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第三次工业革命--解放日报
“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中国制造业

“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中国制造业当我们还在讨论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老话题时,一个新的话题越来越引人注目。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发起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其中一个结论是,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产业版图将发生巨大变化。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很有可能在制造业中再度领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制造业可能完全失去优势。
很早就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经济学人》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指1776年蒸汽机发明,尤其是珍妮纺织机出现以后,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1905年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出现,劳动生产率更为明显地提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尽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生产线上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人,随着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越来越昂贵,制造业的重心不得不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向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转移。
这就是中国代替美国、日本,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的制造中心的原因。
情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增加,不少外资企业已经在考虑把外包到中国的制造业回迁。
但这还不是发达国家收回制造业的根本原因。
根本的原因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以数字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可以简单地把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为“数字化制造革命”。
已经日趋成熟的3D打印技术和工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
3D打印机是按设计好数字模型,用各种材料,以叠加工艺“打印”出各种终极产品。
整个“打印”过程无需人工参与,而且制造的标准化、精确度远胜于人工。
数字化制造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是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的。
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模型,用户和代理商可以用3D 打印机将产品“打印”出来,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工厂,连同制造业工人将越来越少。
维基生产方式将不再只是在信息和知识生产中有效,通过大规模协作,大量的个性化产品将被设计并“打印”出来。
为了摆脱危机各国都会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

为了摆脱危机各国都会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融合与运用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以保罗麦基里(《经济学人》编辑)为代表,一种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
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
并对工业革命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现在正在兴起,以“3D打印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或者说是以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具体地说,18世纪末在英国发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20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其核心是“制造业数字化”。
所谓制造业数字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
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递的费用近乎于零;3D打印机就是未来制造业数字化的典型代表。
3D打印机是一种智能制造机械,它利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逐层增加材料,最后生成产品,如零件、汽车或一幢房子。
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
这个划分的视角,是以科技发展带来的能源的变化为标志的。
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两条:一是认为石油人均产量已达到了峰值,全球石油产量峰值将会来临,原油价格飞涨不可避免,世界深陷经济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现尾声;二是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熵账单即将到期,近200年来石化原料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向地球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止了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空散去,导致地球温度灾难性的转变,继而会对未来生命造成毁灭性打击。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新一轮工业革命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那么你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吗?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
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经济学人》今年4月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
