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纤维染色

合集下载

纤维素染色液(Gram甲紫法)

纤维素染色液(Gram甲紫法)

纤维素染色液(Gram 甲紫法)简介:病理的内源性沉着物是色素沉着物的一部分,组织细胞经过一定的病理变化,形成不同形状特点的沉着物质,这种聚合形成的特殊蛋白,经染色后能够显示纤维素蛋白。

纤维素是存在于血液内的纤维蛋白分子聚合形成的特殊蛋白质,又称为纤维蛋白,这种蛋白以弯曲细丝纤维素的形式存在于组织内,大多数呈网状结构,有时会呈粗大的纤维素网,陈旧的可凝集呈无定型的块状。

Leagene 纤维素染色液(Gram 甲紫法)主要由Gram 伊红染色液、甲紫染色液、Gram 碘液组成,是一种简便、廉价的纤维素染色液,染色后纤维素呈蓝色。

组成:操作步骤(仅供参考):1、 常规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 入Gram 伊红染色液,染色,稍水洗。

3、 入甲紫染色液,染色,稍水洗。

4、 入Gram 碘液,染色。

5、 倾去Gram ,用吸水纸吸干。

6、 取苯胺和二甲苯等量混合作为分化液,分化。

7、 更换新的二甲苯清洗组织。

中性树胶封固。

染色结果:纤维素 蓝色 背景红色注意事项:1、 Gram 伊红染色液染色后,经过水洗时务必使组织上有足够的红色。

2、 苯胺和二甲苯等量混合分化时,注意轻轻摇动,以使组织脱色均匀。

编号 名称DG0078 3×50mlStorage试剂(A): Gram 伊红染色液 50ml RT 避光 试剂(B): 甲紫染色液 50ml RT 避光 试剂(C): Gram 碘液 50mlRT 避光 使用说明书1份3、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有效期:3个月有效。

相关:编号名称DC0032 Masson三色染色液DF0111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10%)DH000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液IH0305 柠檬酸钠抗原修复液(50×)NR0001 DEPC处理水(0.1%)PW0040 Western blot一抗稀释液TC1243 甘油三脂(TG)检测试剂盒(GPO-PAP单试剂比色法)。

蛋白质纤维的染色原理是

蛋白质纤维的染色原理是

蛋白质纤维的染色原理是蛋白质纤维的染色原理涉及到染料与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染色是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或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染色剂对特定分子的亲和性进行着色。

对于蛋白质纤维的染色,一般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荧光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核磁共振(NMR)。

其中,荧光染色是一种使用荧光染料对蛋白质纤维进行染色的方法。

荧光染料是一种能够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荧光信号的染料,通过与蛋白质纤维的特殊结构或特定部位进行结合,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标记出蛋白质纤维的分布情况。

荧光染色的原理是染料能够通过吸收光的能量而发出荧光,这种荧光信号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常用的荧光染料有荧光素、硫质球蛋白和荧光免疫染料等。

在染色过程中,荧光染料被加入样品中,与蛋白质纤维结构或特定结合位点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进而确定蛋白质纤维的分布情况。

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相互作用进行染色的方法。

在蛋白质纤维的染色中,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针对蛋白质纤维某一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与染色素结合,通过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作用,确定蛋白质纤维的分布情况。

典型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将标记有特定蛋白质抗体的染料直接加到样品中,通过抗体与目标抗原的结合反应,进而观察和记录染色结果。

而间接法则是先加入一种针对蛋白质抗体的次抗体,再添加染料与次抗体结合,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纤维的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特异性,能够对蛋白质纤维进行准确检测和识别。

此外,核磁共振(NMR)也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纤维的结构和染色。

NMR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物理技术,在蛋白质纤维的染色中,可以通过观察蛋白质纤维分子中氢原子的核磁共振信号来获取其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鉴定和量化样品中的不同核类型,通过获得核磁共振谱图,可以了解蛋白质纤维的结构、构象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特殊染色

