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工程材料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1、解释下列名词: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答:奥氏体化: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为奥氏体化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

随过冷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残余奥氏体:即使冷却到Mf 点,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 或γ’ 表示。

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

2、过冷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珠光体类、贝氏体类、马氏体类组织有哪几种?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答:过冷奥氏体在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

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⑴珠光体: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

⑵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⑶屈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

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

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

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 上)和下贝氏体(B下)。

⑴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350℃。

材料工程基础周勇敏第三章习题答案

材料工程基础周勇敏第三章习题答案
【3-3】测定空气与圆管间的对流换热系数时,测得管壁温度为69℃,空气温度为 20℃,管子外径为14mm,加热段长度为800mm,输入加热段的电功率为85W。假设 全部热量通过对流换热传给空气,求此时对流换热系数。
Q At
= Q =
85
=49.3W/(m2C)
A(tw -t f ) 3.14.014 0.8 (69-20)
【3-35】
【3-1】一根直径 d =50 mm , l =8 m 的钢管,被置于横断面为 0.2×0.2 m 的砖槽道内。若
钢 管 温 度 和 辐 射 率 分 别 为 t1 250 ℃ 、 1 0.79 , 砖 槽 壁 面 温 度 和 辐 射 率 分 别 为 t2 27 ℃、 2 0.93,试计算该钢管的辐射热损失。
=
1
1 0.002
1
60
800 320 50
=2822.7W /m2
q3-q0 100%= 2822.7-2810.3 100%=0.37%
q0
2810.3
【3【-431-1】】在换热器中,一种流体从 250℃被冷却到 150℃,另一种流体从 80℃被加热到
120℃。如果换热器被设计成顺流式、逆流式。试分别求出其对数平均温度差。
q

av
tw1


tw2

=0.103
300-100 0.1
=206(W
/m2
)
【3-【183】-1】 对置于气流中的一表面进行 对流换热试验,测得局部换热系数满足如下准则方程
Nux=0.04Rex0.9 Pr1/3。其中 x 为特性长度,是计算点离开平板前缘的距离。试计算当气流温 度 t∞=27℃、流速 u∞=50 m /s 时离开平板前缘 x=1.2 m 处的对流换热系数。设平壁温度 tw=73℃。

《机械工程材料》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三章-第六章)

《机械工程材料》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三章-第六章)

