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作曲家中国古诗配曲之研究

合集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创作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创作与演唱分析

5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思。

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爱情的独特思考和体验。

曲作者王龙是著名青年钢琴艺术指导和作曲家,近年来曾先后在多次重要演出中担任钢琴艺术指导,并推出了《与你相见若如初》《新的向往》等佳作。

这首歌曲自推出后,也获得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可,与其他多部佳作一道,有力推动了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

三、古诗词歌曲《锦瑟》音乐分析(一)古朴深邃的歌词在西方艺术歌曲中,歌词是该声乐形式最大的特色所在,均采用诗人的诗歌谱写而成。

从诗歌角度而来,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之瑰宝,更完全可以满足艺术歌曲表现之需要。

具体到这首《锦瑟》而言,诗歌作者李商隐是当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曾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精美的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看到这些弦和柱,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庄子在自己的梦境中化身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望帝将自己愤恨寄情于杜鹃。

大海和明月都流下了泪珠,蓝田山上的玉石也化作了青烟。

为什么此情此景到现在才追忆?是因为当时的心中是一片茫然。

通过白话文翻译可以看出,这首诗歌延续了李商隐一向的创作风格,采用比兴手法,频繁运用典故,并引导着读者发挥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画面感,情真意切,含蓄深沉。

首联中,作者从琴瑟谈起,表示看到了琴瑟便想起了自己的过往,特别是五十根琴弦正好与自己的年纪相同,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并顺利引出下文。

接下来的四句则连续运用了四个典故,分别是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明珠有泪和暖玉生烟。

庄周梦蝶表达作者对庄子逍遥洒脱的敬佩和向往;望帝啼鹃表明了自己苦苦追寻而最终无果的愤恨与遗憾;明珠有泪和暖玉生烟则更像是作者的自我安慰。

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沧海明月和蓝天暖玉正是自己的见证者,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唯美和朦胧的感觉,以及美好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叹。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作者反问道为什么到今天才追忆,而且只剩下了追忆。

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融合与运用

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融合与运用

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融合与运用中国民族歌曲具有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乐表现手法,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而西洋音乐在和声、节拍和器乐运用上更加注重对称和精确的表达。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产生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丰富音乐的多样性。

在西洋音乐中,中国民族歌曲常常通过改编或使用部分旋律元素的方式进行融合和运用。

在音乐文化交流中,一些中国民族歌曲的旋律被引用到西洋音乐中,使得整个作品更具中国风格。

马克斯·布鲁克的《中国天鹅》以中国传统歌曲《卜算子·咏梅》为基础,通过西洋管弦乐的编配和演奏方式,展现出浓郁的中国意境。

在这首作品中,中国民族歌曲的旋律在西洋音乐的和声和节奏中得到延展和发挥,充分展示了两种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除了通过改编和引用旋律的方式进行融合,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运用还包括了合成和创新。

合成是指将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结合在一起,通过演奏和编配的方式产生新的音乐效果。

一些乐团和音乐家会使用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团一起演奏,以此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

创新则是指将中国民族歌曲的特点和西洋音乐的元素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这需要音乐家具备对两种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技巧,以使音乐融合和创新更加自然和完美。

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融合和运用不仅展示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种音乐风格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西洋音乐的广泛传播和接纳,中国民族歌曲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对于西洋音乐来说,吸纳中国音乐的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其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也为音乐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融合与运用既是对两种音乐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全球音乐发展的有益尝试。

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家和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更多融合和创新的音乐作品,为世界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20世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以《钗头凤》为例

20世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以《钗头凤》为例

20世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以《钗头凤》为例摘要:本文研究方向是在20世纪受西方影响而诞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选取《钗头凤》来作为研究依据,第一章来对艺术歌曲、古诗词进行阐述和定义,并简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章就《钗头凤》来主要介绍创作背景以及古诗词的韵律。

第三章对例子进行旋律分析。

第四章作总结。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1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定义1.1"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界定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些作品源于宋代,它们通过简洁的文字、严谨的结构、强烈的情绪、丰富的想像力,展示了当时的文化氛围。

