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成语&典故
关于荆楚的成语

关于荆楚的成语班荆道故班:铺开;道:叙说。
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
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钗荆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荆钗布裙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荆棘丛生荆棘:荆条蒺藜。
丛:聚集成堆。
荆蔓蒺藜成群地生长出来。
比喻前进道路阻碍很大,困难极多。
荆棘塞途满路都是荆棘。
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荆棘铜驼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
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
荆棘载途满路都是荆棘。
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
澭:澭水。
楚国人过澭水。
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荆山之玉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
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荆天棘地到处都是荆棘。
形容困难重重,障碍极多。
荆榛满目荆榛:带刺的丛生灌木。
放眼望去,都是荆榛。
形容遭遇变故后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象。
也比喻处境困难,障碍重重...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
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薮中荆曲比喻品质不好的人,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坏。
铜驼荆棘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
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
班荆道旧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
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
亦作“班荆道故”。
布裙荆钗粗布做的裙,荆条做的钗。
旧时形容贫家女子服饰俭朴。
地棘天荆指到处布满荆棘。
比喻环境恶劣。
负荆谢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负荆请罪”。
棘地荆天到处都是荆棘。
形容变乱后的残破景象或困难重重的处境。
湖北的成语

湖北的成语以下是湖北的成语相关内容:1.楚才晋用:源于春秋时期,比喻本国的人才在外被别国重用。
湖北历史上曾是楚国的中心地带,因此这个成语与湖北有关。
2.鹦鹉学舌:源于《庄子》,比喻学习别人的口吻或重复别人的话。
湖北曾是鹦鹉的产地之一,因此这个成语与湖北有关。
3.破釜沉舟:源于《史记》,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奋斗。
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湖北的武昌。
4.画龙点睛:源于《唐传奇》,比喻在事物的关键或重要之处加上精彩的点子或语句。
湖北的黄梅县是著名的“龙舟之乡”,这个成语体现了黄梅人民在龙舟制作上的精湛技艺。
5.卧薪尝胆:源于《史记》,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湖北的宜昌地区。
6.悬梁刺股:源于《战国策》,比喻发愤图强,刻苦自励。
这个成语中的“刺股”指的是用锥子刺大腿,以提醒自己努力学习。
这个成语与湖北无关,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刻苦学习的精神。
7.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比喻做事之前已有详细的计划或预想。
这个成语原意是指画竹子之前要先在心里构思竹子的形象,后来引申为做事有计划、有步骤。
8.捷足先登:源于《史记》,比喻行动迅速,做事效率高。
这个成语与湖北无关,但可以用来形容湖北的发展迅速。
9.掩耳盗铃:源于《吕氏春秋》,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塞视听。
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湖北的襄阳地区。
以上是与湖北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涵盖了湖北的历史、文化和发展。
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出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湖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15个成语演绎了山西故事

15个成语演绎了山西故事楚才晋用:比喻本国的人才被别国所利用。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深为伍举的才能所叹服.后来伍举的岳父王子牟犯罪逃跑,有人造谣是伍举通风报信.伍举无奈,逃奔郑国.这时声子因公被派往晋国,途径郑国,两人郊外相遇,“班荆道故”。
声子听了伍举的申诉,甚感不平。
他让伍举先到晋国暂住一个时期。
办完公事,声子即刻去见楚“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木。
当子木问道:“晋大夫与楚孰贤”时,声子先以“晋卿不如楚”取悦子木,接着便道:“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然后陈述史例,晓明利害,终于说服子木,招回伍举。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春秋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和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
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禹凿孟门国际考古专家白礼昌考察孟门得出结论:大禹治水凿开黄河蛟龙石壁第一门在今柳林孟门。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主编论文专著《孟门天下黄河第一门》一书。
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柳林孟门是大禹治水第一门户,这里还保留着传说是大禹当年指挥治水时,因长期伫立于此而留下深深脚印的“禹王石”。
也有专家认为,所谓孟门之名,涵盖今柳林孟门至河津龙门黄河段的河道两侧,柳林孟门乃其北起,河津龙门是其南止。
而柳林县的孟门又位于此段黄河的上游,故称作黄河第一门——孟门。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湖北带地名的成语

