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急流的视角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活力。

2.启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环保意识。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教师准备《我愿意是急流》的文本材料。

2.多媒体设备:教师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3.文具材料:学生备好笔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急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急流的奔放与激情。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对急流有什么认识?急流给你们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急流的特点。

二、导读(10分钟)三、阅读与解析(20分钟)1.学生小组内讨论: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成员分析一段文字,解释并总结出该段文字的主旨。

3.学生朗读:随机选择学生朗读文章段落,让学生感受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

四、讨论与思考(20分钟)1.讨论环保:以急流的形象为引子,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和行动。

2.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急流、大自然等角色,演绎他们之间的互动,感受不同身份的情感和视角。

五、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愿意是急流》为题,根据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保护环境,珍惜大自然资源。

展望未来,希望学生能继续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

【课后拓展】1.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则大自然的故事或事件,写一篇文学作品。

2.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自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通过以上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力量,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积极向上。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他人需求的重要性,学会关爱和付出。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朗读与解析。

2. 诗歌主题讨论与思考。

3. 诗歌写作背景介绍。

4. 诗歌的情感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3. 诗歌主题的思考与讨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诗歌。

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诗歌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准备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多媒体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 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产生。

3.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4. 深入解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2. 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这首诗歌,并尝试解释诗歌的主题。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这首诗歌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九、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诗歌学习方面的进步。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他们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

十、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章节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2.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诗歌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角色的情感。

3. 创作展示:鼓励学生以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创作与诗歌相关的作品,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诗歌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4. 诗歌鉴赏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文本解析和主题探讨。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提高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创作兴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我愿意是急流》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诗歌鉴赏作文的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掌握程度。

4. 个人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进步和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2.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2周:诗歌文本解析,逐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3周:探讨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第4周: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第5周:诗歌创作实践,分享创作成果。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及时解答疑惑,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我愿意是急流》2. 课程类型:诗歌欣赏与创作3. 课时安排:45分钟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5. 教学目标:a. 理解并欣赏米沃什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b.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c.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b. 诗歌象征意义的分析和解读c. 学生诗歌创作的指导和评价2. 教学难点:a. 诗歌中抽象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运用b. 学生诗歌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a. 米沃什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原文及注释b. 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c. 诗歌创作指导素材和参考示例2. 教学工具:a. 投影仪或白板b.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c. 诗歌朗诵录音设备(可选)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欣赏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b. 简介米沃什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c. 朗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诗歌解析:a. 分段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b.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急流”、“小树”、“荒野”等c. 解读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诗人对爱情、生活和自然的看法3. 小组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b.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c. 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内容,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4. 诗歌创作指导:a. 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愿意是……”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b. 提供创作指导,引导学生关注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c. 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和点评2. 布置相关课后阅读任务,加深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的认识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朗诵、文学社团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六、教学过程(续)5. 作品分享与点评:a.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享创作心得b. 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作品,给予肯定和建议c. 优秀作品可以进行班级展示或校园文学社团发表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欣赏与创作的重要性2.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给予鼓励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并提出改进措施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教学质量九、拓展活动建议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2.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力3.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和创意程度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3. 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知识的掌握程度4. 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诗歌象征意义的分析和解读,学生诗歌创作的指导和评价。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C.诗中比喻爱人也值得回味:“小鱼”的活泼自由,“小鸟”的欢乐天真,“常春藤”的永不枯衰,“炉火”的温暖,而珊湖似的夕阳“不但美丽迷人,还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憧憬。”
D.这首诗通篇采用了排比手法,即用一连串丰富多彩的比喻,来表达同一中心意思。每一个比喻,都同对比结合运用,从而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具有更浓郁的民歌风格。
2、感悟诗中的意象群,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3、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三、预习检查
1、字词。
崎岖、稠密、做窠、峻峭、懊丧、傍着
2、作家作品
要点: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菲的生平和创作。
B.裴多菲的代表诗作。
C.本诗的写作背景。
四、课文研读
(一)听
听范读。
经典爱情名言交流讨论
要点:整体感受,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缠绵而坚定美好。
(二)读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流畅。
(对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点拨)
2.推选朗读。
3.整体朗读,体会情感。要求进入情境,注意轻重抑扬和抒情,语音饱满圆润。
(三)析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1.这首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述“我”和“爱人”?这两类意象分别有何特征?
2.诗人运用这两类意象的用意何在?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3.诗人用什么句式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句式结构对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延伸拓展
1、创作诗歌,我也会,试一试。
模仿本诗的形式,再造一组内容有关爱情的诗段。
2、我的爱情观
五、课堂检测
对《我愿意是急流》赏析不当的一项()
“以学定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精神。

