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为艺术的鉴赏标准
艺术品鉴赏标准的辩论辩题

艺术品鉴赏标准的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品鉴赏标准应该以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表现力为主要评判标准。
首先,艺术品的鉴赏标准应该以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为主要评判标准。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意图,这种意图可以通过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来表达。
因此,艺术品的鉴赏应该以理解和解读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为重点,而不是仅仅依靠观者的主观感受来评判作品的好坏。
正如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所说,“艺术不是真实的复制,而是真实的创造。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理解了艺术家的意图,才能真正领略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其次,作品的表现力也是艺术品鉴赏的重要标准。
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包括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表达。
形式美是指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的表现,而内容表达则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主题。
艺术品的表现力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技巧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的表现力,观者可以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体验。
因此,作品的表现力是评判艺术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综上所述,艺术品的鉴赏标准应该以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表现力为主要评判标准,只有通过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和感受作品的表现力,才能真正领略艺术品的内涵和价值。
反方,艺术品鉴赏标准应该以观者的主观感受和作品的历史背景为主要评判标准。
首先,艺术品的鉴赏标准应该以观者的主观感受为主要评判标准。
艺术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者的主观感受和审美情趣。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种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是艺术品价值的体现。
正如著名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所说,“艺术品的真正意义在于观者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家的意图。
”观者的主观感受是评判艺术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次,作品的历史背景也是艺术品鉴赏的重要标准。
艺术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具有重要影响。
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以及艺术运动的发展都是作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

【内容摘要】品评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美,就要判断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审美性是艺术特有的属性。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将存于大脑中的意象物态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作品。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除了在线条、色彩、声音等外部形式构成中具有审美特性外,其内在蕴含的审美品质同样重要。
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应从外在和内在两部分评价,其中,外在部分是指艺术作品显性的形式美,而内在部分是指艺术作品隐性的思想层面美感。
本文主要就形式美之外的审美标准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作品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审美感受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价值的体现,是艺术家长期以来对生活感悟、体会的情感迸发,既包含了客观世界的形,又融入了主观思想的意。
艺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合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形的把握。
人们在鉴赏艺术作品时,首先会被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所吸引。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认知的升华,美的艺术作品必然是较高认识和较高升华的集中体现。
笔者认为,这种集中体现表现出的审美价值,除了能使欣赏者感受到形式美之外,还应具有以下几个审美评价标准。
一、让欣赏者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艺术的进程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是人类文化的先兆,艺术史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名艺术史学家潘洛夫斯基就曾主张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要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研究。
