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设计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时期背景,分析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点。
探讨诗人为何选择“急流”作为主题,以及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1.2 作者简介介绍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分析诗人创作风格的特点。
探讨诗人个人经历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联。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意象2.1 诗歌主题分析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由、独立、坚韧等品质的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2.2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急流”、“岩石”、“荒野”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形式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奏、句子长度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对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3.2 诗歌形式探讨诗歌运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形式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诗歌语言与表达4.1 诗歌语言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4.2 诗歌表达技巧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如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5.1 诗歌鉴赏分析如何鉴赏一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欣赏诗歌。
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2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选用意象、运用修辞等。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歌内容分析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6.2 诗歌情感解读探讨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如激情、忧伤、渴望等。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与诗歌产生共鸣。
第七章:诗歌应用与拓展7.1 诗歌应用分析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文学创作、演讲、写作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诗歌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4. 诗歌鉴赏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文本解析和主题探讨。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提高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创作兴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我愿意是急流》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诗歌鉴赏作文的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掌握程度。
4. 个人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进步和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2.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2周:诗歌文本解析,逐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3周:探讨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第4周: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第5周:诗歌创作实践,分享创作成果。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及时解答疑惑,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
我愿意是急流朗诵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愿意是急流》朗诵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人艾青的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怀。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 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学生朗诵技巧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2. 朗诵时的情感把握。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品读: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我愿意是急流”比喻诗人愿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你的注目”象征人民对诗人的关注等。
3.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急流”、“小草”、“荒城”等,理解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4. 朗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诵技巧的指导,如语音、语调、情感把握等,并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示范朗诵。
5.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朗诵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拓展1. 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愿意是急流、小草、荒城?这与诗人的理想和追求有何关系?2.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朗诵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 写一篇关于《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朗诵和写作方面的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6.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深入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7. 诗歌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如对自由的向往、对苦难的抗争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8.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教师详细分析诗中的创作手法,如排比、对仗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愿意是激流教案

我愿意是激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激流”、“瀑布”、“崎岖”等。
2. 培养学生通过文章内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作者为何愿意成为激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课文主题——激流。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5. 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段关于自己愿意成为什么的文字。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课后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方便学生学习和引用。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参考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并创作一篇以“我愿意是”为主题的短文,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作品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路和感受。
3. 互评互议: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彼此的写作技能提升。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进行情景再现,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问题解答: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我愿意是急流》2. 课程类型:诗歌欣赏与创作3. 课时安排:45分钟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5. 教学目标:a. 理解并欣赏米沃什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b.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c.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b. 诗歌象征意义的分析和解读c. 学生诗歌创作的指导和评价2. 教学难点:a. 诗歌中抽象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运用b. 学生诗歌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a. 米沃什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原文及注释b. 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c. 诗歌创作指导素材和参考示例2. 教学工具:a. 投影仪或白板b.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c. 诗歌朗诵录音设备(可选)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欣赏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b. 简介米沃什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c. 朗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诗歌解析:a. 分段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b.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急流”、“小树”、“荒野”等c. 解读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诗人对爱情、生活和自然的看法3. 小组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b.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c. 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内容,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4. 诗歌创作指导:a. 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愿意是……”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b. 提供创作指导,引导学生关注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c. 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和点评2. 布置相关课后阅读任务,加深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的认识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朗诵、文学社团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六、教学过程(续)5. 作品分享与点评:a.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享创作心得b. 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作品,给予肯定和建议c. 优秀作品可以进行班级展示或校园文学社团发表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欣赏与创作的重要性2.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给予鼓励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并提出改进措施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教学质量九、拓展活动建议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2.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力3.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和创意程度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3. 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知识的掌握程度4. 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诗歌象征意义的分析和解读,学生诗歌创作的指导和评价。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D.这首诗通篇采用了排比手法,即用一连串丰富多彩的比喻,来表达同一中心意思。每一个比喻,都同对比结合运用,从而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具有更浓郁的民歌风格。
2、感悟诗中的意象群,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3、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三、预习检查
1、字词。
崎岖、稠密、做窠、峻峭、懊丧、傍着
2、作家作品
要点: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菲的生平和创作。
B.裴多菲的代表诗作。
C.本诗的写作背景。
四、课文研读
(一)听
听范读。
经典爱情名言交流讨论
要点:整体感受,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缠绵而坚定美好。
(二)读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流畅。
(对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点拨)
2.推选朗读。
3.整体朗读,体会情感。要求进入情境,注意轻重抑扬和抒情,语音饱满圆润。
(三)析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1.这首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述“我”和“爱人”?这两类意象分别有何特征?
