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讲解

合集下载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摘要:1.《学记》原文及翻译概述2.《学记》的作者及创作背景3.《学记》中的教育理念及方法4.《学记》中的教学纲要5.《学记》的现实意义及启示正文:《学记》原文及翻译概述《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教学纲要等内容,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记》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学记》的作者乐正克是孟子的学生,生活在战国晚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在这样的背景下,乐正克撰写《学记》,旨在阐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教育理念和方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学记》中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学记》开篇便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中还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指出了学习对于人格养成的重要性;“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 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强调了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化民易俗,培养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

《学记》中的教学纲要《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纲要,包括了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内容。

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些阶段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体现了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记》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学记》虽然写作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原则,都是现代教育所应继承和发扬的。

礼记之学记

礼记之学记
①虑宪: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认为虑与宪是同义词,都是思虑之义。虑之思义习知,而宪之思义难晓。但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其名与字相应,可证宪亦思也。
②謏(xiǎo小):小。
①《兑(yuè悦)命》:即《说命》,《尚书》篇名。典:经常。
①学学:今《尚书·说命下》作“敩学”。敩,(xiào效)教也。
【原文】
【译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①。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②,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③,无北面④,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以解③。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①,强而弗抑②,开而弗达③。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①,或失则止②。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①,多其讯言②,及于数进③,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④。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⑤,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⑥,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①,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②,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君子知道学生求学的深浅次第,又知道学生资质的高低,然后才能多方设法晓喻。能多方设法晓喻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能做官然后才能做国君。由此看来,所谓老师,就是跟着他学做国君的人。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古书上说:“虞、夏、商、周四代无不慎重择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学记》

《学记》

礼记·学记《礼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由西汉戴圣编纂。

汉代的郑玄对《礼记·学记》的解释是:“《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中文名礼记.学记小戴礼记注解者汉代的郑玄作者戴圣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斆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第一章:化民成俗【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之美;(同样,)即使有了崇高的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作用。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赏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的意思: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

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办。

”其此之谓乎?注释:1.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达到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6.《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

句解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肴:荤菜。

弗,不。

旨:美味。

道,道理、学说。

【简析】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

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困:困惑,疑难。

【简析】经过学习方能发现自己只是的欠缺,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也有疑难不解的地方。

知道知识欠缺,回过头来更加努力学习;有了疑虑,才能够深入钻研,自我提高。

所以说,教与学是同步增长的。

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18.4 “礼记学记”易解

18.4 “礼记学记”易解

《礼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由西汉戴圣编撰。

郑玄:“《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题解:儒家政治,首重教育。

教育宗旨,在于变化气质,提高人性,达于至善。

而探讨自然,创造工具,改进民生之事次之。

盖人性之提高,达于至善,则和平亲爱互助,自可顺应自然而改进生活矣。

故教育应以德育为本位。

德备而思想正;思想正,而后智慧生。

身强体健,合群团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行动有则,婚丧有礼。

人生美满,社会安宁,文化发达,皆系于德育为源也。

学者,觉也,觉天理,人理,物理也。

教者,觉人也,以善道觉蒙昧,化顽梗也。

觉己为通,觉人为化。

通者为智,化者为仁。

仁智兼备谓之圣。

圣而施泽于民谓之王。

此篇为古代教与学之事,即中国之教育学。

其原理至今犹有价值,再与《大学》一篇相参证,可树教育之准绳。

开万世太平,其在斯乎?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遵从广求善良的法则,足以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引领大众,共同成就一番事业。

亲自就教于德行贤良的人,心中亲近才艺广远的人,虽能够引领大众,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善的风俗,一定要依靠中华先祖圣哲教学啊!【教育的宗旨】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是万物之灵,如果不学习中华先祖圣哲教学,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立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推行中华先祖圣哲教学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推行中华先祖的圣哲教学,要自始至终念着学习圣哲经典。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教育的重要性】3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其中就包括了教育思想。

在礼记学记中,儒家思想家们对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本文将从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入手,探讨儒家如何看待教育,以及他们所提倡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一、教育的目的在礼记学记中,儒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和才能,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人。

这种教育目的是为了使人具备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之人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人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有能力去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儒家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有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人,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

因此,儒家提倡的教育目的是以个人成长为基础,以社会繁荣为目标的。

二、教育的内容儒家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其中,德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德是人格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儒家认为,德性的培养应从小就开始,家庭和学校都应承担起这一责任。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注重品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道德规范。