艺术与文化相互联系,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使人们在历经感官愉悦后,还能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使欣赏者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审美感受。
这种文化寓意可分为三个层次:1.自然。
艺术作品的形大多来源于自然。
这些形体可由人们通过视觉直接辨认出来。
例如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山水花鸟以及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古代神话人物。
2.风俗习惯。
这里的风俗习惯是指形所具备的象征意义。
大自然赋予世界万物各种各样的形态,不同的形态给人以不同的象征感受。
例如作品中的竹子,无论是在绘画还是在诗歌中,竹子总能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
行为艺术欣赏方法

行为艺术欣赏方法从前有一次,我去参加了一个当代艺术展,里面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其中有一些被称为“行为艺术”。
刚开始我对这种艺术形式一头雾水,觉得不知道该如何欣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领悟到了一些行为艺术的欣赏方法。
首先,要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给自己设限,要敞开心扉,接受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艺术家在展览现场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布景,然后自己躺在上面一动不动,周围观众围观的时候,还会有人无法克制地上前去与这个“艺术品”对话。
一开始我觉得这也太怪异了吧,后来想想,也许这就是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呢。
其次,要善于观察艺术家的行为和表情,从中寻找灵感。
就好像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艺术家穿着奇装异服,手持一把巨大的画笔,在一块巨大的画布上疯狂涂鸦,旁边的人群目瞪口呆。
但是当我仔细观察他的眼神和动作时,突然觉得他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仿佛在向观众传达着无声的信息。
另外,要勇于与作品互动,不要只停留在表面。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艺术家站在舞台上,一动不动地眺望着天空,周围观众纷纷猜测他在想什么。
我不禁走上前去,试图与他对视,仿佛想从他的眼神中找到答案。
虽然没有交谈,但是那种沟通的情感交流却让我对这件作品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
最后,要有耐心和包容心,欣赏行为艺术不能急功近利。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艺术家在一个小角落里默默地摆放着一排石头,仿佛毫不起眼。
但是当我静静地坐下来,慢慢感受这些石头散发出来的能量时,突然觉得心里一股宁静和平和。
总的来说,欣赏行为艺术需要从心灵深处去理解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只有用心去感受,耐心去体会,才能找到那份独特的美和思考的乐趣。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为艺术之美,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艺术作品评价标准

艺术作品评价标准
1. 创意和独特性:艺术作品的创意和独特性是评价艺术作品的
重要标准之一。
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观点和风格,是否能够给人带
来新颖的感受,都是评价标准的重要方面。
2. 技术和执行:评价艺术作品时,技术和执行也是重要的考虑
因素。
艺术家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和表现手法,并能够将其应用
到作品中,是评价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3. 表达和情感:艺术作品通过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来传递
信息。
评价作品时,需要考虑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是否能够触动观众,以及艺术家是否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 内容和主题:艺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也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标
准之一。
作品的主题是否有深度和内涵,以及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是
否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都是评价标准的考虑因素。
5. 形式和结构: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也需要被评价。
作品的
整体结构是否合理,形式是否能够恰当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都是评价标准的要点。
6. 观众反应和影响:评价艺术作品时,观众反应和作品对社会
的影响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作品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兴趣,以及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都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方面。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艺术作品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
更全面和准确地评价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然而,评价标准往往
