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和白朴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2017.0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
而贺新辉先生在他主编的《元曲鉴赏辞典》中,则称誉白朴的《天净沙·秋》“可与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相媲美”。
但是,在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中,只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提白朴的《天净沙·秋》,于非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也是这样。
都具有重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轻视白朴《天净沙·秋》的倾向。
笔者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固然具有许多优点,但白朴的《天净沙·秋》的创作时间早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因此,白朴的《天净沙·秋》有开创之功,功不可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后来居上,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它们一脉相承,各有千秋,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一)标题相同从标题来看,两首散曲用了相同的宫调,都是“越调”。
“越调”是南北曲所用的十三种宫调之一。
曲牌也相同,都是“天净沙”又名“塞上秋”。
题目都有一个“秋”字。
(二)体裁相同两首散曲都是散曲小令中的“寻常小令”,单支曲子,共计五句,二十八字。
句式相同,都以六言句式为主,作“六六六四六”的格式。
押韵方式也相同,一韵到底,不换韵,都按照元人周德清编订的《中原音韵》,押第十三韵部“家麻”韵。
都没有衬字。
(三)景物相近两首散曲所描写的时令相同,都是描写秋景,开头两句都呈现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日黄昏山村羁旅图。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或有相同之物,或有相近之物。
相同的如“老树”;相近的如“昏鸦”与“寒鸦”,“夕阳”与“落日”。
(四)手法类似在表现手法上,两首散曲都运用了意象叠加法来写景。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马致远》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白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什么异同不同点: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人观众自己去体会。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
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
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
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
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5第四章 白朴、马致远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吕洞宾,河南人。儒生、兵马大元帅 东华帝君 钟离权(高太尉、老院公、樵夫、山中壮士) 骊山老母(王婆、山中道姑) 高翠娥、魏尚芦】 莫厌追欢笑语频,但开怀好会宾,寻思离 乱可伤神。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你虚飘飘半纸功名进。 你看这紫塞军、黄阁臣,几时得个安闲分,怎如我物外 自由身。 【醉中天】 俺那里自泼村醪嫩,自折野花新。独对青 山酒一尊,闲将那朱顶仙鹤引。醉归去松阴满身,冷然 风韵,铁笛声吹断云根。 【金盏儿】 俺那里地无尘,草长春,四时花发常娇嫩。 更那翠屏般山色对柴门,雨滋棕叶润,露养药苗新。听 野猿啼古树,看流水绕孤村。 【后庭花】 酒恋清香疾病因,色爱荒淫患难根;财贪 富贵伤残命,气竞刚强损隐身。这四件儿不饶人。你若 是将他断尽,便神仙有几分。
“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 风诗性。得青楼薄倖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 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明•贾仲明《凌 波仙》吊词) “白仁甫之词,如鹏摶九霄,风骨磊瑰,词源 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 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明•朱权《太和正 音谱》)
2、《梧桐雨》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 《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 齐肩。”(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 《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 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宜列群英之上。”(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马致远号东篱,元人曲中巨擘也。”(清 • 李调元 《雨村曲话》卷上)
