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1)

合集下载

马致远和白朴

马致远和白朴

主题思想: 通过对张倩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灵魂离开 躯体的描写,说明封建礼教可以限制青年 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 思想和愿望。并否定了门第观念和喜新厌 旧的思想。
)张倩女形象的分析 (1)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自由幸 福——灵魂离开躯体,追随王文举。 (2)有沉重的精神负担——担心母亲悔婚, 王文举得官后易妻。
张撇古 父子形象 积极的 战斗的形象 骂他们是“吃仓廒的鼠耗,咂脓血的苍 蝇”,是“饿狼口里夺脆骨,乞儿碗底觅 残羹”。
清忠廉干 内刘得中
一个是女婿杨金吾,一个是小衙
我是那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打 死人不要偿命,如同房檐上揭一个瓦。 五两白银一石细米,私下改做十两银子一 石,米里面再插上些泥土糠秕,则还他个 数儿罢。斗是八升的斗,秤是加三的秤, 敕赐紫金锤
元杂剧分类
历史剧 《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爱情社会剧 《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水浒公案剧 《李逵负荆》《陈州粜米》
第一节
马致远 和《汉宫秋》
一、“曲状元” 二、《汉宫秋》: 1、昭君出塞题材演变 《汉书· 元帝记》《汉书· 匈奴传》 《后汉书· 南匈奴传》
《西京杂记》(晋人葛洪)
(二)《梧桐雨》 • 《梧桐雨》是以凄清幽怨的意蕴演绎 着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 时”名句,它不以主题新颖见称,而是 充分发挥戏剧的优势,铺成梧桐所具的 高贵典雅又孤独寂寞的深沉意蕴,从而 将元初感伤的总主题表现的酣畅深沉。
3、梧桐的意象: 伤悼
孤独
寂寞 “诗剧”
三、《墙头马上》:
1、故事来源与主题:
/u48/v_NjE0NTg3OTc. html《琵琶记》视频
《倩女离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6编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师大内部课件

第6编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师大内部课件

• 创作:《录鬼薄》凡15种。现存《梧桐 雨》和《墙头马上》。
• 白朴《梧桐雨》的创作基础 • 1)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 • 2)唐宋坊间《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 等著述。 • 3)金元易代之际,关汉卿《哭香囊》,庾天 锡《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梦断杨 妃》,王伯成《天宝遗事》。
• 故事梗概裴少俊代父裴尚书到洛阳为
朝廷购买花木秧苗,与李千金邂逅, 一见钟情,两人幽会,被嬷嬷撞见, 李千金私奔,与裴少俊同居在自家花 园七年并生下一双儿女。清明时节裴 少俊祭祖,裴尚书发现,硬逼裴少俊 应考,并以井底引银瓶法逼迫二人离 异,裴少俊考中并担任洛阳尉,又去 找李千金,裴尚书也赶来说情,加上 孩子哀求,成为合法夫妻。其实裴尚 书与李世杰早有儿女婚约。
• 4.讲求人格自尊:饮恨回家;裴少俊、裴 尚书求归不允。 • 第四折李千金批判裴少俊“恁母亲从来狠毒, 恁父亲偏生嫉妒。治国忠直,操守廉能, 可怎生做事糊突!幸得个鸾凤交,琴瑟谐, 夫妻和睦,不似你裴尚书替儿嫌妇。”
• 裴行俭“你可怎生不说你是李世杰的女儿, 我则道你是优人娼女。我如今和夫人、两个孩 儿,牵羊担酒,一径的来替你陪话,可是我不 是了。”(尚书云)“哎!你认了我罢。”(正旦 云)“你休了我,我断然不认!”
• • • • • •
三、马致远 《汉宫秋》重要改编 1.汉朝国力强大——弱小 2.昭君自愿和亲——被迫 3.昭君宫女身份——皇后 4.两代阏氏生子——投江 5.毛延寿由画师——中大夫
汉宫秋
• 四、马致远 《汉宫秋》思想意义 • 1.奸臣当道是国家衰败的重要根源 • 毛延寿“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 百般巧诈,一味谗谀,哄得皇帝老头十 分喜欢,教唆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 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生前只要有钱 财,死后哪管人唾骂”;王昭君不肯行 贿,遭他暗算,发配永巷,长居冷宫; 卖国求荣,勾结番邦,使朝整个国家陷 入困境。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2017.0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

而贺新辉先生在他主编的《元曲鉴赏辞典》中,则称誉白朴的《天净沙·秋》“可与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相媲美”。

但是,在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中,只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提白朴的《天净沙·秋》,于非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也是这样。

都具有重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轻视白朴《天净沙·秋》的倾向。

笔者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固然具有许多优点,但白朴的《天净沙·秋》的创作时间早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因此,白朴的《天净沙·秋》有开创之功,功不可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后来居上,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它们一脉相承,各有千秋,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一)标题相同从标题来看,两首散曲用了相同的宫调,都是“越调”。

