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研究(徐丽敏)思维导图
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问题研究综述

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消除民族地区贫困、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执政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紧紧抓住不放。
为破解西部民族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空间性贫困困境,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领导各族人民顺利完成了以“断穷根”为基本目标、以易地搬迁为重要途径的“乾坤大挪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移民搬迁群众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留得住、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人居环境”,后续扶持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人员,推动融入社会,已成为当前扶贫搬迁工作的一项重头戏。
由此,如何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效融入新环境,如何揭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的基本逻辑,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尤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借鉴社会学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理论方法展开深入研究。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不少搬迁群众已初步融入了新环境,但呈现出“总体性低度融入”的态势,并以融入的工具性、团结的机械性为特征。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就业维度单一引发经济融入受阻、权利意识淡薄造成政治融入低效、文化差异鸿沟造成文化融入屏障、交往空间收缩引发心理融入阻隔。
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会融度低的深层原因主要是政策执行还不够到位、制度结构还不够均衡、社会组织参与还不足、群众自我赋能较为迟缓。
探寻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的有效路径,要超越“融入”的单方视角,科学界定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去思考社会融入对策。
在笔者看来:从融入与接纳的互动角度看,我们应该把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站在各民族群众相互交融的角度看,我们应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先导。
在具体对策方面,应优化地方政策制定机制、健全社会融入制度体系、发挥多元组织促融功能、加强搬迁群众自我赋能。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区域治理LIVELIHOOD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佛山市为例湘潭大学碧泉书院 陈燕霞摘要:进入新时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始终在增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更多地跟随父母迁往城市,而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如教育问题、城市融入问题等,也成为了社会治理过程的重要内容。
佛山市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个群体的城市融入。
面对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责任主体保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权利,加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笔者通过“小候鸟”社区项目,对随迁子女、外来务工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调研访谈,了解佛山市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生活、学习状态及面临的城市融入困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中图分类号:D5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9-0275-0003新时期,改革进程迅速,农民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201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9077万,比上年增加241万,增长0.8%。
外出务工人员17425万,增长0.9%。
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因素影响,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并不尽如人意,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让这个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关乎着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也是未来关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问题。
一、研究的背景及概念界定(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农民工群体。
广东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底佛山市常住人口为815.86万,比2018年增加25.29万,增长3.25%。
农民工是佛山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农民工的迁移不同于以往的个人迁移。
近年来,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从全家移民过来的。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的影响,加上文化习惯的差异,使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如教育融入、文化融入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个人发展和身心都造成许多影响。
《2024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范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篇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一、引言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子女常常被迫留在农村或者随着父母迁至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教育不仅是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采用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进行探讨。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了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城乡差异等多个方面。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一步。
同时,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发展主义视角下的教育融入框架发展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上,发展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研究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的配置:从发展主义的视角来看,教育资源应该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孩子。
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来说,他们应该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2. 教育政策的制定:政策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制定出有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政策,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3. 教育环境的改善: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政府、学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4.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现状与挑战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级)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知识思维导图

含义: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目标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的含义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目标与功能类型: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功能对服务对象: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对社会: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①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②专业方法的发展: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以问题为本、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已经成为新的趋势③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的发展④工作对象的拓展:随着社会问题的变化和人们对人类生存问题认识的变化及社会的不断社会工作的目标进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展要素、主要领域⑤多种服务模式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专业方法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使能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间接服务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社会工作的领域: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①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②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③社区—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①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在专业或职业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对人、对事和对专业等的总体判断与核心理念②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伦理要素并非同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完全对立或冲突,找到二者之间相互融通的地方,理解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推动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条件文化传统与社会③新时期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和社会政策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奠定了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福利对社会工作价值观价值观的影响④在理想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大同”和现代政府所强调的“共同富裕”“和谐与发展”等理念,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所主张的推进总体福利进步和实现个人潜能的提升并不矛盾。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一、内容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本研究通过对这些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首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背景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学籍管理、资助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随后本研究从政策实施的角度出发,对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包括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政策执行的效果等方面。
在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对现行政策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这些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执行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推动跨部门协作,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等。
本研究通过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完善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期更好地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随迁子女。
这些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为了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益,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成为了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评估研究有助于揭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发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误区,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改进的方向。
行动情境: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分析

行动情境: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民工是指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人员,他们通常是农村家庭的成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民工迁徙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家庭化迁移现象也逐渐凸显。
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是指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其家庭成员也跟随迁移至城市的现象。
这种迁移模式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研究。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亲情、责任和支持。
当农民工将家庭带入城市后,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育、医疗、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困境。
如何理解和应对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现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IAD框架对乡城情境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希望能够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为推动农民工群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对乡城情境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现象的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乡城居民的融合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探索解决路径,助力实现乡城居民的良性互动与共赢发展。
2. 正文2.1 IAD框架简介IAD框架是一种关于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即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该框架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和艾丽诺·奥斯特龙(Elinor Ostrom)等学者共同提出的。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共3篇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共3篇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1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群体日渐壮大。
而这其中最为脆弱的群体,莫过于他们的随迁子女。
这些孩子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由于父母因务工到城市而背井离乡,他们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可以为这些随迁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首先,社会工作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
这些孩子在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而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和支持。
如果没有家庭的温暖和陪伴,这些孩子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孤独。
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个别谈话、团体活动等形式,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情感环境,提高他们的情绪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工作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教育和职业指导。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更加不均,造成许多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些孩子往往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同时在学校中也面临着与城市孩子的文化差异和适应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义务辅导、学习指导、职业规划等方式,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最后,社会工作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保护。
由于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低薪、劳动强度大、工作不稳定等,许多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而随迁子女往往承受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需要关注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问题,促进对这些孩子的法律援助和保护,提高他们的保障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监管和社会治理的手段,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简单来说,社会工作意味着关爱、关注和支持,将为随迁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保证。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这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积极探索相关的时间管理和资源整合方式,以更好地满足随迁子女的需求和期许综上所述,随迁子女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是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2024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范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篇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
这一群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环境不适应、文化差异等。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顺利融入城市教育体系,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以发展主义为研究框架,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融入问题。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教育公平、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
首先,农民工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女理应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
其次,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公平与正义,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
最后,从国家发展角度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主义视角下的教育融入框架发展主义视角强调教育的全面性、持续性和动态性。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上,发展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框架。
1. 全面性: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入手,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全面发展。
包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优化教育方式,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持续性:关注教育的长期效果和影响。
应建立长效机制,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持续的教育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师资支持、心理支持等。
3. 动态性: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和方式。
应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变化、成长需求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式,以适应其发展需求。
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教育融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和学校存在资源短缺现象。
其次,教育环境不适应,部分学生面临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
此外,家庭教育和心理关爱等方面的缺失也是影响其教育融入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