智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智慧是人类的本质,也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之一。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智力的开发,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思维能力。

同时,儒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体的培养是指身体素质的培养。

儒家认为,身体是智慧和德性的载体,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同时也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美的培养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

儒家认为,美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美育,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同时也有能力去创造美。

三、教育的方法在礼记学记中,儒家提倡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示范教育”。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附详细解析第1节[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注释]1.[发虑宪]:发,发出,发布。

虑,谋虑,计划。

宪,法度,教令。

郑玄注:“宪,法也。

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

”发虑宪,即发布政策法令、考虑政事时,依照先王的法度。

2.[謏闻]:謏,音xiǎo,《说文解字》云:“小”。

闻,声誉。

3.[动众]:耸动群众听闻。

4.[就贤体远]请教贤人,关怀远人。

5.[君子]:此处指统治者。

6.[化民成俗]:化:感化,教化。

7.[学]:这里既指学校,又指教学。

[译文]国君在发布政策法令时,能征求品德善良人的意见,这足以博得一些小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

如能多接触贤者,并亲近远方的人,就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了,但这还不足以感化民众。

君主如果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办学校兴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啊![评析]“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一开篇就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化民成俗。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所制约的。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学记》对教育能感化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作了高度的评价。

当然,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教育目的各不相同。

但从办学校、育人才,即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去教育民众,使其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收到“化民成俗”的积极作用来说,其本质是一致的。

第2节[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释]1.[《兑命》]:兑,应为“说”,音yuè,应为《说命》,伪《古文尚书》之篇名。

2.[念终始典于学]:终始,始终。

典,经常。

对教育事业要始终念念不忘。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昨天《禮記•學記》,探討了四大基本教育要素的,前面兩個要素大家還記得嗎?第一個是教育的目標。

教育的目標用四個字來概括是:化民成俗;我們也學習了教育的內容。

今天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部份,將是這一篇《禮記•學記》當中,最為重要、也是它的菁華所在。

我不知道大家聽了這一句話,有什麼感觸。

我小時候上課,假如有老師講到,今天所講的,是最重要的,考試要考的,那趕快豎著耳朵聽,而且把筆記作的詳詳細細。

所以,今天的課,我們要好好的來學習。

我們一起來讀第七段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

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

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

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這一段,還沒有講到教學的方法,但是這一段講的是: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容易犯的一些過失。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教學弊病。

為什麼在講教學方法以前,先講這一段呢?從這裏面,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老祖宗的慈悲。

因為當一位老師正式上崗以前,正式當一位老師以前,他能夠在他的教學中,去避免教學弊病。

他最起碼可以做一個合格的老師,進而再掌握後面所講到的,一些教學方法,他完全可以成為一位優秀的老師。

古人在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處處在替我們後人著想。

我們來看一看這些教學弊病,在我們當下,我們會不會去犯。

這裡所說的今之教者,指的是漢代的老師,但我們不能這樣去看經典。

今之教者我們要想,現在我們從事老師(职业的),我們有沒有犯這樣的過失。

第一個過失叫呻其佔畢,呻,就是用嘴巴念,佔用眼睛看;畢通筆,就是古代的書簡,用現在的話就是課本。

呻其佔畢,就是照本宣科。

老師講課,他是在那裏背誦一些東西,對一些教理他自己也不太清楚、明白,假如我們用這一種方法去教導學生,我們老師就教的很呆,學生學起來也一定會學的很傻。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的出,我們的老祖宗在傳統教育當中,絕對不強調強迫式、輸灌式;而是希望,他們的教學能夠引發人的悟性,能够引發人的思考,這是第一點我們不可以犯的錯誤。

第二點,多其訊,這個地方有兩個句讀的方法。

有些地方是多其訊言,我們這裡是多其訊。

訊就是問,多其訊,就是這個老師上課很喜歡提問,或者滿堂問。

一堂課都問下來,我們國內強調素質教育,強調教學過程當中,要師生互動。

所以很多老師上課,就來提問,覺得提問,師生的互動就很好。

但是習慣問一些什麼問題呢?好不好啊?可不可以啊?對不對啊?其實這些問題問下去,學生根本不用動腦筋去思考。

他只用回答“好”,“不好”,“可以”,這對他的悟性一點好處都沒有。

所以這樣的問,要少問。

孔老夫子教學,他不是這樣的。

他同樣一個問題問出來,他會讓他的學生作回答。

回答的時候是一個個進來,然後一個一個出去。

有一次,孔老夫子問他的學生:智者若何?仁者若何?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是智者?什麼樣的人是仁者?結果三個學生回答都不一樣。