特殊染色

结缔组织染色法Mallory三色染色法:胶原和网状纤维蓝色,软骨、淀粉样变物质淡蓝色,神经胶质纤维、肌纤维和酸性颗粒红色,髓鞘和红细胞橘红色。

2.Masson三色染色法:胶原纤维绿色,肌纤维红色,红细胞橘红色。

鉴别胶原纤维和肌纤维最宜采用的方法。

3.三联染色法:胶原纤维红色,网状纤维黑色,弹性纤维绿色,肌肉和红细胞淡黄色。

二.胶原纤维染色1.Van Gieson(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胶原纤维鲜红色,肌纤维、细胞质和红细胞黄色,胞核蓝褐色。

与胶原纤维染色相比的缺点是:易褪色和对比度差。

2.天狼星红(Sirius Red)苦味酸染色法:胶原纤维红色,细胞核绿色,其他黄色。

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见4种胶原纤维。

三.网状纤维染色:包括:Gomori和James。

Gomori银氨染色法:网状纤维黑色,胶原纤维红色。

鉴别诊断中的应用:1)癌和肉瘤的鉴别。

2)恶性淋巴瘤和组织细胞肉瘤。

3)血管内皮细胞瘤和外皮细胞瘤。

4)黏液纤维瘤和黏液肉瘤。

四.弹性纤维染色:效果最好的固定液是:甲醛生理盐水。

Gomori醛复红染色法:弹力纤维深紫色,黏液紫色(肥大细胞颗粒、胰腺B细胞颗粒、垂体B细胞均能同时着色),背景不同程度的黄色。

1)配制后需在室温静置1-2日。

2)是碱性品红加入三聚乙醛和盐酸配制而成。

3)醛复红所谓的成熟是颜色为深紫色。

3)可使胃主细胞着色。

5)应放置在冰箱内保存。

五.显示弹性、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法:维多利亚蓝+丽春红S:弹性纤维蓝绿色,胶原纤维红色,背景淡黄色。

六.横纹肌组织染色: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法(PTAH):胞核、纤维、肌肉、神经胶质纤维、横纹肌等均蓝色;胶原、网状纤维、骨基质及骨黄色或玫瑰红色。

1)要在室温下成熟。

2)可使用高锰酸钾促使PATH成熟。

3)乙醇分化时要保存一定的红色。

4)染色后用无水乙醇快速脱水,冷风稍干燥后封固。

七.糖类染色:过碘酸的作用是氧化。

过碘酸-Schiff(PAS)染色法:糖原及其他PAS反应阳性物质红色,细胞核蓝色。

化学染色的名词解释

化学染色的名词解释

化学染色的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化学染色早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衣物、织物、纸张还是身体表面,都可以通过化学染料进行染色。

然而,很少有人深入了解这背后的化学原理。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化学染色的相关术语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染色的过程。

一、染料(Dye)染料是一种可溶于染色介质(通常是水)的具有着色作用的化学物质。

它们能通过与纤维或其他被染物质表面结合,改变其颜色。

染料可以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是从天然物质中提取的,例如染鸟粪、藤黄、茜草等。

这些染料在古代就已被广泛应用,如古埃及人所使用的蓝靛染料。

然而,由于天然染料的颜色稳定性和染色效果相对较差,合成染料逐渐取代了它们的地位。

合成染料是在化学实验室中制造的。

这类染料经过精心调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染色效果。

常见的合成染料有亚麻紫、甲基橙、三原红等。

合成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涂料等行业。

二、染色剂(Colorant)染色剂是一类无色或低色的化合物,其通过与被染物质反应生成有色产物来实现染色。

染色剂包括酸性染色剂、碱性染色剂和中性染色剂。

酸性染料主要用于染色纤维素纤维,如棉、麻等。

它们通过与纤维表面反应,产生带负电荷的有色团,使纤维表面带负电,从而与带正电的染料互相吸引,实现染色效果。

常见的酸性染料有酸性黄、酸性蓝等。

碱性染料通常用于染色蛋白质纤维,如丝、毛等。

这些染料分子带正电电荷,能与纤维上的酸性基团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从而实现染色。

