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菜革命果的来历

合集下载

北京地方美食与爱国历史相关的故事

北京地方美食与爱国历史相关的故事

北京地方美食与爱国历史相关的故事老北京曾经最常吃的“爱国早餐”——油炸鬼。

北京曾是金元明清的四朝古都,近千年的时间里在政治上和地理上拥有巨大的优势,凭借无与伦比的主角光环,能够博采全国各地之所长,早点小吃也不例外。

清末一首《都门竹枝词》里就写过:“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团,宋公腐乳名空好,马粪熏黄豆腐干,果馅饽饽要澄沙,鲜鱼最贵是黄花,甘香入口甜如蜜,索勒葡萄哈密瓜,爆肚油肝香灌肠,木樨黄菜片儿汤……”您瞅仔细了,这些可不算是老北京的“正餐”,只是小吃果点,就已经丰盛到这个地步。

其中“鬼腿”具体是什么,说法不一,有学者就认为是指油炸鬼。

笔者在大量查阅清末民初老北京的史料和回忆录中,很少看到油条和油饼,而“油炸鬼”三个字则至为多见。

油炸鬼的本名是油炸果,齐如山先生在《北京土话》里就说:“‘果’俗读成‘鬼’,北方古音也”,也有学者进一步考据,说果字读成鬼字音是山东方言,因为老北京卖早点多在粥铺和烧饼铺里,而做此类营生者多为山东临清人,所以带来山东口音。

老北京人念“油炸鬼”也念成“油炸桧”,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就说:“油灼鬼,俗称油灼桧,云杭人恶秦桧而作。

”在著名文史学者董宝光和张善培这两位老先生的书里,也都记录着此一叫法的由来与秦桧有关:“据传南宋奸相秦桧夫妇谋害岳飞后,举国痛恨之,于是创此食品,将发面兑好作料,擀片,并切成矩形。

两片相叠,当中竖划一刀,保持两端相连,抻长撑开炸之。

熟后呈椭圆形,两端微连,酥脆焦香,夹烧饼吃,是可口的早点,油炸鬼的‘鬼’字系‘桧’之谐音,两片面代表秦桧夫妻,令其遭刀斩油炸之后再被吃掉,以泄万民胸中之忿也。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明两点,第一是卖国贼万万不能做的,否则塑成跪像挨千万代打不说,还要变成早点挨千万人嚼;第二是油炸鬼实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爱国食品”,每天早晨一边果腹一边解恨,这个爱国主义教育着实高明。

特种(药用)蔬菜

特种(药用)蔬菜
• 适合春夏季节种植的绿叶类蔬菜品种有:
雪樱子、落葵、香麻叶、实心菜、旱金莲、马
齿苋(荷兰菜)、土人参(人参菜)、地肤、 酸模、革命菜(野茼蒿)等。
大叶枸杞、蜀葵、假蒟、叶用辣椒、菜用大黄、
叶类蔬菜适宜种植季节分类
• 适应秋冬季节种植的绿叶类蔬菜品种有: 西芹、乌塌菜、结球生菜、结球红菊苣、 菊苣、刺菜蓟、京水菜、玉丝菜、叶用芥 菜、结球芥菜、苦苣、大叶茼蒿、红梗叶 甜菜、琉璃苣、冬寒菜、三池辣菜、油麦
▲名稀特野蔬菜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以供特需,出口换汇,是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产品;
☆风味各异,独特别致,营养丰富;
☆药食同源,药菜兼用,强身防病,保健作用明显;
☆栽培简单,加工容易;
☆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市场前景广阔;
☆有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
发展种植名稀特野蔬菜
由于名稀特野蔬菜具有以上特点, 加之生产量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栽 培名特稀野蔬菜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渐增加,很多菜 农种植名稀特野蔬菜取得了较好的经 济效益,从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特种蔬菜的种类
●我国特种蔬菜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据不完
全统计,约有数百种之多,按其生物学特 性分成十四大类:
绿叶类蔬菜、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 根菜类“根茎”蔬菜、甘蓝类蔬菜、豆类 蔬菜、芳香类蔬菜、药用类蔬菜、山野蔬 菜、水生蔬菜、芽苗菜、食用菌以及可食 花卉类蔬菜、薹茎类蔬菜。
发展种植名稀特野蔬菜
名稀特野蔬菜种类
★瓜类蔬菜(列举20种)
水果黄瓜、网纹甜瓜、小型西瓜、佛手瓜、金丝瓜、
老鼠瓜(变色瓜)、蛇瓜、特长水瓜、线瓠瓜、袖珍
西葫芦、观赏南瓜、大型、巨型南瓜、葫芦、节瓜、

