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异物吸入急救措施
幼儿噎到急救方法

幼儿噎到急救方法
吃饭噎着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食物未充分咀嚼进入食道引起的食道异物,常表现为异物感、吞咽困难,多数经拍背或饮水可自行缓解;另一种是因为食物意外进入气管引起的气道异物,常表现为窒息或者呼吸困难、呛咳,甚至心跳骤停,后果不堪设想。
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请按以下方法急救。
步骤一:翻身扣背
施救者一只手固定住婴儿头部,让其面部朝下,保持头低脚高。
用另一只手掌根部连续叩击婴儿肩胛骨连线中点处5次。
步骤二:按压胸部
然后,让婴儿翻身,面部朝上,保持头低脚高,检查有无异物排出;如未发现异物,立即用中指和食指按压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处5次。
反复交替操作上述两个步骤,直到异物排出。
特别提示:
1、进行急救的同时,让周围的人拨打急救电话;
2、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注意看护宝宝,避免异物入嘴;
3、宝宝吃东西时不要跟他说话,更不要惹他哭、逗他笑,以免食物被误吸。
幼儿急救知识 海姆立克

幼儿急救知识海姆立克
一、海姆立克急救法适用情况
1. 异物堵塞呼吸道
- 当幼儿在进食(如吃坚果、糖果等小颗粒食物)、玩耍(将小物件放入口中)过程中,突然出现不能说话、不能咳嗽或呼吸,面部憋红甚至青紫等情况,很可能是异物堵塞了呼吸道,这时就需要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二、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步骤(针对幼儿)
1. 站立姿势
- 施救者站在幼儿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距离幼儿双脚约一脚宽,后脚脚跟踮起,保持身体稳定,膝盖微微弯曲,使幼儿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帮助幼儿保持身体前倾、头部略低、嘴巴张开的状态。
2. 手部位置
- 施救者用双臂环绕幼儿腹部,一只手紧握成拳,拇指侧顶住幼儿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
3. 发起冲击
- 运用手部力量,通过急速拉动双臂,迅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幼儿上腹部,约每秒1次。
- 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异物排出或者幼儿恢复呼吸。
三、注意事项
1. 力度控制
- 对幼儿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时,用力要适度。
因为幼儿身体较为脆弱,如果用力过猛可能会对其腹部脏器造成损伤,如肝脏、脾脏破裂等,但用力过轻又无法达到排出异物的效果。
2. 特殊情况
- 如果幼儿失去意识,应立即停止海姆立克急救法,将幼儿平放在地面上,开始进行心肺复苏(CPR)操作。
- 如果是肥胖幼儿或者怀孕的幼儿(这种情况较少见,但也需要考虑特殊情况的应对),操作手法基本相同,但要更加谨慎地控制力度。
新生儿误吸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新生儿误吸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在迎接新生命的同时,家长和医护人员都应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
其中,新生儿误吸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情况。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制定一份详细而实用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针对新生儿误吸情况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范本,供家长们和医疗工作者参考。
一、识别症状新生儿发生误吸时,可能会表现出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难、皮肤发紫等症状。
家长和护理人员需对这些症状保持高度警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初步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初步处理1. 保持冷静,迅速评估新生儿的呼吸和心跳情况。
2. 将新生儿放置在安全的位置,头部略低于身体,以利于异物排出。
3. 如发现口中有可见异物,可尝试轻轻拍背帮助其咳出。
