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得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与适宜得温度。
不需要阳光与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得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得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得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植物生长得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得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得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得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得适应环境得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得环境里,不同得动物对环境有不同得需求。
生物与环境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得.7、生物得生存除了需要一定得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得。
8、食物就是动物生存最重要得需求之一。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得交换关系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得肉食动物终止.10、减少水与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得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得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就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得一种恶劣天气.13、猎隼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得土壤中.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她多种生物得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得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得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得食物得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得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得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得这些生物与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得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瞧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瞧成一个生态系统。
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单元1:观察世界
- 观察的意义: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单元2:物体的特性
- 物体的特性:物体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质量、硬度等特点,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性。
单元3:物质与能量
- 物质的特性: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有不同的形态和性质。
-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形式,如热能、光能、机械能等。
单元4:生物与环境
- 生物的特征:生物可以有呼吸、运动、生长、繁殖等特征,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特点。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单元5:生物的营养需求
- 生物的营养:生物需要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生长和发展所需
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 不同营养物质的作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
质在维持生物健康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单元6:科学实验
- 科学实验的步骤:科学实验包括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整理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 安全实验: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防止发生意外。
单元7:科学探究
- 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总结等过程,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科学问题。
---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的总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复习和回顾。
祝大家学习进步!。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单元、1.我们在呼吸1、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与肺。
2、用手捏住鼻子,感觉呼吸很困难。
3、人体须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削减了。
4、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一个人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与(身高)、(体重)、(年龄)、(性别)、(运动量多少)等因素有关。
5、人体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不一样。
吹一支点燃的蜡烛,蜡烛会熄灭,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6、我们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7、肺是氧气与二氧化碳进展交换的场所。
8、拉瓦锡发觉空气是混合气体,其中有支持燃烧的(氧气)与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氮气)等。
9、人的呼吸是由呼吸器官进展的。
10、人体呼出二氧化碳与水蒸气。
11、普里斯特利发觉:支持动物生命活动的气体与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一样的(氧气)。
12、吸气时胸腔(扩张),呼气时胸腔(收缩)。
2、心脏与血管1、心脏与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脉搏是(血管有节奏的搏动),脉搏的跳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
3、脉搏的跳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
心脏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样。
4、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发觉,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动脉流向全身,心脏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
5、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与毛细血管。
血管遍布全身,形成血管网。
6、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
7、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
8、年龄越小,心跳的越快;年龄越大,心跳的越慢。
9、心脏有力的跳动使得血液在全身循环。
人的一生中,心脏都在不停地工作着。
常常熬炼的人心跳缓慢、有力、心脏的休息时间更长。
10、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与右心房组成。
11、抽烟、喝酒对心脏的安康有害。
12、少年儿童在正常状况下,心跳每分大约60——100次。
13、献血对身体有益,但不提倡未成年人献血。
14、心脏的跳动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答:心脏总是有规律的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向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到心脏心跳一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知识点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绿豆芽生长必须条件: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水分。
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
4、蚯蚓对环境有一定的需要,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5、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6、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如:草→兔→蛇类→猛禽。
