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与建筑

合集下载

简析楚式建筑与楚文化

简析楚式建筑与楚文化

简析楚式建筑与楚文化作者:刘波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本文伴随古楚国的历史浅析了楚国文化及楚式建筑文化的特点,楚文化在璀璨的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通过对古楚历史的追朔,能够品味到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可以从渊源上追朔到楚式建筑文化的起源,对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以及新建筑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15—01一、楚文化历史渊源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

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

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国,又称作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

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

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

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二、楚式建筑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

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

荆楚文化在湖北区域建筑的设计表现

荆楚文化在湖北区域建筑的设计表现

25神州文化荆楚文化在湖北区域建筑的设计表现郑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摘要:荆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湖北地方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

古往今来,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对湖北区域的建筑风格与形式影响深远。

本文通过对荆楚文化的内涵与建筑元素的分析,引申到对湖北区域建筑实例的探讨。

关键词:荆楚文化;建筑设计;表现一、荆楚文化内涵及特征1.荆楚文化内涵及价值荆楚文化由“荆”与“楚”组成,其中“荆”本是一种植物,“负荆请罪”、“荆棘丛生”等典故往往借用的就是这种植物。

而“楚”则是以地域为核心概念,指先秦周代的楚国文化。

因“楚”通常与“荆”同指代一种植物,所以荆楚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即以湖北为主的区域文化。

在精神层面上,楚人积极进取,并秉承着对外来文化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勇于革新,不断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

而在心理层面,荆楚文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在文学艺术方面皆有体现。

如漆器纹饰的凤尾纹,诗歌的巫歌巫舞。

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不仅是对湖北区域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多样的文化特色和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影响着荆楚大地,其珍贵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2.荆楚文化艺术特征荆楚文化以老庄思想为主导,师法自然,注重和谐。

以人为中心,对自然的崇拜使楚人极具创造与想象力,如将白虎、凤鸟作为崇拜对象,制作出白虎、凤鸟图腾,以自然为灵感来源,在服饰上绣有百草图案。

楚地盛行巫术,因此楚人在创造方面想象力激情而奔放,在造型上善于通过抽象、重组等手法进行多重处理,融会贯通,具有极佳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在色彩上以红黑色为基调,体现出热情奔放下的包容与内敛。

追求个性和崇尚自由的精神使荆楚文化的色彩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

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色彩搭配给予图案别样的节奏感和韵律。

敢于创新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影响着荆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成人文精神与艺术的相互渗透。

二、荆楚文化的建筑元素1.建筑造型元素荆楚建筑在造型上注重线型表达,在各种各样的线型中,曲线占据主导倾向,楚人在对曲线的运用上追求流畅与韵律的视觉感受,旨在对世间万物运动感的探索与生命的崇拜。

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哪些武汉,这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其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以下为您介绍几种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

首先要提到的是荆楚风格。

荆楚建筑风格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在武汉的一些古老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身影。

其特点通常包括高耸的飞檐、精美的木雕和砖雕、鲜艳的色彩运用等。

例如,在黄鹤楼的建筑设计中,就融入了荆楚风格的元素。

黄鹤楼的飞檐形如黄鹤展翅,既富有动态美,又展现出庄重与大气。

屋檐下的木雕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多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充满了文化韵味。

而建筑的整体色彩搭配以红、黄为主,彰显出荆楚文化中对热烈、繁荣的追求。

再者是民国风格。

武汉在近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众多民国时期的建筑。

这些建筑多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手法,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和构图,同时加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

像江汉路一带的老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外观线条简洁流畅。

窗户多为长方形或拱形,窗框上常有精美的雕花。

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有平顶、坡顶等。

而在建筑的入口处,常常能看到中式的门廊和石柱,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然后是现代主义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汉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种风格强调形式追随功能,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建筑外观多以简洁的几何形状为主,线条明快,少了繁琐的装饰。

材料上广泛使用玻璃、钢材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

武汉的许多高楼大厦,如武汉中心大厦,就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

其外观挺拔高耸,玻璃幕墙反射着城市的光影,展现出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

还有后现代主义风格。

这一风格在武汉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常常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规则,运用夸张、变形、隐喻等手法来表达建筑的个性和意义。

例如,武汉的一些文化场馆和艺术中心,其建筑造型独特,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通过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材质组合,营造出一种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

