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哈代作品分析
《美丽的磨坊女》《天鹅之歌》 英语

《美丽的磨坊女》和《天鹅之歌》都是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它们在不同的文学背景下展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意境。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背景介绍、主题分析和艺术特点的讨论,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两部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
一、《美丽的磨坊女》《美丽的磨坊女》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社会道德和个人情感之间挣扎的故事。
以下是对《美丽的磨坊女》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1. 故事背景《美丽的磨坊女》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英国乡村,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非常保守,男权主义盛行,女性地位低下,社会阶层固化。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命运和遭遇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2. 主题分析《美丽的磨坊女》的主题主要涉及到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阶层等方面。
主人公苏珊娜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在社会道德和个人情感之间陷入困境,最终导致悲剧的结局。
作品通过对苏珊娜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对女性的压迫,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艺术特点《美丽的磨坊女》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闻名,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对苏珊娜命运的描述和揭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天鹅之歌》《天鹅之歌》是美国作家约翰·肯尼迪·托尔克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以下是对《天鹅之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1. 故事背景《天鹅之歌》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和追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2. 主题分析《天鹅之歌》的主题主要涉及到爱情、家庭、个人成长和人生意义等方面。
主人公艾米丽在追求自由、选择爱情、经营家庭之间不断挣扎,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作品通过对艾米丽的成长历程和心灵历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HardyandTess托马斯·哈代简介和作品赏析

苔丝被塑造成一个纯洁、善良、坚强的女性形象,她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 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而亚雷和安吉尔则分别代表了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和虚伪道 德,他们的行为对苔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哈代在小说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19 世纪末英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 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06
托马斯·哈代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对当时社会现象反映和批判
揭示社会不公
哈代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社会的不 公现象,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 等,通过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 ,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批判传统观念
哈代在作品中批判了传统的道德 观念、宗教信仰等,提出了对人 性的新的理解和探索,对当时的
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意义与影响
社会意义
《无名的裘德》通过展现主人公裘德的斗争和失败,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 不公。小说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追求自由、平等和真爱,具有深远的社
会意义。
影响
《无名的裘德》在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当时的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同时,小说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也使得它成为后世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影响
自出版以来,《德伯家的苔丝》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 流传。它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04
《无名的裘德》赏析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
要点一
故事情节
《无名的裘德》以英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裘德的人 生经历以及他与旧秩序、旧道德的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复 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德伯家的苔丝》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英]哈代类型:小说本书成书于1891年。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的诗歌分析
托马斯·哈代,一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在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哈代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他的诗歌常常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深入探索人类的情感世界,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哈代的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是核心。
