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Presentation on theme: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腹满、寒疝、宿食三者病位均在脘腹部,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症状多有腹满或腹痛,所用方剂亦可相互借用,故合为一篇加以讲述2 腹满——即腹部胀满,其病机较为复杂,有虚实寒热之别,实热证者多责之于肠胃,虚寒证者多责之于脾肾寒疝——是一种阴寒性腹痛病症,多由于寒气攻冲或寒积日久所致。
病情有虚实之别,病位有表里之异宿食——又称伤食、食积,是由于饮食不节,食滞胃肠所致,临证主要表现为嗳腐吞酸,脘腹痞满或疼痛,呕恶泻利等症3 一、腹满4 [原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痛,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1)[原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痛,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1)5 [提要] 本条论述虚寒性腹满病的病机和治疗原则病机:脾胃虚寒兼挟肝寒上逆主症:腹满,或大便秘结、两胠疼痛治则:温补6 [原文]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與温药。
(3)[原文]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與温药。
(3)7 [提要] 条论述虚寒腹满的辨证和治则辨证:腹满有时减轻,有时胀满如初病机:脾胃虚寒,寒凝气滞治则:温阳散寒8 [原文]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9 [提要] 本条论述腹满虚实的辨证和实证腹满的治法辨证:实证腹满的特点是按之疼痛,苔黄;虚证腹满的特点是按之不痛病机:实证因宿食或糟粕内积大肠,实阻气滞;虚证因脾胃虚寒,寒凝气滞;治则:实证用攻下法10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3条:论虚寒性腹满病的证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病机:虚寒性、寒气攻冲所致
病因:秽浊之气+湿滞(无形之邪)
第4条: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第5条: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第6条: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x大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和解少阳,清泄里热。
陈修圆:“大柴胡汤,下其邪气,而不攻其大便而愈。”
第13条:论里实积胀俱重证治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引吴谦《医宗金鉴》:“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谓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第14条: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第22条: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第23条: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第24条: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x瓜蒂散方\x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x《外台》乌头汤\x
治寒疝腹中绞痛,贱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三)里实胀重于积(原文11条) [分析] 痛—腹部胀满而痛 闭—大便秘结不通 病机—实热内积、气滞不行 以胀痛气滞为主→胀满重于积滞,故不用承气 攻下而用厚朴三物汤。
→行气泄满为主,攻泄阳明腑实为辅。 →厚朴三物汤 厚朴—行气泄满 大黄、枳实—去积通便
(四)里实积胀俱重(原文13条) 病机→实热与燥屎内结,里有实邪,腹满不减 →攻下里实 →大承气汤
(六)脾胃虚寒(原文14条) [分析] “心胸中大寒痛”→为严重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病因病机) 主证→疼痛
范围广 从上下看:从腹部到胸中,寒气都攻冲作痛
从表里看:从经络到脏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痛势剧烈:痛不可触近,为严重的虚寒证 兼证→呕吐、不能饮食、手足厥逆 治法:温补中阳,祛寒止痛 方药: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重用)—温中散寒止呕止痛 人参、饴糖—大建中气而缓急
(五)寒饮逆满(原文10条) [分析] 腹中寒气→指脾胃阳虚内寒,水湿内停(病机) 寒水相逐于胃肠 →腹满 雷鸣切痛 病因 胃气上逆→呕吐 病机 寒水横逆,水湿内阻,气机升降之枢受阻 →胸胁逆满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痛 方:附子粳米汤: 炮附子—温中祛寒止痛 半夏—温中化湿,降逆止呕 甘草、枣、粳米—补中益气,缓急止痛
原文2条:实热性腹满 腹满属于实证→多由宿食停滞于胃,或燥屎积于肠道 →按之多痛,胀满不减轻时,苔黄厚而燥 腹满属于虚证→多为脾脏虚寒,气滞不运所致 →按之多痛,且时有减轻、时有用满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是辨证施治的关键。
二、证 治
(一)里实兼太阳表证(原文9条)—太阳阳明同病 [分析] 病机: 发热十日 太阳表邪未 病腹满 表邪未解而趋向于里 兼见大便秘结,苔黄燥 说明病变主要在肠 解而兼见里 实,且里证 饮食如故—说明病变中心在肠,不在胃 重于表证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病邪在里,并 及少阳,阳明
少阳合病
实热内积胃腑, 气机壅滞,胀
重于急
燥屎内结胃肠, 积胀俱重
治则
双解表里
和解攻里
行气除满
荡涤肠胃
用药特 点
以桂枝汤解表, 厚朴三物汤攻
里
以小柴胡汤和 解少阳,大黄、 黄芩、枳实攻
逐阳明热结
君厚朴行气除 满,臣大黄、 枳实通腑泄热