典型的碱性染料有碱性红、碱性蓝等。

中性染料是在中性或微酸境下进行染色的染料。

它们能同时与纤维素和蛋白质纤维发生吸附作用,因此适用于染色混合纤维。

典型的中性染料有苯胺染料、中性黑等。

三、酶促染色(Enzymatic Dyeing)酶促染色是一种利用酶催化作用进行的染色方法。

与传统染色方法相比,酶促染色不需要添加化学染料,也无需热处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这种染色方法在纺织、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纤维的微悬浮体染色

蛋白质纤维的微悬浮体染色

蛋白质纤维的微悬浮体染色蛋白质纤维的微悬浮体染色简述蛋白质纤维微悬浮体染色技术是本人发明并命名的新型染色技术。

其特点是通过特种助剂体系的参与使染料分子在染浴中形成极其微小的微悬浮体颗粒,这些颗粒由于其表面的特殊性能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对纤维表面发生强烈而均匀的吸附。

随着染浴温度的提高,这些吸附在纤维表面的颗粒由于分子热运动发生解体,所释放出的染料分子可就地向纤维内部渗透和扩散,以特定的方式在纤维内部固着。

蛋白质纤维传统染色工艺的缺点由于染料基本上以单分子形态在纤维表面吸附并向纤维内部扩散,染浴中的染料与纤维内部染料的浓度差不大,染料对纤维的上染能力受到限制。

通过染浴pH的降低或电解质的加入可以增强染料对纤维的上染,但往往会造成染色不够均匀。

为保证匀染,必须使用匀染剂及降低染浴的升温速率,这样反而使上染率降低、消耗过多能源、降低生产效率和加剧被染纤维的损伤。

蛋白质纤维微悬浮体染色的特点和优点低温下(50oC以下)染料微悬浮体在纤维表面均匀吸附,在之后的快速升温(5-10oC/min.)过程中,随着微悬浮体颗粒的解体,释放出的染料分子就地向纤维内部扩散和固着。

染料微悬浮体颗粒在纤维表面有很强的均匀吸附能力,从而保证释放出的染料分子对纤维均匀上染。

染料分子在纤维表面的浓度很高,加之对所有染料都可在略低于纤维等电点下染色,染料对纤维的上染能力会显著提高。

染浴升温速率的提高可使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以及由于纤维的受热史缩短而造成的纤维损伤减小。

采用微悬浮体化助剂可使染后的洗涤次数显著减少。

微悬浮体化助剂本身对被染纤维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生产实践表明,采用微悬浮体技术染色所得纤维手感蓬松柔软、色泽明丽鲜艳。

所采用的微悬浮体化助剂均不在违禁化学药品范围之内。

不同工艺下宜和仑P染料对羊毛的固色百分率染料(%,owf) 1 2 4 6黄P(%) 82.54/91.05 88.06/92.76 82.69/93.16 81.74/93.12酱红P(%) 82.33/92.37 85.64/92.27 82.82/87.52 79 .97/84.02蓝P(%) 86.83/91.74 86.55/93.62 79.93/94.52 73.60/86.56注:在pH=3.5下染色。