最先進來的是誰呢?最先進來的是子路:因為子路比較性急,所以他第一個進來回答老師的問題。

他說:智者使人知己,有智慧的人他很會生活,他是生活藝術的大師,所以大家都願意來向他學習,所以他的名聲很容易傳出去,大家都知道;仁者使人愛己,心地很厚道,很仁慈的人,大家都願意來幫助他,都願意聚在他的身邊,跟他一起生活,這是子路的回答。

孔老夫子聽了,點了點頭,稱他為士。

用現代的話說:你是一個合格的知識份子,然後子路就出去了。

第二個進來的是誰呢?第二個進來的是子貢。

子貢的回答就跟他有所不同。

他說:智者知人,仁者愛人。

有智慧的人,知道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仁者愛人,一個有仁厚心的人,看到他表現不好的時候,知道那個不是他的本性,而是他的習性,進而去幫助他去掉習性,恢復本性,他說這個是仁者。

孔老夫子聽完以後,也頻頻點頭,稱他為士。

你也是一個合格的知識份子最後進來的是顏淵,顔淵的回答,又跟子貢子路的答案不同。

顏淵說:智者自知,仁者自愛。

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自己的習氣、毛病,進然要改變習氣毛病;仁者自愛,一個仁慈厚道的人,他一定首先從自己的習氣毛病下手,對自己的習氣毛病,趕盡殺絕,所以這個自愛是自尊自重。

孔老夫子聽完他的話,非常高興,給了他三個字的評價:士君子,也就是說,你是一個優秀的知識份子。

孔老夫子教學,他提出來的問題,他的學生,都會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又給與他的學生不同的鼓勵。

所以孔老夫子教學,他懂得因材施教,他的教學活活潑潑,從這裏面我們學習聖賢的教誨,學《弟子規》,我們也一定,要把這樣好的精神和方法,運用到我們的教學當中去。

當我們上課,都是問的太多,或者是一言堂,根本學生連插一句話,回答問題的時間都沒有。

那我們要反省自己,如果我們教的太多,我們講課,就是控制那個發言權,學生會覺得,學的很蒙。

我的總結是,老師講的太多,學生會聽蒙。

這是第二個老師容易犯的過失。

第三個叫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就是老師講課,不管學生心裏的感受,也不管當下的學習狀况,反正我就是要把我的課講完。

有的在學校裡,開學時覺得這個學期還很長,所以上起課來是悠悠放任,一篇課文可能講好幾個星期,到了要期末考試了,自己的教學內容還沒有講完,這個時候就拼命的趕進度,也不管學生的接受狀况怎麽樣。

這種狀况很麻煩,我們教的這麼急,學生也一定會學的很累。

所以我們做老師的,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去備學生。

要看學生的根性,學生當下的接受狀況。

不能說,我反正把我要講的東西講出來就好,這不契機。

所以孔老夫子講: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語上(这里解经会好一些)。

所以我們要看學生的狀況,特別是我們從事推展《弟子規》,教孩子讀誦古聖先賢經典的過程當中,也千萬不可以去趕進度。

我們曾經碰到一些團體,他們教孩子學經典,這個學期要把《弟子規》學完,下個學期要學《常禮舉要》,明年要學《孝經》,後年要學《論語》他像趕進度的在趕。

學《弟子規》能不能趕進度,絕對不可以。

因為一個孩子的根基的奠定,紮孩子的根不是一日之功。

我們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所以心急,不會有什麽樣好的效果,而且當我們很急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並不平靜,我們的心不靜下來。

老師講課也不會有智慧,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這是第三個方面。

第四個方面,使人不由其誠。

就是老師教書沒有誠意,他不是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是把它當作是一份職業。

上班就上班,然後領一個月薪水,下班以後你不要管我。

我們古代的老祖宗,從事老師工作的人,從來沒有把教育當作是職業,都是把教育工作當作是事業,當作是終身奉獻的事業。

假如我們是抱著一顆,我是爲了謀生,我是爲了每個月的薪水去工作,那學生能不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心境?可以。

