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时期背景,分析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点。
探讨诗人为何选择“急流”作为主题,以及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1.2 作者简介介绍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分析诗人创作风格的特点。
探讨诗人个人经历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联。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意象2.1 诗歌主题分析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由、独立、坚韧等品质的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2.2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急流”、“岩石”、“荒野”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形式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奏、句子长度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对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3.2 诗歌形式探讨诗歌运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形式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诗歌语言与表达4.1 诗歌语言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4.2 诗歌表达技巧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如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5.1 诗歌鉴赏分析如何鉴赏一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欣赏诗歌。
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2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选用意象、运用修辞等。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歌内容分析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6.2 诗歌情感解读探讨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如激情、忧伤、渴望等。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与诗歌产生共鸣。
第七章:诗歌应用与拓展7.1 诗歌应用分析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文学创作、演讲、写作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他人需求的重要性,学会关爱和付出。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朗读与解析。
2. 诗歌主题讨论与思考。
3. 诗歌写作背景介绍。
4. 诗歌的情感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3. 诗歌主题的思考与讨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诗歌。
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诗歌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准备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多媒体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 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产生。
3.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4. 深入解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2. 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这首诗歌,并尝试解释诗歌的主题。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这首诗歌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九、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诗歌学习方面的进步。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他们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
十、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章节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2.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诗歌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角色的情感。
3. 创作展示:鼓励学生以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创作与诗歌相关的作品,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诗歌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4. 诗歌鉴赏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文本解析和主题探讨。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提高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创作兴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我愿意是急流》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诗歌鉴赏作文的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掌握程度。
4. 个人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进步和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2.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2周:诗歌文本解析,逐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3周:探讨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第4周: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第5周:诗歌创作实践,分享创作成果。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及时解答疑惑,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一、教案名称:《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案二、学科领域:语文三、年级组别:八年级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我愿意是急流》的诗篇,了解作者席慕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爱情的真挚表达,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珍视。
六、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诗句的鉴赏。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合作学习能力。
七、教学难点:1. 诗句深层含义的解读。
2. 通过对诗句的鉴赏,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欣赏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席慕蓉及《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3. 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两个关键词或句子,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对各组的分享进行评价和讨论,深化对诗文的理解。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 针对诗文中的重点诗句进行鉴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美感。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
4.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将诗文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5.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十、课后作业:1. 背诵《我愿意是急流》。
2. 写一篇关于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将诗文中的爱情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诗句鉴赏能力的提升。