辣椒的传奇故事

辣椒的传奇故事

辣椒的传奇故事自古以来,辣椒一直被誉为神奇的植物。

它的果实不仅具有独特的辣味,还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

然而,辣椒的传奇故事并非一帆风顺,它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本文将带您走进辣椒的世界,一起探寻这颗神奇的果实背后的传奇故事。

辣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地区。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5000年,当地居民就已经开始种植和食用辣椒。

当时的辣椒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药用,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植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辣椒逐渐传入其他地区,成为世界各地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在中国,辣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当时,辣椒被引入中国,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药材使用。

然而,随着人们对食物口感的追求,辣椒逐渐成为了烹饪的重要调料。

在清朝末年,辣椒开始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辣椒品种。

如今,中国的辣椒产量居世界首位,辣椒已经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辣椒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美食调料,与其独特的辣味密不可分。

辣椒中含有一种名为“辣椒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刺激性,能够刺激舌头上的痛觉神经,使人产生灼热感。

同时,辣椒素还能够刺激唾液腺分泌,增进食欲。

因此,辣椒不仅能够提高食物的口感,还能够帮助消化。

然而,辣椒并非只有好处。

过量食用辣椒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首先,辣椒中的辣椒素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

其次,辣椒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导致维生素C中毒。

因此,在享受辣椒带来的美味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适量食用。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外,辣椒还在药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认为,辣椒具有温中散寒、消食化积、驱寒除湿等功效。

因此,辣椒被用于治疗风湿病、胃病等多种疾病。

此外,辣椒还具有抗菌、抗氧化等作用,对于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

尽管辣椒已经普及全球,但关于其起源的争议仍在继续。

有一种说法认为,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辣椒起源于非洲大陆。

炒红果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炒红果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炒红果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炒红果是一道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美食,它以美丽的红色果肉和香甜的味道而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带您了解炒红果的起源以及在历史上的发展。

炒红果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

根据文献记载,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时期的人们已开始采用炒红果的烹饪方法。

当时,炒红果还被称为“红果逐海”,被视为一种非常珍贵的食材。

在古代,炒红果的烹饪方法和用料存在一定的变化。

在早期,人们一般使用油炸的方式烹制炒红果,以保持果肉的鲜美和口感。

同时,还有些地方使用生姜、椒盐等调味料来增添炒红果的风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探索出更多创新的烹饪方式和口味搭配。

炒红果的发展在唐朝(618年-907年)达到了巅峰。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与艺术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炒红果也成为了当时的烹饪新宠。

在唐朝诗词中,炒红果的美味被赞美为“油光发亮香气浓郁,吃了一颗掩面爱”。

据说,当时的皇帝和贵族们对炒红果情有独钟,并将其视为一种上等的美食。

炒红果在皇宫中的烹饪技艺得到了高度发展,口感更加丰富,味道更加浓郁。

随着时间的推移,炒红果逐渐传遍了全国各地。

到了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炒红果已成为民间家常菜的代表之一。

在这个时期,人们烹制炒红果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口味也更加多样化。

除了常规的炒红果,人们还发明了炖红果、煮红果等多种烹饪方法,以满足不同人们的口味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果烹饪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食材和调料。

例如,葱、姜、蒜、料酒、酱油等成为了炒红果中常见的调料,能够提升红果的风味和口感,增添食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断提高,现代炒红果的制作过程更为精细。

炒红果的选料方面,人们更加注重果肉的质量和口感,以及果肉的颜色和外观。

同时,炒红果的调料和配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以满足人们追求独特口味的需求。

总结起来,炒红果是一道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美食,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商代。

红色征途上的植物(三)

红色征途上的植物(三)

ZHIWU红色征途上的植物(三)湖南/黄润铖红色背景老红军路正品同志回忆,1934年,只有15岁的他加入了长征队伍。

“四周除了一片茫茫的大草地和一望无边的大雪山,就什么也没有了。

”长征中的艰苦环境让路老至今仍感慨不已。

路老说,那几年他们什么都吃过,树皮、草根更是从来都不放过的,茅草根是吃得最多的。

植物介绍茅草根指的是禾本科白茅属白茅埋藏在地下的根状茎。

这是一种多年生的禾草,开花结果时有毛茸茸的长长的花序,地下的根状茎横走,含有果糖、葡萄糖等,味甜可食,也在饥荒时和艰苦的长征途中充当野菜。

红色背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张云晓说,红军吃过的野菜多达几十种,像野葱、灰灰菜、指甲菜、马齿苋、猪毛菜、大黄叶、地木耳等,都是在行军途中和到宿营地后自采自食的。