无论是哀怨、喜悦、低沉还是高歌,他都能以独特的笔触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真实与深沉。
他的诗明白易懂,亲切感人,朴素自然,在淡雅中蕴含着深沉的韵味和诗意。
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哈代的诗歌中经常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的体现。
这种乡土情感与他的诗歌主题紧密相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也经常探讨命运、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普遍意义。
除了抒情诗,哈代还写过一篇以拿破仑战争为题材的宏大的史诗《群王》。
这首诗以其宏大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哈代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关注。
总的来说,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是英国文学的一块瑰宝。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无论是探讨人类情感、乡土情怀还是历史事件,他的作品都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德伯家的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一个纯洁的女人—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生涯延续到了二十世纪初。
其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在文学史上,他以着重反映英国十九世纪农村生活而著称。
一、生平与创作哈代生于英国西南部小镇博克汉斯顿的一个石匠家庭。
这个小鎮紧邻多塞特郡的大荒原。
多郡是个农业郡,到十九世纪后期都很少有现代工业。
郡城之外就是田园村落,这种自然环境日后成为哈代创作的主要背景。
哈代一生从未离开故乡,其母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意识地引导少年哈代阅读研习古典文学。
他八岁时上学,十六岁时跟一名建筑师当学徒。
他师傅的邻居是当时多塞特郡有名的学者和诗人巴恩斯。
在巴的影响下,哈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他自己说这段时期的每一天都是“职业生活,学者生活和农村生活,合而为24小时的一日”。
这使他对农村的风习、语言、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无不熟悉深知。
1862-1867年,哈代曾到伦敦从事建筑业,同时在伦敦大学皇家学院进修语言学。
后因身体不适应伦敦的空气而重返家乡。
1874年,哈代婚后曾作欧洲之游,后定居在故乡自建的马克斯门住宅一直到去世。
哈代的创作生涯将近七十年。
作品主要是小说和诗歌。
就他本人的创作活动而言,二者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小说的成就更大。
哈代的诗歌有《威塞克斯诗集》(1898)、《即事讽刺诗集》(1914)、《幻象的瞬间》(1917)、《人生小景》(1925)和《冬日的话》(1928)等八个诗集和一部史诗剧《列国》(1908)。
它们题材广泛,手法多样,有哲学抒情诗、爱情抒情诗、战争抒情诗、宗教抒情诗、乡村抒情诗、历史抒情诗。
哈代把诗歌当成自由地表现自己激进思想的手段。
他这样说:“大概在诗里,我可以更充分地表现与顽石般的保守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和情绪〃〃〃〃〃〃如果伽利略在诗里宣布地球自转的话,宗教裁判所就可能不会纠缠他了。
”因此当时一些信奉乐观主义的批评家称他为“对这个最好世界发表奇怪的和不恭敬观点的哈代先生。
《德伯家的苔丝》赏析

《德伯家的苔丝》赏析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经典小说,以下是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赏析:
《德伯家的苔丝》以托马斯·哈代独特的笔触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而闻名。
它描绘了一个贫穷的乡村女孩苔丝·德伯的命运和她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而痛苦的关系。
苔丝成长于贫困的环境中,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她离开家乡去德伯家做女仆。
在那里,她遭受了许多不公和困境,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的态度。
然而,她的命运开始因为与三个男人的关系而逐渐改变。
首先是农场主弗里兹,他对苔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地位和财务的差距,他们之间的爱情无法被接受。
接着是牧师安東尼,他冷漠和虚伪的态度使苔丝心碎。
最后是苔丝的旧日恋人艾利克,他在苔丝最困难的时刻给予了她帮助,但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判断和不幸的事件。
《德伯家的苔丝》着重描写了社会的约束与压制,尤其是对女性地位和社会格局的思考。
苔丝的命运既受到社会不公的影响,也受到她自身选择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与命运之间的交织和冲突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爱情、婚姻、阶级固化等主题,突显了作者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质疑。
《德伯家的苔丝》的真实而残酷的描写方式使其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苔丝命运的描绘,托马斯·哈代成功地展现了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交织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充满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复杂的情感揭示了现实的残酷。
它被广泛地赞颂为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
解析哈代的短篇小说_一个富于想象的女人_

作者简介:
李 静(1975—),男,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讲师 自己的幻想世界的爱情, 为了虚设的内疚和自我责备消耗了她年轻的生命。特雷威也是一 个极富幻想的人,在他死前的一封信,写到“: 也许假如我有一个母 亲,或一个姐妹,或一个另一类别的对我温柔体贴的女性朋友,我 会想到继续生活下去。正如你所知道的,我早就梦想着有这样一 个无法得到的人,而她这个难以发现、捉摸不透的女人使我产生灵 感写出了最后一本诗集。只有那个想象的女人,虽然在某些地方 已说过,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直到最后她也没有露面,没有遇见, 没有赢得。”可以说,特雷威的一生都是靠这个幻想的女性形象支 持着。哈代正是用这种夸张而又纯净的手法将人的的精神世界分 析得那样鲜明深刻。
尼采认为,世界的美并不是源于世界本身,而是源于人的“内 在的幻觉世界”。总之,日神精神是另一种非理性的原始冲动,是 趋向幻觉的迫力。从埃拉知道她正住着的房间曾经住的是她所崇 拜的诗人罗伯特·特雷威时,她的幻想就开始了。埃拉在自己的 世界里织就了一张爱情之网,网络了所有与特雷威有关的思绪。 最后,诗人特雷威出了一部诗集,受到《评论杂志》的猛烈攻击,也 许因为感到不被世人所理解,特雷威选择了自杀。埃拉便一直幻 想并不停地自责,假如她向特雷威表明身份,他一定不会那么早地 结束生命。