重用大黄、厚 朴攻逐积滞, 佐芒硝、枳实
主症 :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 饮食如故
治法:表里双解。 方剂:厚朴七物汤。
方义: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治里实。 桂枝汤去芍药—以解表;
加减:胃气上逆加半夏降逆止呕 表寒或里寒甚者加生姜 脾虚下利去大黄
2.里实兼少阳证
【原文】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 下之,宜大柴胡湯。(12)
4.里实积胀俱重
【原文】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13)
大承氣湯方:見前“痙病”中。
大黄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 去滓,內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 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腹满里实四证比较表
不同点 厚朴七物汤 大柴胡汤证 厚朴三物汤 大承气汤证
证
证
脉症
腹满,发热, 饮食如故,脉
浮数
心下满痛,往 来寒热,心烦 喜呕,脉弦有力
腹部痞满腹痛, 便秘
腹满不减,痞 满燥实俱全
病位
满痛在脐腹, 满痛在心下, 满痛在中脘, 满痛在脐周,
病位在肠兼表 病位在胃胆
病位在胃
病位在胃肠
病机
表证未罢,邪 热入里,壅滞
腹满寒疝宿食病9

9、寒疝腹痛证治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 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 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 主之。(17)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 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 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6、虚寒腹满证治
症状:呕吐,不能饮食,腹部见肠型胃型, 病机:脾胃阳衰,中焦寒甚,寒气攻冲,寒 凝经脉。 治法:温中散寒,温补脾胃 。 方剂:大建中汤 辨证要点:以固定疼痛部位确定疾病病位。
7、寒实腹满证治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 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 四、五里,进一服。
金匮要略选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主讲 牟慧琴
本篇提要:
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病三病的脉证和 治疗。
1、三病概念
腹满:以腹部胀满为突出表现的一种证候, 常兼腹痛。 寒疝:是感寒而发作的腹中急痛,痛势急迫, 不兼腹胀。其典型表现是绕脐痛。 宿食:即伤食,又称食积,指因脾胃功能失 常或暴饮暴食致使食物滞留于胃肠,经宿不 化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 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3)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 汤。(13)
提示了寒下法的两个应用指征:
“舌苔黄”。提示实热积滞,可用攻下。 “未下”。提示正气未损,能耐攻下者可用。 “黄自去”提示了实热腹满向愈的标志 “腹满”不减;按之痛 ;满痛在脐周 (持续 性疼痛)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PPT讲稿

腹满里实四汤证比较
比较 厚朴七物汤证
大柴胡汤证
厚朴三物汤证
大承气汤
脉证 腹满、发热、饮食 如故,脉浮数
心下满疼,往来 腹部疼痛胀满 寒热,喜呕脉弦 便秘
腹满不减 减不足言
病位 腹满在脐腹 病位在肠兼表
满疼在心下 病位在胃胆
满疼在中脘 病位在胃
满痛在脐周 病位在胃肠
病机 表证未罢,邪热 入里,壅滞于肠
趺阳脉微——中阳不足 弦——阴寒内盛
法当腹满——脾胃虚寒运化失职 两胠疼痛——虚寒从下上冲 腹满时减 虚寒性腹满时轻时重 復如故
当以温药治之
《内经》:“脏寒生满病”
腹满时减 , 复如故 , 此为寒 , 当与温药。 (3)
腹满时减 復如故
虚寒性腹满时轻时重
虚寒性腹满的特点: 腹满时轻时重,按之则减,怯冷,吐清涎 喜温、喜按、喜热饮、喜覆衣被,
脉浮而数 肠道气滞 饮食如故— 胃气未大伤
清肠泄热
行气除满 佐以解表
厚朴七物汤
厚朴 行气 枳实 除满 大黄 泄热 桂枝 生姜 解表 大枣 调营卫 甘草
2、里实兼少阳证
按之心下满痛者 , 此为实也 , 当 下之 , 宜大柴胡汤。(12)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 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 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昧 , 以水一斗二升 , 煮取六升 , 去淳 , 再煎 , 温服一升 , 日三服。
阳明少阳合病 病偏在里
实热内积气滞 疼痛而胀甚
燥屎内结 积胀俱重
治则 双解表里 胃
泻热攻下解表
行气除满
荡涤肠
用药 桂枝、生姜解表
大黄、黄芩泻热 厚朴枳实行气
特点 厚朴、枳实、大黄攻里 柴胡、生姜解表 大黄通腑泄热
?金匮解读之---腹满寒疝宿食

金匮解读之---腹满寒疝宿食金匮解读之---腹满寒疝宿食腹满、寒疝、宿食,三病虽不相同,但是原因都是寒。
水寒则木郁,木郁则贼土。
风木贼湿土,则腹满。
风木下郁而陷寒水则为疝瘕,寒疝者,风木陷于寒水而凝结者。
土之所以化谷,是因为火,寒盛火衰,水谷不化,则为宿食。
所以,这三病,病本是寒。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
不满者,必便难,两胠(qū)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
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脉,就是胃脉在冲阳的位置(足背上),微弦者,肝胆之气也。
趺阳脉见弦,这是木克土。
甲木贼胃土,胃逆而浊气不降,法当腹满(腹满,还是胸满?)。
如果不腹满,则不是甲木克胃土,而是乙木贼脾土。
脾陷清气不升,则便难。
肝胆之脉行于肋胁,若见两胠(腋下腰上的部位)疼痛,这是虚寒之气,从下往上走。
应该服用温药,温暖水土以舒达木气。