“越调”是南北曲所用的十三种宫调之一。

曲牌也相同,都是“天净沙”又名“塞上秋”。

题目都有一个“秋”字。

(二)体裁相同两首散曲都是散曲小令中的“寻常小令”,单支曲子,共计五句,二十八字。

句式相同,都以六言句式为主,作“六六六四六”的格式。

押韵方式也相同,一韵到底,不换韵,都按照元人周德清编订的《中原音韵》,押第十三韵部“家麻”韵。

都没有衬字。

(三)景物相近两首散曲所描写的时令相同,都是描写秋景,开头两句都呈现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日黄昏山村羁旅图。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或有相同之物,或有相近之物。

相同的如“老树”;相近的如“昏鸦”与“寒鸦”,“夕阳”与“落日”。

(四)手法类似在表现手法上,两首散曲都运用了意象叠加法来写景。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和马致远》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白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什么异同不同点: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人观众自己去体会。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

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

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

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

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

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

•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 历史剧。天宝之乱以来,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 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 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坊间还出现《杨太真外传》、 《玄宗遗录》等著述。到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 故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关汉卿写过《哭香囊》,庾天锡 写过《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写过《梦断杨妃》, 王伯成写过《天宝遗事》。但这些剧本都已亡佚,惟独白朴 的《梧桐雨》流传了下来。
马致远作品的艺术风格
• 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 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 抒情性和主观性。 •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
• 前人对马致远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 • 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 • 二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 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 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 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 门静。
【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 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滚绣球】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润枯草,洒开花萼,谁 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条,碧玉梢,碎声儿必剥,增百十 倍,歇和芭蕉。子管里珠连玉散飘千颗,平白地瀽瓮番盆下 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 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 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 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 【倘秀才】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 枉着金井银床紧围绕,只好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3(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3(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一、解释:1、勾栏2、对棚3、末本4、旦本二、填空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

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和两种类型。

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三个部分。

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三类,全剧只能由或一人主唱。

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等类,在剧中歌唱。

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具有强烈的性。

4、杂剧的曲调由民间歌曲、的乐曲和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的民间音乐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传统衍繁,彼此;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剧作多以故事、故事、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的感受。

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地区,既流行,也演出;剧作更重视的描写和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句中可以增加。

作家纯以曲体,与毫无联系。

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化的状态。

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的方式加以、。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之美,与每以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三、简答1、为什么说元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2、元代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散曲为什么大盛于元代?为什么又会在元代走向衰微?4、王国维认为元曲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王国维的看法是否可取?5、吴伟业说元杂剧“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这“显而畅”的含义是什么?四、论述1、简析元代社会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3、怎样认识元代的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4、谈谈你对元代文坛审美情趣变化的看法。

5第四章 白朴、马致远

5第四章 白朴、马致远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吕洞宾,河南人。儒生、兵马大元帅 东华帝君 钟离权(高太尉、老院公、樵夫、山中壮士) 骊山老母(王婆、山中道姑) 高翠娥、魏尚芦】 莫厌追欢笑语频,但开怀好会宾,寻思离 乱可伤神。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你虚飘飘半纸功名进。 你看这紫塞军、黄阁臣,几时得个安闲分,怎如我物外 自由身。 【醉中天】 俺那里自泼村醪嫩,自折野花新。独对青 山酒一尊,闲将那朱顶仙鹤引。醉归去松阴满身,冷然 风韵,铁笛声吹断云根。 【金盏儿】 俺那里地无尘,草长春,四时花发常娇嫩。 更那翠屏般山色对柴门,雨滋棕叶润,露养药苗新。听 野猿啼古树,看流水绕孤村。 【后庭花】 酒恋清香疾病因,色爱荒淫患难根;财贪 富贵伤残命,气竞刚强损隐身。这四件儿不饶人。你若 是将他断尽,便神仙有几分。


“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 风诗性。得青楼薄倖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 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明•贾仲明《凌 波仙》吊词) “白仁甫之词,如鹏摶九霄,风骨磊瑰,词源 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 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明•朱权《太和正 音谱》)
2、《梧桐雨》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 《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 齐肩。”(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 《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 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宜列群英之上。”(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马致远号东篱,元人曲中巨擘也。”(清 • 李调元 《雨村曲话》卷上)
2、《汉宫秋》
( 1 )《汉宫秋》的故事情节:在《汉书 · 匈奴传》、 《汉书· 元帝记》、《后汉书· 南匈奴传》等正史记载及 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以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 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 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 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 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 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 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 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 排取胜。
• 题材来源及流传: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宋杂剧《裴少 俊伊州》、金院本《鸳鸯简》《墙头马上》、南戏《裴少俊 墙头马上》
• 《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 白马傍垂 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题旨由“寄言痴小 人
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变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第四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第一节 元前期杂剧作家和作品
• 一、白朴:《汉宫秋》《墙头马上》
• 白朴(1226~1306),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祖籍 山西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金亡后曾寓居真定(今河北 正定),故钟嗣成《录鬼簿》又称其为真定人。著名的元杂 剧作家。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一二二六),卒年不详。蒙 古灭金,白朴终身不仕。後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随诸 遗老过著「诗酒优游」的生活,暮年北返。白朴与关汉卿、 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擅词曲。词集 名《天籁集》,“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抒写闲情逸致。所作杂 剧,据《录鬼薄》所录名目,凡15种。现存仅《梧桐雨》 和《墙头马上》。








