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答案.教学总结

管理学基础答案.教学总结
管理学基础答案.教学总结

1、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

3、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

4、(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5、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6、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7、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8、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

9、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

10、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 )中的观点。

1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其手段都是管理。

1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

13、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目标的( )。

14、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 )。

15、( )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16、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 )组织结构。

17、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模拟情景训练法?( )

18、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19、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20、“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21、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

22、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由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23、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

24、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

25、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

26、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27、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28、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用分层控制的方式。

29、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3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16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31、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32、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次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

33、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人为宜。

34、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

35、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36、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

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 )。

37、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 )。

38、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和供应计划等,是属于按( )进行分类的。

39、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 )。

40、“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 )的重要性。

41、零基预算的核心是( )。

42、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质量的含义是指( )。

43、依据控制的( )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44、能够有效发现计划与计划实施之间差距的管理环节是( )。

45、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 )开始,到( )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46、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

47、将考评问题分级分类列表,发放给被调查者并要求填好后送回,由考评小组进行数据综合的考评测试方法是( )。

48、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 )。

49、人员配备的首要任务是( )。

50、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 )的培训方法。

51、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 )原则。

52、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 )原则。

53、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 )组织结构。

54、( )即U型结构,又叫“功能型垂直结构”。

55、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 )。

56、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 )。

57、( )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58、小批量生产企业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对企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适于采用( )组织形式。

59、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时,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体现较强的( )。

60、老张到总公司开会,回来的路上丢失了部分文件,致使总公司的指令不能及时被传达。由此造成的信息沟通障碍源于( )。

61、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 )。

62、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

制的最高境界,即( )。

63、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归为五层次。他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著名的( )。

64、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

65、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 )。

66、领导者要科学地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科学用人的艺术主要表

67、领导者只决定目标、任务的方向,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干预。这种领导方式被称作“效果管理”。它属于( )领导。

68、领导者的自身影响力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 )等因素。

69、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

70、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 )的培训方法。

71、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 )原则。

72、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 )原则。

73、为了充分运用用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常常采用( )部门的方法。

74、管理者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围,亦即授权的( )原

75、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76、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经研究发现,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 )较为合适。

77、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工作

78、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

79、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式,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韦伯主要依据( )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80、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81、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次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

82、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83、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16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84、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85、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用分层控制的方式

86、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87、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88、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

89、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

90、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

91、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由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92、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

9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94、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95、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96、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模拟情景训练法?( )

97、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 )组织结构。

98、( )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99、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 )。

100、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目标的( )。

101、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

102、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其手段都是管理。

103、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 )中的观点。

104、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

105、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

\

106、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107、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108、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109、(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110、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

管理学基础答案.教学总结

1、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 3、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 4、(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5、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6、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7、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8、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 9、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 10、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 )中的观点。 、 1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其手段都是管理。 1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 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 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 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 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三教学总结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 务三

管理基础学--形考任务三 1、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包括职位权力和(A )两个方面。 a. 自身影响力 b. 组织影响力 c. 权力影响力 d. 文化影响力 2、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 C)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 9-1型 b. 5-5型 c. 1-9型 d. 1-1型 3、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D )。 a. 不为法 b. 缓冲法 c. 糊涂法 d. 转移法 4、( B)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保障或安全的需要、归属或承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 公平理论 b. 需要层次理论 c. 成就需要理论 d. 双因素理论 5、根据强化理论,职工努力工作是为了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这就是()。