而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也论述了由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融合导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些学者较早分析了其对员工、收入和研发等微观层面的影响。
赫尔夫戈特(Helfgott)分析了新技术对工人在企业中地位的影响。
他认为,正风靡美国产业的新技术,推动着工作场所的转型,团队中的工人变得更加重要和自治,身负更多责任。
格林伍德(Greenwood)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经济体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会在初期降低生产率,扩大收入差距。
莫维利(Mowery)分析这场革命对产业研发结构带来的影响,他认为自1985年起,美国的产业研发结构由大企业主导的封闭式创新走向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开放式创新,非制造业企业成为研发投资的重要来源。
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
《经济学人》: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经济学人》: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以往工厂从设计到开模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如今有了三D印制机,只要在电脑上设计,就可三D印制出物件,包括战机精密零件、助听器及各种模型,这种制程的应用具有无限可能,并可大幅降低制造的门槛。
新材料和新科技的不断出现,是促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另一关键,例如碳纤取代了钢铁和铝,创造出更轻、更坚固且更耐用的产品;至于奈米和基因改造等科技突破,更使制造业得以开拓新的领域。
然而所有革命都要付出代价,第三波工业革命也不例外,就像之前两波工业革命都曾淘汰若干行业和劳工,未来制造业势必再出现一场优胜劣败的大洗牌,工厂需要的劳工将越来越少,但需要更高的技能。
当工厂需要的劳工减少,工资占生产成本的比重也会降低,从而改变目前到工资低的海外国家设厂的模式,跨国企业可能把工厂搬回国内,以便设计人员能够和生产线更密切合作,同时更能贴近客户并迅速回应其需求。
《经济学人》指出,未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线将越来越模糊,许多厂商销售的不只是产品,更是良好的售后服务,面对此一趋势,政府只需做到两点:一是为培育优秀劳力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二是为所有创业者的公平竞争制订清楚规则。
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回流

本文档格式为PDF,如需转换为TXT,免费下载转换软件:/file/931788 4解压密码:/byby777go 晁毓山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4月22-27日刊登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封面文章,并专门推出了特别报告。
报告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影响物品的生产,还影响着生产的地点。
过去工厂一直在向低收入国家迁移,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但未来劳动力成本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下降,作为生产成本一部分的人力成本也会下降,这将激励制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输回发达国家,尤其是因为新的制造技术使得制造商面对消费者需求偏好变化时做出更快的响应举措,而且代价更低。
以英国尼桑汽车厂为例,由于自动化的铣床能够互换部件,进行多维切割,能够“感知”故障,再加上装有视觉和其他知觉系统的机器人,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建于1986年、位于桑德兰的英国尼桑汽车厂是目前欧洲生产效率最高的汽车厂。
1999年,尼桑雇佣4594名员工共生产了271157辆汽车。
去年该厂制造了480485辆汽车,是英国产量最高的汽车厂,而员工只有5462名。
未来工厂的一切都将由智能软件操纵。
制造行业的数字化将会跟已经完成数字化的其他产业一样,产生断裂效应。
这些已经完成数字化的行业包括办公设备、电信行业、摄影行业、音乐行业、出版行业和电影行业。
这种效应将不会局限在大型制造商中间。
事实上,这些大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因为这种即将实现的技术将会使中小企业深深受益。
发布新颖的产品将会更加容易、成本更低。
提供三维打印的类似于脸谱的生产服务社区已经在网上兴起——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生产。
随着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呼之欲出。
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全新的生产工艺如三维打印、易用的机器人,以及在线制造协作服务的普及,制造业能在更加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具个性的产品,生产组织更加灵活,需要更少的劳动投入。
生产方式像个轮子一样兜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又转到了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
经济学家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机遇

经济学家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机遇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机遇/ 2012年06月05日00:59 经济参考报微博图书封面杰里米·里夫金(Jerem yR ifkin)享誉全球的未来预测大师、“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创立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
他还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评论家和畅销书作家,著有《工作的终结》、《生物技术的世纪》、《路径时代》等,每本书都被翻译成十五种以上的语言。
曾经担任过前欧盟委员会主席罗曼·普罗迪的顾问。
●曾经支撑起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化石能源正日渐枯竭,采用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才能确保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
●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
●传统的集中式的经营活动将逐渐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传统的等级化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将让位于以节点组织的扁平化权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机遇(中文版序)□杰里米·里夫金如果说美国是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楷模,中国则最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纪担当这一角色。
