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

合集下载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美术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美术

古典主义美术古典一词源出于拉丁文(ClassicuS),有“典范”的意思。

美术上的古典主义主要产生在意大利学院,17世纪时确在法国得到了极大发展。

在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艺术特别发达,用现了一大批代表人物。

美术上的代表有普桑、洛兰、乌埃、勒布伦等人。

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理性至上,克服个人情感;强调描写“美”的绝对概念;虽主张“模仿自然”,但这种“模仿”不是指物质世界,而是指自然中存在的人性和理性。

17世纪法国美术的主流是古典主义美术。

古典主义十分推崇古代希腊罗马,在形式上要求概括、简练、明确等等。

其艺术特征是:一、强调遵循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传统;二、题材大多是神话、圣经、历史故事,特别是王朝的一些史迹,现实生活的题材往往被排除在外;三、作品的规模较大,强调庄严、宏大的气魄。

宫廷内的古典主义美术家还十分注重作品的豪华性;四、在技巧上注重精确的素描,多运用简练、明确、清晰的艺术语言。

新古典主义美术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的美术流派。

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新古典主义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

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

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

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

古罗马文化艺术的意义与特点

古罗马文化艺术的意义与特点

古罗马文化艺术的意义与特点古罗马文化艺术是源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其艺术形式独特、多样并且体现了古代罗马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与信仰。

本文将探讨古罗马文化艺术的意义与特点。

一、意义1、传承与创新古罗马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传承和创新特点。

他们传承了古希腊的文化艺术,吸收了埃及和亚洲各国的文化创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欧洲文化艺术形式。

此外,它们在继承和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2、文化鼎盛时期的表现古罗马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在罗马帝国的文化鼎盛时期得到充分体现。

在这个时期,古罗马文化艺术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向帝国浪漫主义、风格化转变的过程,达到了极为繁荣的艺术发展时期。

3、展现文化与时代特点古罗马文化艺术体现了古罗马文明和时代的特点。

它们不仅仅是文化艺术作品,更是文明进程中的见证和展示。

他们向我们展示了古罗马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信仰,反映了古罗马社会的生产方式、政治秩序、道德伦理和人类宗教信仰。

二、特点1、建筑艺术古罗马文化艺术有非常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大帝国的荣耀和尊严为核心理念,具有浓厚的信仰色彩。

具有军事、宗教和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建筑物,均体现了时间感与美学体验。

古罗马早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古典主义美学特征,中晚期的建筑则具有更多的装饰元素,展示出了生产方式、政治秩序、社会制度等更为完善的内部结构。

2、雕塑艺术古罗马文化艺术的雕塑作品风格表现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表现了经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点。

古罗马雕塑艺术一般表现为写实的风格和戏剧般的表现,有时通过其装饰特征来强调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3、绘画艺术古罗马文化艺术绘画作品更注重塑造人物角色和比例,也有非常细致的器物细节和自然元素描写。

绘画表现主要分为民俗与神话两种,营造如梦世界的同时,也展示了古罗马人的性格和生活。

4、巨大影响力最后,古罗马文化艺术成就,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欧美建筑发展历程

欧美建筑发展历程

欧美建筑发展历程1. 古希腊与罗马时期:欧美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希腊建筑以帕台农神庙为代表,注重对称美、比例美和几何美。

罗马建筑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造了许多大规模的建筑物,如斗兽场和罗马浴场。

2. 中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建筑主要由宗教建筑占据,如教堂和修道院。

哥特式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其特点是高大、尖顶的拱形天花板和大型彩绘玻璃窗。

3.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建筑风格受到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影响,追求对称和比例。

建筑师如布鲁内莱斯基和米开朗基罗改革了建筑风格,引入了新的元素,如柱子、穹顶和扶壁。

4. 巴洛克时期:巴洛克建筑追求奢华和夸张,以华丽的装饰和复杂的结构为特点。

代表建筑物包括凡尔赛宫和彼得罗保罗大教堂。

5. 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建筑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主流风格,以古希腊和罗马建筑为灵感,回归简洁、对称和比例美。

巴黎的凯旋门和美国的白宫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6. 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性和简洁性,摒弃了繁复的装饰。