湖北带地名的成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湖北作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在湖北的各个地方都可以找到与地名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蕴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湖北地名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荆楚魂:荆楚是湖北的古称,泛指湖北地区。
荆楚魂则是指湖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体现了湖北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 鄂客:鄂是湖北的简称,鄂客则是指湖北人。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湖北人热情好客、真诚直爽的性格特点。
3. 汉江春梦:汉江是湖北的一条重要河流,春梦则是指美好的期许和愿望。
汉江春梦用来形容湖北地区春季的美好景象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4. 襄阳怀古:襄阳是湖北的一个地名,怀古则是指缅怀历史。
襄阳怀古形容对历史的深情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5. 武汉加油:武汉是湖北省会城市,加油则是鼓励和支持的口号。
武汉加油成语体现了湖北人勇敢乐观、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6. 孝感孝行:孝感是湖北的一个地名,孝行则是指尽孝的行为。
孝感孝行用来赞美孝顺亲长、尊老重孝的美德。
7. 赤壁之战:赤壁是湖北一个著名的古战场,赤壁之战是指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赤壁之战成语形容着运筹帷幄,百战百胜的智慧与胆识。
8. 鄂东风云:鄂东是湖北的地方名词,风云则是指变幻莫测的局势。
鄂东风云用来形容湖北地区风云变幻、充满挑战的环境。
9. 黄石之行:黄石是湖北一个著名的地名,黄石之行成语形容着商旅云集,繁华纷呈的景象。
10. 宜城宜居:宜城是湖北的一个地名,宜居则是指适宜生活。
宜城宜居成语形容着生活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城市风貌。
以上是关于湖北带地名的成语,每一个成语都承载着湖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湖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希望通过这些成语,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湖北这个美丽的省份,传承和弘扬湖北的文化精神。
愿湖北地名的成语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于楚国的成语

关于楚国的成语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以下是一些关于楚国的成语:
1. 楚才晋用:比喻本国的人才被别国所利用。
2. 楚弓楚得: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3. 楚楚动人:形容姿容美好,动人心神。
4. 楚歌四面: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5. 楚歌四合: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6. 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
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7. 楚腰蛴领:指腰肢纤细,颈项洁白如蝤蛴。
形容女子体态之美。
8. 楚腰卫鬓:指细腰秀发。
借指美女。
9. 楚雨巫云:楚地巫峡的云和雨。
多比喻男女幽情。
10. 楚越之急:以之比喻面临外敌入侵,国事危急。
这些成语都与楚国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有关,反映了楚国在中国
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荆楚文化”十大内涵

“荆楚文化”十大内涵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
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
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以及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响着后人。
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
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惊心动魄。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七十二回的故事发生在湖北或与湖北密切相关,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水镜庄、徐庶庙、荆州江陵、惠阳城、古樊城、夷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
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
传承创新 楚韵荆州 楚文化成语故事

传承创新楚韵荆州楚文化成语故事楚韵荆州,这是一个闪耀着楚文化光芒的地方。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深深扎根于江汉平原,对中国的历史、文学以及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在楚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以简练的词语传递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楚文化成语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作为楚韵荆州的一部分,这些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楚文化内涵,是一颗闪烁在华夏古文明之光中的明珠。
其中之一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句成语源自《楚辞·离骚》中的诗句,用来形容人们对于远大志向和高尚抱负的不理解。
它以燕雀和鸿鹄形象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楚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另一个代表楚文化的成语是“三教九流”,用于形容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涵盖。
在古代楚国,文人墨客、士人、商贾、技艺者等各个行业互相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
这个成语体现了楚文化对于群众的包容和尊重,展示了楚人的开放思想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此外,还有成语“泪如雨下”。
这句成语源自《楚辞·卜居》中的诗句,用来形容深深的悲伤和痛苦。
楚人崇尚真实的情感表达,他们把泪水当作真情流露的表现,而不是理智的压抑。
这句成语展现了楚文化对于情感的重视和真挚的感情表达。
楚韵荆州中的楚文化成语故事丰富多彩,无一不展示了楚人的独特人文精神和博大情怀。
这些成语影响着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楚人对于生活、艺术和人际关系的理解与追求。
无论是楚辞还是楚地的民间传说,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在楚韵荆州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传承创新楚文化,让楚韵荆州的荆楚之魂永存。
湖北传统文化

