楚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曾经是中国六大国之一,而楚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化,楚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荆楚地区各领域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分支,代表了华夏文明东南地区独韵之美,被称为“楚风楚韵”。

楚文化是在楚国的文化积淀下形成的,其独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哲学领域中,也体现在习俗、民风等文化方面。

楚国的著名文化遗产包括楚王陵、楚鼎、楚瑶、楚简等,这些历史文物标志着楚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

荆楚地区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艺术文化的交流使得荆楚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产。

荆楚文化包含了独特的地方戏曲、音乐、美术、房屋建筑等多元文化形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荆州大戏,它是荆楚地区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鲜明的特色。

同时,荆楚地区的音乐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荆楚地区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荆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其音乐有着独特的风采,深入人心。

例如荆州双簧、彭老板群众歌舞队等,都是荆楚地区的代表性音乐文化。

荆楚地区还有着独特的美术文化,比如荆州剪纸、南漳窑艺等,都是值得一提的。

荆州剪纸,是中国剪纸的重要一流代表,被誉为“中国剪纸之宝”,制作工艺考究,且图案寓意深刻,富有民族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王生铁(根据记录整理)2010年12月19日各位专家,各位同志:长江文明是中国重要的流域文明,荆楚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区域文化。

为了深入研讨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繁荣和发展区域文化、推进学术研究,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共同主办的“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借此机会,我首先向来自各省市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专家、各位新老朋友、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这一主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中国文明的文化地理结构,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地理中,有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就是长江和黄河。

我们已经知道,凡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代文明,其起源和发展均与大江大河有关,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尼罗河,以至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古巴比伦文明则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兴起的,古印度文明(或称印度河文明)则是在印度河流域兴起的,中国文明则是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兴起的,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至被学者称为中国的两河。

从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看,中国文明起源呈“满天星斗”的格局,但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则是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尤其是两河的中下游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区、黄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区、长江中游的两湖文化区和长江下游的东南文化区。

这四个地区产生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这四大文化区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后来就构成了中国文明的基本区域或核心区域。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两河地区。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长河。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它自西而东,横贯我国东、西、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涉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沿江九省市,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板块连接起来,而且与京沪、京九、京广、焦柳等南北铁路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的显著区位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长江历史久远,文化璀璨,古文物遗址众多。

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展起来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曾极为繁荣,发展到很高程度。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拥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精湛的制陶工艺、精美的艺术品和规模宏大的城池,在其鼎盛时期,屈家岭文化的影响超过了北方的中原文化系统,上古时期,屈家岭文化可以说是长江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曾发展到极高的程度,被称为“文明的曙光”。

良渚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玉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

良渚文化的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的古代文化中无出其右,创造了人类文化的奇迹。

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晚期,是上古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二个高峰。

长江上游则有著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神奇的文化面貌,完全颠覆了人们对长江上游地区文明的认识,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是上古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三个高峰。

由上可知,上古时期,长江文明此伏彼起,先后辉映,光彩夺目,创造了惊人的文化奇迹,是上古时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了东周时期,楚国和楚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兴起,吴越两国和吴越文化则在长江下游地区兴起,巴蜀文化则在长江上游地区,长江流域的三大板块皆发展到极高水平,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区先后形成,奠定了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基础。

长江流域的这三大区域文化足与北方的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相媲美。

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上中下游发展到基本相当的水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区域或者说核心区域。

在南方,楚国和楚文化几乎影响了整个南中国,楚国在最盛时期,几乎奄有整个南方。

在上游地区,楚文化逆流而上,四川盆地区域文化融入了楚文化的成分,在下游,吴越故地也成为楚国疆域的一部分,于是整个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上游的部分地区,几乎整个的淮河流域皆为楚国占有,楚人将南方地区众多的土著文化和北方文化融于一炉,创造出了盛极一时的楚文化,成为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主体。

由上可知,东周时期是长江文明的第二个高峰期。

三大区域文化的成就均不亚于同期的北方文化。

战国后期,秦国逐一并吞六国,列国文化开始激烈碰撞与交融。

秦灭楚后,不到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人为主的农民起义中灰飞烟灭,灭秦的刘邦与项羽两大集团的主体皆为楚人。

刘邦集团起自丰沛,此地原属楚国,其核心组成是以楚人为主,后融合了三晋谋士,张良本韩国贵族,陈平故魏人,刘邦集团形成后,占秦国故地,东向与项羽相争。

因此在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楚文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汉文化的重要来源。

以后的汉朝正是在承秦制、融楚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秦汉大一统之后,虽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北方中原地区,但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则渐次南移,宋以后,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南方地区成为经济、文化的重心。

长江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即第三个高峰期。

到了近代,长江流域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仍保持了经济与文化的领先地位,近代工商业首先在长江流域出现,曾国藩办安庆军械所,为中国最早的兵工厂,李鸿章又在上海、南京等地兴办军工业,随后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中国近代工业由此开始。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得近代化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可见,长江流域的文明成就,足以与黄河文明相媲美。