2.诗人运用这两类意象的用意何在?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3.诗人用什么句式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句式结构对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延伸拓展
1、创作诗歌,我也会,试一试。
模仿本诗的形式,再造一组内容有关爱情的诗段。
2、我的爱情观
五、课堂检测
对《我愿意是急流》赏析不当的一项()
“以学定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精神。
(2)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 参考资料:有关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人及其作品的图片,简介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和象征手法?(2)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3. 合作探讨(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讲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和意象。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写一篇关于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并掌握课文《我愿意是急流》的基本内容。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
简述课文内容,包括作者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教师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
3.2 互动法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的简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朗读和背诵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4.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4.4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价。
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我愿意是急流》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6.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的资料,供学生了解其背景和作品。
六章:教学评估7.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7.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七章:教学延伸8.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我愿意是急流》的启发,进行自己的创作练习,如写一首关于自然或生活的诗歌。
8.2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互相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愿意是激流》
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领会诗中丰富的意象。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通过意象、意境分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听读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课件演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泉城济南,既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美景色,又是一处人杰地灵的人间仙境。
大家请看,认识这位历史名人吗?(课件展示:李清照图)这首《一剪梅》,大家一定记得。
趵突泉畔,“易安居士”似乎仍在轻吟着思夫的爱情华章,相距遥远的欧洲,在匈牙利,也有一位大诗人曾高唱着爱情的誓言。
他,就是裴多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爱情诗,一首浪漫诗,《我愿意是急流》。
二、感知课文
(一)美美地听
(第一遍)下面,大家先听老师朗读一遍,听读的过程中,大家
要感受诗的意象之美。
(课件展示)教师配乐范读。
(第二遍)下面再听一遍播音员的朗读,听读的过程中,大家找出比喻“我”的意象和爱人的意象,体会它们之间的意境之美。
(课件展示)大家可以小声跟读。
(二)美美地读
语言进行再表达,这就要注意语气、语调、节奏的问题。
读懂了诗,就能够通过自己的语气、语调、节奏把它的情感表达出来。
(第一遍)将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自由朗读一遍,然后每一小组找一名代表读一小节。
(第二遍)配乐齐读,(展示课件)
三、重点学习
(三)美美地品
读这首诗,我们觉得感情激越。
1、这首诗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
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诗人对爱人无怨无悔的奉献,至死不渝的爱情。
2、这种真挚的情感是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诗歌要用意象来说话,这首诗歌都选取了哪些意象?
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3、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
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4、这些意象同学们已经找出来了,那么这两组意象有什么特点?
表述“我”的意象“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或荒芜萧瑟冷落,或凋敝残败;而表述“爱人”的意象“小鱼”(自由欢快)“小鸟”(温暖安详)“常春藤”(青春永驻)“火焰”(热情奔放)“夕阳”(绚丽辉煌)则显得美好热情,欢畅明丽。
这样便塑造了一个粗犷,苍凉,博大,坚韧,充满自我牺牲的人物形象,而另一组形象则是娇小美好,欢快明丽。
她在我的保护下,幸福,美丽,明亮,温馨,表达了诗人无怨无悔的奉献,至死不渝的爱情。
5、诗人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我愿意”“只要我的爱人”。
6、诗歌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
五个小节,都采用“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循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具有韵律性,结构美。
具有闻一多所提倡的诗歌的建筑美。
7、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找一位代表发言)(展示课件)
第一节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
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
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
小鸟“做窠”“鸣叫”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
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
第三节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
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
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第四节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
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
而草屋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
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第五节中“飘来荡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
“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的飘来荡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
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飘泊。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正是运用这些彼此间具有巨大反差的意象,勾勒了一个坚忍、豪迈而又充满苍凉感的“我”的形象,这是浓烈的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的爱恋。
这个恋爱的磁场就是诗歌的意境。
裴多菲的这首诗歌可谓意象丰美,意境优美。
8、请大家思考: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
意象,简言之,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
咱们中国人往往用红豆表示相思,用杜鹃表示悔恨,用杨柳表示送别,这就是意象。
“意象”是一个词语或一组词语。
这首诗的意象丰美就表现在连用了十几个意象,而且都是两两相依。
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
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藤”、“树”、“鸦”本身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它们在作品中被“剪辑”在一起,并用形容词“枯”“老”“昏”修饰的时候,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作者当时落寞、悲凉的情感表露,我们读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玉簟”是意象,用“香残”“秋”去描绘时,就表现出冷清,青春易逝的情感。
这也就是诗歌的意境。
(四)美美地比
这首诗的意境是开阔明朗的,是优美清新的。
全诗表现了一种甘愿牺牲甘愿奉献的热烈的爱情,很纯粹。
但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在爱情上往往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相隔百年后,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
来看看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爱情观?(展示课件配乐朗诵《致橡树》)
明确:不同的爱情观:
《我愿意是急流》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致橡树》则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的爱情。
通过木棉树的自白,否定了依附、痴情、一味奉献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独立、平等、默契、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五)美美地说
你赞成哪位诗人的爱情观。
教师总结:
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比《急流》更为著名的小诗《自由•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展示课件)
四、作业:模仿本诗写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