美国经济成功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归功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并非是沙特)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油国,继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旗手。
然而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衰落,美国的领导地位受到了质疑。
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构成了新经济模式的五个支柱。
如果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国还需要近四十年的努力,而这将创造数以千计的商业机遇、提供数百万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职位,并将使中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军人。
在今后的几年中,中国需要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做出重要的决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力发电国,煤炭在其能源比重中约占70%。
此外,最近中国政府宣布中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高达134万亿立方米,约是美国的两倍。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上海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上海应对2014年02月04日07:07 来源:解放日报发达国家所谓的再工业化战略,包含着对崛起中的后发国家的战略限制,因此适应性地融入发达国家推进的新产业革命战略,只能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低端锁定的恶性循环,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和竞争优势提升上海发展新兴的服务型经济,不是把生产性服务环节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而是要在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的一体化的服务型制造业发展中,确立国际产业竞争优势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新产业革命(一些学者和媒体也将其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成为发达国家重构全球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其领先优势的重要战略。
新产业革命对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发展形态的影响正日趋显现,对国际经济格局、市场竞争态势和中国经济地位也正产生重大影响。
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紧紧把握新产业革命发展趋势,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新产业革命的两点基本判断对正在发生的新产业革命态势,可作出两点基本判断:1、本轮新产业革命不是爆发式的而是渐进式、渗透性的。
新产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不是重大技术突破,而是技术整合和模式创新;新产业革命的推进过程主要不是主导产业的更替,而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不断出现;新产业革命中,以独立于制造过程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减弱,以制造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环节一体化为基础的服务型制造业,将成为国际产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
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新产业革命渐进式和渗透性的演进特征。
2、本轮新产业革命是发达国家主导推进、旨在制约后发国家崛起的战略举措。
20世纪后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适应性融入发达国家推进的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
但在本轮新产业革命中,发达国家所谓的再工业化战略,包含着对崛起中的后发国家,特别对中国、印度等实施战略限制,通过智能制造限制其劳动力等初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通过技术储备优势,限制后发国家快速提升的竞争优势。
所以,适应性地融入发达国家推进的新产业革命战略,只能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低端锁定的恶性循环,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和竞争优势提升。
【推荐下载】【最新专题】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制造业的抉择

张小只智能机械工业网【最新专题】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制造业的抉择 OFweek 工控网讯: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一是至20 世纪80 年代,石油和其他石化能源的日渐枯竭,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
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再能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
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
2000 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
未来学家里夫金全面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他提出互联网、绿色电力和3D 打印技术正引导资本主义进入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为我国民众所熟知应该从去年4 月份说起。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宣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紧接着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我国的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成了一个热词。