蛋白质纤维纺织品的染整

蛋白质纤维纺织品的染整

羊毛的基础知识
• 毛织物的质量评定
• 毛织品出厂前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检验方法和产品质量标准,进行产 品质量评价。检验项目如下:
1. 物理指标:包括幅宽、断裂强度、每平方米重量、缩水率等。
2. 外观疵点:主要是在纺纱、织造和染整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3. 染色牢度:包括皂洗牢度、日晒牢度、摩擦牢度和熨烫牢度等染色 牢度。 4. 实物质量:主要有织物的绒面、手感、身骨、光泽等。
羊毛的基础知识
• 毛织物染整加工工艺程序
• 精纺毛织物的染整工艺流程: 准备→烧毛→煮呢→洗呢→脱水→染色→烘干→中间检查→熟坯修补 →刷毛→剪毛→刷毛→给湿→烫呢→蒸呢→电压→成品分等→卷呢→ 包装 • 粗纺毛织物的染整工艺流程: 准备→洗呢→脱水→缩呢→复洗→脱水→染色→烘干→中间检查→熟 坯修补→起毛→刷毛→剪毛→刷毛→烫呢→蒸呢→成品分等→卷呢→ 包装
原毛准备
• 生产工艺过程: 选毛→开毛→洗毛→烘毛。 • 选毛:根据工业用毛分级标准和产品需要,用人工分选成不同的品级 也叫羊毛分级。其目的是:合理使用羊毛,降低成本。 • 开毛 : 经过分拣的羊毛大多为块状,纤维间缠结较紧,不利于洗毛 和除杂,这样,必要在洗毛之前,用开毛机对原毛进行开松和除杂, 以提高洗毛效率和洗净毛的质量 。
精纺毛织物的整理特点
精纺毛织物的特点: 结构紧密、纱支较高,其中纤维的排列几乎呈平行状态。 ①薄型织物:如凡立丁、派力司、薄花呢等 整理要求:呢面平整、洁净、光泽好, 手感具有滑、挺、爽的风格。 整理特点:
②厚型织物:如华达呢、花呢等
整理要求:呢面光洁、手感丰满、富有弹性、 光泽自然等。
粗纺毛织物的整理特点
用途 除去原毛中的毛脂、羊汗和砂土、污垢等杂质 喂毛辊自动喂毛→羊毛随传送带前行(洗液由压力喷嘴喷出,通过多孔滚筒喷淋 到羊毛上)→压水辊去液→下道水洗槽 减小羊毛的相去运动,避免毡并,但对含杂较多的羊毛并不适合

anti-fibronectin染色原理 -回复

anti-fibronectin染色原理 -回复

anti-fibronectin染色原理-回复Antifibronectin染色原理是指利用特定的抗体对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进行染色的一种技术。

纤维连接蛋白是一种分泌性的糖蛋白,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并参与细胞粘附、迁移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

在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中,通过抗体特异性地检测和定位纤维连接蛋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与调控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试剂。

主要的材料包括细胞或组织标本、抗纤维连接蛋白抗体、辅助抗体(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以及荧光显微镜所需的溶液。

常用试剂有PBS缓冲液、牛血清蛋白(BSA)等。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样本的前处理步骤。

对于细胞标本,我们可以用PBS 缓冲液冲洗样本,去除培养基中的血清成分。

而对于组织标本,通常需要进行固定和包埋等预处理步骤,以保持标本的形态结构和抗原完整性。

然后,我们将进行主要的抗体染色步骤。

将样本在一定温度下与抗纤维连接蛋白抗体一起孵育,通过抗体与纤维连接蛋白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对纤维连接蛋白的检测和定位。

此步骤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保证足够的抗体结合。

接着,我们进行辅助抗体的添加。

辅助抗体通常是一种对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二抗,其结合到抗体上后,可以帮助增强染色信号,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完成辅助抗体的添加后,我们需要进行洗涤步骤。

洗涤的目的是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其他非特异结合的成分,以减少背景信号。

通常使用PBS缓冲液进行多次洗涤,确保样本表面的非特异结合被完全去除。

最后,我们进行染色信号的检测和成像。

根据实验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荧光显微镜或其他成像系统进行信号的观察和记录。

如果使用荧光显微镜,我们可以在不同波长下观察抗体染色信号的强度和定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抗纤维连接蛋白染色过程中,样本的处理条件和反应条件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此外,抗体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特点选择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体。

染料的种类

染料的种类

染料的种类1 、酸性染料,多适用于蛋白质纤维与尼龙纤维及真丝等。

其特征是色泽鲜艳,但水洗牢度较差,干洗牢度优异,在天然死染色中使用比较广泛。

2 、阳离子染料(碱性燃料),适用于腈纶、涤纶、锦纶与纤维素及蛋白质纤维。

其特点是色泽鲜艳,很适合人造纤维,但用于天然纤维素与蛋白质织品的水洗与耐光色牢度很差。

3、直接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纤维织品,水洗牢度比较差,耐光牢度不一,但经过改性的直接染料其水洗色牢度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4、分散染料,适合于粘胶、腈纶、锦纶、涤纶等,水洗牢度不一,涤纶较好,粘胶较差。