植物介绍指甲菜也叫婆婆指甲菜,一般指的是石竹科卷耳属的球序卷耳。

这种植物分枝很有特点,总会在开花处生出两个分枝。

它的叶片毛茸茸的,因此作为野菜时口感显得粗糙,并不适口。

春天里球序卷耳会开白色的小花,花瓣先端有缺口,很容易辨认。

红色背景长征时期,红军部队中出现了一个十分特别的“训练班”。

专门训练识别野菜、挖野菜。

时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第12师36团团长的孔庆德将军也回忆说过类似的事情,而且晚年还能报出许多野菜的名字,其中就有野芹菜。

植物介绍野芹菜通常包括水芹属、鸭儿芹属的水芹、鸭儿芹等几种植物,鸭儿芹也叫鸭脚板、鸭脚菜,叶片形状常分成3个小叶,叶片的形状没有平时见到的芹菜那样细碎,而是类似鸭子的脚板,有特殊的气味。

水芹的叶子跟芹菜更加类似,喜欢生活在湿润的洼地、水沟等地,也有独特的气味。

ZHAO红色背景红军长征途中,特别是过草地那一段,多亏途中生长的野菜藜蒿,救了很多人。

红军途中没有油盐,因此只能用火煮食藜蒿,长征路途有一片为沼泽区域草地,是藜蒿繁殖重灾区,但是于红军而言,是幸福的,因为大家终于有了食物。

于是红军战士在休息时采摘藜蒿,煮了吃菜喝汤,据说手艺好一点的还做成了藜蒿饼,这算是简朴的干粮了。

清明果的来历

清明果的来历

清明果的来历
《清明果的来历》
清明果,又称杨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通常在清明节前后成熟。

据传,清明果最早来自中国南方,是一种古老的果树,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

清明果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清明果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南方地区栽种。

当时,清明果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具有滋补功效的果实,不仅可以滋润喉咙,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另一种说法是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每年清明节,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悼念逝者。

据说,在清明节时食用清明果,可以帮助身体排毒,清除内脏寄生虫,有利于健康长寿。

不论是哪种说法,清明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与清明节的习俗密切相关。

如今,清明果不仅在中国南方广泛栽种,还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并成为受欢迎的时令水果。

清明果的来历虽然已经不可考证,但人们对它的喜爱却是历久弥新。

每到清明节,人们会在墓前祭拜祖先,同时享用清明果,以纪念逝者、寄托哀思,也让这美味的水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色革命故事关于水果

红色革命故事关于水果

红色革命故事:一个苹果也是纪律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在辽西的锦州地区。

1948年,东北野战军有11个纵队和4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1个炮兵旅在此参战,时间长达40多天。

锦州、兴城、绥中等地都盛产苹果。

深秋十月,正是苹果成熟的时节,战前在政工、后勤、组织等多个重要工作会议上以及整军运动中,东北野战军首长都在反复强调遵守政策、执行纪律的重要性,要求各纵队做好战时政治工作,特别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动老百姓的任何财物。

罗荣桓指着院子里结着累累果实的苹果树说:“要教育部队,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无论是挂在树上的,收获在家里的,掉在地上的,都不能吃,这是一条纪律,要坚决做到。

”兴城攻克后,10师29团一部奉命来到城西一个大果园执行任务。

果园里的每棵树都结满了红彤彤的苹果,把枝条都坠弯了,每当阵阵秋风吹过,枝条便不停地摇曳,发出“沙沙”阵响,果香便传进战士们心田。

7班长执行任务结束急匆匆地赶回连队,一进果园,顺手就捡起一个落地果,刚想咬,便被司号员小丁看见了。

小丁连忙喊道:“你干什么吃苹果?忘了决心吗?一个苹果也是纪律!”7班长一听,赶忙放下苹果,连声检讨。

这时,2排长走过来带领大家将落在地上的苹果全部捡起,装在筐里,放在老乡家的窗户底下。

打扫完果园,战士们便整队出发了。

老乡们回到果园,看到扫得干干净净的果园和窗下一筐筐的落地果,心里激动不已。

他们望着解放军队伍远去的背影,不停地说:“真是一支仁义之师啊!”很快,“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事迹上报到东野总部,10师也因此荣获了“仁义之师”的奖旗。