荆门市现代建筑与荆门地区传统文化的融合

荆门市现代建筑与荆门地区传统文化的融合

荆门市现代建筑与荆门地区传统文化的融合作者:王刚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09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以楚文化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分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荆门地区是楚文化沉淀十分丰富的地区。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与时俱进,打造荆门市的特色城市形象,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建筑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气质,而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将荆楚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建筑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体现荆门市鲜明的城市风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结合了荆楚地区的历史文脉和传统建筑的特点,调查和分析了荆门地区传统民居中所特有的建筑文化元素,并总结出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融合的几种参考形式,希望能为荆门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荆楚文化,现代建筑,建筑元素,传统民居湖南,湖北因分踞洞庭湖南北而得名,自古就是富庶之地。

湖南称湘,湖北为鄂,在中国古代统称为楚地,湖南称湘楚,湖北称荆楚。

楚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分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成一派。

荆门地区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我国历史上楚文化的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沃野千里,河湖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受江汉水乡地貌制约和楚国建筑遗风影响,荆门地区的传统建筑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当代,荆门市是湖北省发展战略中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和活力的城市。

在快速城市化的大环境下,荆门作为历史城市的脉络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其结果是带来了城市形象毫无特色,城市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可以说,文化孕育了建筑,建筑又代表文化,两者不可分离。

在当前形式下,通过对荆楚文化和荆楚建筑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代表性的元素和特征,并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城市建筑进行重新演绎,对荆门市如何通过建筑来实现对荆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城市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楚文化的起源及特征。

荆楚文化起源可以追随到商周时期,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

荆楚文化的现状分析报告

荆楚文化的现状分析报告

荆楚文化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荆楚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本篇报告旨在对荆楚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建议。

荆楚文化的概述荆楚文化是指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北省和湖南省所共同滋养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自古以来,荆楚地区因其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和文化瑰宝而闻名于世。

荆楚文化以楚文化和荆文化为主要代表,包括楚文明的瑰宝楚剑、楚瓦、楚钱等,以及荆州纸、荆州扇、荆楚鱼米等。

荆楚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和地方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荆楚文化的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荆楚文化正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

1. 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荆楚地区的大部分城市正面临着快速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压力,许多传统的建筑和文化背景正在遭到破坏。

老城区的拆迁和重建使得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被摧毁,导致荆楚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威胁。

2. 文化传承的困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正在减弱。

他们更多关注现代化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了荆楚地区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流失。

3. 荆楚文化产品的缺失荆楚文化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仍然相对薄弱。

尽管荆州纸、荆州扇等传统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市场,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荆楚地区的文化产品并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

对于荆楚文化的思考与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荆楚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文化保护与古建筑保护政府应加大对荆楚地区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力度,确保历史文化遗迹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和修复。

并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增加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

2. 增强文化传播力度加大对荆楚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文化论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湖北关于荆楚文化的景点

湖北关于荆楚文化的景点

湖北关于荆楚文化的景点
湖北拥有丰富的荆楚文化景点,以下是一些与荆楚文化相关的景点:
1. 楚河汉街:位于湖北省会武汉市,是一条复合式的商业街区,以楚文化为主题,汇集了众多楚文化元素和特色建筑。

这里有着鲜明的楚风特色,展示了楚文化的独特之处。

2. 楚王城遗址:位于湖北襄阳市,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遗址,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遗址内保存了完整的古城墙、宫殿、城门等建筑,展示了当时楚国的繁荣和辉煌。

3. 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襄阳市博物馆都收藏了丰富的楚文化遗物,包括楚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竹简等文物,通过展览和陈列,向游客展示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4. 孟子墓: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墓地,也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墓地内有孟子墓碑、祠堂等建筑,是学习和研究楚文化的重要场所。

5. 老河口市博物馆:位于湖北老河口市,展示了丰富的楚文化遗物和历史文化信息。

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土的楚简,这些竹简记录了楚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

这些景点都是湖北省内与荆楚文化相关的重要遗址和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景点,了解和感受荆楚文化的魅力。

荆楚历史典故

荆楚历史典故

荆楚历史典故荆楚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楚国、荆州、湖北等地的历史文化。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典故和历史事件,有着众多著名人物和文化遗产。

荆楚典故中最著名的是“楚河汉界”,源自于古代楚国与汉朝之间的边界。

传说两国之间的河流是由神龙所划,以分隔无数物种。

后来这条河流被称为“楚河汉界”,成为比喻事物分界的一个俗语。

这个典故也描绘了古代楚汉相争的历史场景。

除此之外,荆楚地区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

比如荆山鸡公山、岳阳楼、汉阳陵等。

荆山鸡公山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和诗词家赋诗凭吊的地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岳阳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中国文化景点之一,有着由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诗词“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而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的妙句。

而汉阳陵则是楚汉文化遗址的重要部分,是历代帝王陵墓之一,也是湖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

除了这些有名的古迹之外,荆楚地区还有很多历史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他是楚国的大诗人和政治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被后世誉为楚文化的代表。