著名的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7. 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自由和创新,拒绝受限于传统规范。

代表作包括中国的鸟巢和巴西的布拉斯米博物馆。

8. 当代建筑:当代建筑趋向多样化,兼容不同的风格和技术。

建筑师多尼斯·哈德伍德和扎哈·哈迪德是当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个性鲜明、独具特色。

总体而言,欧美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古典建筑,到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再到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多个阶段,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和美学追求。

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史全

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史全
1770年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 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开始,他发表 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批判”论著———《纯粹 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从此,在让自己享誉世界的同时,康德 也让世人永远记住了哥尼斯堡。
人们对康德的个人生活印象,似乎总围 绕着两件事:一件是康德出门散步极为 守时,风雨不误,以至于邻居以此来校 准钟表;另一件便是康德一生独身,从 不出远门,生活单调。仿佛康德一辈子 除了哲学,便无别的了。
据称,哥尼斯堡的年轻女士们目光一直追逐 着穿着雅致的康德硕士。他虽然个子不高,但 眼睛炯炯有神,谈话风趣幽默。可他对女性总 是保持着一定距离。事实上是康德心里已经有 意中人了,那就是凯塞林克伯爵夫人。这位中 年丧偶的伯爵夫人端庄美丽,气质优雅。康德 每天都到伯爵夫人家为她儿子上课,为的是看 一眼“心上人”。在伯爵夫人的私人沙龙,人 们也看到在她座位旁一直为康德保留着一个空 位子。但由于世俗的禁锢,一个伯爵夫人是不 能嫁给平民的。1763年,凯塞林克伯爵夫人只 好嫁给了一个贵族,康德不无悲伤地辞去了家
第三节 席勒的美学思想
一、生平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的美 学思想 三、《论美》和《美育书简》中的美学 思想 (一)艺术美问题 (二)游戏说。 (三)审美教育
第四节 费希特、谢林以及早期浪漫
派的美学思想
一、费希特的美学思想 (一)美是主观心灵的产物 (二)艺术的本质是自我表现。 (三)艺术能够把感性与理性结合。 (四)自然造就天才,天才造就艺术家
加洛林王朝的君主 (中央)
第二节 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一、审美愉悦及其反思 二、上帝是文艺和美的源泉 三、艺术创造论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

从古希腊罗马艺术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从古希腊罗马艺术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中西思想史课程作业学生姓名张茜学号 141112056 提交时间 2015/3/4从古希腊罗马艺术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摘要:中西方美学分别产生于春秋战国与古罗马时期。

孔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代表的审美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自我审美价值的提升,而古希腊罗马美学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艺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

虽然中西方美学的形成与展开方式略有差异,但其基本目的和规律却颇为相似,都体现了和谐之美。

本文希望通过深入研究罗马艺术的内涵,联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浅析两者的共同之处。

关键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希腊罗马艺术,和谐1.对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解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泰伯》篇,即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诗篇可以使我们的意志振奋,礼仪可以使我们坚定德操,音乐可以使我们陶冶性情。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的过程。

如果把《诗》、礼、乐看作一种前后相连的动态形式,那么他们可以表示一次礼仪下的诗乐演奏过程,也可以理解成为一个教学进程,同时也包含日常生活以及教学中提高人生修养内涵的方法。

“兴于诗”明显与现实礼乐实践相关。

乐师演唱题材多以《诗经》为主,“兴于诗”既是礼仪的体现,又是艺术的表达。

诗可以感发人的情趣,激起人的好恶,陶冶人的情操,同人性有一种内在的直接性,“兴于诗”正是要解放性灵。

众所周知,兴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但这里的兴指的是对诗歌的欣赏,是指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焕发,在理性思考和逻辑思维之外有感情的生发,兴和诗歌的审美形象密不可分。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兴、观、群、怨”四者中“兴”可以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起一种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变成一个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孔子把“兴”摆在“兴、观、群、怨”的首位,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艺术作品对人精神能的感发激励作用的。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征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征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征近年来,建筑设计在不断演变与创新的过程中,不同的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建筑风格的选择既与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和实际需求相关,也与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以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征为主题,探讨不同建筑风格在不同时代的流行趋势及其特点。