(2)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 参考资料:有关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人及其作品的图片,简介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和象征手法?(2)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3. 合作探讨(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讲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和意象。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写一篇关于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并掌握课文《我愿意是急流》的基本内容。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

简述课文内容,包括作者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教师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

3.2 互动法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的简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朗读和背诵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4.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4.4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价。

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我愿意是急流》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6.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的资料,供学生了解其背景和作品。

六章:教学评估7.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7.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七章:教学延伸8.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我愿意是急流》的启发,进行自己的创作练习,如写一首关于自然或生活的诗歌。

8.2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互相评价。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米开朗基罗·卜尼西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1.2 技能目标:1.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米开朗基罗·卜尼西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发表时间和背景。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句和韵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2.3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让学生阅读《我愿意是急流》诗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3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评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估他们对《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3 写作作品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原文。

5.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米开朗基罗·卜尼西奥的生平介绍和相关作品介绍。

5.3 阅读理解测试题: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4 写作评价标准:制定写作作品的评价标准,用于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裴多菲及其创作。

2、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及本诗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能力,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语言,领会对比、反复、倒装、发愿体的表达效果。

3、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其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感受诗人对爱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领会诗歌的情境美,感悟诗中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任务驱动、点拨法
教具用具:多媒体课件、评分表、微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提起裴多菲大家也许感到陌生,但是这首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爱情与自由》你一定听说过,请跟着老师一齐诵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2分钟)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5分钟)
1、你们对裴多菲了解多少呢?各学习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谈。

2、老师简要介绍
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他15岁开始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

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1849年与俄国军队作战英勇牺牲,年仅26岁。

他一生写过大量爱情诗,尤其是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之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

他的代表作有《民族之歌》、《我的歌》、《爱情与自由》、《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PPT1展示)
3、题解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舒婷追求人格独立、彼此平等爱的宣言——《致橡树》,今天要学习裴多菲炽热的爱的表白《我愿意是急流》,(板书题目与作者)大家知道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而富有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

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感情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情诗,如《致尤丽娅》《你爱的是春天》《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等,这些情真意切的诗篇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三、分析诗作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描写爱情的诗篇也多是美妙而浪漫的。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去感受那份纯真、炽烈的爱的表白。

(一)、分析意象,品味情感(18分钟)
1、名家范读,整体感受,想象画面之美(PPT2)
明确:听视频中朗诵的时候,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同时画出诗歌中的停顿、重音。

2、自由读(PPT3)
明确:读的时候要尽量读准语音,语音要饱满、圆润,每一个字读出来都带有情感,也就是说,“未成曲调先有情”,而不是泛泛地读。

3、品味意象与意境(PPT4)
(1)、课前预习大家学习了意象与意境,我们一块复习。

(课前推送相关的微视频)
A、什么是意象呢?意象,简言之,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的众多意象。

咱们中国人往往用红豆表示相思,用杜鹃表示悔恨,用杨柳表示送别,这些都是意象。

(PPT4)
B、什么是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

我们初中读《天净沙·秋思》,它的意境是凄婉的,我们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它的意境是悲壮的,我们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它的意境是开阔,大气磅礴。