5 、偶氮燃料(纳夫妥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织品,色泽鲜艳,较适合于艳丽的色泽。

6、活性染料,大多用于纤维素纤维织品,较少用于蛋白质。

特点是色泽鲜艳、耐光,水洗、耐摩擦牢度较好。

7、硫化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纤维织品,色泽灰暗,主要有藏青、黑色和棕色,耐光、耐水洗牢度极好,耐氯漂牢度差,长期存放织物会破坏纤维。

8、还原染料,适合纤维素纤维织品,耐光、水洗牢度很好,并且耐氯漂和其它氧化漂白。

9、涂料,适合于所有纤维,它不是一种染料,而是通过树脂机械的附着纤维,深色织物会变硬,但套色很准确,大部分耐光牢度好,水洗牢度良好,尤其是中、浅色。

鉴别面料的简易方法在择衣时有效地鉴别面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感观识别法:感观法需要一定的经验,但也不难做到,只要平时逛商场时有意地去触摸各种面料,久而久之就会有收获。

从以下四个方面可将纤维粗略地分开手感:很软的是丝、粘胶、锦纶。

重量:比丝轻的是锦纶、腈纶、丙纶;比丝重的是棉、麻、粘胶、富纤;与丝重量相似的是维纶、毛、醋纤、涤纶。

强度:用手拉伸至断,强度较弱的是贴胶、醋纤、毛;较强的是丝、棉、麻、合成纤维等;沾湿后强度明显下降的是蛋白质纤维、粘胶、铜氨纤维。

伸长充:用手拉伸时感觉伸长度较大的是毛、醋纤;较小的是棉、麻;适中的是丝、粘胶、富纤及大部分合成纤维。

通过手感法鉴别真丝和人造丝真丝手感柔软、富有弹性,轻揉时有丝鸣声,有凉感;而人造丝的手感比较粗硬,并有湿冷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机理
羊毛、兔毛、蚕丝以及其他天然蛋白质纤维大分子侧链上含有大量的氨基、 羧基等极性基团,它们以离子形式存在,氨基和羧基的存在使得蛋白质纤维 具有两性性质,不仅可以与阳离子和阴离子染料结合,还能与活性染料反应, 生成共价键。由于蛋白质纤维不耐碱,较耐酸,因此染色一般应在酸性或中 性介质中进行。目前,用于蛋白质纤维染色的染料主要有酸性染料、中性染 料和活性染料等。
蛋白质的形成方式
天然蛋白质的大分子结构
蛋白质纤维大分子的基本链节是 NH2-CHR-COOH,氨基酸缩合后的大分子链基本形 式为:-NH-CHR-C=O-NH-,这些大分子链间存在着由氢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离 子键、二硫键、配位键等化学键形成的交联网状结构,维持了蛋白质的分子构象, 使得蛋白质具有较为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为了获得匀透的染色效果,往往需要通过延长高温保温时间来进一步提高染 料的移染性和染料在羊毛纤维中的扩散速率,所以羊毛需要长时间沸染。但 是长时间沸染对羊毛损伤比较严重,尤其是深浓色需要更多的酸剂和更长的 染色时间,这更加加重了羊毛的损伤,因此采用低温染色法或等电点染色法 对减少羊毛的损伤是极为有利的 。
仿生染色和仿生发色
模仿生物中色素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进行仿生染色和仿生发色,是一种新的 工艺技术革命。仿生染色是根据天然、生物色素的构成或功能而开发的染化料, 如与叶绿素和血红素发色体系相似的酞菁颜料或染料(只是中心金属原子和芳 环结构不同);又如靛类染料的亲和力低,耐光、耐洗、牢度差,而与其中间 体的基本结构很接近的动物黑色素的色牢度就很好;再如,按仿生原理开发的 一些增溶染色助剂,能改善染料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和分散性,提高其上染率和 色牢度,甚至使原本很难上染的纤维也能够染色。
15.2羊毛染色匀染性问题
匀染性 由染料在pH值低于纤维等电点时的上染过程分析可知,加入食盐或硫酸钠, 必然会延缓染料离子与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交换,从而起到缓染作用,提 高匀染率。
如果染料阴离子对纤维的亲和力不是十分大,例如强酸性溶染色的酸性染料 对羊毛的亲和力就相对较低,则加入氯化钠或硫酸钠等中性电解质就足以获 得良好的匀染效果。另外加入中性电解质还能促使己吸附的染料从纤准上解 析下来,从而存利于增近染料移染,提高匀染效果。
微悬浮体染色
通过在轧染浴中使用微悬浮体化染色助剂,使染料分子形成细小的微悬浮体 颗粒并均匀地分散在染浴中,在一定条件下,该悬浮体具有较强的疏水性, 与羊毛纤维间存在较强的亲和力(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均匀地吸附于纤维表 面)。由于该微悬浮体化助剂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它随着染浴温度的升 高而发生解体,释出的染料分子向纤维内部扩散,进而固着于纤维内部。在 微悬浮体染色工艺中,染料以微悬浮体状态存在于染浴中,改变了传统的染 料对纤维的上染模式,缩短了染色和保温的时间。
对于弱酸性和中性溶染色的酸性染料而言,如果在PH值低于纤维等电点时染色, 由于亲和力大于 强酸性溶染色的酸性染料,因此往往要送用对纤准等亲和力更 大的阴离子有机物作匀染剂。