2、《汉宫秋》
( 1 )《汉宫秋》的故事情节:在《汉书 · 匈奴传》、 《汉书· 元帝记》、《后汉书· 南匈奴传》等正史记载及 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以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 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 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 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 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 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 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 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白朴和马致远

姓名香贯满梨园。
马致远
• 《汉宫秋》
• 全名:《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是 一出历史爱情戏。写匈奴向汉索要汉元 帝之妃昭君和亲,汉朝孱弱只得将其送 出。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自尽。 元帝思念昭君,在汉宫中夜闻雁鸣,倍 添痛楚。 在反映民族矛盾和爱国主义精神方 面比《梧桐雨》更高一筹。
二.马致远及其剧作
以字行,晚号东篱,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有“曲状元”之誉(贾仲明所作吊词)。今存
杂剧《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
《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六 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人合作的。 • 贾仲明挽词云: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
四方海内皆钦羡。战文场、曲状元,
王昭君
• “汉元帝不自由”:无力 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 王昭君:奸佞当权的时代 的牺牲品。 同时又被赋予爱国思想和反 抗精神,是这一形象新的意义。
《汉宫秋》
• 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 无法主宰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变化所颠簸的汉宫秋》文词优美
• (驾唱)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己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 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 穷荒,我鸾舆返咸阳。返咸阳,过 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 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 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 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 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白朴用梧桐秋雨表达离情,
写出了不眠的况味,营造了相 思和着梧桐雨无尽无止的凄清
氛围。
《梧桐雨》着眼点并不在爱 情坚贞,也不在荒淫误国,而 是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 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
马致远《秋思》与白朴《秋》比较鉴赏

马致远《秋思》与白朴的《秋》比较赏析白朴这支题作“秋”的[越调·天净沙]在中国文学史、散曲史上评价很高。
一向同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相提并论。
萧善因先生认为:“如《秋》这一首写得清丽隽永,可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媲关,但又不像它那么萧瑟和孤寂。
”笔者很赞同萧先生的意见,并同意贺新辉先生的赏评。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白朴描写村、日、霞,烟、树、鸦六种秋日的景物,在其前分别缀以孤、落、残,轻、老、寒六字加以定性,立即给秋景渲染和笼罩了一层萧疏、肃杀的氛围。
那孤村、落日、残霞,活画出一帧萧瑟、暗淡的远景;那轻烟、老树、寒鸦,又呈现出一幅凄凉、冷落的近景。
这些秋景何以在曲家眼中如是暗淡、凄冷呢?“一点飞鸿影下”便点明了这一问题。
“一点飞鸿”,在一片沉寂静谧的景物中,化静为动,给人以生机盎然、生气勃勃之感。
这一点晴之笔,幻化之妙,使全曲立即活了起来,而且似乎皴染上怀念、相思的色调。