“艺术歌曲”通常指一种将优美的文学作品和流行的音乐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展示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旋律和作者的想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富于创造力和个人风格。

1.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受新文化运动和西学东进影响,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

从最初的《诗经》沿着历史时期的发展简述中国的唱法,然后到20世纪西方音乐传入之后,又有怎样的变化。

具体阐述的会有关于唱法的一咏三叹"、"艺术歌曲的装饰音"、"戏曲的唱腔",还有关于歌唱技巧的依字行腔"抑扬顿挫"等。

2 《钗头凤》的音乐分析以及演唱研究2.1 《钗头凤》的作词背景分析陆游和唐婉都曾经在南宋时期成为著名的作家和历史学家。

《钗头凤》这首作品讲述的就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的感情纠葛。

这对年轻的恋人,在一起时都很有天赋,很快就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

然而,陆游成婚后,被逼休掉唐婉并娶另一位。

一个月之后,当他再次来到沈园的时候,他看到唐婉,感到非常悲伤。

因此,他决定用一首《钗头凤·红酥手》来纪念这段美好的回忆。

这首诗描绘出一个女子的爱,也展示出一个男子的悲伤和绝望。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

TODAY艺术研究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戴娟娟(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摘要:当古诗词遇见音乐,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可以说其艺术成就和思想甚至是一个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

当古诗词遇见与现代音乐就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那一轮明月,散发着无可抵挡的光芒。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说华夏人因之而雅爱中国古代诗词,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既丰富歌曲内涵,又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

关键词:古诗词;现代音乐;音乐创作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6-0184-02 古诗词与音乐相当于一颗树上的两片绿叶,二者之间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

音乐与诗,乃至舞蹈早就是三位一体的存在,他们之间相互依存。

我国诗歌最早的原始形态就是劳动号子,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语言、音乐、舞蹈的变化而发展。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就是一部强有力的诗、乐、舞一体的结合。

辗转流经的飞逝之外,我们在当今社会也需要一次次的流红滴翠的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相遇。

1.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古诗词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早在中国音乐史书中,就有像《诗经》、《楚辞》等列入其中。

五四运动之后,像赵元任、唐文治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歌曲,流传至今。

在现当代,当我们路过大街小巷,只要您稍作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不同形式的古诗词音乐。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穿越过前年的时光,突然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产生出一首首回荡在我们耳畔的动听旋律,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音乐视频影像时,我们才发现我们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近了一步。

如: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何日君再来》曾一度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直到后面我们所熟知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东风破》等一系列歌曲,为我们学习古诗词更近了一步。

2.古诗词作为现代音乐创作中歌词的精妙之处歌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创作古诗词时,选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乐与诗的疏离——论齐尔品为中国诗词《将进酒》配曲的文化误读

乐与诗的疏离——论齐尔品为中国诗词《将进酒》配曲的文化误读

引 言
随着 鸦 片 战争 的爆 发 和外 国人 的 大 量 涌 入 , 中西 文 化 开 始 产 生 了 急 剧 的碰 撞 。 中 国 传 统 音
乐 在 受 到 西 方音 乐 冲 击 的 同 时 , 也缓 慢 渗 透 进 西 方 作 曲 家 们 的 思 维 中成 为 他 们 创 作 “ 亚 融 合 ” 欧
析“ 翻译 在 确 定 音 乐 美学 价值 上 占有 相 当重 要 的 作用 和 地 位 , 歌 翻译 中 出现 的误 读 会 造 成 配 曲 诗
音 乐作 品 的美 学误 传 ” ③由此 笔者 进 一 步 想 到 , 作 古 诗 配 曲 的西 方 作 曲家 到底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 创 了解 中 国诗 词 , 是否 真 正 能 用 音 乐语 言 对 其 刻 画到 入 木 三分 , 是 同样 不 可 避 免 的 存 在 误 读 。怀 还 着 对 此 问题 的极 大 好 奇 心 , 者选 取 齐 尔 品创 作 的《 曲 七 首— — 谱 中 国 诗 词 》 的 《 进 酒 》 笔 歌 中 将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上, 5 第 9页 。
收 稿 日 期 :0 0—1 21 2—2 中 图 分 类 号 :6 9 2 1 Jo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2 3 f 0 1 0 10 5 0 2 1 ) 2—0 3 0 2—1 2
作者 简介 : 旋 ( 9 9一) 女 , 秦 18 , 中央 音 乐学 院音 乐 学 系 2 0 0 7级 本 科 生 ( 京 ,0 0 1 。 北 1 0 3 )
求进 步 。