了“清白”,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社会背景因素 苔丝的悲剧人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 一方面,苔丝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苔丝生活的维多 利亚时代,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世袭道德观念发生冲突, 社会 物质供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急剧深化的年代,维多利亚时 期的自由面纱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道德的伪善面具不撕自破。 男人主宰着社会, 妇女社会地位地下。清教思想统治着人们的灵魂, 禁欲思想盛行。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 的,女性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物,成为被奴役的对象,遭到以男性 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她们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主人 公苔丝不仅忍受农业资本家的经济剥削,还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 但是,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是正当的,因为她是毫无 权利的底层农民,无力自卫。作者试图让苔丝和克莱尔平等:他们 同样在青年时代都“犯过错误”。但是,这个有着先进的文明思想, 一直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资 产阶级虚伪本质,没办法原谅苔丝以前的“过错”,在新婚之夜弃她 而去。苔丝心目中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 而是把 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克莱尔。她因失身而自卑, 即使后来被丈夫抛弃, 她还认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默默忍受。在她的心灵深处, 还残留着 许多封建道德和封建观念,甚至到死都没能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 缚。她的不幸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同情, 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 她 虽然是为了全家人毁了自己的一生,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安抚。克莱 尔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 分子,但他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 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 苔丝。阶级观念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用传统的贞操观 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 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克莱尔身上所体现出 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当时社会的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件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哈代所写的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中,女性处在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上,都明显落后于男性。
然而,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和魅力。
她们有着强烈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她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哈代小说中几位典型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一、巴斯蕾特·艾弗雷特《苔丝·得梅因》中的巴斯蕾特·艾弗雷特,是哈代创作的最为出色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高贵、聪颖、美丽,受到了男主人公安吉尔的热烈追求。
然而,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女性。
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毅然离开了安吉尔,选择跟随自己的爱情和信仰。
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自己的选择,让人钦佩和敬重。
这一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尤为珍贵。
19世纪末的英国,女性处在极度的压制和束缚之中。
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甚至没有自由的行动权。
但是,哈代并不将她们描绘成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被动存在。
相反,他通过笔下的女性形象,表达出了一种属于女性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二、苔丝·得梅因《苔丝·得梅因》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哈代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强烈而自由的灵魂。
她既坚守自己的信仰,又懂得在现实中抵御压力和困境。
她为自己的爱情勇敢地挺身而出,为自己的价值观而奋斗,最终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
苔丝的一生,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
从一个小小的乡村女孩,到成为一个意志坚定、反抗压迫的女性,她的经历和实践,都体现了哈代对女性力量的无比敬意。
正是这种力量,让她成为了19世纪末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三、爱伦娜·霍莉哈代的小说中,不仅有充满坚韧和勇气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些比较脆弱和受到伤害的女性形象。
《扫帚边的人》中的爱伦娜·霍莉,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她漂泊了太久,终于等到了这一刻,自己闪 闪发光,他也闪闪发光,仿佛什么都没有经历, 重回了乡村舞会的那个黄昏,一切都纤尘不染完 美无暇,他们忘记了汹涌的大海,相互融合永不 分开,虽然只有短短六天,但她毕竟重新升华, 回归完美,也永生于完美了。她心满意足,从容 赴死。 • “是应该的,”她喃喃地说。“安琪儿,我 几乎还感到高兴——是的,高兴!我的快乐是不 可能长久的。我太快乐了,我也心满意足了。现 在我不会活到你瞧不起我的时候了!”