第三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三、填空题 1、 滑移、孪生;滑移 2、 原子密度最大 3、 {110}、6、<111>、2、12; {111}、4、<110>、3、12;面心立方、滑移方向对塑性变形的作用比滑移面更大些 4、 λφστcos cos s k =、小、软5、 晶界、相邻晶粒、高6、 增大、增加、下降、中间退火7、 变形织构8、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9、 回复、250~300 10、去应力退火11、中间、消除加工硬化12、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在再结晶温度以上 13、偏析、杂质、夹杂物、热加工纤维组织(流线) 14、大四、选择题1、C2、B3、A4、B5、B6、C7、B8、C9、B 10、A11、C 12、A 13、B 14、A C五、判断题1、√2、×3、×4、×5、√6、×7、×8、×9、× 10、√11、√ 12、× 13、× 14、√ 15、√ 16、×第四章 合金的相结构与二元合金相图三、填空题1、 固溶体、金属化合物2、 溶剂、溶质、溶剂3、 溶质、溶剂、间隙固溶体、置换固溶体4、 提高、增强、降低5、 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间隙化合物6、 平衡、状态、平衡7、 合金、相界(液相和固相)8、 差、树枝、差、多、少9、 晶体结构10、三、水平11、复相组织、数量、形态、大小12、共晶、包晶、共析13、固溶强化、晶界强化、形变强化14、Ⅲ、Ⅱ、Ⅰ、Ⅲ、Ⅱ、Ⅰ四、选择题1、B2、C3、A4、A B5、A6、C7、A8、B9、A五、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第五章铁碳合金三、填空题1、δ-Fe、γ-Fe、α-Fe、体心立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2、F、Fe3C、23、五、L、δ、A、F、Fe3C4、三,HJB、ECF、PSK、包晶转变、共晶转变、共析转变5、<0.0218%、F+ Fe3CⅢ6、4.3%、40.4%、47.8%、11.8%7、0.471%8、A、热塑、塑性9、共晶、莱氏体、铸造10、88.78%、11.22%11、1.3%12、PSK、GS、ES13、碳、α-Fe、体心14、Fe3CⅡ、珠光体(P)15、铁素体、珠光体16、Mn、Si、S、P、O、H、N;P,S;P,S17、杂质P、S含量18、<0.25%、0.25~0.6%、>0.6%四、选择题1、A2、C3、B4、C5、A6、C7、C8、B9、B 10、B 11、A 12、C 13、C 14、C五、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第六章钢的热处理三、填空题1、加热、保温、冷却、内部组织结构2、扩散、扩散3、Ac1、Ac3、Accm;Ar1、Ar3、Arcm4、加热条件、原始组织、碳含量、合金元素5、快、高、长6、10、1、10、1~4、5~107、铁素体、渗碳体、片层厚度的不同8、稍低、好1、奥氏体成分、奥氏体化条件10、扩散型、半扩散型、非扩散型11、板条状、较低、高密度位错;针状、较高、孪晶12、铁素体条间、铁素体针内、好13、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温度、时间和转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TTT;冷却速度与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及其转变量之间的关系图14、晶格、成分、过饱和固溶体15、低、多16、晶格畸变程度的大小、含碳量增加17、水、油18、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好19、钢的含碳量;钢的化学成分、奥氏体化条件20、低温、尺寸稳定化(时效)、消除应力及稳定尺寸21、等温22、Ac3、Accm、在空气中23、M+F、偏低24、正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定型处理(又称回火);去应力退火25、Ac1、M+Fe3C粒+少量Aˊ;M+大量Aˊ;粒状Fe3C、Aˊ;奥氏体化温度过高引起奥氏体晶粒长大26、钢的淬透性值、距水冷端10~15mm处硬度为HRC3627、调质/正火、回火索氏体/(索氏体+铁素体);高频感应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28、Fe3C+P、B、B+M+ Aˊ、M+ Aˊ29、M、B+M、F+B+M、F+P30、T8、T1231、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32、0.4~0.5%的中碳钢33、分解、吸附、扩散34、双介质淬火法35、过共析、共析、亚共析36、0.6~0.7、0.1~0.1537、氰化、软氮化四、选择题1、C2、B3、A4、A5、B6、C7、A8、B9、C 10、B 11、B 12、A 13、C 14、B 15、C 16、A 17、B 18、C 19、B 20、A 21、A 22、C 23、B 24、A 25、A 26、D 27、B 28、D 29、A 30、C 31、C 32、A 33、A 34、A 35、C 36、A 37、C五、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第三章答案(供参考)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第三章答案(供参考)

3.8 铁具有BCC晶体结构,原子半径为0.124 nm,原子量为55.85g/mol。

计算其密度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答:BCC结构,其原子半径与晶胞边长之间的关系为:a = 4R/3= 4⨯0.124/1.732 nm = 0.286 nmV = a3 = (0.286 nm)3 = 0.02334 nm3 = 2.334⨯10-23 cm3BCC结构的晶胞含有2个原子,∴其质量为:m = 2⨯55.85g/(6.023⨯1023) = 1.855⨯10-22 g密度为ρ= 1.855⨯10-22 g/(2.334⨯10-23 m3) =7.95g/cm33.9 计算铱原子的半径,已知Ir具有FCC晶体结构,密度为22.4g/cm3,原子量为192.2 g/mol。

答:先求出晶胞边长a,再根据FCC晶体结构中a与原子半径R的关系求R。

FCC晶体结构中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为4,ρ= 4⨯192.2g/(6.023⨯1023⨯a3cm3) = 22.4g/cm3,求得a = 0.3848 nm 由a = 22R求得R = 2a/4 = 1.414⨯0.3848 nm/4 = 0.136 nm 3.10 计算钒原子的半径,已知V 具有BCC晶体结构,密度为5.96g/cm3,原子量为50.9 g/mol。

