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原文及翻译

《狼三则》原文及翻译《狼三则》原文及翻译《狼三则》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并杀狼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狼三则》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其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其一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
(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狼三则其文言文翻译

狼三则。
其一,狼欲得鹿,逐之。
鹿走,得其角。
狼不得鹿,反为鹿角所害。
其二,狼欲得羊,逐之。
羊走,得其角。
狼不得羊,反为羊角所害。
其三,狼欲得牛,逐之。
牛走,得其角。
狼不得牛,反为牛角所害。
【译文】狼有三则故事。
第一则,狼想要捕捉鹿,便追赶它。
鹿奔跑时,抓住了鹿的角。
狼未能捕捉到鹿,反而被鹿的角所伤害。
第二则,狼想要捕捉羊,便追赶它。
羊奔跑时,抓住了羊的角。
狼未能捕捉到羊,反而被羊的角所伤害。
第三则,狼想要捕捉牛,便追赶它。
牛奔跑时,抓住了牛的角。
狼未能捕捉到牛,反而被牛的角所伤害。
【原文】狼之所以为狼,以其有狼之心也。
狼之心,贪欲无厌,狡猾多变。
故狼之逐鹿、羊、牛,皆因其贪欲无厌也。
然而,狼之心虽贪,却亦有所忌惮。
忌惮者,鹿、羊、牛之角也。
鹿、羊、牛之角,虽不足以制狼之死命,然足以令狼痛苦不堪。
故狼虽贪,不敢轻举妄动,恐为鹿、羊、牛之角所害。
【译文】狼之所以成为狼,是因为它拥有狼的本性。
狼的本性,贪婪无止境,狡猾多变。
所以狼追逐鹿、羊、牛,都是因为它贪婪无止境。
然而,狼虽然贪婪,却也有所忌惮。
忌惮的是鹿、羊、牛的角。
鹿、羊、牛的角,虽然不足以致命于狼,却足以让狼痛苦不堪。
因此,狼虽然贪婪,却不敢轻举妄动,害怕被鹿、羊、牛的角所伤害。
【原文】人亦然。
人之心,亦贪欲无厌,狡猾多变。
故人亦常为贪欲所驱使,追逐名利,不知疲倦。
然而,人之心亦有所忌惮。
忌惮者,道德、法律、良心也。
道德、法律、良心,虽不足以制人之死命,然足以令人之心灵痛苦不堪。
故人虽贪,不敢轻举妄动,恐为道德、法律、良心所害。
【译文】人也是如此。
人的本性,也是贪婪无止境,狡猾多变。
所以人们也常常被贪婪所驱使,追逐名利,不知疲倦。
然而,人的本性也有所忌惮。
忌惮的是道德、法律、良心。
道德、法律、良心,虽然不足以致命于人,却足以让人心灵痛苦不堪。
因此,人虽然贪婪,却不敢轻举妄动,害怕被道德、法律、良心所伤害。
是以,狼三则,亦为人之鉴。
人当以狼为鉴,警惕自己的贪婪之心,克制自己的欲望,坚守道德、法律、良心,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成就一番人生。
狼三则文言文翻译

狼三则文言文翻译《狼三则》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并杀狼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狼三则文言文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狼三则清代:蒲松龄其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其一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
(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狼原文翻译及赏析

狼原文翻译及赏析狼三则原文翻译及赏析《狼三则》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并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
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屠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夫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突出狼的贪婪。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狼三则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其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其一注释及译文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
(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
狼第三则原文及翻译

狼第三则原文及翻译狼第三则原文及翻译《狼三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共三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狼第三则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逼迫。
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
狼从麦桔杆中把爪子伸了进去。
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
但屠夫也想到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
屠夫只有一把不够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
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
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涨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直溜溜的不能弯曲,嘴张得很大闭不上。
屠夫于是背了狼回家了。
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创作背景《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1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注释暮:傍晚。
为:被。
伏:躲藏。
去:离开可以:可:可以;以:把。
顾:只是计:方法。
遂:于是就。
死:杀死。
盈:满。
豕:猪。
如:好像。
则:就;那么股:大腿。
屈:弯曲。
负:背。
方:才。
乌:哪里,怎么。
死之:杀死它。
苫:用草编的席子。
狼三则翻译、解析

狼三则清代:蒲松龄其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其一注释及译文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
(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蒲松龄 狼三则

《狼三则》蒲松龄《狼三则》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第一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入肆,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第二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三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二狼相抱以死;置带中挈之,乃反山而归。
夫狼利其爪牙,而装腔作势以吓他人者也。
杀之便也!蒲松龄的《狼三则》故事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的经典之作,灵感来源于他对动物生态的观察和对人类社会的反思。
《狼三则》并非简单的动物故事,而是通过寓言的形式,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狼三则》的创作背景是清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蒲松龄在贫困中创作了这部作品,借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狼三则》的故事具体内涵意义丰富,其中第一则故事描绘了狼的狡猾和贪婪,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则故事则通过狼的复仇心理,揭示了社会中的弱肉强食和权力斗争。
《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编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重点字解释】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惧:恐惧。
投以骨:把骨头丢给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一原文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看,窥视)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退);及走,(狼)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拂晓,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祸患)之,亦可笑矣。
译文: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
在他回家的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担子中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要把狼吓跑。
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但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回家了。
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焦虑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钩。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呢。
于是屠夫就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爬上树去找鱼钩,狼的遭遇也不免太可悲了!其二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之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点评〕本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
这是故事的发展。
“惧”说明屠户对狼的本性缺乏认识。
“投”“复投”,说明他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
“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贪婪无厌。
情节发展到这儿更增添了紧张的气氛,屠户的性命依然危险。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
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
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
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点评〕本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
“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
“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思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
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
“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
“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到此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交待了故事的全过程。
狼也是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有多少呢?只是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其三原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shàn)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临时住房,他就跑进去埋伏在里面。
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
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
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用于杀狼还是可用的。
《狼》(其二)分析《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
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
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
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
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
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
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
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
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
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
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
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
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
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
“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
“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
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这是第三层。
(屠夫御狼)第二段分两层。
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
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
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
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
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性命。
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屠夫杀狼)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
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
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乃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
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
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
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
《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
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
《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
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
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道理总结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
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
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让正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