为什么以一个纯洁的女人副标题?
• 1 强调苔丝的悲剧是因为她自身的纯洁造成 的。对人心的信任、不甘庸俗的清高、爱 情的纯粹、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过于敏 感的自尊、对邪恶不惜生命的反抗,这些 直接促成她的悲剧。 • 2 反对基督教的赎罪观,具有反宿命主义 的倾向。纯洁的人因为纯洁受罚,无罪的 人因为无罪受罚,哈代以此批判了赎罪说 基于因果报应的道德合理性。
《苔丝》完美主题之真谛
• A 安琪儿可悲的处女情结向我们宣示:人 不可能追求到纤尘不染的爱情, • 1 人必须经受磨难,自我升华。 • B 苔丝致命式的完美个性及悲壮式的结局 暗示我们:只有坚守纯真之心,甚至付出 生命和一生痛苦的代价,才能换取极为短 暂的完美之爱。 • 2 最美的东西必人出生都带有原罪,这个 罪是人类最早的祖先夏娃和亚当在蛇的诱惑下偷 吃了善恶之树上的禁果所犯下的,虽是祖先犯下 的过错,却为子孙后代承受。同样,《苔丝》这 部小说复述了一个祖先犯罪子孙承受的事实。 • 苔丝的先祖曾犯下种种罪恶,其中最耸人听闻的 是奸杀妇女的四马大车事件。而苔丝一生波折重 重,从被亚雷奸污、婚后被丈夫遗弃、流落他乡, 直到被亚雷再俘虏、杀死亚雷、最后被绞死,这 种悲惨的命运,在这部宿命感浓厚的作品中,和 前者处处显现着深密的因果关联。
一个星期
• 星期一那晚我关上我的门, • 心想你满不是我的人, • 此后见不见面都不打紧。 • 星期二那晚我又想到你, • 你的思想 你的心肠 你的面貌, 到底不比平常,有点儿妙! • 星期三那晚我忍不住再想你, • 虽说你我合成一体不太容易, • 但有机会还是尽管凑凑。 • 星期四晚上我思想又换了样, • 我还是喜欢你,我俩不妨亲近 的住,管它是短还是长。 • 星期五那天我感到一阵心震, • 我望着你住的小乡村, • 说来你还是我最亲爱的,我自 认。 • 到了星期六晚上你充满我的思 想, • 整个的你在我的心头发亮, • 女性的哪样美不在你的身上?
纯真的命运
• 苔丝不过是一颗清露,在大海汹涌的波涛间颠沛 流离。宗法社会的衰亡、大机器生产化、农民阶 层破产,这是时代的洪流;家庭的困境、亚雷的 纠缠欺骗、安琪儿的遥遥无期,这是生活的漩涡。 而这一切不过都是象征的表象,从最初的乡村舞 会开始就是,无数的偶然表现的是世俗对人心永 无休止的追捕。没有一种纯真可以在这堕落的世 俗中生存那么长,等待那么久。世俗是强大的, 纯真不过是一种最易夭折的向往。苔丝一生下来, 就已许配给世俗,他的名字就叫亚雷。
• • • •
像只顺风的海鸥冲着海飞, 星期日那晚我简直抓了狂, 还做什么人, 这辈子如果没有了你!
在火车上一次心软
在清早时经过一座教堂, 再过去望见海滨的黄沙, 正午过一处烟黑的村庄, 下午过一座树林、黑橡与赤杨, 最后瞥见了在月台上的她。
她不曾见我,这光艳的妙影, 我自问,“你敢在此下车,为她?” 但我坐在车厢里畴蹰未定, 车轮已经离站开行。顽冥! 假如你曾经下车,为她!