a. 惩罚 b. 正强化 c. 消极强化 d. 自然消退 6、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 D )。 a. 展示才能和影响力 b. 将工作布置下去 c. 将信息传递给别人 d. 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7、( B ) 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持久、有形、可以核实。 a. 口头沟通 b. 书面沟通 c. 电子媒介沟通 d. 非语言沟通 8、下级不愿意向上级传递坏消息,怕被上级认为自己无能;而上级也可能没有注意到下级的贡献,把下级的贡献归到自己头上,引起下级不满。这种引起沟通组织障碍的原因是( C )。 a. 缺乏正式沟通渠道 b. 目标差异 c. 地位差异 d. 协调不够 9、人们只记忆经过自己的选择愿意记忆的信息,这种认知过程产生的沟通障碍是由于个体障碍中的( C )原因造成的。 a. 非语言提示 b. 情绪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商学院国凤菊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 《管理学基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管理的原理、方法形成管理技能,而且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的渠道管理、客户管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营销学生认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理解和掌握管理的职能、手段、方法和工具。同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在实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现代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实际的管理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出既能“管人”又能“管事”的优秀基层管理人才。 《管理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64学时,4学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能力为根本”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课程设计原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基层管理岗位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能“管人”又能“管事”的基层工作的管理能力。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及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 (2)掌握管理四大关键能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计划与决策的能力;

(2)初步具备组织与人事的能力; (3)初步具备领导与沟通的能力; (4)初步具备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素养; (2)具备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了“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本课程主要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这是本门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贯彻教育理念,服务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蓝本,是反映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的最系统的文本,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控制、课程改革与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根据教材各部分的意义和作用分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综述 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刘华 学号:0934001450901 班级:09秋行政管理(专)指导教师:张阳

目录 内容摘要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 4―5 二、原理联系实际…………………………………………………… 5―6 三、学习体会……………………………………………………. 6―7 四、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 《管理学基础》是研究管理过程中基本规律与特点的一门科学。在管理实践中,它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紧密联系国内外管理工作实际,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注意总结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教训,阐明管理工作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为此,注意培养学员辩证的管理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第一部分是《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战略远景描述的是组织希望在多年以后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而一项有效的战略还必须设定一套中短期的目标和目的,作为组织实现其战略远景道路上的里程碑。第三部分是学习体会。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职能即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讲述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史,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 第三章、计划工作,主要叙述了计划的含义、特征、种类以及编制方法,编制方法有很多,如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计数法,线性规划法,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对每一个计划方法都有所了解,并不一定非常精通。 第四章、目标管理,降水量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管理的生产,发展和应用。目标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出点,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企业目标是由各层次目标组成的体系。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活动联系起来,高效率的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第五章、战略管理,主要讲述了战略的含义和特征以及构成要素等计划使企业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企业行动的指南。预测就是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是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影响了企业发展的任何因素都成为预测对象。 第六章、决策,主要讲述了决策的含义方法和特征,决策具有以下特征:超前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和科学性。方法有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决策是计划的核心,无论是确定目标还是制定计划,管理都需要做出决策,事实上,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第七章、组织结构设计,主要讲述了组织的概述,组织的作用和原则。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作为静态的组织者,还是作为动态的组织职能,组织在管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形式,描述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内容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内容。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第八章、人员配备、主要是对管理人员的选聘、考核和培训为实现组织目标,建立合理的部门结构,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任务,这仅仅实现了硬件上的搭配,还需要为各部门配备适当的人员,通过人去完成组织结构中的各项任务,才能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人员配备的任务就是物色合适的人选,促进组织结构有效发挥,充分开发组织人力资源。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制部门:管理工程系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管理学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与酒店管理等管理类各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二)课程设计理念 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三)课程设计思路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作为一门带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课程设计既要重视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的传播,更要关注学生管理思维的培养、管理艺术的熏陶、管理技能的训练和管理素质的养成。

基于以上这个前提,我们应采用“理论+实践”二元混合的灵活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在教学方法设计中,通过教学讲义、多媒体课件、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管理游戏、视频、音频资料等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管理在人类各项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理解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管理活动现象、利用管理学思想分析管理活动本质、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 2.理解管理活动的性质、职能和流程。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对管理活动现象与本质的观察力与分析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管理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和权变思维的能力。 4.培养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 5.培养变革与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内容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讲课教案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时间如白马过隙,一眨眼,又是一个学期。而自己所选的这门管理学课程也点点滴滴、断断续续的过了一个学期,在这个绵热的夏日在这个课程即将结束的季节,静静敲打着,我对这门课程的感受。这学期学了管理学这门课,实际上,对自己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对于个人而言,从小就一直被期望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继承家里的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 没有学习之前,一直认为管理就是小到生活规划,大到国家计划,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管理学的知识,在学习中,多少有了一些自己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学习了这个管理学感觉到这门学科涉及到的面是非常广泛的,我认为对于有效的管理,它不是一死不变的一个固定模式,它讲究的就是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吧,对于不同的事与物,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但是在各种的解决方法中都不会离开它那的管理理念,最终通过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来使效率或利益最大化。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和自理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管理理论影响着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管它从事着怎样的工作,不管所处的社会地位如何等等。日常生活中管理理论的例子有好多,如在我们的宿舍中,怎样去处理宿友

