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紊乱

合集下载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不同于单纯的血糖升高,糖尿病还涉及到糖代谢的紊乱,包括胰岛素的缺乏或抵抗、胰岛素信号传导的异常以及细胞内能量代谢的紊乱等因素。

糖代谢紊乱是指机体对糖类物质的代谢调节失调,涉及到多个机制和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体通过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葡萄糖,然后通过胰岛素的调节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为能量或储存起来。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这一过程出现了问题。

首先,胰岛素的缺乏是造成糖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体内起到把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的作用。

如果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或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胰岛素水平不足,进而无法有效降低血糖。

其次,胰岛素的抵抗也是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

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

此外,细胞内能量代谢的紊乱也在糖代谢紊乱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细胞能量代谢通常和正常人有所不同,包括脂肪酸代谢、葡萄糖酸氧化、糖原合成等方面的异常。

这些异常使得细胞内的能量平衡受到破坏,影响了糖的正常代谢。

糖代谢紊乱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些是遗传因素所致。

比如,某些基因突变或多态性与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例如,糖尿病家族史、胰岛素抵抗基因和胰岛素分泌相关的基因等。

另外,环境因素也会对糖代谢产生影响。

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缺乏体力活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糖代谢紊乱。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糖代谢紊乱的治疗,除了合理饮食控制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之外,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手段。

目前,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

胰岛素可以直接补充胰岛素缺乏,而口服降糖药物主要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调节功能。

【医学课件】糖代谢紊乱

【医学课件】糖代谢紊乱
15
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 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发病机制1、胰腺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2、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16
糖尿病的分类分型国际糖尿病学会推荐依据糖尿病病因分 成四类☆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GDM)
2、 葡萄糖氧化酶法(GOD)原理:葡萄糖+O,+H₂O G OD 葡萄糖酸内酯+H,O₂2H,O,+4- 氨基安替比林+酚POD, 红色醌类化合物生成物颜色深浅在一范围内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评价:操作简单,特异性较高,是血糖测定的首选方注 ,但溶血、VC、 胆红素可引起测定结果负偏差。
+ 十人糖 原 合 成
β-细胞胰 岛 素
肾上腺素十
胰肝
肾 上 腺 髓 质
糖 原 分 解
下 丘 脑
注 :
13
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皮质醇
14
糖 尿 病一、定义二、 分类分型三、 几种糖尿病的主要特点四、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五、 糖尿病的诊断六、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及方法学评价**
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糖尿病、特发性糖尿病)1、 免疫介导糖尿病发病机制:胰腺β细胞的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不足,且具 有酮症酸中毒倾向。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大多数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胰岛细胞胞浆抗体 (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 (IAA)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酪氨酸磷酸化酶自身抗体IA-2和IA-2 β
32
适应证操作方法葡萄糖耐量曲线临床意义
33
糖耐量试验口服或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水平,称为糖耐量试验。 (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GTT)

新生儿糖代谢紊乱

新生儿糖代谢紊乱

新生儿糖代谢紊乱什么是糖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是指机体血糖水平异常高或异常低的状态。

在新生儿阶段,糖代谢紊乱常见于胎盘素代谢不良、哺乳不及时、出生窒息以及疾病等原因,一旦发生糖代谢紊乱,就会威胁到新生儿的健康发育。

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表现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表现因类型不同而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低血糖低血糖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代谢紊乱之一,其表现为出生后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内发生晕厥(甚至昏迷)、惊厥、烦躁、精神失常等症状。

严重的低血糖会导致神经系统损害,进而威胁生命。

高血糖高血糖在新生儿中比较罕见,但却会给患儿带来不良后果。

常见的表现包括多尿、多食、夜间哭泣、焦虑等。

葡萄糖升高反应葡萄糖升高反应表现为食后血糖过高,可能因其与糖尿病的食物摄入和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有关。

葡萄糖升高反应会导致细胞衰竭、代谢障碍和神经损害等。

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预防和治疗需要以下措施:食物营养食物营养是预防糖代谢紊乱的首要措施。