• “威塞克斯”小说 • 1912年哈代在编纂自己的作品全集时,把 他的小说分成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 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 《绿 荫下》 、《苔丝》),后者命名为 “威塞 克斯系列”。 • 主要包括14部长篇小说和5部中短篇小说集。
威塞克斯小说
1、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性格和环 境小说”。这类都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 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所 统称“威塞克斯小说”。 2、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小农破产的悲 惨命运,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 观念的虚伪性。
完美的结局
• 像漂泊在大海上的露珠,在狂潮急流中它已 麻木已浑浊。但一生的期待终于到来,再迟疑便 要错过,于是它重新晶亮起来,劈开迅猛的浪涛, 哪怕粉身碎骨。她终于和他在一起了,这世上只 有他那么纯洁地爱着她,而且相信她跟他同样纯 洁。 • “在她心里他还和过去一样,从肉体到外形 都十全十美。他仍然是她的安廷纳斯,甚至是她 的阿波罗。这一天,在她深情的目光下,他那憔 悴的面容仍然像黎明一样辉煌,丝毫不比她第一 次见到他时逊色。因为在这人世间就只有这张脸 的主人那么纯洁地爱着她,而且相信她跟他同样 纯洁了。”
她的名字
在一本诗人的书页上, 我画着她芳名的字形, 她像是我光艳思想的部分, 曾经灵感那歌吟者的欢欣。 如今我又翻着那张书叶, 诗歌里依旧闪耀着光彩, 但她名字的鲜艳, 却已随着过去的时光消淡。
一个厌世者的墓志铭
太阳往西边落, 我跟着他赛跑, 看谁先赶下地, 到地里去藏好。 那时他赶在我前头; 但胜利还是属于我的—— 因为他还得出现, 而我从此长眠地底。
哲学家诗人的魅力
• 哈代诗歌特点(与传统欧洲抒情诗的区 别): • 富有哲理,思维明晰。 • 理性与深情并重,直达人心深邃处。 • 怀旧感伤、缜密镇定,抒发生命的渺小无 奈。
问题
• 佛家的罪和基督教的罪有何区别? • 在佛教思想中,人的罪都是由自己犯下的也都归 于自己,这正是“六道轮转罪福报应”的思想。 • 而不强调灵魂轮回的基督教却往往追究外在的罪 因。最初的原罪就来自最早的祖先,而世人除了 原罪和自身所犯罪外,也有很多罪是世代沿承的。 苔丝就是一个例子。无论她多么清白无辜,正如 作者所说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却要一生受苦, 承担不属于自己的罪过,这种负罪是原罪观的衍 化。
窥镜
• 我向着镜里端详,思忖, • 镜里反映出我消瘦的身影。 • 我说:“但愿仰上帝的慈 恩, • 使我的心,变成一般的瘦 损!” • 因为枯萎了的心不再感受, • 人们渐次疏淡我的寒冰, • 我自此可以化石似的镇定, • 孤独地,静待最后的安宁。 • 但那不仁善的,磨难我的 光阴, • 消耗了我的身,却留着我 的心: • 鼓动着正午般的狂潮与血 运, • 在昏夜狂撼我消瘦的身影。
• 3 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习俗与法制, 在世间和人性的险恶中表达了对苔丝的深 切同情。
克莱心中为什么不肯原谅苔丝?