答:先求出晶胞边长a,再根据BCC晶体结构中a与原子半径R的关系求R。

BCC晶体结构中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为2,ρ= 2⨯50.9g/(6.023⨯1023⨯a3cm3) = 5.96 g/cm3,求得a = 0.305 nm 由a = 4R/3求得R = 3a/4 = 1.732⨯0.305 nm/4 = 0.132 nm3.11 一些假想的金属具有图3.40给出的简单的立方晶体结构。

如果其原子量为70.4 g/mol,原子半径为0.126 nm,计算其密度。

答:根据所给出的晶体结构得知,a = 2R =2⨯0.126 nm = 0.252 nm 一个晶胞含有1个原子,∴密度为:ρ= 1⨯70.4g/(6.023⨯1023⨯0.2523⨯10-21cm3)= 7.304 g/cm33.12 Zr 具有HCP晶体结构,密度为6.51 g/cm3。

材料工程基础第三、四章习题答案

材料工程基础第三、四章习题答案

1、何为冷变形、热变形和温变形?冷变形:温度低于回复温度,变形过程只有加工硬化无回复和再结晶。

热变形: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上,变形产生的加工硬化被再结晶抵消,变形后具有再结晶等轴晶粒组织,而无加工硬化痕迹。

温变形:金属材料在高于回复温度但低于再结晶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塑性变形过程。

2、简述金属的可锻性及其影响因素。

可锻性:指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

它包括在热态或冷态下能够进行锤锻,轧制,拉伸,挤压等加工。

可锻性的好坏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

(1)内在因素(a)化学成分:不同化学成分的金属其可锻性不同;(b)合金组织:金属内部组织结构不同,其可锻性差别很大。

(2)外在因素(a)变形温度:系指金属从开始锻造到锻造终止的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过热、过烧、脱碳和严重氧化等缺陷。

温度过低:变形抗力↑-难锻,开裂(b)变形速度:变形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变形程度(c)应力状态:金属在经受不同方法进行变形时,所产生的应力大小和性质(压应力或拉应力)不同。

3、自由锻和模锻的定义及其特点是什么?自由锻造是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金属在上下砧面间各个方向自由变形,不受任何限制而获得所需形状及尺寸和一定机械性能的锻件的一种加工方法,简称自由锻。

1、自由锻锻件的精度不高,形状简单,其形状和尺寸一般通过操作者使用通用工具来保证,主要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2、对于大型机特大型锻件的制造,自由锻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3、自由锻对锻工的技术水平要求高,劳动条件差,生产效率低。

模锻是指在专用模锻设备上利用模具使毛坯成型而获得锻件的锻造方法。

模锻具有如下特点:(1)生产效率高。

劳动强度低。

(2)锻件成形靠模膛控制,可锻出形状复杂、尺寸准确,更接近于成品的锻件,且锻造流线比较完整,有利于提高零件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3)锻件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加工余量小,节约材料和切削加工工时。

(4)操作简便,质量易于控制,生产过程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工程材料第三章答案

工程材料第三章答案

工程材料习题与辅导(第四版)朱张校姚可夫3.2 习题参考答案1. 解释名词热硬性、石墨化、孕育(变质)处理、球化处理、石墨化退火、固溶处理、时效答: 热硬性: 热硬性是指钢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亦称红硬性)。

热硬性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特殊碳化物的弥散析出有关。

石墨化: 铸铁中碳原子析出并形成石墨的过程称为石墨化。

孕育(变质)处理: 在液体金属中加入孕育剂或变质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的处理工艺。