结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景物,着以青、绿、白、红、黄,不仅色彩斑斓,景象明丽,而且给人以温暖、协谐的感觉,使肃杀、凄冷的秋景立即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气,同时为离别、相思注入了一点慰藉与开朗。
如果同马致远的《秋思》曲相比,同系秋日风景图,却别具情味、各有千秋。
就画面色调而言,白曲色彩艳丽,冷暖相间,一派明丽喜人;马曲暮色苍茫,水墨皴染,一片萧瑟气象。
就作者视角而论,白曲似散点透视,依次绘景,铺排有序,给人以静谧和谐之感;马曲以“断肠人”为焦点,渐次收拢景物,纳入人的视线,是一瞬间的速写画幅。
就作品情调讲,白曲闲适安逸,情调开朗,令人赏心悦目;马曲凄苦孤寂,格调低沉,使人倍增乡思。
就画面构图看,白曲俨然一幅纯粹的山水画,人物隐而不出,乃“无我之境,以物思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马曲煞似一帧山水人物图,人物了然可见,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4白朴与马致远

发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刻画人物性格,从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尤其是第四折,唐玄 宗的忆旧、伤逝、相思的凄苦心情和雨打梧桐凄凉萧瑟的氛围 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诗剧的境界。此外,该剧曲词的清新隽 永,典雅华美,文采过人,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都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朱权《太和正音谱》:“白仁甫之词,如鹏抟九霄。” 《梧桐雨》曲词欣赏: [黄钟煞]: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 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琴操。 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 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 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 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 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二、《汉宫秋》 (一)昭君故事的流变 《汉宫秋》是一部历史剧,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汉书》卷九《元帝纪》和《后汉书》卷八十九《南 匈奴列传》有载。 《汉书•匈奴传》:在汉文帝至元帝期间,西汉王朝曾 派李广、卫青、霍去病、苏武、范明友、赵充国、常 惠、甘延寿、陈汤等主动出击,使匈奴屡遭重创。再 加上内部的矛盾和自相残杀,匈奴因此就更为疲弱。 早在汉武帝时,匈奴即有与汉室重修旧好之意。“前 此者,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堕殰,罢极 苦之,自单干以下常有欲和亲计。” “匈奴终不敢 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3、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白朴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作家,剧作语言典雅绮丽,心 理刻画细腻深刻并充满抒情笔调。特别是此剧的第三、 四折,用典雅绮丽的语言抒发唐明皇国破家亡的内心 痛苦,十分动人。尤其是第四折,全部23支曲子几乎 都是唐明皇的内心独白,写他的忆旧、伤逝、相思、 愧悔、孤独、哀愁等种种心情,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其中后13支曲子,通过对秋雨梧桐的描写,反复地以 凄凉萧瑟的环境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彼此交融, 获得强烈的抒情效果。如第四折中的[叨叨令]和[倘秀 才],作者把寂寞深宫中唐明皇痛苦、追思的心情,与 萧瑟的秋夜,凄凉的雨声紧紧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 强烈的悲剧气氛和抒情意味,心理描写细腻、凄婉、 动人。
第六编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墙头马上》 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 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白 朴让它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 为的特征。
李千金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 主看 成是人生的权益,认为像卓文君那样 私奔是合情合理的事。因此,当她爱上了 裴少俊,便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
《墙头马上》 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 胜。在这部戏里,作者充分显现出������ 善 于通过戏剧场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才能。
《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 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 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 沉淀在人们意识第二节 《 墙头马上》