这一首诗的意境是开阔明朗的,是优美清新的,它具有悠远无尽的意味。

(PPT5)
A、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

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B、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学生分析后明确:第一节,写为爱人快乐,而不畏坎坷;第二节,写为爱人安逸而不畏风雨;第三节,写为爱人青春永驻而甘愿牺牲自己;第四节,写为使爱人享受爱情之火而感受风雨打击;第五节,写为使爱人鲜艳辉煌,而敢作陪衬。

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

C、五处对照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是以什么为核心的?
小结: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是诗情的倾诉,是画意的泼墨,是至美的追求,是真爱的憧憬。

(以上内容见PPT6)
(4)小组合作探究(二) 过程如上
A、一组意象就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了,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呢?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

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B、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

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4、朗读:(3分钟)
在领会了作者对爱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之后,这一遍朗读重在体悟并呈现诗人的情感,也就是通过节奏、停顿和快慢把它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艺术特色(10分钟)
1、“讨论:这种具有巨大反差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对情感的表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作者运用反复,倒装、发愿体。

(1)反复这一结构特色我们并不陌生,初中学的《蒹葭》。

(点课件PPT6)“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上,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三两节是对第一节诗结构和意义的反复,一唱三叹,增强了作者对所爱慕女子的倾慕之情。

我们今天所学的《我愿意是急流》,作者用反复的结构特色把五幅画面连接起来,使炽热的情感表达的更强烈。

(2)全诗每节都以“我愿意……”为开头,“只要我的爱人……”为转折,使假设条件句结构倒装,表达作者对爱人情感的主动、真诚,使炽热的情感表达的更真挚。

(PPT7)
(3)“我愿意”为开头引出的诗句为“发愿体”结构特色。

发愿体是古今爱情诗歌的用的很多的结构特色。

陶渊明《闲情赋》中,句句以“愿”为开头,)例如第一句:“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经典老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词的最后这样写道:“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的轻轻的打在我身上。

”歌词的情感十分朴实动人。

《我愿意是急流》中,作者采用发愿体,表明自己的情感是由衷的,炽热的,使情感表达的更动人。

综上三个结构特点,其表达效果就是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强烈、真挚、动人。

(点课件PPT8)
(三)讨论: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爱情观?(5分钟)
明确:作者的爱情观体现他的无私。

其实在裴多菲的一生中,爱情并不是最重要的,爱情在诗人心中不仅有风花雪月的轻柔甜蜜,也蕴蓄着为自由而牺牲的崇高。

正如他在抒情诗《爱情与自由》当中所写,为了民族的自由,自己可以舍
弃生命与爱情。

由此可见,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而且他也用行动见证了自己的人生信仰。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爱情也不是生命的全部,能够成为我们人生动力的也不只是爱情,我们还有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甚至未来的爱等,这些都可以鼓舞我们战胜人生的困难。

3、配乐朗读全文,并总结。

(PPT9) (3分钟)
(1)朗读提示: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了一个诗人的真诚与善良,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应该舒缓些,要注意诗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读出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热烈的情感。

(2)出示评分标准(见附件1)
(3)小组互评
(4)五个小组竞赛(每小组读一小节)
四、作业(2分钟)
1、朗诵《我愿意是急流》,以小组为单位上报学习成果。

2、仿写一首“发愿体”的诗歌,对象是祖国、父母、友人等,要求有意象的对比,情感抒发要自然真实。

3、上网搜索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树》这首诗(见附件2),试分析它与《我愿意是急流》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2016届物流(3)诗歌朗诵比赛评分标准
组别:得分:
说明:每位选手的得分之和除以本组人数即为本组最后得分。

附件2
我愿意是树
我愿意是树,如果你是树上的花;
我愿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
我愿意是露水,如果你是阳光……
这样我们就能结合在一起。

而且,如果你是天空,
我愿意变为天上的星星;
然而,如果你是地狱,我愿意永坠地狱之
中。

——裴多菲(匈牙利)1845年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