切勿用手指盲目探取,以免将异物推得更深。
4. 如果新生儿仍有意识和自主呼吸,但呼吸困难,应立即拨打紧急电话求助,并根据指示给予进一步的急救措施。
三、专业救治1. 在等待专业医疗救助到来的过程中,继续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和肤色等。
2. 准备向救护人员提供详细的事发经过,包括误吸的时间、可能吸入的物质以及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
3. 一旦救护人员到达,积极配合他们进行专业的救治工作。
四、后续观察与护理1. 即便新生儿在初步处理后症状有所缓解,也应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排除潜在的并发症。
2. 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新生儿进行至少24小时的密切观察,注意任何异常症状的出现。
3. 加强日常护理,特别是喂食和睡眠时的安全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宝宝噎着急救方法

宝宝噎着急救方法
一、宝宝噎着急救方法1. 宝宝噎着急救方法之倒提法2. 宝宝噎着急救方法之拍背法3. 宝宝噎着急救方法之推压腹部法 4. 宝宝噎着急救方法之海氏手法二、宝宝噎着的急救误区三、引起宝宝噎食的坏习惯宝宝噎着急救方法
1、宝宝噎着急救方法之倒提法倒提法是适合1岁以下小孩。
如果发现宝宝被异物噎住了,可以使用倒提法。
注意:1岁以下的婴幼儿,异物梗塞在气管时不可以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法,以免伤害腹腔内的器官。
1.1、马上把宝宝抱起来,一只手捏住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
1.2、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
1.3、在宝宝背上拍1-5次,并观察宝宝是否将异物吐出。
如果上述操作异物没出来,接着采取以下措施:
可以采取另外一个姿势,把宝宝翻过来,让宝宝骑在你的的大腿上,面朝前;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宝宝胸廓下和肚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直至异物排出。
2、宝宝噎着急救方法之拍背法对于意识清楚的孩子:可取立位或坐位,急救者站在孩子的侧后位,一手置小患者的胸部以围扶孩子,另一手掌根在患者肩胛区脊柱上给予6-8次连续急促拍击,拍击时应快而有力。
对于意识欠清或不清的孩子:应使小患者屈膝蜷身,面向急救者侧卧,头低于胸部水平,急救者以膝和大腿抵住孩子胸部,然后迅速、用力地拍击6-8次。
3、宝宝噎着急救方法之推压腹部法将孩子仰卧于桌子上,家长双手叠加放在其腹部脐与剑突之间,紧贴腹部向上往胸部方向适当加。
幼儿异物入体的急救处理

幼儿异物入体的急救处理(一)鼻腔异物幼儿在玩耍中,经常会无意识地将纸团、小珠子、豆粒、小的果核等物品塞进鼻孔,造成鼻腔异物。
处理方法:若异物入鼻未能及时发现,会有一侧鼻堵的现象,时间长了鼻涕有臭味,并带有血丝。
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送医院检查。
若当即发现幼儿将异物塞进鼻孔,可立即压住另一侧鼻孔,擤鼻,若不能排出异物,要去医院处理。
千万不要用镊子试图将异物夹出,尤其是光滑圆润的东西,若没有夹住,很容易捅进深处,一旦落入气管,非常危险。
(二)外耳道异物孩子在玩耍时也会将一些小物件塞进耳朵,或昆虫钻进外耳道,形成外耳道异物。
处理方法:1.昆虫入耳处理方法昆虫一旦入耳,可用灯光对着外耳道口照射,诱昆虫爬出;或用甘油、食用油、酒精等滴入外耳道,将昆虫淹死,再夹取出来。
若看不出异物,就不要盲目操作,应去医院处理。
2.植物性异物处理方法(1)植物种子、豆子等异物会遇湿膨胀,堵塞外耳道,幼儿听力减弱时才被发现;(2)或引起外耳道发炎,幼儿感到疼痛时才被发现。
若遇以上情况,应送医院治疗。
(三)咽部异物咽部异物常常是由于进食不当而引起。
如被骨头渣、鱼刺、枣核等扎在嗓子上。
处理时不能采用硬吞饭团等将异物咽下的方法。
硬吞食物可能会将异物推向深处,更不容易取出,若不小心扎破大血管,十分危险。
发生异物梗喉,要去医院处理。
(四)气管异物常见的气管异物有西瓜子、花生米、豆子、巧克力豆等。
一旦异物入气管,要及时急救,方法是:救护者从幼儿背后,搂住他的腰,头朝下,用右手大拇指的背部顶住上腹部(心口窝处),左手叠于右手之上,向上、向后用力推压,使横膈肌压挤肺,产生气流,将气管异物冲出。
若病儿已昏迷,可采用仰卧体位,在其上腹部进行冲击性推压。
经上述方法,若不能迅速排出异物,速送医院急救。
儿童异物吸入应急预案

