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发展史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茶馆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茶馆的起源茶馆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代的茶馆主要是为了供应茶水,满足人们的饮茶需求。
当时的茶馆多设在寺庙、道观等地,供僧侣和信众们歇息、饮茶聊天。
茶馆的兴起与茶文化的普及密切相关,茶文化在唐代达到了巅峰,人们开始注重品茶的仪式和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馆逐渐发展成为了人们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
宋代是茶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茶馆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的增加。
当时的茶馆已经不仅仅是供应茶水的场所,还提供茶具、茶叶的销售,以及文人雅士的会萃地。
茶馆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文人雅士们在茶馆中争论诗词、文学,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二、茶馆的发展茶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明代的茶馆规模更大,种类更多样化,茶馆的功能也更加丰富。
茶馆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集供茶、演戏、听曲、看戏、赌博、谈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茶馆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社会交流的重要平台。
清代是茶馆的黄金时期,茶馆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增加。
清代的茶馆多以经营茶叶为主,同时也提供文娱表演、赌博等娱乐活动。
茶馆成为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会萃地,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商贾富豪,都可以在茶馆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茶馆的功能和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茶馆逐渐从城市向农村地区扩展,成为了农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茶馆也开始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如茶艺表演、茶叶品鉴等,以满足现代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三、茶馆对社会的影响茶馆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茶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茶馆是人们交流思想、分享生活的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茶馆中相互交流,增进了社会的融合和和谐。
其次,茶馆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茶馆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茶馆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茶馆的起源茶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
在古代,茶叶被广泛种植和饮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叶的普及和流行,催生了茶馆的出现。
最早的茶馆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茶馆主要是为了提供茶水和休息的场所,供过路人歇脚和交流。
二、茶馆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馆逐渐发展壮大。
在宋朝时期,茶馆开始涉及更多的社交活动,成为人们聚集、交流、娱乐的场所。
茶馆不仅提供茶水,还提供文化表演、戏曲演出等娱乐项目,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顾客。
茶馆成为了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茶馆中结识朋友、交流思想、观看演出,享受休闲时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茶文化的发展,茶馆逐渐从传统的娱乐场所转变为文化交流的中心。
茶馆中不仅可以品茶、观戏,还可以参加文化讲座、书法展览等活动。
茶馆成为了文人墨客和学者们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
茶馆中的讨论和交流,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三、茶馆的影响茶馆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馆作为社交场所,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茶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得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有机会相互了解和交流。
茶馆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融合和和谐。
其次,茶馆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心,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茶馆中举办的文化活动和讲座,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茶馆成为了文化人士和学者们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
此外,茶馆也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茶馆作为商业场所,为茶叶、瓷器、手工艺品等商品的交易提供了便利。
茶馆的兴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总结起来,茶馆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起源于古代,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茶馆不仅提供了茶水和休息的场所,还成为了人们交流、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茶馆_百度百科

概说茶馆分类方法很多,比如按地区分,按经营性质分,按经营茶的品种分,按时间分,等等,有 (一)历史悠久的老茶馆,保存旧时风格;(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采用现代建筑,四周辅以假山、喷泉,室内有鲜花、字画,并有瓜子、糖果等;(三)露天茶室、棋园茶座、音乐茶座等。
特此以北京茶馆分类举例,以飨读者: 从名声上