匀染性染料的移染性和匀染性较好,在低温的染液中主要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 在,在低温时染色可获得一定的上染百分率。在升温过程中遇到的染色不匀, 可通过高温保温一段时间得以匀染。
15.3羊毛染色新技术
羊毛低温染色 微悬浮体染色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SFD)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SCF) 仿生染色和仿生发色
低温染色工艺
羊毛低温染色研发至今已有 30 年的历程,多年实践证明,低温染色 60~ 85℃代替沸点染色不仅节约能源,而且对减少角元纤维损伤,尤其是对柔嫩 的羊绒、兔毛、羊驼绒等特种动物纤维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前较常用的 几种羊毛低温染色方法,有甲酸法、乙二醛/双氧水法、还原剂添加法、有 机胺预处理法、尿素法、溶剂法、高锰酸钾法、次氯酸钠法、羊毛表面化学 改性、前处理法和表面活性剂法等,虽有一定成效,但有些方法还存在成本 高、污染严重等弊端。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SFD)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SCF)
超临界 CO2染色是1989年由德国西北纺织研究中心 E.Schollmeyer 发明的无水 染色技术(当前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是德国 U HDA公司的超临界 CO2染色 动态染色设备)。该技术采用超临界CO2作为染色介质,把染料溶解送到纤 维孔隙,使染料快速、均匀地上染到织物上,染色结束后CO2又能与染料充 分分离,不需要清洗、烘干等操作过程,染色完成后剩余染料和CO2均可回 收并循环使用,具有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等诸多优点。
天然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几种天然蛋白质纤维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能,这是因为它们的基本组成物质都 是蛋白质或氨基酸多肽;它们对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的敏感程度大体表 现为:较耐酸,不耐碱,对氧化剂较敏感,还原剂对它们的破坏作用较弱。 蛋白质纤维对酸性侵蚀作用的抵抗力较强。酸对蛋白质纤维的破坏作用主要 是破坏蛋白质的盐键和肽键。
中性染料的上染过程与弱酸性染料十分相似,染色过程中,带阴电荷的金属 络合离子能与纤维上已离子化的氨基产生电荷引力,染浴pH值直接影响上染 速率,加醋酸有促染作用。由于中性染料本身已有相当大的亲和力,为避免 上染太快造成不匀,染色pH值常控制在中性或近中性,用铵盐调节染浴pH 至6~7。染色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染液中的染料分子和水分子一起进入羊 毛或丝纤维的孔隙,最后聚集在纤维上的无定形区。因此,中性染料的染色, 氢键和范德华力起良好作用。
仿生发色是指模仿某些昆虫和鸟类如蝴蝶、孔雀羽毛的发色机理,利用光线的 折射反射或干涉等原理进行发色(几乎不用染料或色素),或将染色与纤维结 构设计、合成加工结合起来,只要材料的折射率和尺寸不发生改变,所得到的 颜色也不会消失,可以真正做到对环境无污染。
碱对蛋白质纤维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碱不仅能使肽链间的盐键断裂,浓度高时 还可催化肽键水解,这种破坏程度随碱的种类、浓度、处理温度、时间及电 解质浓度的不同而不同。碱对蛋白质纤维的破坏作用比酸的作用强得多。
蛋白质纤维分类
天然蛋白质纤维 毛:绵羊毛、山羊毛等、马海毛、兔毛、耗牛毛等 绒:羊绒、驼绒、鹿绒、耗牛绒等 丝:家蚕丝(桑蚕丝)、野蚕丝(柞蚕丝、山蚕丝和樟蚕丝) 再生蛋白质纤维 再生动物蛋白纤维:牛奶纤维、蚕蛹蛋白丝 再生植物蛋白纤维:花生纤维、大豆纤维
蛋白质纤维染色
内容
15.1蛋白质纤维染色机理分析 15.2羊毛染色匀染性问题 15.3羊毛染色新技术
15.1蛋白质纤维染色机理分析
蛋白质纤维
在纺织纤维中动物纤维的重要性仅次于植物纤维,例如羊毛及各种毛发纤维、 皮毛及丝等,其中羊毛和丝最重要。皮革及毛皮虽然不是纺织纤维,但也属 于这一类,同样,合成蛋白质纤维也属于这一类。所有这些纤维都有相同的 染色性质,这是由于这些物质中都有共同的基本化学结构。这些纤维的基本 组成都是蛋白质,而蛋白质基本上是由α-氨基酸缩聚而成的多肽键分子组 成。
等电点
在某一pH值时,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恰好相等,即净电荷为零,此时溶 液的pH值就是蛋白质的等电点。
当溶液pH值低于等电点时,蛋白质纤维带正电荷。
强酸性染料染色
强酸性染料染色时,染料和纤维是借助离子键而结合的。因为当染液的pH值小于蛋 白质纤维的等电点时,蛋白质纤维带弱的正电荷,为了维持电中性,必须相当数量 的阴离子。随氢离子进入纤维内部若加入醋酸调节染液的pH值,那么首先进入纤维 内部的应该是较染料阴离子小得多的醋酸根离子,但由于醋酸根离子对纤维没有亲 和力,所以最后吸附在蛋白质纤维上的还是染料阴离子。