木生于水,木气之郁,必因水寒。
水位在下,木位在左右两胁,两胠疼痛,是木气之郁,此必是寒水之气从下而上侵于木位也。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趺阳以候阳明,寸口以候太阴。
寸口脉弦者,肝木之克脾土也。
木气郁迫,经气不舒,故胁下拘急而痛,肝胆之经行两胁之间也。
木郁阳陷,阴邪外束,其人自当啬啬恶寒(啬啬者,皮毛战栗)。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阳清而阴浊,清则通而浊则塞,中气痞塞,所以腹满。
腹满有时会减轻,但很快又恢复原状。
这是阴易胜而阳易败。
阳盛则腹满减轻,很快阴胜而阳败,则又腹满了。
这是阴盛而内寒,不是陈宿阻格,当以温药,以驱寒邪。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寒,其人大便不利,以其里阳之虚也。
如果想打喷嚏而打不出来,这是因为中阳虚而寒盛也。
《灵枢.口问》: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则为嚏。
嚏者,肺气逆行,蓄极而通,而泄路迫狭,故激而为响。
至于欲嚏不能,则气虚寒盛,较上之善嚏者,又不如也。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金匮要略注(12)腹满寒疝宿食病

金匮要略注(12)腹满寒疝宿食病12.1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脉为胃脉,常人当缓和,微是脾胃虚弱,弦是有寒,脾胃阳气虚弱而有寒,法当腹满,若不腹满而两胠(腋下)疼痛,是寒邪自下而上,则大便难,当用温药。
12.2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续上条,若腹满有时减轻,复又满,此为寒。
上条之温药,即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12.3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或虽有所减但微不足言,若按之不痛,为脾胃虚之满,当以温药如上条;若按之痛,则非脾胃虚,乃热邪实,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厚朴枳实芒硝12.4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本条阐述上条当下之理。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脾胃虚,按之痛或不按自痛,为脾胃热已实,故可下之。
脾胃热者,下之前舌胎必黄,下之则黄自去,则胃虚实之辨,亦可看舌胎黄不黄。
12.5 病者痿黄,燥而不渴,胃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面色痿黄者,脾胃病也。
若口燥而渴,是胃热实;燥而不渴,为胃寒实。
面色痿黄,则脾胃之阳气已衰,燥而不渴,寒已甚,若兼下利不止,必胃气下脱而死。
12.6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瘦人形气虚弱,难御外邪,若绕脐痛,必有风冷伤胃,瘦人阳气本虚,风冷入胃,则寒而不能化谷,理当温之,而反下之,则正气益虚,邪乃无制,势必上冲,若不上冲,必邪结于心下。
12.7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肝脉循胁里,肝受寒邪,则有胁下拘急而痛之证。
若寸口脉弦,啬啬恶寒,则寒邪入肝,寸口脉沉弦,沉弦为肝脉。
此为肝寒之痛,即便腹满,亦当温之。
12.8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被寒邪击中之人,喷嚏连连,鼻流清涕,此为寒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主证“腹满”的性质判断虚实属性: 腹满,按之不痛―――虚 腹满,按之痛――――实
2.实证腹满的治法: 下法。
温下―――寒实证
寒下―――里实热证
★本条之腹满实证,从舌黄判断为实热证。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15
【释义】
3.“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的含义: 提示了寒下法的两个应用指征: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脏寒生满病。” 《灵枢·师传》云:“胃中寒则腹胀。”
实热——寒下 病位多在腑,治宜攻下 寒实——温下 虚寒——温补 虚寒证,病位多在脏,治宜温补
寒疝:指因寒气攻冲而引起的以腹中拘急疼痛为主 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说文解字》曰:“疝,腹痛也。” 《诸病源候论》说:“疝者痛也”
肠:腹胀痛,便秘不爽。
宿食:多因暴饮暴食等,使食物停积胃肠。 宿食的病因与饮食不当有关。
治法 吐法 下法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5
合篇意义
病变脏腑:脾胃肠 症状:腹部胀满或腹痛,脉象以弦紧多见 病机:有相似之处 方剂:常可互用 有利于辨证论治。
腹满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7
虚寒腹满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21
【释义】
本条论述腹满寒实内结伴里阳衰竭危证的症状及预后。
胃中寒实延久 阴盛阳微
中阳败绝,脏气下脱
脾气衰败则肤色萎黄 病
情
利不止
较 差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22
实 实热 腹满 寒实
虚:虚寒
证治
1.里实兼表寒证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9)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 枝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滿,不滿者必便难,兩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 当以温药服之。(1)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3)
论述虚寒性腹满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和治则。
胠(qū区):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趺微阳:脉脾胃阳虚 弦:主寒、主痛,
属肝脉,即脾胃虚寒.