母乳喂养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母乳能够提供营养和抗体,同时可以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

如果不能母乳喂养,可以选择一些临床配方奶粉。

常规检查常规检查是发现糖代谢紊乱的重要手段。

综合评估孕期、产程、出生后情况等因素,进行血糖监测和血气监测,以及对症治疗。

及时治疗发现糖代谢紊乱后,应该及时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进行处理。

不要盲目使用药物治疗,应该遵医嘱。

糖代谢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治疗糖代谢紊乱,需要在饮食、监测和治疗等方面做好防护措施。

糖代谢紊乱与神经元功能的相互作用

糖代谢紊乱与神经元功能的相互作用

糖代谢紊乱与神经元功能的相互作用糖代谢紊乱是指机体对糖类物质的代谢出现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以及糖尿病等疾病。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对神经元功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糖代谢紊乱对神经元功能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糖代谢紊乱对神经元功能的影响1.1 高血糖与神经元损伤高血糖是糖代谢紊乱中的一种常见情况,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神经元造成损伤。

高血糖会导致神经元内酮糖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引起糖化终末产物的过度生成。

这些糖化终末产物会与神经元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高级糖化终产物,进一步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

1.2 低血糖与神经元异常放电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过低的状态,同样会对神经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低血糖时,大脑内部特定神经元群体的活性增加,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

这种异常放电会引起癫痫发作等症状,严重影响神经元正常的电生理活动。

二、神经元功能对糖代谢的调控除了糖代谢紊乱对神经元功能的影响外,神经元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了糖代谢过程。

2.1 自主神经系统与血糖调控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机体内部平衡的关键系统之一。

其中,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对血糖浓度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这表明,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对糖代谢具有一定的影响。

2.2 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作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媒介,参与了神经递质的传递和调节等过程。

一些研究发现,神经递质和糖代谢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例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变化与糖代谢的紊乱有关。

三、由以上内容可见,糖代谢紊乱与神经元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糖代谢紊乱会影响神经元功能,同时神经元功能的状态也对糖代谢具有调控作用。

3.1 糖代谢紊乱引发神经病理变化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元损伤和脑血管病变,从而引发神经病理变化。

这些病理变化进一步加重糖代谢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同样地,低血糖状态下的异常神经放电也会对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diabetes)定义的基本内容为:糖 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 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 是高血糖症。
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将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 功能紊乱和衰竭,尤其是眼、肾、神经、心 脏和血管系统。
两种病理过程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① 胰腺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② 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
(12 ~ 150pmol/L ) ㈤ 胰岛素抗体的测定 ㈥ 酮体的检测 ⒈ 血清酮体检测:乙酰乙酸 ⒉ 尿酮体检测:1型糖尿病的病情检测
㈦ 尿清蛋白排泄试验
糖尿病患者有很高的肾脏损害风险 大约1/3的1型 糖尿病者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
常规检查发现尿清蛋白排泄(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的增加,持续性尿蛋白定性阳 性(相当于尿清蛋白排泄率≥200μg/min),提示 已有明显的糖尿病性肾病。
(2) 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 断指标,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 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可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 康检查的项目。
(3)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6.79 %。 如果>11.5%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
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 症。
(2)2型糖尿病
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胰岛素抵抗为主 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 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
患者在疾病初期大多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 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 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 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患者早期因无典 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就诊、 未发现糖尿病,发现糖尿病时已有大血管和 微血管病变发生。

生化检验 糖代谢紊乱检验 知识点

生化检验 糖代谢紊乱检验 知识点

第九章糖代谢紊乱检验
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3.1~6.1mmol/L)
2、糖尿病(MD):慢性的、复杂的代谢紊乱性疾病,胰岛素不足或利用缺陷引起的。