从名声上分
要说北京茶馆的名声,自然是五福、茗仁为最。五福起得最早,说它带动了北京茶馆业的发展,一点不为过。所以,时至今日,你到五福的阜成门店去看看,顾客盈门。茗仁已经有了最大的连锁规模,不再老舍赘述。所以,不管是请人还是人请,不管是开会、聚会还是约会,到这样的茶馆去,就是有面子――姑且算做历史悠久有规模派。
目录[隐藏]
简介
北京茶馆分类从名声上分
从消费价格上分
从目的分
历史演变1、茶馆的萌芽
2、茶馆的兴起
3、茶馆的兴盛
4、茶馆的普及
5、茶馆的衰微
6、茶馆的复兴
7、茶馆的衍变
话剧《茶馆》1、剧情梗概
2、人物形象
改革开放之初,“下海经商、创业拼搏”是广州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作为传统餐饮休闲场所的茶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众“无闲”期。在这一“空档期”,广州兴起了以听歌为主,饮茶宵夜的音乐茶座。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活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休闲娱乐成为一种大众期待。传统茶文化再次受到重视,“茶艺乐园”、“流花茶艺城”等一批专业茶馆应运而生。这些茶馆从布局、装饰到背景、音乐、佐茶糕点及其他辅助性服务细节都有了很大变化。紫砂茶具、传统字画的展示成为茶馆发掘的新功能之一,多种文化活动选定茶馆作为演出场所。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社交场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茶文化。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形态和功能。
本文将从茶馆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茶馆的起源茶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在古代,茶被视为一种药物,具有清热解渴、提神醒脑的功效。
随着茶叶的普及和茶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在茶楼、茶坊等场所饮茶、品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为了茶馆。
二、茶馆的发展1. 唐宋时期的茶馆在唐宋时期,茶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交流思想的场所。
茶馆不仅供应茶水,还提供各种茶点和茶具,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品茶、作诗、议论时事。
茶馆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社会各阶层人士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2. 明清时期的茶馆在明清时期,茶馆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茶馆开始向城市的街头巷尾蔓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茶馆逐渐分为文人茶馆、商贾茶馆、民间茶馆等不同类型,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
茶馆的功能也逐渐多元化,不仅仅是供应茶水,还是人们交流、娱乐、休闲的场所。
3. 现代茶馆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茶馆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茶馆逐渐融入了现代商业模式,不仅仅提供茶水和茶点,还提供各种茶具、茶叶以及茶文化的体验和交流。
一些茶馆还结合了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元素,吸引了更多的人群前来参观和体验。
三、茶馆的影响1. 社交交流的场所茶馆作为社交交流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交换意见的平台。
在茶馆中,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和悲哀。
茶馆也成为了一些社团组织、文化团体的会萃地,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发展。
2. 传承和宏扬茶文化茶馆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起到了传承和宏扬茶文化的作用。
茶馆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体验茶文化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茶馆中学习茶的知识、品味茶的美味,并了解茶文化的渊源和发展。
简述我国茶馆的发展史

二、简述我国茶馆的发展史
1、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
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
2、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
其茶馆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为"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
3、元代时一般茶馆称"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
4、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
"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
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
5、现在,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
可以说,四川茶馆甲天下,而成都茶馆又甲四川。
成都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馆,不仅是喝茶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场所,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
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都是闻名国内外的。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茶馆作为一种公共场所,不仅是人们品茶休闲的场所,也是社交、交流、娱乐的场所。
本文将详细介绍茶馆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馆的起源茶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当时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茶馆最早浮现在唐代的都市和商业中心,成为人们品茶、交流、休闲的场所。
茶馆的浮现与茶文化的兴旺密不可分,茶叶的普及和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茶馆的发展。
二、茶馆的发展1. 唐宋时期:茶馆的兴起在唐宋时期,茶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茶馆不仅提供茶水,还提供茶点、文艺表演等娱乐项目,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消费。