腹满:脾胃虚寒,运化无力 ,寒气凝结,气滞不 行则腹满
治法:当与温药服之,即温法。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11
腹满时减—寒气等温则散 复如故—得寒则复又凝聚 此为寒—病机—脾胃虚寒,运化功能减退 当与温药—治法—助阳散寒 选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附子粳米汤、大建中 汤等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12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虚寒性腹满的辨证要点: “趺阳脉微弦” “腹满时减,复如故”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学习要点
1.了解腹满、寒疝、宿食三病的概念及其合篇 的意义。 2.熟悉腹满虚实寒热的辨别方法与治则、宿食 病的脉因证治。 3.掌握腹满、寒疝的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1、2、3、9、10、11、12、13 、14、15、17(下段)、18、19条。
概念
腹满:症状:腹中胀满 病名:以腹部胀满为症,多伴有腹 痛、呕吐等症的一种疾病。
18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辨证候寒热虚实的关键是抓住主症。 本条承前两条补出辨腹满证寒热虚实的要点
②治法应与证情相应。
本条出治法“可下之”而非“当下之”,意即临 应反复斟酌。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19
腹满邪盛正衰危重证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 者,死。 (4)
【词解】
①痿黄:“痿”同“萎”,痿黄是指肤色枯黄而无 泽。
“疝”:形容脏腑阴寒积聚,好像山陵的重迭, 或隐或现,起伏不定,具有发作性的特点。
寒疝内积,肠胃受寒,所以以腹部疼痛为主证 。
阳虚里寒 里寒兼表 温法 血虚内寒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4
宿食:即伤食,又称食积,指因脾胃功能失常或暴饮暴食致使
食物滞留于胃肠,经宿不化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胃:腹胀,呕恶,不能食
必须是实热积滞,舌苔转黄者,可用。――“舌黄”。 正气未损,即能耐攻下者可用。---------“未下”。
★“黄自去”提示了实热腹满向愈的标志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16
论述腹满虚实的辨证要点和实证腹满的治则。 虚:阳虚 腹实滿:寒实、实热、虫积、瘀血、 痰饮等
治则:可下之。 治法:寒下、温下、润下、驱虫、攻逐瘀血、攻逐 水饮 舌黃未下者:腹满实热证 下之黃自去:腹满实热证治法。苦寒攻下
②据证论治,随症化裁是张仲景治病灵活性的 具体体现。本条厚朴七物汤下提出: 呕加半夏,下利去大黄,寒多重用生姜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26
【临床应用】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9
【释义】
此两条论述虚寒性腹满的病机、辨证和治则。
中下两焦 阳气亏虚
滋生 内寒
“当以温药服之”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10
此虚寒 从下上
虚:脾胃阳虚 寒:厥阴肝寒之气 病机:脾胃阳虚,肝寒上逆,寒气凝聚,气机痞塞 便难:肝木乘脾,脾气不运,阴寒肠间 两胠疼痛:肝失条达,肝寒之气攻冲胁肋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24
【释义】
本条论述腹满里实兼表寒的证治。
“脉浮而数” 所兼表证
里 实
“发热十日” 邪已化热
兼 表
寒
“病腹满”
以里证为主为急
“欲食如故”
病变主要在肠
厚朴七物汤
行气除满, 疏表散寒
表里 双解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25
【辨治要领和思路】
①表里同病时: 一为表重里轻者,先解表后治里; 二为表轻里重者,先救里后解表; 三为表里并重者,表里同治。
虚寒性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要点表
不同点
主症 舌诊 脉诊 腹诊 病机 治法
虚寒证
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 舌质淡,多齿痕,苔薄白 脉细虚弦迟 按之不痛,喜按喜温 脾胃虚寒,气机阻滞 温补
实热证
腹部胀满无已时 舌质红,苔黄厚 脉滑数 按之痛,拒按 实邪积滞胃肠,气机闭塞 寒下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②治疗虚寒性腹满,当辨清证候兼挟分别而治。
③重视鉴别诊断。原文第1条系总论虚寒性腹满和寒疝的病机, 则仲景乃以“不满”的阴性症状排除了腹满证的可能性。
2020/3/25
腹满寒疝宿食病
13
实热腹满
病者腹滿 ,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
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2)
【释义】
本条论述腹满的虚实辨别和实证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