球化处理: 在铁水中加入球化剂,以获得球状石墨的处理工艺称为球化处理。

石墨化退火: 使白口铸铁中的渗碳体分解成为团絮状石墨的退火过程。

固溶处理: 把合金加热到单相固溶体区,进行保温使第二相充分溶解,然后快冷(通常用水冷却),得到单一的过饱和固溶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固溶处理可以使奥氏体不锈钢获得单相奥氏体组织,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蚀性。

固溶处理也在有色金属合金中得到应用。

有色金属合金(如铝合金)先进行固溶处理获得过饱和固溶体,然后再进行时效处理,析出细小、均匀、弥散分布的第二相,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时效: 固溶处理后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下或低温加热时析出细小、均匀、弥散分布的第二相,合金硬度和强度明显升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或时效硬化。

2. 填空题(1) 20是(优质碳素结构)钢,可制造(冲压件、焊接件、渗碳零件,如齿轮、销) .(2) T12是(优质碳素工具)钢,可制造(锉刀、刮刀等刃具及量规、样套等量具) .(3) 按钢中合金元素含量,可将合金钢分为(低合金钢) 、(中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几类。

(4) Q345(16Mn)是(低合金结构)钢,可制造(桥梁、船舶、车辆、锅炉等工程结构) .(5) 20CrMnTi是(合金渗碳)钢,Cr、Mn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淬透性、提高经热处理后心部的强度和韧性) , Ti的主要作用是(阻止渗碳时奥氏体晶粒长大、增加渗碳层硬度、提高耐磨性) ,热处理工艺是(渗碳后直接淬火、再低温回火) .(6) 40Cr是(合金调质)钢,可制造(重要调质件如轴类件、连杆螺栓、进汽阀和重要齿轮等) .(7) 60Si2Mn是(合金弹簧)钢,可制造(汽车板簧) .(8) GCr15是(滚珠轴承)钢,1Cr17是(铁素体型不锈)钢,可制造(硝酸工厂设备以及食品工厂设备) .(9) 9SiCr是(低合金刃具)钢,可制造(板牙、丝锥、钻头、铰刀、齿轮铰刀、冷冲模、冷轧辊等) .(10) CrWMn是(冷作模具)钢,可制造(冷冲模、塑料模) .(11) Cr12MoV是(冷模具)钢,可制造(冷冲模、压印模、冷镦模等) .(12) 5CrMnMo是(热模具)钢,可制造(中型锻模) .(13) W18Cr4V是(高速)钢,碳质量分数是(0.70%以上) , W的主要作用是(保证高的热硬性) , Cr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淬透性) , V的主要作用是(形成颗粒细小、分布均匀的碳化物,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能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晶粒) 。

工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

⼯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参考答案第1章机械⼯程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思考题与习题P201.3、机械零件在⼯作条件下可能承受哪些负荷?这些负荷对零件产⽣什么作⽤?p4⼯程构件与机械零件(以下简称零件或构件)在⼯作条件下可能受到⼒学负荷、热负荷或环境介质的作⽤。

有时只受到⼀种负荷作⽤,更多的时候将受到两种或三种负荷的同时作⽤。

在⼒学负荷作⽤条件下,零件将产⽣变形,甚⾄出现断裂;在热负荷作⽤下,将产⽣尺⼨和体积的改变,并产⽣热应⼒,同时随温度的升⾼,零件的承载能⼒下降;环境介质的作⽤主要表现为环境对零件表⾯造成的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及摩擦磨损等作⽤。

1.4 整机性能、机械零件的性能和制造该零件所⽤材料的⼒学性能间是什么关系?p7机器的整机性能除与机器构造、加⼯与制造等因素有关外,主要取决于零部件的结构与性能,尤其是关键件的性能。

在合理⽽优质的设计与制造的基础上,机器的性能主要由其零部件的强度及其它相关性能来决定。

机械零件的强度是由结构因素、加⼯⼯艺因素、材料因素和使⽤因素等确定的。

在结构因素和加⼯⼯艺因素正确合理的条件下,⼤多数零件的体积、重量、性能和寿命主要由材料因素,即主要由材料的强度及其它⼒学性能所决定。

在设计机械产品时,主要是根据零件失效的⽅式正确选择的材料的强度等⼒学性能判据指标来进⾏定量计算,以确定产品的结构和零件的尺⼨。

1.5常⽤机械⼯程材料按化学组成分为⼏个⼤类?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17机械⼯程中使⽤的材料常按化学组成分为四⼤类:⾦属材料、⾼分⼦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