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价观点,因此评价艺术作品
时还需要考虑多个角度和意见。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标准与评判方法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标准与评判方法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评判一直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话题。
就艺术作品的创作而言,它需要艺术家在审美标准和评判方法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艺术评判者而言,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来进行艺术作品的评判。
本文将从“审美标准”与“评判方法”两个角度探讨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标准与评判方法。
一、审美标准艺术的审美标准不仅仅是指对于艺术体验的感受和表达,更是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规范和指导艺术家的创作。
艺术的审美标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剖析:1.作品表现的真实性在艺术创作中,作品表现的真实性意味着作品应该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实生活和艺术家自身的内心世界,最好能够给人以鲜明的艺术体验。
因此,艺术家应该在创作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减少个人的主观想象和加入元素。
创作的作品应该是一个平衡的过程,既要保证作品本身的可看性、可欣赏性,又要准确的表达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2.作品的艺术性作品的艺术性是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品的艺术性可以从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进行评判。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对艺术形式的选择、表现的手法以及表现的效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作品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情况下,作品所表现出的厚重、深度、纯度等也是评判艺术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评判方法在艺术作品的评判过程中,评判方法的选择和判断对评判者的判断结果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可以使用以下三种主要方法进行:1.表现主义评判表现主义评判方法注重作品的感性表现,评判人员在评判时首先关注的是作品的情感、氛围、意境、实用性等方面的表现。
评判过程中特别强调对艺术家第一手的直观印象,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雕塑、绘画、诗歌、小说、摄影等形式的艺术作品。
2.形式主义评判形式主义评判方法注重作品的形式美。
在评判时,评判者重点关注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等形式美感方面。
在这种评判方法中,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自由地追求艺术理念和个人创意,因此这种评判方法对于一些抽象、前卫的实验性艺术形式尤其适用。
如何正确理解行为艺术

如何正确理解行为艺术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理解形形色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1、什么是行为艺术2、行为艺术的特点是什么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入首先看几张图片大家觉得这是美术作品表现形式的哪一类?(——雕塑)解答:其实他们是真人的表演。
这是佛罗伦萨的街头艺人装成各种形象,形成独特的街头艺术。
(出示“合影”)他们类似我们的街头乞丐,接受路人的施舍。
但却和我们了解的乞丐大不相同,我们甚至可以称他们为“艺术家”。
他们并不是真的为乞讨而乞讨。
更是为了一种“体验”,或者说,通过这种行为“跟路人形成一种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种被称为“行为艺术”的特殊艺术形式。
以及“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二、行为艺术的概念和特点行为艺术:请大家从字面猜测一下什么是“行为艺术”(学生发言)广义上讲,凡是身体的行为表现的艺术都是行为艺术,比如舞蹈、话剧等表演艺术。
但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却与它们有所区别。
(看短片)关于行为艺术的概念,我们先看一部行为艺术的公益广告,看大家的理解在这部短片里面是否有体现。
(提醒学生:视频中声音虽然不够清楚,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画面,大致表现几幅画面,都是如何体现的?)提问:出现几幅画面?分别是什么?一颗心——两颗心——两个小孩——男孩女孩在玩球,最后——电话这则公益广告表达什么呢?————人与人需要沟通和交流这些画面是怎么样形成的?全部是人的排列和表演(从高空向下俯拍)这则广告的特点:1.人的行为2.行为表达了一个主题问: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什么是行为艺术?解答: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简单的理解)它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结合广告)(1(2(3)同时解释:(1)对比绘画,绘画是使用笔、纸、颜料。
(2)若只有行为没有交流则不能成为行为艺术,以“撕纸”为例。
一个小孩子有撕纸的动作,这叫行为;一位艺术家不停的撕纸,他要表达的是对一种乏味枯燥生活的反抗。
(3)与文学作品的精神追求和感动类似。
艺术史论中的艺术品评价标准与鉴赏方法

艺术史论中的艺术品评价标准与鉴赏方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直以来都引发着人们的热烈讨论与争论。