一方面,《经济学人》表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我国制造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密集型劳动力生产加工作为我国制造业的基石和发展重点,并且在过去的30 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却正好替代了我国的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如果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到来之时,我国制造业仍不做出改变和应对措施,毁灭性的打击不见得就是空谈。
而另一方面,如果我国制造业未雨绸缪,从新的工业革命中也能寻求新的出路。
国内外的不少专家就表示,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我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千万不能再错过了第三次工业革张小只机械知识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人:第三次工业革命来源:解放牛网解放日报■数字化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巧手,网络服务更加便捷。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制造业正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这场革命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
在未来人们要想从事制造业,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
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
这将鼓励制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迁回发达国家。
■随着这场革命的迅猛发展,政府应该坚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事情:提供更好的学校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对所有企业界定清晰的游戏规则,并为它们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编者按】近期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4月21日)专题论述了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的第三次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即数字化革命。
一系列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让数字化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巧手,网络服务更加便捷。
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会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它将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并改变就业的格局。
第三次工业革命意义何在?其对制造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将此文编译后略作删减加以刊登,以飨读者。
法兰克福会展中心是德国无数个贸易展览会的举办地。
在这座造型不规则的会展中心外面,矗立着一座高21米的活动雕像——敲锤人。
这个敲锤人手持锤子,稳稳地抬起、落下胳膊,锻打一块金属块。
这座雕像的作者乔纳森·博罗夫斯基称,工人运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创造我们生活的世界。
这种故事人所尽知。
不过劳动工具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将会改变未来的制造业。
欧洲模具展是法兰克福大型商贸展中的一个展会。
它展出了能够制造产品原型的设备,以及可将上述设备投入生产的工具。
传统的工程师使用车床、钻头、冲压机和制模机工作。
欧洲模具展上的设备虽由身着工装裤的工人操纵,但却一改传统油腻不堪的形象。
每一个展厅摆满了发出清脆爽利声响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工具,它们来自美国、亚洲和欧洲。
操作这些设备的男男女女大多坐在计算机屏幕前。
你在这里根本找不到一个锤子。
在沙漠中央工作的工程师发现自己缺少某件工具,他不必再让人从离他最近的城市送来,只要简单地下载工具设计图,然后把工具“打印”出来即可。
“添加型制造”只是引领未来制造业的众多突破之一最近的一届欧洲模具展于2011年11月举行,展出了一种新设备——3D打印机。
3D打印机通过将材料层层电解沉积的方法来生产产品,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材料锻打、弯曲、压切。
这项工艺被恰如其分地称作“添加型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
一家名为3D系统的美国公司用3D打印机当场“印制”了一把锤子,这把锤子有整洁的仿木手柄和金属锤头。
这就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你可以找个工厂,让它为你生产一把你自己设计的锤子,而你将为此支付上千美元的费用。
这是因为制造者首先要生产一个模具,浇铸锤头,磨平锤头,车削出木质手柄,最后把这些部件装配起来。
仅做一把锤子,成本将无比高昂。
当然,由于规模经济,如果你生产成千上万把锤子,每个锤子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但是,对3D打印机而言,规模经济效应将无足轻重。
无论是生产一件产品还是生产机器能容纳的最大量的产品,开动机器的成本都是一样的。
这就如同办公室里的二维打印机,无论打印一张信笺还是更多的文件,一直打印到墨盒需要更换、纸张需补充为止,其打印的单位成本总是一样的。
3D打印的应用范围之广让人难以置信。
助听器和战斗机上科技含量较高的零件已经可以按个性化定制的形状打印出来。
供应链的地理格局也将转变。
在沙漠中央工作的工程师发现自己缺少某件工具,他不必再让人从离他最近的城市送来,只要简单地下载工具设计图然后把工具“打印”出来即可。
工程项目因需要一套工具而被迫中止,顾客抱怨他们再也找不到之前买过的备用零件,这样的日子或许有一天将一去不复返。
其他的变化也差不多如此。
新型材料比旧材料更轻,强度更大,更耐损耗。
从飞机到山地车,碳纤维正在取代钢铁和铝,成为制造这些产品的主要材料。
新技术使工程师可以用很小的尺寸塑造物品。
纳米技术让产品的功能变强,如止血的绷带、效率更高的引擎和更易清洁的瓷器。
因特网让更多的设计师可以合作开发新产品,因此设计的门槛正在降低。
当年福特需要花很多钱来建造他那间位于胭脂河(RiverRoug)旁的庞大工厂,而他的现代同行们除了一台笔记本和发明的渴望之外,几乎可以从零开始。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尽管像3D打印这样的“添加型制造”尚未达到造出一辆汽车或者一部iPhone手机的程度,但它已被用来生产汽车的个性化部件或者为客户定制iPhone手机内外壳。
尽管这是一个相对稚嫩的技术,但大多数人或许已经拥有在3D打印机协助下生产的产品了。
它可能是一双鞋子,在批量生产前作为一种设计原型被实体印制出来。
它或许是一部助听器,为个人定制以适合使用者的耳型。
它甚至有可能是件首饰,由3D打印机浇铸成型或者采用越来越多的可打印材料直接做成。
“添加型制造”只是引领未来制造业的众多突破之一,传统生产设备正变得更智能化,更具柔性。
大众汽车公司已经推出了一项全新的生产战略——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简称MQB。