一、背景儿童由于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容易将食物、玩具、硬币等异物误吸入气道,导致呼吸道阻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为提高儿童异物吸入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儿童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儿童异物吸入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处置小组,负责现场急救、伤员转运、信息报告等工作。
三、应急处置流程1. 发生异物吸入事故时,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告知事故地点、伤员状况等信息。
2. 现场急救:a. 观察伤员意识、呼吸、心跳等情况,如伤员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b. 如伤员意识清醒,但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嘱托伤员尽量保持平静,避免剧烈咳嗽。
- 询问伤员是否有异物吸入史,了解异物大小、形状等特征。
- 根据伤员年龄、身体状况和异物特征,选择合适的急救方法。
3. 急救方法:a. 婴幼儿:- 将婴幼儿面部朝下,放置在救护者大腿上,头部稍低。
- 在婴幼儿背部两肩胛骨间,用手掌根部用力拍打5次。
- 将婴幼儿翻转至仰卧,在胸骨下半部用食指和拇指指腹用力按压5次。
- 重复以上动作,观察婴幼儿嘴里是否有异物排出。
b. 儿童:- 让儿童保持坐姿或站立姿,头部稍低。
- 在儿童背部两肩胛骨间,用手掌根部用力拍打5次。
- 将儿童翻转至仰卧,在胸骨下半部用食指和拇指指腹用力按压5次。
- 重复以上动作,观察儿童嘴里是否有异物排出。
4. 伤员转运:a. 如现场急救无效,立即将伤员送往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b. 在转运过程中,保持伤员呼吸道畅通,密切观察伤员生命体征。
5. 信息报告:a. 及时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事故发生、伤员状况等信息。
b. 如伤员生命体征恶化,立即向医院报告,并告知后续救治情况。
四、后期处理1.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2. 加强儿童安全教育,提高家长和儿童的安全意识。
3.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幼儿气道异物的应急处理流程

幼儿气道异物的应急处理流程引言:幼儿气道异物是指误吸或咽下的异物堵塞了儿童的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紧急情况。
正确的应急处理流程至关重要,可以挽救孩子的生命。
本文将介绍幼儿气道异物的应急处理流程,希望能够给家长和保育员提供帮助。
一、观察幼儿的症状当发现幼儿呼吸困难、咳嗽、咳嗽声音异常或突然停止呼吸时,应立即怀疑幼儿可能有气道异物。
观察幼儿的面色是否苍白或发绀,是否出现焦虑或烦躁的表情,以及是否能够发出声音等,这些都是判断幼儿是否有气道异物的重要指标。
二、进行紧急评估如果幼儿出现上述症状,首先要迅速评估幼儿的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
如果幼儿没有意识且没有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通知急救人员前来。
如果幼儿还有意识,但呼吸困难,应立即采取下一步的急救措施。
三、采取背打和腹部按压对于一岁以上的幼儿,家长或保育员可以采取背打和腹部按压的方法,帮助幼儿排出气道异物。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 站在幼儿的身后,用手轻轻拍打幼儿的背部,以促使气道异物松动。
2. 如果背打无效,可以将幼儿仰面平躺在大腿上,用手掌根部给予腹部按压。
按压的力度要适中,以避免对幼儿造成伤害。
3. 反复进行背打和腹部按压,直到幼儿排出异物或呼吸道通畅为止。
四、采取头低足高位对于一岁以下的幼儿,如果背打和腹部按压无效,可以采取头低足高位,帮助幼儿排出气道异物。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 将幼儿仰面平躺,用手托住幼儿的颈部,使其头部低于身体。
2. 轻轻拍打幼儿的背部,以促使气道异物松动。
3. 反复进行拍打,直到幼儿排出异物或呼吸道通畅为止。
五、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幼儿仍然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 将幼儿仰面平躺,将头部稍微后仰。
2. 用力捏住幼儿的鼻孔,用自己的嘴对准幼儿的嘴巴,进行人工呼吸。
3. 每次吹气时间约为1秒钟,吹气量应适当,以避免对幼儿造成伤害。
4. 每吹一次气后,观察幼儿的胸廓是否抬起,确认气道是否通畅。
幼儿气管异物处理方法