在艺术史论中,对艺术品的评价标准和鉴赏方法一直是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艺术史论中涉及的评价标准和鉴赏方法,并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一、评价标准1.艺术创造性: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是否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创造性是评价艺术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2.艺术技法:艺术作品表现手法的熟练程度和创新性,包括绘画技巧、雕塑造型、音乐编曲等方面。
艺术技法不仅关乎作品的表现力,还能反映艺术家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3.艺术理念: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以及其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意义。
艺术理念涉及到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是评价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4.艺术情感: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在观众心中引发的共鸣与情感体验。
艺术情感具有主观性和情绪性,它可以使观众沉浸其中,产生共情和情感交流。
二、鉴赏方法1.审美体验:通过感知、欣赏和思考艺术作品,产生审美享受和艺术体验。
鉴赏者应该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尝试去感知作品传递的情感和意义,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2.视觉分析:对视觉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进行详细的视觉分析。
包括构图、色彩运用、线条形式等方面,以及作品的整体感受和视觉效果。
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3.历史背景: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对于正确鉴赏作品非常重要。
艺术作品往往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4.跨学科研究:艺术作品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带来更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例如,结合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将丰富我们的鉴赏体验和理解。
三、辩证分析艺术史论中的艺术品评价标准和鉴赏方法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观念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会对评价标准和鉴赏方法产生不同的影响。
艺术评价的标准

艺术评价的标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艺术评价的标准是评判艺术作品优劣的依据,它不仅仅是主观的个人喜好,还包括客观的艺术规律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探讨艺术评价的标准,并分析其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应用。
一、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艺术评价的基础,它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的规范。
审美标准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两个方面。
1.客观标准客观标准是指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技巧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例如,在绘画领域,客观标准包括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在音乐领域,客观标准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这些客观标准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的,它们可以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2.主观标准主观标准是指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喜好都不同,因此主观标准是相对而言的。
然而,主观标准也是艺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二、艺术规律艺术规律是指艺术作品创作和表现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原则。
艺术规律是通过对艺术史和艺术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得出的,它们可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1.表现力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是评价其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表现力强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打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2.创新性艺术作品的创新性是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指标。
艺术家应该有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方式,能够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给观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和思考方式。
3.技巧和工艺艺术作品的技巧和工艺水平也是评价其优劣的重要因素。
艺术家应该具备扎实的技巧和工艺,能够将自己的创意和情感通过艺术形式完美地表达出来。