通过对某些部件如发动机挂接点的参数实施标准化,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有望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所有的模件。
今年,大众汽车公司已经引进了这项工艺,且进展迅速,十年之内将有更多新车型面世。
最终它将使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分厂能够根据当地市场的要求生产本土化的车辆。
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
这将鼓励制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迁回发达国家由于自动化的铣床能够互换部件,进行多维切割,能够“感知”故障,再加上装有视觉和其他知觉系统的机器人,工厂的生产效率可以大幅度提升。
日产汽车位于英国桑德兰的工厂建于1986年,目前是欧洲生产效率最高的汽车厂之一。
1999年,它雇佣4594名员工,共生产了271157辆汽车。
2011年,该厂制造了480485辆汽车,是英国产量最高的汽车厂,而它的员工只有5462名。
劳斯莱斯是英国的一家企业,它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和其他动力系统,其工程与技术部门主任科林·史密斯称,“我们不能指望使用过时的手动工具生产现代化的部件,厂大人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
这将鼓励制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迁回发达国家,因为新技术使得制造商能更快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且成本更为低廉。
产品制造的原材料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不管是山地自行车还是大型客机的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正在逐步取代钢铁和铝。
再过些时日,甚至连制造设备都有可能不再是机器了,而是由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微生物来完成。
未来工厂的一切都将由智能软件操纵。
制造行业的数字化将会跟已经完成数字化的其他产业一样,产生断裂效应(disruptive effect)。
这些已经完成数字化的产业包括办公设备、电信、摄影、音乐、出版和电影等行业。
这种效应将不会局限在大型制造商中间。
事实上,这些大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因为这种即将完成的技术将会使中小企业甚至个体企业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
产品创新将会更为容易,成本更低。
提供3D打印和类似于脸谱(Facebook)的其他生产服务的社区已经在网上兴起——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生产。
生产方式像个轮子一样兜了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又转到了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
未来的工厂将更关注个性化定制以上所有变革的结果将促成第三次工业革命。
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全新的生产工艺、易操作的机器人,以及在线制造协作服务的普及,制造业小批量生产变得更加划算,生产组织更加灵活,劳动投入更少。
生产方式像个轮子一样兜了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又转到了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
这一转变反过来将会把制造业的某些就业岗位带回发达国家,这些工作岗位一度被发达国家丢弃至新兴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晚期英国的纺织业机械化。
在工业革命以前,纺织业工作种类繁杂,需要许多工人在数百间纺织工坊里面手工完成,后来工作都集中到一间纺织厂里面,工厂就这样诞生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早期,那时候亨利·福特发明了装配流水线,迎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
前两次工业革命让人们更加富裕,同时使得人口更加向城市集中。
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制造业正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这次革命不仅将改变商业,还将改变除商业外的许多行业。
一些令人注目的科学技术正走入公众视线,如智能软件、新型材料、更灵敏的机器人,新型加工(尤其是三维打印)和一系列基于网络的服务。
过去的工厂是基于生产大量同一产品这一理念而运作的。
正如福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说买汽车的人可以给车涂上任何他们想要的颜色,只要是黑色就可以。
但是生产品种花样更多的小批量产品的成本正在降低,这些产品每项都是按照顾客的奇思妙想定制的。
未来的工厂将更关注个性化定制——比起福特的装配生产线,这看起来更像是纺织工人的小屋。
这场革命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
在未来人们要想从事制造业,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一场革命将是破坏性的。
数码技术将给媒体业和零售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这就好比纺织厂让手工织布机退出舞台、福特的T型老爷车让蹄铁匠失业那样。
许多人看到未来的工厂会感到震惊。
未来的工厂不会有积满灰尘的机器,机器边上也不会站着满身是油污穿工装裤的工人。
工厂里面的机器将非常干净,而且几乎都是无人看管的。
一些汽车制造商比起约十年前,已经能以同样的人力生产两倍数目的汽车。
大多数工作将不在工厂现场进行,而是在附近的办公室里面,办公室里满是设计师、工程师、IT专家、物流专家、市场专员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
在未来人们要想从事制造业,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
这场革命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
过去,工厂常搬到低工资的国家以降低劳动力成本。
但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日渐降低:一台售价499美元的第一代iPad,只有33美元是加工劳动力成本,而最终在中国装配的成本只占8美元。
越来越多的国外生产项目迁回发达国家,这不是因为中国工资成本在上升,而是因为这些公司想贴近客户,以更快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并且,因为一些产品很精密,所以让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在同一个地方更有利于沟通。
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在诸如运输、电脑、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美国有10%—30%的产品从中国进口,而到2020年这些产品全部可以在美国本土制造,使美国出口总值每年增加200亿到5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