提⽰:强度、塑性、化学稳定性、⾼温性能、电学、热学⽅⾯考虑回答。

1.7、常⽤哪⼏种硬度试验?如何选⽤P18?硬度试验的优点何在P11?硬度试验有以下优点:●试验设备简单,操作迅速⽅便;●试验时⼀般不破坏成品零件,因⽽⽆需加⼯专门的试样,试验对象可以是各类⼯程材料和各种尺⼨的零件;●硬度作为⼀种综合的性能参量,与其它⼒学性能如强度、塑性、耐磨性之间的关系密切,由此可按硬度估算强度⽽免做复杂的拉伸实验(强韧性要求⾼时则例外);●材料的硬度还与⼯艺性能之间有联系,如塑性加⼯性能、切削加⼯性能和焊接性能等,因⽽可作为评定材料⼯艺性能的参考;●硬度能较敏感地反映材料的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变化,故可⽤来检验原材料和控制冷、热加⼯质量。

工程材料课后习题及答案..

工程材料课后习题及答案..

工程材料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1.解释下列名词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亚晶粒,亚晶界,刃型位错,单晶体,多晶体,过冷度,自发形核,非自发形核,变质处理,变质剂。

答:点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尺寸都很小,主要指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

线缺陷: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在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

如位错。

面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另一方向上的尺寸很小。

如晶界和亚晶界。

亚晶粒:在多晶体的每一个晶粒内,晶格位向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许多尺寸很小、位向差很小的小晶块,它们相互镶嵌而成晶粒,称亚晶粒。

亚晶界:两相邻亚晶粒间的边界称为亚晶界。

刃型位错:位错可认为是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的局部滑移而造成。

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交界线即为位错线。

如果相对滑移的结果上半部分多出一半原子面,多余半原子面的边缘好像插入晶体中的一把刀的刃口,故称“刃型位错”。

单晶体:如果一块晶体,其内部的晶格位向完全一致,则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多种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自发形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结晶核心。

非自发形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晶核。

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

变质剂:在浇注前所加入的难熔杂质称为变质剂。

2.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α-Fe 、γ- Fe 、Al 、Cu 、Ni 、Pb 、Cr 、V 、Mg、Zn 各属何种晶体结构?答:常见金属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α-Fe、Cr、V属于体心立方晶格;γ-Fe 、Al、Cu、Ni、Pb属于面心立方晶格;Mg、Zn属于密排六方晶格;3.配位数和致密度可以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答:用来说明晶体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下列名词: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答:奥氏体化: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为奥氏体化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

随过冷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残余奥氏体:即使冷却到Mf 点,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 或g’ 表示。

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

2、过冷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珠光体类、贝氏体类、马氏体类组织有哪几种 ?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
答:过冷奥氏体在 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

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⑴珠光体: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

⑵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⑶屈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

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

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

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⑴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350℃。

在光镜下呈羽毛状.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体条之间。

⑵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Ms。

在光镜下呈竹叶状。

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º角。

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

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

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

⑴板条马氏体: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

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

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r=1012/cm2,又称位错马氏体。

⑵针状马氏体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

显微组织为针状。

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

高硬度是马氏体性能的主要特点。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

含碳量增加,其硬度增加。

3、作图并说明共析碳钢 C 曲线上各个区、各条线以及临界冷却速度 V k 的物理意义。

答:
转变开始点的连线称转变开始线。

转变终了点的连线称转变终了线。

A1-Ms 间及转变开始线以左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区。

转变终了线以右及Mf 以下为转变产物区。

两转变线之间及Ms-Mf 之间为转变区。

图中的Vk 为CCT 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即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小冷却速度。