三、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不同的艺术领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特点。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艺术领域及其评价标准:1.绘画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包括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
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艺术思潮1论行为艺术的鉴赏标准Theory of performance art appreciation standards1 行为艺术与行为1.1 行为艺术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我记得在参观了“自治区”展览后,有同学就提出了关于如何界定行为与行为艺术的问题。
为什么艺术家的行为就可以称为艺术,而我们普通的相似行为就不能成为艺术。
老师的讲解我很赞成,行为艺术是一种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它首先要有意义。
比如我们吃饭睡觉是行为,甚至可以在动物园的笼子里吃,可以关在家里睡一年,但没人认为这是在做艺术,顶多说你是神经病。
然而同样是吃饭,美国的波尼•舍克在动物园的笼子里吃饭就被认为是行为艺术;同样是睡觉,中国的谢德庆在隔离室里睡一年就是行为艺术。
原因就在于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考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它始终在一种无意识的作用下活动,它只起到一个满足生理需求的作用,而行为艺术则不同。
波尼•舍克的吃饭强调了笼子里肮脏环境和昂贵食物的对比,意在唤起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及浪费现象的关注;谢德庆的睡觉引发了我们对生存问题的思考。
但在如今的许多行为艺术作品中,不乏有先行为后指向的伪行为艺术出现,也就是以一图:谢德庆 《笼子》种行为为范本,生硬的附上意义,从而把不成熟的作品利用误读变成解释的借口。
比如有人将行为艺术等同于商纣的酒池肉林、二十四孝的割肉挖心,甚至说二战是最大的行为艺术。
因为这样的一些伪行为艺术使行为艺术的思想性受诋毁,造成了一些公众的反感,从而导致行为艺术的生存危机 1.2 行为艺术具有公共性行为艺术还需要具有公共性。
不具有公共性的行为没有形成一个共同关切,不能在艺术的层面上打动人,或者说不构成艺术的题材。
还是以吃饭睡觉为例,上文中已经说过,我们吃饭睡觉只是一种没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的生理行为,还不构成艺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吃饭睡觉只是自己关心的事,还没有上升到公共层面,而艺术家的“吃饭睡觉艺术”是用来展示的,他们的行为所具有的指向性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比如环境问题、生存问题。
但也存在一些行为艺术对公共性的亵渎,有些行为虽然是展示给公众的公共行为,但只表达了作者的一己之愿,在本质上是私人的。
这样的行为跨越了“公共”和“私人”的界限,陷入了自言自语的话语体系。
更有甚者以艺术的名义而公开跳楼、排泄甚至卖淫,这种种行为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泄愤的个人体验或者一种哗众取宠,他们所关注的只是个人的发泄或者怎么样去赢得大众的“眼球”。
行为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对社会问题的紧密追踪和致力于建构的解构,它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封闭、消极、没有任何公共意义的。
1.3 行为艺术具有合理的形式行为艺术之所以争议颇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生猛”、“陈尸”等“暴力化”行为混淆了人们的视线。
以“生猛”著称的朱昱为例,他的所谓“行为艺术”先是把一死婴煮熟当晚饭吃,接着又把自己的2孩子喂狗,而他实际上所要表现的正是人吃人的社会现实。
就人吃人的主题而言,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任何食人场景,而极其深刻地揭露了这一主题的历史的根源和本质。
那么,今天的艺术是否一定要用人吃人的行为作出简单的形式复制?事实上,这些行为在主题和实际操作上是自相矛盾的,根本上就是不合逻辑的,这和行为艺术深刻的思想性根本不可相提并论。
可以说,行为艺术“暴力化”倾向完全可以视为一个假问题。
当然,这些“暴力化”的所谓艺术家也许是怀着英雄主义的“大无畏”精神来完成他们的“作品”的,然而,正是这种“大无畏”使得行为艺术的生存成了问题,导致很多人以偏概全地对行为艺术一概否定。
因此,行为艺术重在的是体现行为背后的深刻思想性,太在于卖弄形式反而削弱了思想的表达,行为艺术应该有合理的形式,而非自相矛盾。
2 行为艺术与艺术2.1 行为艺术是艺术中的“反艺术”行为艺术的作品与传统艺术有着强烈的对比,其区别在于传统艺术更多是将人引入一个“意境”,自给自足地形成一个灵魂得以依托的艺术世界,而行为艺术恰恰相反,在它身上,我们很难找到审美的影子,它所作的更多是把我们引向现实的生活,它的着眼点在实事,在人文的层面上进行运作,使艺术关注哲学、政治,走上了“反艺术”的道路。
其实“反艺术”并非行为艺术的肇始,早在杜尚的《泉》问世时,现成物的艺术已开始了“反艺术”的探索,只不过行为艺术把这种“反艺术”带入了一个动态的新境地,使这种反叛成为一种潮流。
图:杜尚 《泉》2.2 行为艺术是艺术的拓展波依斯曾解释说,“反艺术”所谓的“反”是反对因袭至今的艺术概念,其实,他所作的恰恰是拓展了艺术的概念,杜尚也说过反艺术和为艺术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换个角度说,行为艺术作为艺术大家庭的一份子,在这个家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拓展性作用。
行为艺术的出现让艺术不再停留在绘画作品与雕塑作品中。
任何现当代艺术史都不会忘记叙述“行为艺术”这一辞条,证明行为艺术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2.3 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提到,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即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其中“作品”是这四者的核心。
虽然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仍由“作品”这一概念生发而来,但是,在评判行为艺术时,我们所关注更多的已不再是作品本身了,我们要看艺术家的是否有想法,看它是否反映了世界,看它是否能够明晰地将观念传达给欣赏者。