(空腹血糖FPG≧7.0mmol/L、OGTT2h≧11.1mmol/L)
3、C肽:由胰岛β细胞分泌,它与胰岛素有一个共同的前体胰岛素原。

胰岛素原裂解成1个分子的胰岛素和1个分子的C肽。

4、胰岛素: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由胰岛β-细胞合成。

5、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给成人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儿童按每公斤体重1.75g计算,总量不超过75g,然后测其血糖变化,观察病人耐受葡萄糖的能力,2小时血浆葡萄糖<7.8mmol/L为正常。

6、糖化血红蛋白(GHb):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血红蛋白的糖化是不可逆的,主要成分是HbA1c,可反映患者2~3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7、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糖代谢紊乱引起:高血糖症与糖尿病低血糖症酮症半乳糖血症
降血糖激素:胰岛素
升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青少年为主)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中老年为主),继发性糖尿病
低血糖症:血糖浓度低于2.2mmol/L时临床出现一系列因血糖浓度过低引起的症候群。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糖代谢紊乱的定义
糖代谢紊乱是指人体内糖代谢异常,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或降低
糖代谢紊乱可能由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引起
糖代谢紊乱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糖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低血糖症等疾病
糖代谢紊乱的原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糖尿病史
环境因素: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
血糖升高: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
尿糖阳性: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03
生物化学检验在糖代谢紊乱诊断中的应用
血糖检测
血糖检测是糖代谢紊乱诊断的重要手段
血糖检测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调整药物剂量
血糖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判断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生物化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糖代谢紊乱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生物化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糖代谢紊乱患者的预后情况
健康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通过血液、尿液等样本检测糖代谢相关指标,了解糖代谢紊乱情况
健康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糖代谢紊乱的规律和特点
挖掘潜在风险: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糖代谢紊乱的潜在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胰岛素和C肽检测
胰岛素和C肽是糖代谢的重要激素
胰岛素检测可以评估胰岛素分泌情况
C肽检测可以评估胰岛素生物活性
胰岛素和C肽检测可以辅助诊断糖代谢紊乱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原理:检测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注意事项:检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食等影响因素
吸烟人群:吸烟人群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紊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不正常,分为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三种类型。

首先是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或等于6.5%也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等,建议定期检测血糖。

第二种类型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糖症,通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

诊断标准为:餐后1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0.0mmol/L,或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5.1m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

最后是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异常是指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和糖尿病之间,成为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为: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
7.8mmol/L,但小于11.1mmol/L。

除了上述标准,诊断糖代谢紊乱还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史、身体检
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维持正常的体重、饮食健康、规律的运动、戒烟限酒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
根据个体特征、症状严重程度等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
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诊断糖代谢紊乱需要注意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和诊断标准,建
议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测血糖,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有助于健康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代谢紊乱
一、概述
葡萄糖是人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肝糖原和肌糖原是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而
大脑几乎无能量储备。

严重的糖代谢紊乱会对新生儿造成极大伤害。

如未能及时发现
和妥善处理,都可能影响新生儿大脑神经正常发育。

因此,积极监测新生儿血糖水平
变化,早期发现并及时纠正血糖紊乱对其预后有重要影响。

二、低血糖症
(一)概念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糖调节功能不成熟,可使血糖调节机制失衡,从而导致低血糖。

低血糖可使脑细胞的修复失去基本能量来源,影响脑细胞的代谢与发育,造成不可逆
的损伤。

低血糖诊断标准,不论胎龄和日龄,低于2.2mmol/L诊断为低血糖,而低于2.6mmol/L为临床需要处理的界限值。

(二)病因
1.糖原和脂肪储存不足宫内生长迟缓或小于胎龄儿、早产儿、巨大儿。

2.耗糖过多围产期应激、败血症、窒息、HIE、低体温、红细胞增多症、休克。

3.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新生儿溶血症、Beckwith综合症、巨大儿、功能性胰岛β细胞增生。

4.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垂体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
腺功能低下、胰高血糖素缺乏、糖代谢障碍、氨基酸代谢障碍。