当溶液pH值高于等电点时,蛋白质纤维带负电荷。
弱酸性染料染色
弱酸性染料和强酸性燃料的染色条件不同。弱酸性染料由于分子结构较强酸性染料 复杂,染料分子量大,所以就提高了染料分子和纤维之间的范德华引力,也相应的 增加了染料与纤维之间的氢键数目,所以不必借助大量的离子键来完成燃料的上染。 染液的pH值大都控制在4.5-7之间(蛋白质纤维的等电点以上),虽然在弱酸或中性条 件下,也有一部分染料是通过离子键与纤维结合的,但是由于染液的pH值在等电点 附近,或超过等电点,故染浴中没有足够的氢离子足以使纤维带正电荷,这时纤维 呈中性或者是使纤维带负电
酸性染料主要通过离子键与蛋白质纤维结合,当染液 pH 值低于蛋白质纤维 的等电点时,因质子化氨基的数量大于离子化羧基的数量,纤维带有正电荷, 与阴离子染料之间形成离子键结合;活性染料主要通过活性基团与蛋白质纤 维之间形成共价键交联。酸性染料特别是匀染性酸性染料染色的湿处理色牢 度差,酸性媒介染料染色色泽萎暗、对环境污染严重。而活性染料色泽鲜艳、 色谱较全、使用方便、成本较低、适用性强,因能与蛋白质纤维上的氨基、 羟基等反应生成共价键结合,而具有很好的湿处理色牢度。但活性染料染蛋 白质纤维也存在固色率低,以共价键结合的染料量少,需高盐染色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