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 剧色彩的爱情戏。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 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汉元帝虽然贵为天子,但许多事情身不由 己,一直受人摆布。剧中的王昭君也与汉 元帝一样,受到命运的播弄。
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的 历史题材,寄寓着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 悟。通过戏剧冲突,写出乱世中的个体无 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 《 陈 抟高卧》
第三节 马致远和《 汉宫秋》
马致远 (1250? —1321?),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 人。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 有“曲状元”之称。
马致远所作杂剧15 种,现存7 种,即《汉 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 《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粱梦》 (与人合作)。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 曲一支。散曲作品被辑为《 东篱乐府》传 世。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白朴 (1226—1306 后),字仁甫,一字太 素,号兰谷。
白朴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多颓唐凄 楚之调。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 抒写闲情逸致。所作杂剧,据《录鬼簿》 所录名目,凡15 种。现存仅《梧桐雨》和 《墙头马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思想: 通过对张倩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灵魂离开 躯体的描写,说明封建礼教可以限制青年 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 思想和愿望。并否定了门第观念和喜新厌 旧的思想。
)张倩女形象的分析 (1)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自由幸 福——灵魂离开躯体,追随王文举。 (2)有沉重的精神负担——担心母亲悔婚, 王文举得官后易妻。
张撇古 父子形象 积极的 战斗的形象 骂他们是“吃仓廒的鼠耗,咂脓血的苍 蝇”,是“饿狼口里夺脆骨,乞儿碗底觅 残羹”。
清忠廉干 内刘得中
一个是女婿杨金吾,一个是小衙
我是那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打 死人不要偿命,如同房檐上揭一个瓦。 五两白银一石细米,私下改做十两银子一 石,米里面再插上些泥土糠秕,则还他个 数儿罢。斗是八升的斗,秤是加三的秤, 敕赐紫金锤
元杂剧分类
历史剧 《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爱情社会剧 《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水浒公案剧 《李逵负荆》《陈州粜米》
第一节
马致远 和《汉宫秋》
一、“曲状元” 二、《汉宫秋》: 1、昭君出塞题材演变 《汉书· 元帝记》《汉书· 匈奴传》 《后汉书· 南匈奴传》
《西京杂记》(晋人葛洪)
(二)《梧桐雨》 • 《梧桐雨》是以凄清幽怨的意蕴演绎 着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 时”名句,它不以主题新颖见称,而是 充分发挥戏剧的优势,铺成梧桐所具的 高贵典雅又孤独寂寞的深沉意蕴,从而 将元初感伤的总主题表现的酣畅深沉。
3、梧桐的意象: 伤悼
孤独
寂寞 “诗剧”
三、《墙头马上》:
1、故事来源与主题:
/u48/v_NjE0NTg3OTc. html《琵琶记》视频
《倩女离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 魂记》。 (二)剧情梗概:楔子:访女。第一折: 伤别。第二折:离魂。第三折:体病。第 四折:魂还。
(三)脚色扮演人物: 正旦:张倩女。正末:王文举。魂旦:倩 女之魂。旦:夫人(倩女之母)。 (此剧为旦本,由张倩女主唱)。
《录鬼薄》云其创作杂剧17种,其中著名 的《zhou 梅香》、《周公摄政》、《王 粲登楼》、《倩女离魂》等。此四剧又可 分二类:一类是图解儒家伦理的,另一类 则是表现所持理与情不协调的冲突与困惑, 既标志他自己思想变化亦透出后期曲作家 审美倾向的转移,是其代表作。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激赏郑的曲词并因 此将其与关、白、马并列为四大家。 王国维也赏其曲辞,他在《宋元戏曲史》 中评《倩女离魂》第三折云:“此种词如 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我们说郑的 这一特点恰表现元曲由早期质朴到后期重 结构、重曲辞,追求清丽倾向的转换。
2、元好问的影响