之间的误会,怎样去和同学们交往等等。 而学习之后,我清楚的认识到了管理的意义。管理学上所研究的管理是指发生在组织中的管理活动,是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组织成员施加的影响的行为。或者说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适应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本着以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它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为目的。 其实,说管理学是一门离我们生活很近的一门学科也是没有错的。管理活动贯穿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项活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离开了管理,国家将无法运转,社会将无法前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将停滞。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管理的好与坏,管理的有效与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对于社会而言,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而言,管理的好与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企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强大都要靠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21世纪,管理已经与科学技术一道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双轮”,二者不可缺一 在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e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e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 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 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 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计划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 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 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 (3)实施战略和变革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 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 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 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 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 与效益的能力。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权威左乘 迸择迢当的组织 U林和能榜实现组 织

基础教学部工作总结

基础教学部工作总结 篇一:基础教学部20XX年工作总结 20XX年工作总结 一、公共文化基础课教学工作 基础教学部承担了学院各系部英语、大学英语、数学、高等数学、语文、大学语文和物理教学工作。我院公共基础课春、秋两季教学任务分配不均,春季学期教学任务少,而秋季学期教学任务特别多。20XX年为迎接全省公共基础课统考,学院对中职教学任务进行了调整,导致20XX年春季文化基础课教学任务特别少。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学部***等老教师高风亮节,主动要求放弃承担教学任务,保证了年轻教师评职称所需的饱满工作量,后又愉快接受学校安排的督导工作。今年秋季学期教学任务比较重,课多人少,教学任务安排比较困难,基础教学部深挖校内和校外资源,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安排工作,保证了公共基础课授课的正常进行。根据学院要求,基础教学部认真做好了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工作。教学检查实事求是、不搞形式,真正把教学检查作为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主任亲自制作了教学计划和教案样表,要求每个教师根据样表制定自己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并将评出的优秀教案和教学计划张榜展示,予以表彰。全体教师都按照制定的教学

计划和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系部督导不定时巡视检查。在严格的管理之下,基础教学部教师均能按照学校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没有出 现教学事故,普遍受到督导的好评。 二、落实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教学部组织老师学习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技术》、《智慧城市》等建筑专业知识,学习了《三字经》、《家庭伦常道》等中华优秀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在相关课程中融入《三字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三、尝试业务学习新形式 基础教学部为了充分调动教师业务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使业务学习落到实处,进行了业务学习新形式的尝试和探索,在每周一下午业务学习时间开设“今天我主讲”讲堂活动。 活动要求每一位老师在业务学习时间向基础部全体教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就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得若干人。管理(management)就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得人力资源或其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就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与实现组织目标得活动中,在效率与效益上所表现出来得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与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得就是在实现一定目标得过程中,资源利用得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得高低。 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就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得目标得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得程度。管理者所选择得目标就是恰当得,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就是有效益得。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得四种智能: 1,、计划就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与行动方案得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得优略劣决定着组织得效率与效果,也决定了组织得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得重要性…)计划得步骤(1)确定组织得使命与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与变革组织 2、组织(organizing)就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与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得过程。组织过程得结果就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得任务系统与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得系统可以协调与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得效果就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得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得情况,以及为保持与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得行动。控制过程得结果就是要提高准确衡量与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得能力。 管理类型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作者:————————————————————————————————日期:

《管理学基础》综述 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刘华 学号:0934001450901 班级:09秋行政管理(专)指导教师:张阳