姜 骁 纹 :2 《 O世 纪 西方 作 曲家 中 国古 诗 配 曲之 研 究 》 南 京 师范 大 学 硕 士 学位 论 文 。 ,

浅析20世纪50年代后的中国艺术歌曲

浅析20世纪50年代后的中国艺术歌曲

浅析20世纪50年代后的中国艺术歌曲艺术歌曲起源于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是对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同时也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经典的声乐体裁。

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的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的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

其实,西方各国对艺术歌曲的称谓是不同的,如德国称“利德”,意大利早期称之为“牧歌”,法国称其为“尚松”。

可以说,中国使用艺术歌曲这一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西方。

艺术歌曲在19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学堂乐歌是其最初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艺术家们通过实践创作,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艺术歌曲。

建国后这段时期的艺术歌曲,包含了诸多意义,本文将对20世纪50年代后的中国艺术歌曲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分析。

一、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艺术歌曲的认识和理解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歌曲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风格。

但在当时,我国的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初期、不稳定状态,艺术歌曲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其创作也一直走着曲折、艰辛的道路,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候新中国成立,人民处于一个新的时代,有了新的生活,音乐创作也相对来说有了更广的创作空间。

但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作曲家关注得更多的是创作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下没有受到重视和提倡,直至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初才有了一定的改善,艺术歌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民歌改编曲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开始将我国优秀的各地的民歌加以改编处理,保留了民歌的朴实的同时使其创作的艺术歌曲有了民族化的色彩。

其代表作品有丁善德根据哈萨克民歌创作的《玛依拉》;有黎海英根据云南民歌创造的佳作《小河淌水》;根据哈萨克民歌创作的《嘎俄丽泰》;根据四川民歌创作的《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等,深受大众喜爱。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浅析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浅析
例 如 冼 星 海 根 据 元 曲 四 大 家 之 一 马 致 远 (2l 15 一
12 ) 的小 曲创作 的 饫 净沙》 31 。全 曲用 仅仅 2 个 字勾 画 8 出一 幅悲 绪 四溢 的 “ 游子 思归 图” ,语 言极 为凝 炼却 容量
巨大 。在 头三句 ,诗人把 十种平淡 无 奇 的客观景物 ,巧妙 地连缀起 来 ,通过 枯 、老 、昏 、古 、西 、瘦 六个字 ,将诗 人的无 限愁 思 自然 的寓于 图景 中。最后 两 句透露 了诗人怀 才 不 遇 的 悲 凉 情 怀 ,星 海 从 传 神 人 手 ,特 别 是 “ 肠 人 ” 断
( 雪 庵 ) 《 枝 词》 ( 星 海 ) 《 恋 花》 ( 星 刘 、 竹 冼 、 蝶 冼 海) 《 、 我侬。 ( 尚能) 弊妆词 》 ( 主)等。 应 、 青 例 如 刘 雪 庵 根 据 清 代 作 家 曹 雪 芹 ( 7 5 l2 7 1 1 77 4 — 16 ) 《 74 红楼 梦》 中贾宝玉 所 唱的一段 歌 曲的歌词 创作 的
抛红 豆” ,点 出全 曲的 爱情 主题 ,音 乐柔 美 、哀伤 ,表 现 出压抑 已久的相思愁 苦 。以下用一 连 串排 比句表现热 恋 中 的青 年 人为 爱情 而 苦恼 的情 景 , “ 不完 ” “ 开 、 睡不 稳 ” 二句 以春 秋景色 的代换写 痛苦 的年复 一年 , “ 忘不 了”等 五句详 写因爱而 引起 新仇 旧恨 ,食不 下咽 ,镜 容消瘦 ,而 与其相对 的音乐方 面 ,刘雪庵 采 用上行 又下行 的模进 ,旋 律的上下 起伏 ,音调 的不 断提升 ,使得 歌词 与音乐一 呼一 应 , 加 强 了乐 曲 的 紧 张 度 , 歌 词 的情 感 随 音 乐 逐 渐 深 入 。 结 句 又 用 青 山 隐 隐 、 绿 水 悠 悠 比 喻 爱 情 之 难 以 割 舍 。 整 首 词所诉所 言 ,都包含 了宝玉对 黛玉 的相 思之情 以及 痛苦与