一、白朴生平及创作 白朴(1226—1306)字太素,号兰谷。奥 州(山西河曲)人,后移居真定(河北正定), 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蒙古攻金国京都 汴京,白朴跟随元好问避乱北方。元世祖统一全 国后,他徙家金陵,优游诗酒,放情山水之间。 与关、郑、马合称元曲四大家。 著杂剧十六种,今存《梧桐雨》、《墙头 马上》、《东墙记》三种。清初杨反敬集其散曲 三十六首,套数四曲附于词集《天籁集》之后, 其风格绮丽婉约,当为王实甫一派。
三、神仙道化剧 :
“万花丛里马神仙” 《黄梁梦》:钟离权度脱吕洞宾 《岳阳楼》:吕洞宾度脱柳精 《任风子》:马钰受了王重阳 点化之后便去度脱任屠
第二节
白朴和《梧桐雨》
一、关于白朴:
1、幼经沧桑: 王博文《天籁集序》:
“未几,生长见闻,学问博览,然自幼经丧乱, 仓 皇失母,边有山川满目之叹,逮亡国,恒郁郁不 乐, 以故放浪形骸,期于适意,中统初开府史公将 以所业 荐之于朝,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的改造:汉强匈奴弱改为汉弱匈奴强(讨论) (2)剧本主题的改造:民族和睦的主题改为反抗民族压迫的主题
(讨论)
(3)历史人物的改造: 王昭君: a、身份: 待诏 → 明妃 b、故事: 求亲 → 逼亲 请嫁 → 迫嫁 C、结局: 和亲 → 投江 汉元帝: 好色昏庸→ 忠于爱情 毛延寿: 画工 → 中大夫, 一般小人 → 卖国汉奸,
艺术特色 (1)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爱情理想—— 离魂。 (2)曲词优美婉转,多化用唐诗宋词构成 优美的意境。
《倩女离魂》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浪漫的手 法来捕捉情与理的冲突,其构思的载体是 张倩女:现实中倩女受理的束缚,此理即 是(1)门弟观念,(2)父权观念。 而理想中的倩女正遭遇情的洗礼,我们 知道他的《 梅香》是反西厢的,但本剧在 无意之中还顺应着西厢所指的时代潮流, 纵容了情的份量,这对郑光祖来说恰反映 他心灵真相。
剧情梗概:
• • • • • 楔子:谋叛。 第一折:盟誓。 第二折:逃蜀。 第三折:兵变。 第四折:梦妃。
二、《梧桐雨》 1、唐以后对李、杨故事的2种主题倾向: 同情和赞颂李、杨爱情的忠贞不渝 讽喻和揭露李、杨耽于淫乐、荒废朝政
2、《梧桐雨》主题的探究:
①热烈歌颂李、杨爱情? ②讽刺李隆基贪恋酒色、用人不当以至酿成大祸? 通过李杨故事来抒发: 一种在美好的东西失去之后无法复得的寂寞和哀伤; 一种从极盛到零落的失落感; 一种盛衰无法预料和掌握的幻灭感。
公案剧:《陈州粜米》无名氏
剧情: 陈州大旱,敕命粜米救灾 揭发欺诈,张撇古蒙冤致死 小撇古告状,包待制微服查案 人证齐全,恶官命丧公堂
人物形象
包公 真实可信 内心波动——贤臣冤死让他感到 “为官不到头”“从今后不干己事休开 口”,并打算“不如及早归山去” 风趣平易 富于斗争经验
4、艺术风格:
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
其叛逆的表现,可分三个阶段: (1)初见裴少俊表现出的大胆直率。 (2)当事在公公前败露后的坦荡从容, 主动上前争取主动 。 (3)在本剧的第四折裴家父子登门谢罪 时,李千金的挖苦戏谑 。
2、《墙头马上》的审美价值 本剧与《拜月亭记》、《西厢记》、 《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曲四大爱情剧。 《墙头马上》单刀直入直写人情,表现 一种新的审美群体审美意识的觉醒,即 市民审美,由此辐射着市民文艺、市民 趣味。这种审美意识充满着质朴浪漫传 奇的新趣味。
“昭君出塞”的故事演变
1、历史记载: ▲正史:《汉书· 元帝纪》和《汉书· 匈奴传》:写昭君自 动请行,并在匈奴结婚生子,昭君出塞在当时是一件民族 和睦的好事。 ▲野史: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增加了汉元帝悔失昭 君而怒杀毛延寿等画工之事。 2、文人歌咏: ▲东汉人蔡邕的《琴操》则记昭君到匈奴后因不肯从胡俗 嫁前妻之子而自杀。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把元帝时代民族矛盾的形势 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 求和的表现。昭君出塞后思念家乡,愁病而亡。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止淫奔也”
→ “赞淫奔”
2、故事内容:
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 封建家长挑战,是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3、李千金形象:
有胆有识 敢爱敢为
维护尊严
豪爽、率真、泼辣
2、《汉宫秋》的爱国主题: 反民族侵略、民族压迫 3、《汉宫秋》的悲剧色调: 4、人物形象:
汉元帝:不自由、软弱、钟情 王昭君:坚强不屈、以身殉国
1、文本意蕴 a、故事层:爱情悲剧 b、寓言层:政治悲剧 ★元帝的特殊身份:爱情中的男性主体 皇权 国家 民族的象征 至高无上的权利无法庇佑心爱的女子,甚至需要牺牲柔弱的女性寻求 庇佑时,爱情悲剧的背后,实则是政治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C、神话层:失落的痛感 借历史悲剧写人生迷惘:落入社会底层后精神家园破灭后的困惑、绝 望。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孤雁哀鸣 秋夜凄凉 幽梦难成 ★内心独白:绵绵思念 无限悔恨 孤寂感伤 ★昭君:象征 一切可以拥有的美好,价值追求 ★元帝:象征 失去价值追求后的幻灭、痛苦、茫然无依
二、《汉宫秋》故事梗概
题材:帝妃爱情 元帝和昭君 结构:四折一楔子 末本戏 元帝主唱 剧情: ▲楔子: 选美。汉元帝后宫寂寞 刷选天下 按图临幸 ▲第一折:纳妃。昭君色冠后宫 不贿画师 点破图画 发配冷宫 元帝夜游 一见倾情 ▲第二折:索妃。毛延寿挟图夜奔 匈奴单于按图索要 ▲第三折:送别。霸桥别妃 依依不舍 番汉交界 投江而 亡 ▲第四折:祭妃。绵绵长恨 无限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