1948年10月6日,东野总部在《关于攻城部队进行城市政策教育致各纵队等电》中指出:“此种执行政策、遵守纪律的作风,应予以通令表扬,并在全军之内普遍表扬推广。

”不止在4纵队,随着战役的展开,“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故事在各个部队不断地发生着。

一位当地的老大爷感叹:照国民党的说法,解放军来了老百姓就不能活了,真没想到完全不是这样,你们一枪不乱放,进城才两天,商铺就全部开板卖货了。

红军的救命菜“黄花草”

红军的救命菜“黄花草”

丨文化丨长征丨◎责编/龚 琴 Email:zunyi2@76Z'Magazine遵义2018红军的救命菜“黄花草”■丨杨海龙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件看似不起眼的“国宝级”文物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它是两株风干了的小草,说明牌上写着:这种高4.5厘米左右的植物,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时吃的一种野菜,因开黄花而被红军战士命名为“黄花草”。

事实上,和我们今天所吃的很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野菜不同,“黄花草”具有一定的毒性。

一种有毒的野菜为什么会成为红军过草地时的救命食物,并且在今天成为“国宝级”文物,它又见证了一段怎样悲壮的历史……松潘草地,对一路征战、饥寒交迫的红军而言,几乎是一个“死亡陷阱”长征走过的松潘草地,对一路征战、饥寒交迫的红军而言,几乎是一个“死亡陷阱”。

松潘草地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横300公里,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以上,迂回的河道与缓慢的水流,以及盘根错节的水草结成片片草甸,使这里遍布沼泽。

1935年8月,当长征中的红军来到这里时,这里还是人类生命的禁区。

松潘草地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极大,很多战士都在睡梦中被冻死。

但在所有的艰难中,饥饿是最难熬的。

由于在进草地之前,没能筹集到足够的粮食,在过草地时,每个人都被饥饿和疾病所折磨。

为了战胜饥饿,战士们用野菜代粮。

长征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朱德和彭德怀向身边的同志发出“尝百草”的号召。

有些战士,为了让更多的战友能够获得生存的机会,不惜“以身试毒”,付出宝贵的生命。

毛泽东高度赞扬“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别人前面,率先品尝。

时任朱总司令警卫班长的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 ‘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不远处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

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菜”“革命果”的来历
(一)
1932年的夏季,广东军阀为了躲避蒋介石要他去江西剿共,却派他的杀人魔王陈汉光来海南剿共。

为了表示对蒋的忠诚,大肆镇压海南的革命武装琼崖纵队,这时的琼崖纵队遭遇到“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进攻,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在冯白驹同志的领导下,为保存革命力量,部队撤到黎母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

由于部队在山区没有后勤保障,只能靠少量粮食、蕃薯及挖些野菜充饥。

一种外形似菠菜,叶嫩柄脆的漫山遍野都能生长的野菜,因其好找,无苦涩味,又无名称,故大家给它取名为“革命菜”,就是这种野菜救了冯白驹等26名红军战士的生命,保存了革命力量,最后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革命胜利后,为了表达革命战士对这种野菜的感恩之情,冯白驹将军专门召开过一次会议,郑重其事地把这种野菜命名为“革命菜”,又名“东风菜”。

从此“革命菜”名声大振。

一种小小的野菜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们也没有忘记它。

胡提春同志把它写进了《冯白驹将军》史书中,让它和将军的名字永远留在人间。

如今,这种野菜已进了高雅宾馆的酒店餐桌,介仍称其为“革命菜”。

“革命果”与“革命菜”同是琼崖纵队在革命最困难时期,部队撤离老区进入黎母山中多用来充饥的野果,故也称其为“革
命果”。

“革命果”的学名为“油柑果”,生长在丘陵山坡地带,属灌木,小对生,春季开花,秋季结果,果约拇指头大小,青皮味先稍涩后甘甜,果中带粒,这是一种口感极好的野果,似橄榄味道。