试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民族旋律风格

试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民族旋律风格

试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民族旋律风格作者:龙姝帆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4期【摘要】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找到创作的灵感,获得更多的音乐素材,这也是很多成功音乐作品中一个普遍的创作经验,是音乐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也是这样。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民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国步入新时期,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步伐,中国的一些作曲家不但借鉴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作曲技法,还重视我国音乐风格以及音乐元素的研究运用,并在创作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

作曲家选择了古典诗词来进行谱曲,那么其谱的乐曲中,表达的相关内涵也是和诗词内容吻合的,我们可以说,作曲家在进行古典诗词题材时,已经在潜意识中将民族加入了进去,并且,我国的民间音乐非常多并且博大精深,能够给作曲家作曲更好的进行提供足够的资源。

一、源自说唱音乐赵元任(1892—1982)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曲家,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他也是我国中最早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并进行作曲的作曲家之一,并且他也是最早探究我国民族风格的作曲家。

他认为“中国音乐的特性,中国音乐的‘国性’,都是值得保存和发展的。

”“我所注重的就是咱们得在音乐的世界上先学到了及格的程度,然后再加个人或是中国的特别的风味在上,作为有个性的贡献。

”赵元任的这些见解在他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老天爷》作于1942年,是赵元任于1938年移居美国后的作品。

歌词取自明末一位居士所作的话本小说《豆棚闲话》第十一则:“党都司死枭生首”,赵元任选择的歌词是明末歌谣,希望能够借古讽今,从而鞭挞当时黑暗和腐朽的社会现实以及政治局面。

作者也根据歌词语言的特点,合理借鉴了北方大鼓中的说唱风格,将五声性旋律作为基调,创作出的曲调比较流畅自然,并且变化比较多,能够很好的将民族风格体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西方作曲家中国古诗配曲之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是讲究“生命—文化—感悟”的多维艺术,从这种艺术中能够体味到一种流淌出的生命气韵,感悟诗人与天地万象融通的境界。

20世纪,一批西方作曲家正是领悟到中国古诗的独特审美意境,纷纷将这一具有东方神韵的智慧注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自1909年,奥地利作曲家马勒采用七首德译唐诗作为歌词,创作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之后,众多西方作曲家投入到这一创作领域之中。

本文选择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八位作曲家——英国的班托克、沃劳克、布利斯、兰伯特、布里顿,美国的卡朋特、格利菲斯以及法国的鲁塞尔,立足于他们的古诗配曲作品,通过分析配曲音乐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把握,以及作品中使用和声、旋律、配器等音乐形态进行的中国风格构思,展现出20世纪西方作曲家运用中国古诗配曲的独特魅力。

西方作曲家引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首先面临的便是文化他者的译诗与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文化底蕴的隔阂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此文化他者的误读与阐释差异,是中国古诗配曲现象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问题,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同时,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中国古诗配曲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并且形成了与早期“仿东风格”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效果。

将配曲现象置于西方“异国情调”式的音乐创作历史中进行审视,将更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经验,反观自身,给异质文化间的融合以新的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