茶馆也成为文人雅士的会萃地,他们在茶馆中交流文化、讨论时事,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2. 明清时期:茶馆的繁荣明清时期,茶馆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茶馆不仅在城市中兴起,也在乡村中普及。
茶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不仅提供茶水和茶点,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如戏曲、杂耍、说书等。
茶馆的繁荣不仅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和销售,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 现代茶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茶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仅提供传统的茶水和茶点,还引入了新的娱乐项目和服务。
现代茶馆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窗口。
三、茶馆的功能和作用1. 休闲娱乐:茶馆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茶馆中品茶、聊天、听音乐等,放松身心,舒缓压力。
2. 社交交流:茶馆是人们交流和社交的场所,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与朋友、家人相聚,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心情。
3. 文化传承:茶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茶馆中展示的文化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宏扬传统文化。
4. 旅游观光:茶馆也成为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中国茶文化。
四、茶馆的经营模式和管理1. 经营模式:茶馆的经营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体经营的小茶馆,也可以是连锁经营的大型茶馆。
茶馆发展史

茶馆发展史茶的历史几乎跟中国文明一样悠久,数千年发展,早已是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茶馆从最早的茶摊,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家的日常休闲场所,代表着我国传统地文化特色。
那么,中国茶馆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
关于茶馆的其它名称,如茶楼、茶亭、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茶居、茶邸、茶房等等。
茶馆的这些名称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也都可以通称为茶馆。
中国茶馆的发展历史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茶馆的萌芽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在晋代;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
”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
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
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二、茶馆的兴盛茶馆的兴盛在宋代,那是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
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
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
三、茶馆普及元代茶馆业是由宋至明的过渡时期,到明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品茶之风更盛,清代茶馆业已经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四、茶馆衰微近代百年,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特殊时期,茶馆也一度衰微。
五、茶馆的复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全面进步,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对茶馆需求的呼声。
1988年北京老舍茶馆正式开业,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现代茶馆开始全面复兴的一个标志。
经过我们的盘点之后,可见中国茶馆的悠久历史,到了现在,大家仍然喜欢在茶馆品茶,欣赏茶艺、交流茶经等等,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茶馆的发展历史

唐朝经“安史之乱”后进入五代十国(902—979) 这期间南方制茶业最为发达,当时茶也是十分重要的 商品。撑起宋代茶文化兴盛局面,茶叶品种很多,仅 精品、名牌就有90多种,福建建安龙风团茶黄金2两/ 斤。
“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 王安石语)
• 北宋创引“交子”,这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
•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 春光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 热闹的市区街道 。
•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 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画中人物衣着不同, 神情各异。牛、马、骡、驴等牲畜五、 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 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 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民俗 风光画,手工业、酒楼、药铺、十字路口 红茶铺,众多茶旗在空中摇摆。
• 宋代的茶馆已由都市→农村,杭州城里有 一种流动的茶担、茶摊,称为“茶司”。
• 宋代茶馆对称茶坊、茶肆、茶楼。茶肆多 招雇熟悉茶技艺人,称为“茶博士”(相 当于专科)。(博士一词起源于战国时秦 国官名,汉代为太常寺属官,掌握图书, 博学以备顾问,后世演变为专精某种技艺 的人)。
5、 近代茶坊:中国历史上近代指1840— 1919年“五四”。今天所要谈的近代是 指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 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每况愈下,有 时甚至出现贸易逆差,抗战胜利后, 1948年为1.75吨,1949年为7500吨,中国 茶馆也容纳鸦片、香烟、弹子房,有了 洋化色彩。
四川茶馆