特别是行军路上,天热缺水时可随手摘来嚼吃,妙不可言,即解渴,又充饥,是琼崖纵队队员们常吃的一种野果。

该果叶能入药,具有清热解渴,开胃消食,止泻等功效。

所以,在红军队伍中又常摘来果叶用以治疗痢疾腹泻、肝炎等疾病。

“革命果”的盛名不亚于“革命菜”,甚至现在的山里孩子们都经常食用这种野果。

海南人民永远记住“革命果”在革命困难时期所作出的贡献。

红军潭
(二)
母瑞山屹立在定安县南端,是五指山脉向东北延伸的支分脉。

母瑞山脚下有一条似白色丝带状且奔流不息的河流——母瑞河,它经过琼海石壁后汇入万泉河,在如今的中瑞农场的所在地,是我红军活动战斗的地方,这里留下了“红军医院”“红军广场”“红军潭”等一系列的革命遗址和故事,“红军潭”就是其中的故事之一。

1932年由于敌人的“围剿”和严密的封锁,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100多人转移到母瑞山上与敌人斗争,他们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与饥饿、疾病和自然灾害作斗争,更残酷的是与敌人斗争。

一天,红军伤病员20多人被敌人发现后,随之与敌人发生激战,由于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尤其身负重伤战士已无法再撤退别的地方。

这时,红军战士经商议后决定,宁愿牺牲也不让敌人活抓,20多位伤病员大义凛然,集体往母瑞河的一个滑沟潭跳下去,英勇就义。

敌人没有捉到一名红军,剩余的红军都转移,成了革命的火种。

红军就义的地方后被改名为“红军潭”,并成了永远纪念红军战士牺牲的地方。

符文清老红军是转移出去且活到今天的见证人。

他曾几次死里逃生,到革命胜利后,他成了中瑞农场的保卫科长,继续建设着母瑞山,讲述红军先烈的故事,陪伴着长眠在母瑞山上的烈士们。

老人战斗在母瑞山,建设在母瑞山,离休后仍然守护着这块具有光辉史诗的热土——母瑞山。

六姐妹投江
(三)
有一部电影叫“八女投江”,描写的是一支抗日部队的8名抗日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屈服敌人,共同投江壮烈牺牲传为佳话。

在解放战争的海南岛上也有着同样的故事
发生“六姐妹投江”。

1950年的春季,海南岛即将解放的前夕,琼崖纵队三总队后方医院有支七姐妹运输班。

春季攻势发起后,三总队二一三团主力已到琼西作战,二团已到琼东的加积一带接受任务。

后方只剩下一个警卫排和一所后方医院驻扎在加巴根据地。

医院有几十名伤病员和工作人员约200来人,其供给全靠七姐妹的运输保障。

加巴根据地经常遭到驻龙江、石壁的敌人骚扰,烧杀掠抢。

一天,七姐妹在司务长黄文彬的带领下同往常一样到游击区筹粮。

下午,当每人挑着粮食返回部队营区路上是却遭遇了敌人,他们除司务长黄文彬有一支驳壳枪外,七姐妹每人只带有两颗手榴弹,唯独冯全英留心眼多带两颗。

战斗打响后,大家在司务长的带领下和敌人进行殊死博斗,司务长牺牲后,冯全英的年龄大些,大家称她为大姐,由她来指挥,年龄最小的林玉荣本来有伤,经过战斗很难跟上队伍,因此冯全英命令她隐蔽起来,不让她参加战斗以防不测。

然后,六姐妹面对越来越多的敌人进行殊死战斗。

打到最后手榴弹只剩下冯全英最后的两颗了,为了不让敌活捉,六姐妹围在一起,准备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

这时,敌人看清楚全是女兵,已没抵抗能力,都想抓活的,想占点便宜或向上级领赏,于是大胆冲上前去。

冯全英看到敌人的猖狂和牺牲的战友,更是恨之入骨,她想多消灭几个敌人,为
战友们报仇,于是把最后的两颗手榴弹投向蜂涌而上的敌人。

在敌人倒下一片和狼狈逃走时,她满意地笑了,然后六姐妹手挽手一步一步地向万泉河走去,一步、两步……河水漫过了她们的膝盖、腰部、胸部……,直至消失于水中,只有林玉荣在战斗结束后回到医院汇报战斗的全过程。

六姐妹不惜地献出了自已美好的年华,她们为海南的解放壮烈牺牲的消息在部队传为佳话。

云彩为她们飘舞,万泉河为她们奔流不息,战友为她们英勇杀敌,人们为她们高唱赞歌。

冯月英、郑玉和、郭转妹、龙玉波、吕金妹、王桂金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永远记载于党史和军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