草(生产者)兔(一级消费者)蛇类(二级消费者)猛禽(三级消费者)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箭头方向是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人类的活动会造成一定的生态失衡,如果生态平衡长时间打破,地球上的生物会遭到很严重的影响。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蝗虫→鸟→鹰(3)草→鸟→蛇→鹰(4)草→兔→蛇→鹰17、绿豆种子根的向水性:种子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长。
绿豆芽的向阳性:长出真叶的绿豆牙的茎会向光照强的地方长。
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汇总(全册)

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汇
总(全册)
第一单元万物都有声音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声音会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距离和声音的大小有关
- 耳朵是人体感受声音的器官
第二单元可以吸引物体的力
-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磁力是指磁铁对铁、镍、钴等物质的吸引力
- 摩擦力是指物体之间的接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第三单元消失的物体
- 溶解是指固体在液体中变成溶液的过程
- 蒸发是指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 沉淀是指溶液中杂质固体物质沉淀到底部的过程
第四单元变化中的物体
- 物体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会改变物质的本质,如溶解、熔化、冻结等- 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本质,如燃烧、腐烂等
第五单元测量的基本单位
-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尺子或卷尺测量
-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用天平或砝码秤测量
-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用钟表或计时器测量
第六单元水的运动
- 水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 液体的流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向低处流动
- 地球上水的循环是以蒸发、降水、地面径流等方式进行的
第七单元快乐的游戏
- 运动的好处是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 不同的游戏可以锻炼不同的能力
- 游戏要体现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的精神
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力、物质的变化、测量
单位、水的循环、运动的好处等多个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和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人教版)第一章:我们的身体1.1 身体结构- 人体由头、躯干、四肢组成- 头部的主要器官有眼、耳、鼻和口- 脊柱的作用是支撑身体,保护脊髓- 骨骼的作用是保护内部器官,使身体保持形态- 肌肉的作用是使身体产生运动,保持体型1.2 身体的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人的五种感觉- 探究眼的结构和视觉- 探究耳的结构和听觉- 探究鼻的结构和嗅觉- 探究舌头的结构和味觉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2.1 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有哪些区别- 植物和动物的不同之处- 动物的运动方式- 植物的按需生长特点2.2 生物的繁殖- 植物繁殖的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动物繁殖的方式:卵生、胎生、产卵第三章:力3.1 力的引入- 什么是力- 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2 浮力与密度- 什么是浮力- 浮力的应用- 什么是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3.3 摩擦力- 什么是摩擦力- 摩擦力的应用第四章:食物4.1 饮食结构- 营养物质的作用- 食物的分类- 食物的消化吸收4.2 植物的制作食物- 光合作用的过程- 从植物到食物4.3 动物的摄取食物- 动物的消化器官- 消化器官的功能第五章:天文和地理5.1 地球的旋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公转- 四季的变化5.2 空气、水和天气- 空气存在的意义- 水存在的意义- 大气对地球的保护和影响5.3 地球的分层- 地球的组成- 地球的分层结构第六章:科学实验6.1 科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实验后的处理和探究6.2 探究水的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启示。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0.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1)保护草原,合理放牧;(2)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3)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动植物。
17.写食物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1草→兔→鹰 2草→蝗虫→鸟→蛇→鹰3草→鸟→蛇→鹰 4草→蝗虫→鸟→鹰5草→兔→蛇→鹰 6草→鸟→鹰第二单元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5.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距离近,影子大)6.影子的形状与被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以下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的复习资料:
一、生命与健康
1. 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头部、躯干、四肢、五官等部位的名称和功能。
2. 不同器官的保护:头部戴安全帽、眼睛佩戴护目镜、身体穿安全带等。
3. 各种感官的功能: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舌头尝、皮肤触感等。
4. 健康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卫生等。
二、物质的变化
1.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了解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2. 物质的溶解:溶解的条件、可溶性和不溶性物质。
3. 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加热后物质由固态到液态,降温后由液态到固态。
4. 物质的沸腾和凝结:加热后物质由液态到气态,冷却后由气态到液态。
三、生物的分类
1. 动物的分类:鸟类、鱼类、昆虫等不同种类的动物。
2. 植物的分类:耐寒植物、耐旱植物、一年生植物等不同种类的植物。
3. 生物的特征与习性:动物口有翅膀、鱼有鳞片、植物有根茎等。
四、京剧
1.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知道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了解其起源和发展历史。
2. 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四大基本表演手法。
3. 京剧脸谱的意义:不同颜色、图案的脸谱代表不同性格、身份的角色特征。
以上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
继续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类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食物)等。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中,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所以,我们认为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这说明种子萌发离不开(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萌发离不开(水分)。
6.一般地说,具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种子可以萌发,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
7.种子分类的方法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等标准进行分类。
8.种子的寿命与(保存)条件有关,在(低温)、(干燥)的情况下保存寿命可以延长。
9.种子发芽时,先长出(根),再长出(芽)。
10.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12.沙质土、黏质土、壤土都有一定的(渗水能力)。
13.根据不同土壤含沙和壤土的比例差异,我们组认为:(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
14.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15.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黏质土)、(壤土)、(沙质土)。
16.将豆苗分别种在沙质土、黏质土或壤土里,在保持其他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1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18.沙质土中(水肥)容易流失,但(透气性)好,适宜种块根,块茎作物。