4、将φ 5mm 的 T8 钢(共析钢 )加热至 780 ℃并保温足够时间, 问采用什么样的冷却工艺可得到如下的组织: 珠光体、索氏体、下贝氏体、屈氏体 + 马氏体、马氏体 + 少量残余奥氏体;并在 C 曲线上画出工艺曲线示意图。

答:
时间
温度
A 1
M S
M f
A
过冷
P
B
M
A →M
A →B
A →P
转变开始线
转变终了线
奥氏体
5、甲、乙两厂生产同样零件,材料均选用 45 钢,硬度要求 HB220 ~ 250 。

甲厂采用正火,乙厂采用调质,都达到硬度要求。

试分析甲、乙两厂产品的组织和性能的差别。

答:正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 50℃,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30~ 50℃保温后空冷的工艺。

45 钢正火后的组织为F+S。

对于低、中碳钢(≤
0.6C%),正火的目的是:⑴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适合切削加工的硬度通常为
170~250HB)⑵消除内应力,防止加工中变形。

⑶细化晶粒,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故经甲厂正火处理过的45钢零件,晶粒得到细化、内应力被消除,得到的是层片状的索氏体。

调质处理指得是淬火加高温回火,调质处理得到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

经乙厂调质处理过的45钢零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6、试说明表面淬火、渗碳、氮化等热处理工艺及应用的异同。

答:一、表面淬火是指在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情况下,利用快速加热将表层奥氏体化后进行淬火以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1、表面淬火的目的:①使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极限;②心部在保持一
定的强度、硬度的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

即表硬里韧。

适用于承受弯曲、扭转、摩擦和冲击的零件。

表面淬火用材料:通常是 0.4-0.5%C的中碳钢。

含碳量过高,心部韧性下降;含碳量过低,则表面硬度、耐磨性难以提高。

2、预备热处理
⑴工艺:
通常为调质或正火。

前者性能高,用于要求高的重要件,后者用于要求不高的普通件。

⑵目的:
①为表面淬火作组织准备;
②获得最终心部组织。

3、表面淬火后的回火
通常采用低温回火,温度不高于200℃。

回火目的为降低内应力,保留淬火高硬度、耐磨性。

4、处理后的组织
表层组织为M回;心部组织为S回(调质)或F+S(正火)。

二、钢的渗碳:向钢的表面渗入碳原子的过程。

1、渗碳目的
提高工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同时保持心部良好的韧性。

2、渗碳用钢
含0.1-0.25%C的低碳钢。

(碳量高则心部韧性降低)
3、渗碳方法
⑴气体渗碳法
⑵固体渗碳法
4、渗碳温度:为900-950℃。

5、渗碳结果:
渗碳层厚度:(由表面到过渡层一半处的厚度)一般为0.5-2mm。

渗碳层表面含碳量:以0.85-1. 05为最好。

渗碳缓冷后组织:表层为P+网状Fe3CⅡ; 心部为F+P; 中间为过渡区。

6、渗碳后的热处理:
淬火+低温回火, 回火温度为160-180℃。

三、钢的氮化:向钢的表面渗入氮原子的过程。

1、氮化用钢
通常为含Cr、Mo、Al、Ti、V的中碳钢。

例如:38CrMoAl。

2、氮化温度为500-570℃
氮化层厚度不超过0.6-0.7mm。

3、常用氮化方法
气体氮化法或离子氮化法
4、氮化的特点及应用
⑴氮化件表面硬度高(HV1000-2000),耐磨性高。

⑵疲劳强度高。

由于表面存在压应力。

⑶工件变形小。

原因是氮化温度低,氮化后不需进行热处理。

⑷耐蚀性好。

因为表层形成的氮化物化学稳定性高。

氮化的缺点:工艺复杂,成本高,氮化层薄。

用于耐磨性、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及耐热、耐磨及耐蚀件。

如仪表的小轴、轻载齿轮及重要的曲轴等。

(具体异同大家自己总结)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