學生覺得老師有什麽了不起,不就是爲了那一點薪水嗎?所以當我們這樣去教書,學生都不見得能夠瞧得起我們。

有一些老師,自己課堂的內容,他不完全教完,他在外面辦班,然後你必須上我的補習班,你的學習成績才能好。

你只上課堂的,你只能够考六七十分,你上了我的補習課,你可以考八九十分,其實這樣的心態都不好。

所以假如老師教書沒有誠意,我們的學生,他學習起來,他也不會有誠心,他也不會發至誠心,昨天蔡老師講到,至誠乃得有經綸。

當一個孩子對學習沒有至誠心的時候,他的道德學問沒有辦法成就,他的誠心須要我們老師,用愛心、用耐心,用我們那一份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去喚醒他。

假如老師教書,使人不由其誠,總覺得很虛,我們老師講課講的很虛。

當我們的學生,跟我們一起生活,他們一定會很怨恨我們老師。

覺得這個老師,不把我們當一回事,下了課趕快跑了,我們想請教他的問題都問不到。

這是第四個方面。

第五個方面是:教人不盡其材,就是教育一刀切。

根本不考慮每個孩子的根性,有什麼不一樣,沒有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這樣去教書,可能有一個狀況,希望孩子能夠整齊化一。

如果要求整齊化一,可能有一些能力很好的孩子,有一些能力很差的孩子,他們就會對老師很反感,明明我的能力還可以多寫一點,多學一點,但是就是到此為止。

有些孩子能力不夠,你硬要求他這樣的,他也覺得學的很辛苦。

所以老祖宗講,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你教育他一定要根據他的狀況,根據他的能力。

給他合適的目標,這是第五個方面。

第六個方面: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施之也悖就是,這個老師,根本不懂得教育的規律,違背教育的正道,然後對學生的要求也是非常的空泛,非常的空疏,這個佛是虛空的意思,所以最後流于形式流于空泛,學生學的不得要領。

假如我們教學生都是歪的,沒有讓他走正道,學生學起來,他也會你這一套,他也應付你這一套,他也學的很假。

所以這六個方面,都是我們為人老師者,應該相當警惕的。

所以我們學了以後,要反省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有沒有犯,這樣的過失和問題,假如有的話,我們要趕快調整。

因為身為老師者,掌握著孩子的慧命,乃至于掌握著他往後這個家庭,乃至于這個家族的慧命,所以我們教書,不可不謹慎。

從這裡我也能感受到,古人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古人百分之百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所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和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和家長。

這一點現在西方也是認可的。

所以儒家心法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假如我們是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教學,存在著這樣的教學弊病,教學的效果是反效果,所以這裏面把效果講出來,“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

”很不願意學習,很厭學,都不願意跟老師見面。

所以一個老師有沒有把書教好,我們可以看哪一點,就是我們走在大街上,我們的學生看到我們遠遠的向我們打招呼,向我們鞠躬問好,那我們的教書成功了(从某个方面看成功了,但不全面)。

假如我們走在大街上,我們的學生看到我們,趕快繞道而行,都不願意見我們,那我們要好好反省自己,為什麼會這個樣子?然後又講到,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他覺得學習很苦,所以我們跟一些學生講,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怎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他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很辛苦,很難受的事情。

為什麼?因爲他不知道學了這一套東西,到底有什麼用。

到底能不能對他的生活、對他的生命,有所改善;他不知道,所以這是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雖然畢業了,老師教他的知識技能,他馬上就拋到九宵雲外去,甚至于高考一考完,中考一考完,他那個東西就馬上還給老師,他學的目的是爲了考試,只爲了一個分數,所以他忘的會很快,所以古人提醒我們,教之不刑,這個刑,通型,就是典型,就是教育沒有辦法出現好的效果,達成好的典範,其此之由乎,就是由這些方面所造成的。

在座的很多位都是老師,有沒有還在學習師範,還沒有走上工作崗位的,有沒有?有!那麽你們學了這一段,你們很幸運,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我這樣去教學生,我就可以少走彎路。

這是當老師應該避免犯的一些過失,因為教兒教女先教己。

我們要把學生教好,首先自己要把自己教好。

我們再來看下一段,第八段。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