著名楚学家张正明先生因此提出,华夏文化的二元耦合说。

二元,即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或称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

张先生曾将这种二元格局归纳如下:南江北河、南炎北黄、南凤北龙、南道北儒、南《骚》北《诗》。

且这种二元格局不独先秦为然,后世亦然。

二元耦合的态势虽因时而异,但二元格局却一直存在:如经学分南北、禅宗分南北、戏曲分南北。

秦汉大一统帝国瓦解后,南北朝对立了几百年,这可以看作是南北二元格局表面化的反映。

隋唐一统后,仍然是融南北文化于一体,以至隋唐史学中有南朝化和北朝化之争。

宋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在南而政治军事重心在北,大运河则成为沟通南北的最重要通道,这是另一种形态的南北二元格局。

到了近代,京广、京沪铁路成为沟通南北的大通道,南方与北方、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仍是当代中国基本的文化地理与经济地理格局。

二、荆楚文化在长江文明中的地位荆楚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一般用荆楚文化来指代以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区域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得名于东周时期的楚国,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与楚文化,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和重点东周时期,长江流域三大区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和吴越文化先后形成,从而奠定了长江文明的区域基础和文化结构。

在这三大区域文化中,楚文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楚国曾一统长江中下游地区,奄有南方之地,对长江流域区域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后世长江流域区域文化,几乎均与楚文化有关。

在上游地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早在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形成之前,处于强盛时期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就曾大举东进,融合了川东地区的地方文化和三峡地区的土著文化,从而形成了夏商时期的朝天嘴——路家河文化,其影响力最东到了荆州附近,荆州的荆南寺遗址,是三星堆文化因素向东传播的东端。

到了东周时期,由于楚文化的强盛,巴蜀文化中留下了较多的楚文化印痕。

早在西周晚期,楚熊渠之后熊挚,因有疾不得为嗣,自窜于夔,代为夔君,建立了芈姓夔国。

楚成王时,因夔君不祀鬻熊与祝融,为楚所灭,楚势力开始进入三峡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沿峡江西上,甚至一度占领巴国都城,楚势力的西进,为巴蜀文化带来楚文化因素。

巴蜀文化在葬制、器物等方面均受楚文化影响。

在中下游地区,可分为江南与江北两部分。

在江北,主要是在江淮之地,曾长期是楚与吴越争竞的战场。

楚国在春秋时期,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北和向东,由于向北受到强大的阻碍,需要面对强大的晋国,但在东方,楚受到的阻碍较小,楚国在东部疆域的发展较为顺利,文献中称淮河流域为楚的“东国”。

到战国时期,整个江淮地区均为楚地,江淮之间的安徽寿县则是楚国最后的都城,江淮楚文化成为晚期楚文化的主流。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封刘长为淮南王,建都寿春。

其子刘安继淮南王位后,偕宾客编著《淮南子》。

《淮南子》一书秉承楚文化的精神,描述宇宙万物的形态,叙述往古的传说,包罗万象,文笔优美,想象丰富,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也出自它或经由它而广为流传。

可以说,《淮南子》是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代表了江淮楚文化在学术上和文学上新的成就。

而近代楚文化研究的兴起,也是从安徽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被盗掘开始的。

在江南,楚越之间的文化交流极为密切,由于楚文化的强势,楚文化对湖南的扬越、江西的干越、福建的闽越、广东的南越和江浙地区的吴越均有相当的影响。

江西地区向有吴头楚尾之说,先秦时期的居民为百越之一的干越。

春秋时期,楚文化和吴文化均对江西地区有影响。

至战国时期,楚国一统南方,江西地区成为楚文化圈的一部分,直到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还说:“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可见江西地区的楚文化,是后世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双方之间有极为紧密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春秋晚期楚与吴国长期争战,楚与越国也有密切的联系。

春战之际,越灭吴,吴、越故地后又为楚所占,楚与吴、越文化的交融极为明显。

楚文化对吴越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吴越文化形成期就开始了:楚人巫臣、伍子胥、伯嚭先后入吴,他们的活动对吴国的兴起与强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夫差的故事成为吴文化中最浓墨重彩、不可缺少的一页;在越国,楚人范蠡、文种对越国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范蠡、文种与越王勾践密不可分。

伍子胥、范蠡、文种这些楚人,不仅是楚国与楚文化的历史,更是吴国、越国与吴越文化的历史。

到战国时期,吴越故地尽属于楚,在强势楚文化的覆盖下,吴越地区开始了楚化的历程,战国晚期吴越地区的墓葬特征与楚墓完全一致,可见当楚人灭了越国以后,在吴越地区楚文化取代了越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在吴越地区的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就象是三叠层一样,是前后相继的。

湖南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湖南的彭头山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源头之一,屈家岭文化兴起后统一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