19.黏质土透水性(差),透气性(差),适宜种植玉米、高粱等作物。
20.壤土透气性(好),既保(水),又保(肥),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21.“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22.(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3.我们认为,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些。
24.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
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25.有了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肥料等条件外,(人类)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26.“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是指不适合直接在(阳光照耀)下生活的植物,它们只能生活在(背光)的环境中,否则就会死亡。
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吸收光的能力特别(强),能在很弱的阳光下正常生长。
有一种叫做“(半夏)”的中草药就是喜阴植物。
27.有些“喜阳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阳光照射的要求(不同)。
例如,樟树是(喜阳)植物,但是在(幼苗)时期怕强烈的阳光照射,只适合在弱光的环境生长。
28.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9.(根)、(茎)和(叶)是植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
30.植物的根通常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
变态根,虽然形状改变了,但它们也是(根)。
31.根的共同特点是根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都生长在(地下)。
32.植物茂盛的地方,(水土流失)的现象少。
33.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存在于(土壤)中。
34.大多数新鲜蔬菜水果中的含水量约为自身质量的(百分之七十-----百分之九十)。
35.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茎)运送到植物的全身各处。
36.植物的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芽)”,节是指茎上长(叶)的地方。
一般来说,在每个节上都有一片(叶),在茎的顶端和叶的基部一侧都长着一个(芽)。
而根则没有“(节)”和“(芽)”。
37.常见的植物例香菜根、大豆根等是(直根),大葱根、小麦根等是(须根),萝卜根、红薯根等是(贮藏根)。
38.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水、阳光、肥料等,它们能够自己制造(养分),获得(能量)。
人和其他动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阳光等条件,同时,还要摄取(各种食物)来获得营养和能量。
39.根据食性把动物可分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40.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
41.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
动物也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它们的生存也需要我们人类的(关爱)。
42.草食性动物,例如,马,牛、羊及一些鼠类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大都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原)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
43.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态,生活习性(多种多样)。
深不可测的(海底),高耸入云的(山巅),干旱贫瘠的(沙漠),冰天雪地的(两极)……到处都会有生物的踪迹。
44.我们生活离不开(阳光),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里,人们很难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45.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46.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向光)性。
47.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还具有(向水性),(向地性)。
48.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49.向地性是植物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又称(向重力)性。
50.夏季既是鱼类(摄食)与(生长)的旺季,又是昆虫大量(繁殖)的季节。
昆虫是鱼类喜欢(摄食)的优质动物蛋白饲料。
养鱼者可在夏季充分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昆虫喂鱼。
51.春天,鸟类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
生物学家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52.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徙)。
53.植物虽然不能像动物一样(自由运动),但也有迁移现象。
植物的(花粉)、(种子)、(果实)等可以被风、水、动物和植物本身传播到其他地方,甚至可以由人带到(其他地区),扩大植物分布区域。
例如,椰子落入水中并随(洋流)散播到各处;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郁金香最初产于(土耳其),后被人们带到了欧洲及其他国家。
54.在冬天,看上去一动不动的蛇,青蛙其实并没有死,而是在(冬眠)。
55.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的一种(生理)现象。
冬眠是动物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生存下来。
冬眠时,动物的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56.(候鸟)都有迁徙的习性,(留鸟)则没有。
57.在千差万别的环境中,生存着形形色色的(动物)和(植物)。
58.仙人掌是我国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原产于美洲和非洲的(干旱沙漠)中。
59.莲,观赏名为(荷花),是我们熟悉的(水生)植物。
60.骆驼是最适应沙漠环境的动物之一,享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61.骆驼的驼峰贮存的是(脂肪),足有(40)千克重,约体重的五分之一。
驼峰里的脂肪既能隔开太阳光照射的(热量),又能转化成(水分)供给身体。
所以,有人把驼峰叫做“(固体水库)”。
62.骆驼遇到水源时,会尽量多饮水,并把水分贮存在(血液)里备用。
在50℃高温下,骆驼能坚持(半个月)不喝水。
63.鱼身体长有(鳞片)、(鳃)、(鳍),所以鱼适合在水中生活。
64.骆驼适于沙漠环境生活的身体结构有(长有驼峰)、(蹄肥有肉垫)、(身长棕色黄毛)、(唇厚牙舌利)、(双排睫毛)等。
65.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是由于(炎热)、(干燥)的环境造成的。
66.自然界里的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所依赖的(环境),动植物就不能生存。
67.壁虎与天敌相遇的时候,常会丢弃自己的(尾巴),来诱惑敌人,自身一溜烟地逃离(险境)。
但过不了多久,壁虎又会重新长出一条(尾巴)。
68.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
69.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体色和形态都和环境中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拟态)。
70.除保护色和拟态外,动物还有一些(防御)的特殊方法,以适应环境,继续(生存)。
71.使用生物农药对环境无污染,既能有效地抑制(有害)动物,又不会对有害动物的(天敌)构成威胁。
72.生活在北极附近的人们,冬天就住在用(冰块)砌成的冰屋里。
他们在冰屋里(生火取暖),以抵抗极地的严寒。
通常一个人只要花(1)小时,就可以建成一座冰屋。
73.作为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人类的生存同样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
74.人们除了需要适应(自然环境)外,还要适应(社会环境)。
75.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
76.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77.人类的有些行为会使环境遭受破坏,例如(过度放牧)、(滥伐树木)、(围湖造田)、(工业污染)等。
78.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
79.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
80.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
81.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82.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83.我们都感受过冬天的(寒风刺骨)和夏天的(烈日炎炎)。
84.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作为单位。
85.摄氏度用(℃)表示86.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结冰水的温度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