幼儿气管异物处理方法幼儿气管异物是指误吸入呼吸道内的异物,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因此,家长和保育人员需要了解幼儿气管异物的处理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措施。
首先,当发现幼儿误吸入异物后,家长或保育人员应立即冷静下来,切勿慌乱。
然后,迅速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呼吸情况,如果发现幼儿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或无法言语等症状,应立即怀疑是气管异物,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接下来,家长或保育人员应立即采取背部拍击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幼儿放在大腿上,用手掌轻轻拍击幼儿背部,以帮助幼儿咳出异物。
同时,家长或保育人员应密切观察幼儿的呼吸情况,如果幼儿仍然出现呼吸困难或咳嗽无法缓解,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继续背部拍击,直到异物咳出为止。
此外,如果幼儿出现严重的窒息症状,如无法言语、无法呼吸或出现发绀等情况,家长或保育人员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是紧急情况下的救命措施,家长或保育人员应在学习过相关急救知识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
最后,幼儿在处理完气管异物后,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确保呼吸道没有受到严重的损伤。
同时,家长或保育人员也应及时向医生描述幼儿误吸入异物的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幼儿气管异物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家长和保育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
在发生幼儿误吸入异物的情况下,家长或保育人员应冷静应对,迅速采取背部拍击等措施,直到异物咳出或急救人员到达。
同时,也要及时就医检查,确保幼儿的呼吸道没有受到严重的损伤。
希望家长和保育人员能够重视幼儿气管异物的处理方法,做好相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异物吸入急救措施
异物吸入,即气道异物,是常见的凶险性意外事故,常能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据统计,7岁以内儿童多见,尤其以刚学会走路到两岁间的婴儿发病多,死亡率高。
当小儿口中含物说话、哭笑和剧烈活动时,容易将口含物吸入气管内引起气管阻塞,导致窒息。
加之小儿好奇心强,只要能拿到的任何东西都会往嘴里送。
在这种意外发生时,及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患者能够得救也许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
认识食管和气管的位置了解气管误食的原因
气管前面有一个盖叫会厌,当吞咽时会厌会把气道封闭住,食物从食管里进入到胃,但婴幼儿的会厌功能发育不良,当他在吃东西时,厌的盖没有关紧,或者呼吸时东西一下子由这个气管的口落到他的主支气管里,堵住了气管,人就不能呼吸了,生命就会面临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对他进行紧接的抢救。
婴儿异物吸入的常见症状
当我们发现一个婴幼儿出现下面的这些情况,比如:无声哭泣,口周、颜面青紫,四肢抽动,但发不出声音来,当你发现这种情况的话就要想到他会不会出现了气道异物窒息,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我们的食物、药品,包括一些小的玩具,都要注意,不要让婴幼儿随便玩耍,特别是吃饭的时候,不要发生呛咳,不要发生气道异物的窒息。
用“三明治”手法将婴儿抱起
首先我们把这个孩子抱起来,抱的时候要注意,因为婴幼儿的头比较大,脖子比较短,如果我们把他拎起来的话,就会造成颈椎的损伤。
我们要用三明治的手法把他拿起来,像我这样,一只手抓住颧骨,另外一只手从后面进入,然后用两个手,两个胳膊的手和手臂夹住婴儿,把他举起来,然后头冲下让他的嘴也冲下。
冲击式的胸部按压+背部的拍击
用一只手的掌根,拍击婴幼儿的两个肩甲中间的位置,拍击五下后把他翻过来,头依然保持冲下,在两个乳头连线中点的下方,用两个手指头进行五次冲击式的按压,再反转过来,再进行五次冲击……这样周而复始,直到这个异物冲出来为止。
假如说异物可能会出来了,一定在看到异物在嘴里的情况下将其取出,禁止用手在嘴里面去盲目的清扫,这样有可能造成新的伤害。
预防异物吸入的7个注意事项
异物吸入的发生,以儿童居多,当小孩在大哭、大笑或躺着吃东西时,很容易使异物进入气管。
有的小孩喜欢在口内含物玩,稍不留意,就会使异物吞入气管。