一、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是建筑设计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风格,其特点是注重对称、比例和对空间的精确控制。

此风格流行于古希腊罗马时代,追求完美与永恒,体现了古代帝国的庄严和权威。

典型的代表包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和希腊的帕台农神殿等。

古典主义风格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使建筑师更加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谐,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表达了人类对美学和智慧的追求。

二、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风格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兴盛于16世纪的欧洲各国。

其特点是追求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尺度以及对空间和光线的运用。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了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创新的建筑形式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人类对美感和智慧的追求。

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等。

文艺复兴风格在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发源于罗马教廷。

其特点是奢华、浮夸和动态。

巴洛克建筑追求宏伟与华丽,善于运用弯曲线条、对比效果和装饰细节。

巴洛克风格展示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力量和荣耀,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凡尔赛宫和意大利的圣彼得广场等。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建筑造型与装饰的追求,使建筑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四、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兴起于18世纪末的法国,流行于19世纪的欧洲及美洲。

其特点是回归古典可控性和对称性的设计理念,同时注重建筑形式和装饰的精细和协调。

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凯旋门和美国的美国国会大厦等。

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

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
新古典主义美术是对古典主义的 复兴和发展,强调古朴、简洁和 清晰的线条。作品通常表现出冷
静、客观和理性的特点。
主题比较
学院派
学院派美术的主题通常比较传统和保守,多以历史、神话和宗教 为题材,追求高雅和庄重的艺术效果。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美术的主题通常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神话和英雄为 题材,强调秩序、平衡和对称的美感。
学院派美术通常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注重细节和表现力,追求完美和和谐。
学院派美术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都有所涉及,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 义。
学院派美术的历史与发展
学院派美术起源于16世纪的意 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美术 学院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艺术教
育的主导力量。
在17世纪和18世纪,法国和英 国的美术学院逐渐发展壮大,成
02
古典主义美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典主义美术是欧洲17-18世纪 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以古希腊和 古罗马的艺术传统为基础,强调 秩序、对称、比例和完美的形式 。
特点
古典主义美术追求简洁、清晰和 优雅,注重表现理想化的美和崇 高的精神境界,强调艺术的教化 和道德作用。
古典主义美术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贡献
古典主义美术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它为欧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推动了艺术的进步和创新。
03
新古典主义美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艺术领域的一股 重要思潮,它强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传统,追求形式上 的完美和简洁。
特点
新古典主义美术注重构图和比例的均衡,追求简洁明快的线 条和素雅的色彩,强调对古典艺术和文化的尊重和模仿。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与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谈希腊古典主义时期艺术的审美特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摘要:古希腊美学是西方美学的源头之一,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三
大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早期,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成熟期,即古希腊伯里克利时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定型化时期,即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

它的总体特征主要在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全方位性古希腊罗马美学的体论色彩;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客体主义基调。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
一、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分期我们一般把古希腊罗马统括为西方历史的一个发展时期,这是因为,一方面古罗马与古希腊都是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上,另一方面古罗马社会是在古希腊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过,由于地域和繁荣时期的不同,二者仍然是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两大发展阶段。

从总体上看,古希腊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而古罗马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成熟和衰落时期。

从整个社会发展史来看,古希腊时代从公元前12世纪起至公元前2世纪(前146年罗马人攻占所有希腊城邦)止。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奴隶制形成和巩固时期,其中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中,是雅典民主制时期。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希腊化时期,奴隶制民主制开始衰落。

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奴隶制军事独裁帝国逐渐代替了共和国,奴隶制的中心转移到古罗马。

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帝国达到鼎盛,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从此奴隶制走向离散衰落,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西欧的奴隶制社会宣告结束而进入封建社会。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考察西方美学的起源———古希腊罗马美学,我们可以在上述总体分期基础上作如下的划分。

第一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典主义美学早期,又可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

这是古希腊美学的形成期。

第二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典主义美学成熟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这是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鼎盛期。

第三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5世纪,古典主义美学定型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西塞罗、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丁。