目录 内容摘要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 4―5 二、原理联系实际…………………………………………………… 5―6 三、学习体会……………………………………………………. 6―7 四、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 《管理学基础》是研究管理过程中基本规律与特点的一门科学。在管理实践中,它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紧密联系国内外管理工作实际,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注意总结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教训,阐明管理工作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为此,注意培养学员辩证的管理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第一部分是《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战略远景描述的是组织希望在多年以后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而一项有效的战略还必须设定一套中短期的目标和目的,作为组织实现其战略远景道路上的里程碑。第三部分是学习体会。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职能即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讲述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史,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 第三章、计划工作,主要叙述了计划的含义、特征、种类以及编制方法,编制方法有很多,如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计数法,线性规划法,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对每一个计划方法都有所了解,并不一定非常精通。 第四章、目标管理,降水量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管理的生产,发展和应用。目标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出点,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企业目标是由各层次目标组成的体系。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活动联系起来,高效率的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第五章、战略管理,主要讲述了战略的含义和特征以及构成要素等计划使企业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企业行动的指南。预测就是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是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影响了企业发展的任何因素都成为预测对象。 第六章、决策,主要讲述了决策的含义方法和特征,决策具有以下特征:超前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和科学性。方法有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决策是计划的核心,无论是确定目标还是制定计划,管理都需要做出决策,事实上,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第七章、组织结构设计,主要讲述了组织的概述,组织的作用和原则。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作为静态的组织者,还是作为动态的组织职能,组织在管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形式,描述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内容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内容。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管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学问,对这门学问的掌握,将使人受益无穷。那么学习了管理学基础后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是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经管专业的学生,我认为管理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

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 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的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谈其事,必先谈人。那就先说说我自己吧。我的态度是没有把它当做一门选修课,而是一门我的必修课。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门专业课。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

管理学学习心得

管理学学习心得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经管专业的学生,我认为管理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的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谈其事,必先谈人。那就先说说我自己吧。我的态度是没有把它当做一门选修课,而是一门我的必修课。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门专业课。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 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且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索然形成学派的时候较短;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达、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累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

(完整)《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总结,推荐文档

课程教学总结 课程教学总结 授课名称:《管理学基础》 授课教师:张谯宁 授课时间:2014.9-2015.1 授课班级: 14营销策划、14医药连锁 班级人数:30、14 授课学时:72 课程教学总结: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有如下侧重: 1、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计划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专业要求、实际学时以及学生的情况,本学期安排了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第三章(决策与管理)、第四章(计划与管理)、第五章(组织与管理)、第六章(领导与管理)及第七章(控制与管理)。 2、《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概论(概念、原理、决策、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培养管理者的素质,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管理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运营基层管理人”打好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学生以练为主、以亲身体验为主。教师甘当“指导者”、“辅导者”、“助手”,积极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模拟实践,或称“准实践”,是一种介于直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一种特定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1)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2)角色扮演;(3)情景剧;(4)模拟经营决策;(5)调查与访问;(6)管理游戏等。 3、在作业的批阅上,做到认真的批改,并严格要求学生做作业要认真、条理要清晰、阐述要明白,使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同时对学生提交的整理学习知识点小结进行检查,实行加分鼓励政策,加强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管理学基础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以便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能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各种管理决策问题。能正确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管理决策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年1月11日 - 1 -

管理学课程总结

《管理学基础》小结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精神,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管理学基础》教学进度作如下安排: 1、面授课 单周8次总计24课时。 面授课里强调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日常的面授辅导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 2、小组讨论 两次6课时。 小组讨论强调典型案例的剖析。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从而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理论或管理原理。 3、学生上网自主学习 学生上网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结合网上丰富的教学辅导资源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和自测练习,给学生以动手分析和巩固知识的机会。 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这门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并树立科

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附言:我是这学期才接受开放教育的教学任务的,还缺乏经验,有待于向有关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请教。 开放教育的课程是中央电大统一出卷的,且考核范围广重点多(几乎都是重点),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多理解点相关内容,提高合格率。学生也根本无暇参与与考试无关的形式新颖的教改课。因此,是否应考虑改革中央电大统一出卷的模式?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