他的名字与端午节的起源和“九层妖塔”都有关联。

还有著名的楚霸王项羽和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确立了汉朝的奠基者刘邦,在厚重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

而项羽则因其勇气和才华而被誉为古代中国的英雄,是有名的“血战满天星”中的主角。

综上所述,荆楚历史丰富多彩,除了以上提到的典故和历史文化遗产及著名人物外,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传承。

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荆楚地区也在不断发展现代化和多元化,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着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

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

湖北“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大赛与方案征集活动参考资料: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目录一、荆楚文化的定义二、荆楚文化的内涵、发展与特征三、荆楚建筑的几个特点四、荆楚建筑审美特征五、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风格六、结语:借鉴与化用一、荆楚文化的定义★楚文化是指由楚人创造、楚国发扬光大的古代文化。

从时间上,楚国是我国周代历史最长的古国之一,若从西周初年立国算起,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为止,历时800余年。

从空间上说,楚文化的覆盖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大部分的淮河流域,楚国在极盛时期,曾领有今湖北、湖南的全部及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的一部或大部,实际上占有当时的天下之半。

楚国创造了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亦夏亦夷”的荆楚地域文化,青铜冶铸技术高度发展,丝织刺绣技术后来居上,木竹漆器流光溢彩,老庄哲学独树一帜,屈骚文学“别创新体”,美术乐舞动人心魄。

楚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绝伦,不仅与中原文化比肩而立,竞趋争先,而且在很多方面已达到能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高度。

★荆楚文化是湖北地区自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前从远古、后至现代,历史悠久,因此荆楚文化的时间范围远远超过楚文化。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与主干。

荆楚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荆楚文化的发展、内涵与特征(一)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湖北在地势上处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体轮廓略呈向南开放式椭圆形盆地。

湖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岗地、丘陵、山原、山地。

这种山地与平原地理上的差异,在文化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反映。

湖北总体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同样,气候在文化生态环境中也是不可忽略的内容。

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荆楚文化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

具体如下:史前:滥觞与展衍湖北是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集地区,也是中国远古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主要地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 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 制 ,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 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 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 “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 、鄂豫皖和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 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 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 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 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 新的重要基础。 总结: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 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 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 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 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 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 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 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 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 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 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 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 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 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 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 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 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 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 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 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 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 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荆楚文化与建筑
武汉理工大学