5.医源性如骤停静脉输入葡萄糖液、交换输血后。

(三)临床表现
无症状性低血糖较症状性低血糖多10-20倍。

症状和体征非特异性,多在出生数小时
到一周内,或伴其他疾病过程而被掩盖,主要表现为反应差、阵发性发绀、震颤、眼
球不正常转动、惊厥、呼吸暂停、嗜睡、拒食等,有的出现多汗、苍白及反应低下。

(四)诊断
血糖的测定是确诊和早期发现本症的主要手段。

生后1小时内应监测血糖,对有可能
发生低血糖者于生后第3、6、12、24小时监测血糖。

(五)治疗
1.对可能发生低血糖者应从出生后1小时即开始喂奶(或管饲),可喂母乳或婴儿配
方奶,24小时内每2小时喂1次。

如血糖低于需要处理的临界值2.6mmol/L,患儿无症状,应静脉输注葡萄糖6-8mg/(kg.min),每小时监测血糖,直至血糖正常后逐渐减少至停止输入葡萄糖。

如血糖低于临界值,患儿有症状,应立即输入10%葡萄糖
2ml/kg,速度为1ml/min。

随后持续滴入6-8mg/(kg.min)。

如经上诉处理低血糖不缓解,则逐渐增加输注葡萄糖至10-12mg/(kg.min)。

外周输入葡萄糖的最大浓度为12.5%,如超过此浓度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治疗期间每小时监测微量血糖,每2-4
小时检测静脉血糖,如症状小时,血糖正常12-24小时,逐渐减少至停止输入葡萄糖
并及时喂奶。

2.如果上述方法补充葡萄糖扔不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可用氢化可的松5-10mg/(kg.d)静脉滴注,至症状消失,血糖恢复后24-48小时激素疗法可持续数日至1周。

3.持续低血糖可用胰高血糖素0.1-0.3mg/kg,必要时6小时重复应用。

4.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高血糖
(一)概述
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导致的血液高渗状态;另一方面是细胞
葡萄糖超负荷、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增加、过氧化生成增加带来的细胞毒性作用,最
终导致多脏器功能受损。

高血糖的标准目前尚未统一,国内学者以全血>7mmol/L作
为诊断标准。

(二)病因
1.血糖调节功能不成熟,对糖耐受力低。

2.疾病影响。

3.医源性高血糖。

4.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

5.真性糖尿病。

(三)临床表现
高血糖不严重时通常无症状,血糖显著或持续时间长可能发生高渗血症、高渗性利尿,出现脱水、烦渴、多尿等。

(四)诊断
新生儿高血糖常无特异性表现,主要依靠血糖和尿糖检测,但应及时查明血糖增高原因,以利治疗。

(五)预防
预防措施主要是防治引起高血糖的病因及控制葡萄糖的输注速度,注意一下几点:
1.对母亲分娩前短时间内和新生儿在产房复苏时使用过葡萄糖者,入病房后先查血糖,然后决定所需葡萄糖输注速度。

2.在新生儿重症感染、窒息和极低体温等应激情况下,应慎用25%高渗葡萄糖静脉推注,稀释药物用5%葡萄糖为宜。

应考虑处于应激状态下易有高血糖的可能。

3.对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尤其是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输注葡萄糖速度勿>5-
6mg/(kg.min)。

监测血糖、尿糖,注意调整葡萄糖输注速度和浓度。

4.进行肠道营养的新生儿,补充能量不能单纯依靠提高葡萄糖浓度,应加用氨基酸溶
液和脂肪乳以达到全静脉营养的目的。

(六)治疗
1.根据病情暂停或减少葡萄糖入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监测血糖、尿糖。

2.重症高血糖伴有明显脱水表现应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纠正血浆电解质紊乱,降低血糖浓度和减少尿糖。

3.当葡萄糖浓度已降至5%,输注速度低至4mg/(kg.min) ,空腹血糖浓度大于
14mmol/L,尿糖阳性或高血糖持续不见好转可使用胰岛素。

4.持续高血糖、尿酮体阳性,应作血气分析及时纠正酮症酸中毒。

5.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