• “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 成都有句顺口溜:“一去二三里,茶馆 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成都1909年有街巷514条,茶馆454家, 1941年成都有街巷667条,茶馆614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的发展史------从两晋至近代的特殊发展阶段看中国茶馆的起源与发展关键词:中国茶馆;饮茶;源流;发展现代的茶馆可谓随处可见,饮茶、聊天,吃点点心,享受中式下午茶的悠闲时光或是和儒商谈谈经营之道等等。
是否还记得根据老舍的《茶馆》改编的电视剧,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中,透过茶馆这一浓缩了社会和人生的百态的地方,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更深刻的思考,我们何不妨探探她悠长的生命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
茶馆,是为人所知的叫法,在古代,称为茶坊、茶肆、茶寮、茶店、茶社、茶园、茶室、茶楼等,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朝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茶馆一词,直到明代才出现与文献典籍中,清代才成为惯例。
而现代茶馆已被称为茶艺馆,更具现代化。
茶馆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起端与两千多年前的饮茶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中国饮食文化、茶文化,不间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又杂烩有各地的奇风异俗,形成综合性的茶馆文化(一)茶饮与茶馆的源起茶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饮茶的普及、风行。
在茶馆初具规模之前,是一段漫长的饮茶发展史。
但对于饮茶源起的确切时间没有定论,被学界普遍接受的是唐代陆羽的“神农说”,“茶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与鲁周公”。
又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
”其意是,神农用茶作为解药,可见当时的茶可能已被作药用。
民间还有“商周说”、“秦汉说”、“三国说”等等,而人们似乎更易接受带有神秘色彩的“神农说”。
与西汉时期,茶成为一种日常饮料。
此时的茶叶传播仅限于荆楚或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产量少,所以贵族或是富贵人家才有能力享用。
到了三国两晋时期,饮茶在上层社会中逐渐传播开来。
“(吴主孙)皓每飨宴,无不竞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
虽不悉之口,皆浇灌取尽。
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以当酒。
”有学者认为这是最早以茶代酒的记载了。
饮茶习惯的普遍化及其促进茶馆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由于自东汉末年之刘宋代晋这一两百多年的动乱时期,全国混战不止,连思想文化也是混乱不堪,儒家思想的统一地位衰落,玄学契机发展。
其特点是不违背儒家的封建伦理观念条件下吸收汉以来的名家、法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标志。
玄学家们追求的是逍遥放达、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茶被誉为是纯洁之物,恰好满足了玄学家们的表达需要。
东汉末年至魏晋的党锢之争,又使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进而造成他们远离政治,追求清心寡欲,衷于坐而论道,由好酒转而为好茶。
玄学家们又进一步将饮茶推广开来。
其次,饮茶习惯又由于茶的药用价值。
“茶为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苦茶久食,益意思。
”“茗,苦荼。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
主痿疮,利小便,祛痰。
喝热令人少睡。
又:苦茶下气,消宿食。
”。
魏晋动乱的时期,宗教思想的兴起促进了饮茶平民化,民众的饮茶习惯更是由于茶叶的药用功效。
茶的药用,茶的文化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但具备了茶文化的潜质,至少有饮食文化的色彩。
饮茶风行与社会各阶层后,需求量的增大,茶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关系,便出现了专门为人煮茶及供人解渴品饮的人员和场所。
于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具备这种性质的“茶摊”或是具备住宿功能的“茶寮”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有的则是由老农挑着篮子或担子满街叫卖,这就是茶馆的雏形。
(二)唐朝:茶馆形成期唐代的饮茶之风盛行,在此基础上茶馆正式形成。
“自邹、齐、沧、棣、渐至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是关于茶馆的明确记载。
其出现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与由于唐朝的经济繁荣。
无论是饮茶的盛行还是茶馆的形成都与经济密切相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市场交换的频繁和商品南北流通速度加快,民众的消费需求及商业往来的需要促进了茶摊变成茶馆,具备更多的功能。
二是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
唐代实行非科举制度出身的不能为相,所以每年有大批考生和监考翰林院的官们很疲劳,于是朝廷命人将茶果送至考场,以致饮茶之风在士人阶层很快流行起来。
三是茶叶的大量产出,而且茶叶贸易有利可图,而利益是促进商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是与国家的政策相关。
唐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寺院设有茶座。
茶作为提神醒脑的药物成为禅事活动不可缺少的物品,被僧侣传播开来。
唐代长安城外有茶坊,民间还有茶棚、茶亭、茶房、茶社等。
唐代茶馆的经营方式比较简答,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主要是一般市民饮茶服务的。
从陈设到装饰到服务功能都处于起步阶段。
但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基础,也为具有文化载体作用的茶馆做铺垫。
(三)宋代:茶馆兴盛到宋代,茶馆进入繁荣发展期。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宋朝进入稳定期,受战争干扰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农业和商业恢复发展,致使茶作为经济作物被大范围种植,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多,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而且产量提高。
淮南等地由于种茶户众多,专门称之为“茶户”。
根据《宋史》卷一八三《食货志》记载,仅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与政府专卖机构的茶也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二是产量的提高导致使价格下降,兼以经济的发展使民众消费能力提高的原因,到茶馆饮茶成为日常生活享受方式。