我愿意是急流朗诵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愿意是急流》朗诵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人艾青的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怀。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 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学生朗诵技巧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2. 朗诵时的情感把握。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品读: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我愿意是急流”比喻诗人愿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你的注目”象征人民对诗人的关注等。
3.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急流”、“小草”、“荒城”等,理解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4. 朗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诵技巧的指导,如语音、语调、情感把握等,并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示范朗诵。
5.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朗诵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拓展1. 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愿意是急流、小草、荒城?这与诗人的理想和追求有何关系?2.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朗诵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 写一篇关于《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朗诵和写作方面的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6.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深入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7. 诗歌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如对自由的向往、对苦难的抗争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8.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教师详细分析诗中的创作手法,如排比、对仗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愿意是激流教案

我愿意是激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激流”、“瀑布”、“崎岖”等。
2. 培养学生通过文章内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作者为何愿意成为激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课文主题——激流。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5. 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段关于自己愿意成为什么的文字。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课后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方便学生学习和引用。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参考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并创作一篇以“我愿意是”为主题的短文,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作品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路和感受。
3. 互评互议: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彼此的写作技能提升。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进行情景再现,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问题解答: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精神。
(2)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 参考资料:有关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人及其作品的图片,简介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和象征手法?(2)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3. 合作探讨(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讲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和意象。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写一篇关于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并掌握课文《我愿意是急流》的基本内容。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
简述课文内容,包括作者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教师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
3.2 互动法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的简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朗读和背诵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4.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4.4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价。
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我愿意是急流》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6.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的资料,供学生了解其背景和作品。
六章:教学评估7.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7.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七章:教学延伸8.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我愿意是急流》的启发,进行自己的创作练习,如写一首关于自然或生活的诗歌。
8.2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互相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我愿意是急流惠州市第一中学 张文波(一)读出美1、导入: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提问:这是一首什么诗?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
这是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裴多菲写给他的女朋友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他在诗中给了爱情一个新的诠释。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我们可以想象,在正处青春年华的诗人眼中,爱情是无限美好的,用青春的激情谱成的诗篇就更充满了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会它的美。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读出美!(投影:读出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爱情诗最美的地方,首先在于它的情感。
让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走进诗歌的情境,去触摸作者的灵魂。
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这就要求我们先要理解关键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再利用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等技巧把诗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们以第一段为例:投影: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 …… 只要/我的爱人..(深情舒缓地)/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放慢、降调) 解说:第一句的重音应该放在“急流”“小河”上,因为他们代表着主人公。
而第二句的重音应是“崎岖”一词,这个词很关键,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诗人在爱情之路上会遇到重重的艰难险阻。
读的时候要有起伏,读出凹凸感。
第三句应把重心放在“爱人”和“小鱼”上,读“爱人”时要深情舒缓,可以用一点气声,读“小鱼”则要突出那种可爱的样子。
最后一句是写在诗人的保护下,小鱼在水中悠闲欢快的、自由活泼地畅游,我们要读出小鱼的轻快感,尤其“游来游去”一词,是重音,应该语速缓慢、语调下降、采用轻声。
这里要说明一下,不一定要声音大才是重音,有时重音也可以用轻读的方式来表达,如“军港的夜啊静悄悄”,这里的“静悄悄”是重音,但它是通过轻声表现出来的。
好,我们请一个同学试一下。
(学生读)非常好。