例如古典绘画中多以宗教为题材,表达了自己对宗教的敬仰,或者迎合当时的统治政权;印象派中则多以风景话为题材,在于客观的反应现实的存在;也不失有的艺术家为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运用主观的颜色。
可见,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最核心的部分已很少具有“艺术性”了,而是将这种“艺术性”转让给其外围部分来表现。
这由内而外转换的关系也许就是在哲学意义上对行为艺术是不是艺术争执不下的一大原因。
有人认为行为艺术不是艺术,因为它已不再是以“作品”为关注点了。
但行为艺术确实是一种艺术,只不过是另外一种艺术的变体,它只是削弱了“艺术品”概念中的“作品”一项,而艺术家像一片春风,所经之处,冰融花放,自己却消逝于无形,凸现了艺术家及作品以外的东西——思想。
3 行为艺术与思想当一个行为具备了行为艺术所应有的针对性、指向性、公共性,并且有合适的形式时,我们就可以对它在行为艺术的层面上进行评判了。
于是,以什么标准去评判的问题便出现了。
其实,在解答了行为艺术的界限之后,它的标准也随之显现了。
可以笼统地说,行为艺术好坏的标准就是它所具有的行为艺术的特性的强弱以及思想的表达程度。
3.1 形式与内容的新颖好的行为艺术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关注生活,还会给我们以耳目一新之感。
其实以新颖作为标准并不是行为艺术的首创,甚至并非现代艺术的首创,只不过到了现代,艺术已越来越少和技术发生关系,而走上了一条求新的道路,杜尚说关键的因素是差异,其所谓差异也就是不同于以往的“新颖”。
但3“新颖”不代表可以“乱搞”,所以我要强调的是,我所谓的新颖是建立在此行为已属于行为艺术的基础之上的,即这里的新颖是有意义的新颖,全然不同于单纯的“为新而新”。
收藏家施特勒厄在解释他购买波依斯作品的原因时说:“我深信,波依斯几乎是唯一表达出这个时代特殊之处的人。
”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波依斯作品的内容是新颖的——这个时代特殊之处;二、波依斯作品的形式是新颖的——这种形式充分地表达出了内容的特殊。
可见,好的行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新颖是全面的新颖,是内容和形式良好结合的新颖。
以1997年的行为艺术《为鱼塘增高水位》为例,它和1989年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在形式和意义上基本相同,从时间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为鱼塘增高水位》明显有借鉴《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嫌疑,于是我们可以说,《为鱼塘增高水位》并不是一件新颖的行为艺术。
图:张洹 《为鱼塘增高水位》图:《为无名山增高一米》3.2 关于“原创性”与“挪用”有人说,行为艺术是西方早就搞剩了不要的垃圾,有人说中国的行为艺术完全是西方的翻版,毫无价值可言。
虽然我也提到了一个“新颖”的问题,但我并不同意诸如此类的观点。
就像西方艺术首先是以写实风格出现并在中国发展起来的,而当中国专心致志地发展写实主义时,西方早已抛弃了写实风格而进入了现代艺术阶段,如果延这样的思路说下去,中国沿袭西方的写实风格也是没有价值的,然而恰恰相反,西方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风格。
其实中国的行为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当原创和挪用并列为艺术手段时,原创即降格为自我挪用。
批评对价值的寻求不再是原创不原创的问题,而是所谓原创和所谓挪用有什么意义。
比如乌克兰行为艺术家奥雷戈•库里克在1997年做的行为艺术《我咬美国,美国咬我》,就是对波依斯1974年作品《我爱美国,美国爱我》的很好挪用,二者相似的形式和题目表现的却是讽刺和召唤两个不同主题,库里克巧妙地挪用更加强了其政治讽喻性,这种挪用构成了其作品不可缺少的一个意向。
那么此刻我们并不能否认库里克作品的巧妙。
图:库里克 《我咬美国,美国咬我》图:波依斯 《我爱美国,美国爱我》3.3 “针对性”与“指向性”在这里再次提到了行为艺术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行为艺术的针对性、指向性既是行为得以成为艺术的重要标志,也是判定行为艺术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美国当代艺术家布鲁斯•瑙曼说:“真的艺术家藉着揭露神秘的真相来帮助这个世界”,他和波依斯开创4了将重点从表现形式转移到意义上的新作法,而这种对意义的强调也就是我所说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这是作为当代先锋艺术的行为艺术与传统强调审美态度的纯艺术的一个很大区别。
在行为艺术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感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揭示现实和唤起关注,好的行为艺术能以新颖的手法唤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4 结语在学习现代艺术思潮的过程中,我对艺术这一名词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之所以选择行为艺术这样一个论题,是因为我喜欢回归生活的艺术,喜欢行为艺术凸显的主题。
行为艺术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我看完作品以后思考更多的是它行为背后的意义,我会更有兴趣去挖掘作者的心思,不同于面对绘画艺术,止步于作品的构图、色彩这些形式表面的理解。
然而,行为艺术毕竟是一种不成熟的先锋艺术,它无法避免地产生内讧,或者与其它主流艺术发生冲突和抗争。
但是这些无法阻止行为艺术将发展成为一种普及化的艺术,它终将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从而实现其“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理想。
在发展的过程中,行为艺术要面对许多问题,比如规范和界定“行为艺术”这一名称,防止其无限制的乱用而混淆了人们的视线;拓展行为艺术的领域,引导其走向社会和大众;同时也要避免行为艺术落入不健全体制的“权威”控制之下,从深层挖掘,力求内容与形式的新颖。
参考文献[1]伍泽.杜尚传[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王晓华.行为艺术的道德底线[J].东方,2002,2[4]贺伯特•博德尔.如何判断当代艺术.世界美术,2001年第4期,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