它包括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帝国的漫长时期。

这是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一个发展廓。

这里要说明的是,苏格拉底是由早期古典主义美学转向成熟的古典主义美学的转折式人物。

其具体表现就在于,前苏格拉底的美学是宇宙论的一部分,而到苏格拉底以后,美学就成了人本论的一部分,这是重大的突破。

还要说明的是,希腊化和古罗马帝国时期,时间跨度虽长,但在美学上,这时主要是继承了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因而是古典主义美学的定型化过程。

二、古希腊美学的一般特征
1.古希腊美学的全方位性古希腊罗马时期是人类的童年时代,这时期的人发展得比较正常,人类的社会分工尚刚刚开始,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处在直观把握向理性把握中,因此,这时的美学思想也在最全面的方向上得到了阐述,虽然它还没有独立起来,但在全面揭
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毕达哥拉斯开始到普洛丁为止,各个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观点,从而形成了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审视美学问题的全方位性。

同时,古希腊思想家虽然各自对人类心理结构的某一方面更感兴趣,但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总体。

人们的感性和理性、意识和无意识、情感和想象、意志和认识都有人作了探讨,虽然直观和浅陋,但它毕竟反映了人对自身的全方位认识。

此外,古希腊罗马美学几乎已经提出了以后西方美学家所感兴趣和孜孜不倦探寻的一切重大问题,并作出了各自的初步解释。

正如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一样,在古希腊的美学中也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古希腊美学的本体论色彩当人类的思维达到了一定程度时,人们首先感到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和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它的本质和始基是什么,这便是本体论的探求。

在古希腊时代,哲学研究还主要是本体论研究,而当时包含在哲学之的美学思想也就都带有了这种本体论的色彩。

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家都是在探讨世界本原的前提下来谈到美学问题的,因而有什么样的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也就有相同的美学思想观点。

毕达哥拉斯的世界本原是“数”,因而在他那里美就是一定数的比例所组成的和谐,音乐艺术及其他艺术也都可以追溯到数上去。

柏拉图的世界本原是理式,因而美也就是理式。

同时,当思想家关于本体论的研究由自然的本体(宇宙论)转向社会的本体(人本学)时,他们所研究的美学问题的重心和结论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以苏格拉底为标志的。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本体论主要是宇宙论,而从苏格拉底开始的本体论就是一种人本学了,因此,毕达哥拉斯等人的美学问题主要与宇宙论相关,美是自然界的某种和谐性质,而苏格拉底以后,美学问题就与人本学相关了,美学与人本身密切相连地被探讨着。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美是对人来说的有用、善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把美与善紧紧地联系起来了。

3.古希腊美学的客体主义基调由于古希腊时代的哲学以世界(自然和社会)的本原研究为核心,更由于古代希腊和罗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古代希腊在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氏族社会的亲缘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一切制度和习俗、文化和心理,都被商品经济的发展所破坏了,所以古希腊人的一切价值评判不是以亲缘关系为基准,而是以财产关系为基准,这就形成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客观主义倾向,要求人们尽可能地求得关于外在事物的知识,从而重视科学的发展。

这样,重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就成了古希腊罗马的主导倾向,这反映在美学思想上,也就是重视美学思想的外在根据,客观来源,虽然在发展中有像苏格拉底等思想家返求人本身的倾向出现,但总体上仍然是强调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外在的和客观方面,因而这时期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就重在向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客观精神世界之中去寻找,在探讨艺术问题时就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摹仿,着力于研究艺术摹仿的真实与否的问题,把美和真相联系起来成为了这时期主要倾向。

这便形成了整个西方美学的基调,即把美学问题与知识的问题联系起来,并以这种知识是否符合于外物的情况和状态为评判标准,这便形成了摹仿说以再现为主要内容的西方艺术传统。

这与东方的美学是大相径庭的,以中国为例,我们的美学从一开始就贯穿着主体主义基调。

这从根源上讲当然是由于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更重地保留了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制度、习俗、文化和心理,巩固了以农业为中心的自然经济。

因此,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重视主体及其情感表现的,是更多地与伦理学相结合的,因而中国美学的源头──先秦时代有关美的论述都与人的美,特别是人的精神美相关联的,中国最早的文学艺术也就以抒情类最为发达,把表现主体作为艺术的核心。

从总体上说,古希腊罗马美学乃至20世纪以前的西方美学是一种客体主义的美学,而东方美学则主要是一种主体主义的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