《梧桐雨》楔子:写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 是
非,竟给丧师失机的安禄山加官晋爵,让他镇守边境。第一 折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第二折是故事的的 转折点:安禄山倡乱,李隆基仓皇逃走;第三折马嵬坡陈玄 礼兵谏,李隆基赐杨玉环自缢。
第四折最精采:李隆基退位,西宫养老。他满怀愁绪,念着 死去的杨玉环,对杨妃画象“把太真妃放声高叫,叫不应、 雨泪濠淘”。“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常记得碧梧
【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 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滚绣球】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润枯草,洒开花萼,谁 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条,碧玉梢,碎声儿必剥,增百十 倍,歇和芭蕉。子管里珠连玉散飘千颗,平白地瀽瓮番盆下 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 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 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 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 【倘秀才】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 枉着金井银床紧围绕,只好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
• 《墙头马上》是一部具喜剧色彩的爱情戏。写的是吏部尚 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去洛阳采买花草,与皇族、洛阳知府李 世杰小姐李千金相遇、相悦的爱情故事。是一曲歌颂婚姻自 由的颂歌。
• 关于白朴的评论资料:
•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峨冠博带 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 性。得青楼薄倖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 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白仁甫之词, 如鹏抟九霄,风骨磊磈 kuǐ,词源滂沛, 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 万里之志,宜冠于首。






, 明 人
• “梧桐雨”的意象来源:
汪 道 昆
•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
《 唐
叶落时。



夕 長
•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
பைடு நூலகம்

殿 》
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 梧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

雨 》
声,空阶滴到明。
• 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对白朴这样的评 述:“然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山川

目之叹,逮亡国,恒郁郁不乐,以故放浪形
骸,期于适意。”在写作《梧桐雨》时,白 朴
将天宝之乱与金元之际的政治生活联系起
来,将以唐明皇为代表的唐王朝,作为故国
的象征,寄托自己的情怀。
《梧桐雨》对后世的影响
• 《梧桐雨》对后世文学有良好的影响。明代吴世美的《惊 鸿记》、屠隆的《彩毫记》,都曾参酌《梧桐雨》的骨架而 加以发展。特别是清代洪昇创作《长生殿》,其中《密誓》、 《惊变》、《埋玉》、《雨梦》四出戏,就是以《梧桐雨》 的四折作为蓝本的,甚至连曲辞都沿袭白朴的原文。如《惊 变》这场戏中的〔中吕粉蝶儿〕一曲,杂剧的原文是:天淡 云闲,列长空数行征雁;御园中夏景初残,柳添黄,荷减 翠,秋莲脱瓣;坐近幽阑,喷清香玉簪花绽。 • 洪昇《长生殿》全取其词,略加点窜为:天淡云闲,列长 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 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 • 可见两者的继承关系,真有如“董西厢”之于“王西厢”
桐 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到如今、空见井梧阴,不见倾
城 貌。”
白朴《梧桐雨》
题目: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鸾凤侣 正名: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带云)一会儿身子困乏,且下这亭子去闲行一会咱。 【白鹤子】那身离殿宇,信步下亭皋。见杨柳袅翠蓝丝,芙 蓉拆胭脂萼。 【幺】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依旧的两般儿点缀上 阳宫,他管一灵儿潇洒长安道。 【幺】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他笑整缕金 衣,舞按霓裳乐。 【幺】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阴, 不见倾城貌。
•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 历史剧。天宝之乱以来,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 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 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坊间还出现《杨太真外传》、 《玄宗遗录》等著述。到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 故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关汉卿写过《哭香囊》,庾天锡 写过《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写过《梦断杨妃》, 王伯成写过《天宝遗事》。但这些剧本都已亡佚,惟独白朴 的《梧桐雨》流传了下来。
了。
• 元杂剧四大悲剧: • 关汉卿《窦娥冤》 • 白 朴《梧桐雨》 • 马致远《汉宫秋》 • 纪君祥《赵氏孤儿》
• 《墙头马上》:
• 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 的爱情戏,一曲歌颂婚 姻自由的颂歌。
• 李千金:渴望爱情和婚 姻,无媒自聘,离家私 奔,有胆有识敢作敢为; 反驳裴尚书,拒绝裴家 父子,注重维护自己的 人格尊严,坚毅而又倔 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