大家看,我们经过这样设计和处理,就能在朗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体会急流、小河所经历的撞击、坎坷及在它们的保护下,小鱼的自由欢快,从而体会诗人为了爱人快乐,而不畏坎坷,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的思想感情了。
这时候不仅爱人是快乐的,诗人自己也充满了快乐。
我们就可以理解出,在这一段中,爱,就是快乐!下面请同学们按我刚才的方法,想想第二段的朗读该怎么处理,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吧。
投影: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升调、加速)勇敢地.../作战..……(语气加强,坚定有力) 只要/我的爱人..(深情舒缓地)/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舒缓、轻快) 要点:第一句的重心要放在“荒林”上。
我们要在脑子里想象荒林的图景,用提气和加大共鸣的方法读出苍凉深沉的感觉。
第三句的重音应是“狂风”,为了表示风的力度,要用升调。
“一阵阵”要重音,语速要加快,显得风一阵比一阵大,这样才能象征诗人在爱情路上受到的打击和磨难之大。
“勇敢地作战”语气要加强,要坚定有力,一字一顿地读,显示出诗人为了保护爱人而甘愿冒一切危险的精神。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在诗人的眼中,爱,就是勇敢。
后面两句的处理和第一段差不多,要读出“小鸟”的天真可爱和“做窠、鸣叫”的甜蜜温馨。
这一段充满阳刚之气,就请一位男同学来读吧。
(3)好,同学们,其实朗诵并不难,只要我们根据关键词句的意思去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使用不同的技巧,就能读出诗的味道。
既然我们已经能成功处理第一、二段,相信后面类似的段落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好,下面我们集体朗诵全诗,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
读的时候语音要饱满、圆润,语速要缓慢,充满深情。
(找个同学读最后一节)小结:好,今天我们充分地练习了诗歌的朗读,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技巧。
请大家记住,有感情地朗诵是品读诗歌的第一步,叶圣陶先生就把有感情的朗读的最高境界称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热爱朗诵,并学会通过朗诵去更深入地体会文学作品的美。
(二)品出美有人说,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
而对于想欣赏美和理解美的我们,不仅要知道它是美的,还要知道美在哪里,为什么美,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下面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 (大屏幕显示:品出美)。
这个环节要由大家共同去完成,也就是说,请大家从意象、主题、结构等方面仔细地去品味诗歌,再和同桌或前后同学进行简单讨论,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觉,在活动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有关意象和意境的知识。
(投影:意象: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
好的诗歌中,写进诗中的人物、事物都叫意象。
意境:通过意象组合,蕴含着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
)讲解:1、意是主观情感,象是客观事物。
意象的生命在于比喻,作者都要通过意象的比喻把抽象的情感表现得形象生动,我们往往用红豆表示相思,用杜鹃表示悔恨,用杨柳表示送别,这就是意象。
(例:《乡愁》)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灵魂。
2、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如诗如画,虚实结合,意蕴丰富,启迪读者不尽联想和想象。
如《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崇高壮美,《登鹳雀楼》的意境开阔,《再别康桥》意境柔美。
李清照的《声声慢》意境凄美。
和意象比,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当然他们不是简单的相加就能形成意境,而是要有序地组合。
好,弄清这些概念后,我们就从下面意象(种类、特点)、主题、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品读和讨论。
当然,你可以说它好、美、妙,也可以说它不好,总之,你的发言是自由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我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学生讨论、鉴赏点评这首诗。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拨。
(投影:第一印象。
根据学生可能涉及的方面进行点击链接)教师引导的内容:(1)意象设计问题:A:这首诗选择了哪几种意象?分为哪两类,分别代表什么?诗人运用的两类意象各有什么特点?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春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诗人利用这些意象,将无形的爱情物象化,显得生动具体。
(投影)这两类意象的特征: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冲击崎岖山路的急流,与暴风雨作战的荒林,废墟、草屋以及在旷野中飘荡的惨淡的云朵与破旗,这类意象的特征是萧瑟冷落,灰暗悲凉,类似“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以及“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显得刚劲、苍凉、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而比喻爱人的意象,是色调明快,充满活力的,相对来说比较娇媚、温馨,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投影)B: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是的,本来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还选择了这么多的意象,成组成组地排列在一起,象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象征着诗人的爱情博大无私,形成了诗歌的绘画美。
多组并排意象的叠加,一唱三叹,她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
表现出的是优美清新、阔大奔放的意境,显得悠远无尽。
C:诗人为什么不把自己比作水平如镜的湖面、茂密的树林、皇家园林、豪华别墅、彩云、红旗等,使得门当户对,相得益彰,却使用那些灰暗苍凉的东西?这是什么写法?起到怎样的效果?)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例如:1、“废墟”心甘情愿地让“长春藤”沿着自己的额头向上攀援,甘当人梯,并不因自己即将面临毁灭而懊丧,因为他知道他的爱人是幸福的,为她的幸福而幸福,为她的喜悦而喜悦。
与我国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境很接近。
从这里看,爱,就是牺牲。
2、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温馨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
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不管自身的处境多么险恶,命运怎样坎坷,只要同“我的爱人”在一起,只要“我的爱人”能够自由幸福,那么“我”也就“幸福着你的幸福”了,那么“我”也就能变得勇猛强悍,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了。
从这里看,爱,就是坚强。
3、“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不仅绚烂美丽,更能给人带来无限光明,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只能成为美丽的陪衬品。
但“只要”能突显出夕阳的绚烂美丽,诗人甘愿作陪衬。
从这里看,爱。
就是无私。
五处对照使诗人的誓言更加响亮,表达了诗人为了爱人去受坎坷、去战斗、去毁灭、去经受打击、去作陪衬的心志,在这之后,作为爱人的形象得以在诗人怀抱或者胸膛里自由生长(即同甘不共苦),五处对照的共同点就是:有了前者的牺牲,才有后者的幸福。
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连到爱情观)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为什么要用对比的手法了吧?(2)主题:设计问题:A:诗人的爱情观是以什么为核心的?能否用一个词进行概括?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在诗人心中,爱是什么?它是毫无保留的奉献!(投影:奉献)(爱情不是等价交换)不管这种奉献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作出什么样的牺牲,他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的爱情观何等崇高、伟大,诗人连同他的诗深深地打动了尤丽亚,三个月之后,他们就步人了婚姻的殿堂。
B:提问:诗人愿意为爱人做出一切牺牲中,他的情感体验是痛苦的吗?痛并快乐着!(投影: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宁愿为我们所爱的人幸福,千百次地牺牲自己的幸福。
”托尔斯泰:“生活中唯一可靠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同学们,歌徳在《少年维持之烦恼》中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也曾或多或少地思考过爱情,甚至尝试去接触爱情,但我们有没有想过爱情原来还要付出,还要奉献?学了这首诗,我们至少可以明白两点:(1)追求爱情意味着要付出。
(2)只要爱人能够幸福,再痛苦的体验也是快乐的。
我希望学习这首诗后,大家能对爱情进行冷静的思考。
另外,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人间还有很多爱值得我们去追求:祖国之爱,家乡之情,父母之爱、手足之情,同学友谊、师长之情;还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对社会责任;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