宝宝气管异物应以预防为主,以下7个注意事项家长要记牢。
1.不要给幼儿吃炒豆子、花生、瓜子等不易咬嚼的食物;
2.进食时,不可惊吓、逗乐或责骂,以免大哭大笑;
3.改正口中含物的不良习惯;
4.不要强迫喂药,不要在幼儿哭闹时硬向口中塞;
5.婴幼儿的活动范围内不要存放小物品、小纽扣、图钉等;
6.婴幼儿可能吸入或吞下的物品,均不应作为玩具;
7.改掉边走边进食的不良习惯。
儿童烧烫伤急救
烧烫伤,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意外伤害,分为热液烫伤、化学性灼伤、接触性烫伤、火焰烧伤和电灼伤等几种类型。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火灾受伤人数约在500-1000万之间,其中儿童烧烫伤患者大约占30%左右。
由于儿童自身生理学特点以及多方面制约因素限制,儿童烧烫伤后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成人患者。
烧烫伤早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持续冷水冲洗创面15-30分钟,降低局部组织温度。
创面不要外用有颜色的物质如酱油、酱、泥灰等,以防治创面感染,加重损伤程度。
区分烧/烫伤的程度,因情况而定急救措施
烫伤或烧伤简单的说把它分为三个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
1、手臂发红的位置是轻度,可以不去医院,自行简单处理,一周左右愈合。
2、上面有水泡,有一些皮肤的破溃,这是二度,我们也叫中度的烫伤。
3、发黑,皮肤局部碳化,是重度的烫伤,凡是二度烫伤和三度,重度的烫伤,我们都要到医院,由专业的烧伤科医生来处理。
当发生烧烫伤以后首先是“降温”
首先当发生烧烫伤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应该是"降温",因为80%的烧伤的伤害都是来自于烫伤之后的余热的蔓延,所以我们早期首先是降温,用冷水给烧伤的伤口降温的时候,水流要从伤口的中心向四周蔓延,开始缓慢的冲洗,这样的话可以防止感染,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水龙头,把手放在水龙头下面,把水龙头打开,用缓慢的水流,慢慢的冲这个受伤的伤口。
水流要从伤口的中心向四周蔓延
当用冷水给烧伤的伤口降温时,水流要从伤口的中心向四周蔓延,这样可以防止感染。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持续在冷水下缓慢冲洗二十分钟左右,直到疼痛完全消失,如果没有水龙头的话,我们也可以把烫伤的手臂放在一个水盆里面,但是要注意这个水一定要保持
清洁,因为放在水盆里泡,这样会使周边的细菌蔓延上来,附着在伤口上。
保鲜袋保护伤口后送医院就医
用冷水把伤口冲洗了二十分钟左右以后,这个时候我们要切记,一定要保持伤口清洁,不要自行涂抹任何药物,那样会造成烫伤伤口的感染,影响它的愈合。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保鲜膜,或者这样的保险袋,把受伤的伤口部位套在保险袋里面,不用包扎、也不用捆,轻轻覆盖,然后送到医院,这样处理就可以了。
预防儿童烧烫伤守则
儿童烧烫伤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稍有疏忽,就有被烧烫伤的可能。
你的家中是否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呢?如果等到烧烫伤发生后,再来慌张已嫌太迟,所以爸妈倒不如从婴儿时期就为宝宝准备一个不会发生烧烫伤意外的环境。
其实,只要花点心思,在浴室门口加个简单的钩环以避免宝宝闯入,这些不幸的意外都是可以避免的。
以下将就各种烧烫伤形成的原因,提供必要预防的措施供爸妈参考。
大孩子也应教会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知道其危险性。
煤炉、电炉等周围应装置围栏。
尽量勿让小儿燃放爆竹、焰火等易燃物。
用加压热水瓶较安全,但也应教会大孩子正确的倒水方法,幼小儿童嘱其勿自倒开水。
洗脸、洗澡时应先放冷水再加热水,以免烫伤小儿手、脚。
应用热水袋或取暖瓶时要盖紧盖
子不使漏水,外加布套或裹毛巾置于脚后远处,不可紧贴小儿身体四肢。
家用电器应尽量置于年幼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勿让小孩接触或摆弄;应教会大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切勿用湿手或湿布接触电器,如电灯、收音机、电视机等,以免触电、烧伤。
打雷时人应远离电器2米以外。
工地石灰池也应加围栏,教育小儿不要玩石灰。
爸爸妈妈们,要想宝宝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家居保护必不可少哦。
防止儿童意外烫伤、烧伤,预防四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