文化篇
一、荆楚文化
(一)释义 楚:形声。字从林,从疋(shū),疋亦声。“疋”义为“绕行” (如“S”形路线,或“8”字形路线)。“林”指灌木丛林。“林” 与“疋”联合起来表示“在灌木丛林里绕着走”。本义:在灌木丛林 里绕行。特指:牡荆属植物。 说明:一,“楚”有“痛苦”义。这是因为牡荆属植物的枝条在古时 被用作刑杖。二,“楚”有“明了”义。这是因为灌木丛不高,一丛 一丛错落分布,在成年人的身体高度看过去,灌木丛的位置和绕行路 径是一目了然的。三,“楚”有样貌好看的意思。这是因为妇女穿上 漂亮衣服走在草地灌木丛中,左绕右拐地行走,她的身姿和服饰可以 从不同角度展示出来。这情形如同如今“T”形台上服装模特儿的走台。 古代宫殿都很大,里面立有许多圆柱子,像树林一般。这些圆柱子也 可以看作是“灌木丛”,宫廷妇女们穿着华美的服装穿梭绕行在柱林 中间,也相当于服装模特儿走台表演,让君王看得入迷。 (二)荆楚文化 1、概述 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 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 称为“荆楚大地”。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国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 《文选· 宋玉对楚王问》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 《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 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巴人》当为楚人、 巴人杂居地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演唱起来,简直是载歌载舞,场面 十分热闹。其余歌曲,由于难度较大,人们能演唱的也逐渐减少。这一记 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楚国这一音乐之邦,在音乐发展中,允许夷夏并存, 雅俗共赏,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楚人的开阔胸怀和融夷夏为一体的开放精 神。 (二)舞蹈 舞蹈是和音乐相伴而来的。自商周以来,楚国一直盛行巫舞。王逸 《楚辞章句》说:“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 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舞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舞蹈,在楚国一直长 盛不衰。屈原笔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动地反映了巫舞的各个方面。 楚国宫廷乐舞不同于民间乐舞,表现场面要大得多,当然也就要豪华得多。 如《招魂》所写:“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 菱,发扬荷些。”“被衣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鬋,艳陆离 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大招》所写: “二八接舞,投诗舞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 无论是民间的巫舞或宫廷乐舞,它都特别讲究舞蹈者线条美、律动美。 如《招魂》、《大招》多处说到“姱容修态”、“长发曼鬋”、“丰肉嫩 骨”、“容则秀雅”、“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长袖拂面”、“丰肉 微骨,体便娟只”,可见楚人是追求修长细腰之美的。
楚文化是东周时期长江中游(涉及长江、汉江、淮河流域)地区楚人 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文化。 2、地域与历史 商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 荆楚民族在商代已相当强大,《诗经》曾提到“挞彼殷武,奋伐荆 楚”。周武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标 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起初楚国在诸候国中等级较低,控制地域也非 常小。西周后期,楚国逐渐强大,通过不断的战争,逐渐控制了长江 中游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荆与楚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 文化实体和形态。我们这里说的它们是同属一个概念,是因为历史上 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 多年了。 时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 “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 一了起来,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 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 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 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有帛画、 壁画与漆画等。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 帛画》,是迄今所见我国古代最早的两幅帛画,是“早期国画的双 璧”《人物龙凤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中一妇人侧立, 高髻细腰,宽袖长裙,雍容富贵,合掌作祈祷状。妇人头上,左前 画有一凤,作飞翔状;凤对面画有一龙,作腾升状。《人物御龙帛 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正中画一男子,侧立面左,高冠博袍, 腰佩长剑,立于巨龙之背。龙昂首卷尾,宛如龙舟。龙左腹下画有 一条鲤鱼,龙尾画有一立鸟(似鹤)。男人头上方还画有华盖一重。 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 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 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画面布局精当,比例 准确。线条流畅,想象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楚国先王宗庙及公卿祠堂,有大量壁画,壁画主要内容是图画 天地、山川、神灵,和古代圣贤、怪物。江陵天星观1号墓椁室的 横隔板上绘有画。另11幅彩绘壁画,所绘为菱形、田字和云纹等几 何形纹样。 楚国漆器业发达,所以楚人也善于在漆器上绘画,成为我国古 代独特的艺术珍品枣漆画。以黑漆为底色,兼采红、黄、褐、绿诸 色,运用线勾平涂等手法,使众多的人、物组成一幅色彩富丽、和 谐别致、生动活泼的富有立体感和动感的组合性画面。
二、楚国历史文化艺术
战国时期,楚国艺术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 绘画与雕刻等方面。 (一)音乐 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已很发达。楚国设置了乐官,专门掌管音乐事务。 如楚郧公钟仪世代世袭“伶人”一职。钟建被楚昭王任命为乐尹,乐 师扈子也是以司乐为职的乐官。在乐官的管理下,楚国的音乐水平是 很高的。 楚国乐器种类齐全,有钟、磬、鼓、瑟、竽、笔[竹/虎]、排箫等。 这些乐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战国楚墓出土的乐器实物得到了印 证。 中外闻名的擂鼓墩1号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 钟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外,其余均可供演奏。这64件,包括钮 钟19件,甬钟45件。钟与钟钧附件及钟架上,均有铭文,共2800多字。 铭文记录了曾、楚和华夏各国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应关系。 其中涉及的音阶、调式、律名、阶名、变化音名、旋宫法、固定名标 音体系、音域术语等方面,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楚国乐学的高度发 展水平。铭文中列举了曾国与楚、周、晋诸国和申地之间律名、阶名、 变化音名的对应关系。其中共计律名28个。
(四)雕刻 战国楚雕刻艺术的许多极有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如神奇的 虎盆座飞凤、谲怪的“镇墓兽”雕刻,形态轻盈优美的虎座凤 座鼓,各种形式的雕刻座屏、写实的木雕鹿、具有抽象意味的 木雕辟邪和幡蛇樽以及各种状态形象的漆盒等等,代表着楚雕 刻艺术成就,以及楚人在运用雕刻艺术形式时所表现出来的一 些审美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雕塑作品一般均为各种青铜器物的附 饰,如攀附兽或作为器耳、器首、器足的各种动物形象雕塑; 也有用作大型器物的支架、底座或附件,如曾侯乙墓编钟架铜 人、虎形挂钩、编磐架立兽、蟠龙建鼓座等。而较少如曾侯乙 墓所出《鹿角立鹤》那样独立的青铜雕塑作品。这些作为器物 附饰或支架、底座、附件的青铜雕塑大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 欣赏价值,可以看出设计者在考虑到它们作为附饰与附件的特 殊功能,注意到它们与器物之总体艺术风格相统一的同时,是 把它们当作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来创作的。因而 这些作品往往体 现出战国楚人对雕塑这一艺术样式的浓烈兴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