湖北传统文化——荆楚文化湖北历史源远流长,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以前,南方民族长期在这里劳动和生活。
春秋时(前770-前476年),国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地区的楚国在南方诸国中最为强盛。
战国时(前475-前221年),南方诸国统一于楚。
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朝分天下为四十郡,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和黔中等郡。
西汉划天下为十三部(州),湖北以汉水为界,西为南郡,东为江夏,均隶属于荆州。
三国时,吴魏分治湖北,都称荆州。
经两晋至南北朝,刘宋置荆州、郢州,又侨置雍州,萧齐继承了刘宋建制。
梁以后建制紊乱,至隋统一,仍称荆州,一度称鄂州,故湖北简称鄂。
唐分全国为十二道,湖北属淮南、山南及江南道;嗣又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一部分隶属淮南道、黔中道。
宋分全国为十五路,湖北有三十多县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有十九县属京西南路,另数县分属淮南西路、夔州路。
元朝除中央称中书省外,分全国为十一个中书省,简称行省。
湖北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以南属湖广行省。
明朝改制,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湖北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是为湖北建省之始。
湖北省当时领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省下设江汉、襄阳、荆南、施鹤等四道,共辖69县。
后废道存县。
此后除少数县间有拆、并外,一般无变动。
1932年、1936年,又先后将69县分属11个、8个行政督察区。
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 ——成语&典故
荆楚文化
说到楚和荆楚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楚庄王— —春秋五霸之一。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他 的文化,他的习俗才会得以广传。 久负盛名的荆楚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 来的 。
•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 秦关终属楚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千三 越甲可吞吴
蒲松 龄的 自勉 联
成语& 成语&典故
• • • • • • 筚路蓝缕 鞭长莫及 一鸣惊人 止戈为武 惟楚有才 楚材晋用 退避三舍 兵不厌诈 百发百中 问鼎中原 名列前茅 从善如流 毛遂自荐 价值连城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 曲高和寡 高山流水伯乐相马 亡羊补牢 翘楚 卑梁之衅
一鸣惊人
• 《韩非子·喻老》记载一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 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 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 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 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 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 一代霸王原来是这样练成的,凡人想一鸣惊人前 定会经过“不飞、不鸣”的时期。只有耐心等待, 是凤凰迟早会飞上枝头的。是金子也会发光的。
鞭长莫及
•
及:到。原意是 鞭子虽长,也不 能打马肚子。 比喻相隔太远, 力量达不到。
•
鞭长莫及
• 典 故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途中必经宋国。按理 来说,经过宋国应事先通知宋国,然而楚庄王自恃楚国为大国, 不把宋国放在眼里,就没通知宋国。 • 宋国国君知道了后,十分气愤,将申舟扣留下来。大臣华元 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 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主权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 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 辱!” • 宋国国君听了后,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 • 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都城睢阳 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取胜。 • 第二年春,宋国派大夫乐婴向晋国求助。晋景公准备出兵为 宋国平反时,大夫伯宗劝道:“‘虽鞭长,不及马腹(鞭子再长, 也打不到马的肚子)’,我们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
从善如流
• 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像流水一 样,比喻迅速。 • 形容乐于听取正确的意见,接受善意的规劝,像 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 出 处 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 善如流,宜哉!' • 近义词 从谏如流、从善若流 • 反义词 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
Hale Waihona Puke Thanks You!!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是古代楚国 的歌曲名,屈原的大弟子宋玉曾著有《对 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 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 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一词后来被用来 泛指通俗和高雅的文艺作品。
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意谓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 唱的就越少。 • 比喻言行卓越不凡则知音难得,或作 品艰深高妙则之知者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