三是城市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宋代进入转折点。
唐及以前的城市里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时分开的,商业区占地小,而且经营时间仅限于白天。
到宋代彻底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店可以到处开设,不受时限制,而且商业区域普遍扩大到城外的场所,成为草市(唐已经出现,宋有发展)。
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直接刺激着饮食、娱乐、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而茶馆就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各种文化及日常需求。
从数量上看,宋代茶馆的量明显比唐代多,遍及大街小巷。
皇宫附近的朱雀门外待巷南面道路东西两旁,“余皆居民或街坊。
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宋代茶馆规模扩大,所以应运而生了茶馆的经营机制。
当时大多实行雇工工作制,招聘熟悉茶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经营。
为吸引顾客,南宋时,特别注重茶馆装潢,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等等。
在选址方面也比较重视,多选在风景优美之处。
同时增添文化娱乐活动,最普遍的是弦歌,包括雇佣乐妓歌女,教授茶客唱歌,安排说唱艺人说书。
兼有博弈等活动。
还有提供茶点,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豆豉汤,夏天兼卖梅花酒等。
由此可见宋代的茶馆已经讲究经营策略,功能增加的同时糅合进很多民间文化因素。
同时承载着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休闲形式,人流量的增大汇集了更多的信息,带动的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别是如说书等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四)明代:茶馆得名之前提到的“茶馆”一词,在现有的明以前的古籍资料中未出现过,研究茶馆的学者只是借此词指代有茶馆作用的场所,说明茶馆的名称最迟在明代才出现,之前只是借词以表其意。
时间进入到明代,茶馆的发展趋势一直是向前的。
其原因有一下两点:一是作为根本原因的经济,明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相对于历朝历代的农业社会来说是高度发展的,兼之城市的发展,致使社会风气的变化,文人们逐渐改变原来不屑于商贾平民往来的想法,进入市井。
文商相结合以及各行各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融合性。
而茶馆就是具备了兼容这种“融合性”的的功能,满足了“融合性”的新需求。
二是统治集团对思想领域控制的放松致使王派心学的广泛流传,间接肯定了茶馆这一文商结合的消费需求。
“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
”这就肯定了世俗人欲、赞扬人生享乐的潮流,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压抑的对生活享受的欲望。
明代茶馆的发展同样体现在数量上,出现明显超过酒馆的数量的局面。
被誉为“十六世纪社会风俗史卷”的小说《金瓶梅》中,涉及到茶的多达629处,谈到茶馆的数量就可想而知。
明代茶馆最大的特点是更为雅致精纯,人们至茶馆饮茶对水、茶、器的要求较高,水讲究水质和水味,以泉水为最佳,天水次之。
要求茶要明茶,十分注重茶的香气。
所以出现了各种档次的茶馆,高档次的茶馆使用的茶、以及茶具都十分讲究,提供优质服务。
低端的茶馆就是茶摊,仅仅几张凳子,摆于街头巷尾,摆一些粗瓷碗,被称为碗茶,而且还创造出了招牌,这也是茶馆大众化的具体表现,也是茶艺作为一门专门的特色艺术开始。
由于文人的聚集,明代茶馆成为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南方流行的说书,北方流行的大鼓书和评书,被搬进了茶馆,成为茶馆经营的手段,同时也作为文人笔下的常用词,以文字的方式将茶馆的环境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也就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南北特色文化的发展。
(五)清代:茶馆鼎盛茶馆的鼎盛时期是在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波----清朝。
清朝前期的昌盛,给茶馆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继承了明代以前的风格,继续创新和发展。
虽然清朝后期没落,但也促使茶馆向另外的方向发展。
在清朝为被瓜分之前,饮茶之风几乎遍及每个角落,茶馆也遍布大江南北。
上海、苏州、南京、广东、湖南等地茶馆林立,仅杭州境内就有800多家。
而北方的茶馆则相对衰微,其原因可能是经济重心的的南移,以及北方饮食习惯与茶不相宜。
而南方山川秀丽,是适合品茶的佳境,研究饮茶的文人多处于南方,对茶有深远影响的禅宗与清代时在南方实为兴盛,所以南方就成为清代茶馆的鼎盛地带。
清代茶馆出现各式各样的分类,虽然没有具体的分类界限,但按其功能不同可体现其区分度。
以卖茶为主的茶馆,被北京人称为清茶馆,环境优美,茶水优良,器皿典洁,兼有字画、盆景点缀。
一般这类茶馆设于景色宜人的安静的郊外。
既卖茶又兼营售点心和饭食的茶馆被称为荤铺式茶馆,这类茶馆兼有饭馆的功能,方便茶客充饥。
清代也不乏戏曲茶馆,虽然宋时已经把戏曲搬进茶馆,清代的戏园被称为茶园。
清代还有一特别的茶馆出现,就是具备赌场功能的茶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茶馆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特别是江南的乡镇。
此类茶馆的消费主要以赌博为主,喝茶排在第二位。
还有书茶馆,这类茶馆除了卖茶,还可以听评书,南北方都有这种茶馆,来往的人不分贵贱。
(六) 近代:茶馆的中西结合自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为止的近代几十年期间,茶馆成为一个旁观者作为,是茶馆的繁衍期,茶馆出现了中西特色相结合的特点。
原因有二:一是自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将中国大门打开之后,西方文明侵入中国,西方人带来了西方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特别是在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由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被西方先进的科技和观念冲击,影响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馆首当其冲,在经营方式及理念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二是中国的主动性决定了茶馆必定感染西方色彩。
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部分人士由被动接受改变进而转变为主动接受新观念,并且用新的观念和视角来改变生活。
且不论在政治领域学习西方的先进的资本主义政体,就单是社会生活而言,出现更多的学习西方的礼俗和生活消费方式,进而在茶馆上也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