• • • • 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贞洁要求; 维护中产阶级体面、门风、地位的思想; 习俗传统带来的损失感羞耻感受欺骗感; 自私幼稚的完美主义观的爱情追求。
3 完美主题小说
完美的追求
• 大自然的女儿,天地的精华,如同折断的 荷叶上的露珠,在人世的汪洋大海上漂泊 再漂泊。世上从没有这样晶莹的心灵,如 此闪闪发光。或许源自内心的孤独,它一 直渴望一个辽远的时刻,一个朦胧的梦想, 那恰似清晨的大海上,和一颗同样晶莹的 露珠相遇,相互融合永不分开。
最初的哀愁
• 乡村舞会的惆怅,远去的黄昏背影,那不 知名的青年不过是天使的白翅,在憧憬的 眼中作短暂的翩跹。但暮色终会降落,笼 罩苔丝的依然是沉重的世俗、不可违逆的 责任、包含邪恶的爱欲。 • 亚雷:淫欲、计谋、掠夺、占有、束缚— —世俗的家庭
哈代故居(图)
位于英国西南荒原多塞特郡
• 3 著名诗人 • 哈代创作的前期和后期,均以写诗著称,1865年 开始写诗,不被赏识既而转向小说,但20世纪后 只写诗歌。 • 4 英国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开辟者。 致力描写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在外部资本主义的 入侵下逐渐毁灭的史诗性主题——威塞克斯小说 • 田园理想—— 田园毁灭的现实(《苔丝》、 《无名的裘德》)
5 赎罪主题小说
• 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完美和爱情主题小说, 它主要是关于宿命和赎罪的,请问: • 1 苔丝背负本不属于她的罪意义何在?仅仅 是赎罪吗? • 2 苔丝的复仇除了追求完美的爱情,还有别 的意义吗? • 3 除了同情苔丝,质疑赎罪观的合理性,作 者究竟要通过这部宿命式的小说告诉我们 什么?
哈代生平
• 1、荒原之子 • 1840年6月2日,托马斯· 哈代出生在英国西南荒原多塞特 郡多切斯特县博克汉普顿村。 • 1862-1867年,哈代在伦敦求学,此外一生基本都在家乡 “隐居”。 • 1928年1月11日,哈代去世,骨灰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 堂“诗人之角”。按照他的遗愿,心脏被安葬在故乡斯廷 斯福德教堂墓地。 • 2、优秀建筑师 • 16岁开始继承父业,拜师学建筑,22岁到伦敦做著名建 筑师布洛姆非尔德的助手。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 会奖。 • 长篇小说《远离尘嚣》(1874)获得成功后,哈代从职 业建筑师变成专业作家。
1 苔丝身上那些极端的不容于世的东西到 底意味着什么? 2 假如苔丝不杀死亚雷,或者一开始就使 用手段挽留克莱,她是否更幸福? 3 假如克莱一开始压迫自己勉强接受苔丝, 他们是否更幸福? 4 什么叫做心与心相互融合的爱,什么叫 做心贴心的爱,什么叫做人靠着人的爱?
• 答案:为了成就完美的爱。 • 苔丝:爱的纯粹和复仇意识 • 她不甘庸俗,不懂得生存,不知道爱情的 手段,不惜用生命去复仇,平静而快乐地 等待死亡,表面上是她把自己推上死路, 但如若其中走偏一步,她都不再是苔丝, 都不可能成就最后那么完美的爱,完美的 人性。她为完美而死,如同殉道,
3 纯洁主题小说:苔丝为什么纯洁?
• • • • •
• • • •
纯洁:有厚度的童真 1对人心的信任 ,不甘庸俗的清高。 (最初对世事的无知以及最后处世的纯真。) 2 爱情的纯粹。 (追求不含丝毫杂质的爱情,宁可因此失去爱情, 这体现在她毫不用伎俩挽回克莱的爱。) 3 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 (对父母家庭对私生子和对朋友的爱。) 4 过于敏感的自尊。(不求助于公婆) 5 对邪恶不惜以生命来反抗。(杀死亚雷。)
哈代在苔丝返乡后借用奥古斯丁的话“你建议走 的路倒是好的,但你却不容许走”公开表示上帝 的荒谬。在《圣经》中,邪淫和通奸都是大罪。 即使苔丝最初的被玷污罪属亚雷,但后来被丈夫 抛弃,被亚雷再纠缠,父亲死去,家庭流落街头, 苔丝仿佛一步步被命运驱使最后沦为通奸罪妇的 事实却不容辩驳。上帝不容许通奸,苔丝却一生 注定了通奸,并且完全被迫。这难道不是对上帝 的极度嘲讽?另外,作者还在本书结尾总结道: “‘正义’得到了伸张。用埃斯库罗斯的话说, 那众神之首结束了他跟苔丝玩的游戏。”——哈 代对宿命表达了深深的质疑和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