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书笔记5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4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4篇《人类简史》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主要介绍了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历史。
那么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本书简述了人类从动物通过不断的进化演变,变成至今食物链最顶端的高级动物(上帝)的过程。
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演绎出人类一步步的变化。
其中,书中有几个观点,比较触动人的思考:1、关于人类体格的进化。
作者把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的体格与农业社会阶段相比较。
由于农业耕作的需要,人类的体型与采集狩猎时期相比相对没有那么健壮及灵敏。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现代的科幻片中的画面,试想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体力等粗重活都由机器人所代劳,繁琐的事情都由计算机来处理。
人类只需开发和创造更多的程序及机器人即可。
由此推导,将来人类的大脑将越来越发达,身体四肢将越来越羸弱。
或许到了后期,人类的存在形式只需要有一个大脑即可了。
2、关于信仰的力量。
人类从单个的个体到群体再到部落到现在变成了国家、社会。
为了维系社会秩序,产生了宗教、制度、法律等,也形成了道德和文化,当然还有信仰。
若信仰缺失,人们就会失去精神上的约束,失去对事物的敬畏之心,而如果思想无限膨胀,就会做出许多伤害自然、伤害他人的事情。
如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酒驾、儿童拐卖以及当街砍杀等现象。
当然,若信仰过分被强调或被利用,也会出现危机,如早前法国遭受的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恐怖袭击等。
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使用得度才能国定家安。
3、关于虚构与想象。
书中有很多的观点都会提到,制度是人虚构出来的、金钱是人虚构出来的、宗教信仰是人虚构出来的其实,除了我们的实体以外,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人虚构出来的,换句话说人类就是生活自己创造出来的想象之中。
而如果这些“虚构”出来的东西都成为了我们共同认可的东西,或者说成为一个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那这些虚构与想象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约束和影响。
但有时人类却为了虚无缥缈的名利追逐,去伤害自然、伤害身边的人,甚至是迷失了自己。
精选人类简史读书笔记5篇范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样一段话:时至今日,这个40亿岁的自然选择系统却面临了一项完全不同的挑战。
在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科学家正在努力改造生物。
他们打破自然选择的法则而丝毫未受处罚,就连生物最基本的原始特征也完全不看在眼里。
诞生于2013年的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运用到定点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简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间的传递。
2016年,我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团队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了人体,中国也成了世界上首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这表明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的临床研究已然拉开了帷幕,而早在其一年之前,来自中山大学的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人类胚胎细胞并将成果发表在Protein& Cell上。
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在婴儿出生之前运用这样一个过程消除严重遗传病基因,可以有良好的治疗效益。
但其他人认为,这样的工作已经跨越了道德界限。
事实上,很多遗传学家也认识到,胚胎基因编辑研究中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和负面的社会影响。
1、胚胎本身已经是一条新生命的开始,而从胚胎中提取实验用干细胞导致胚胎死亡,有亵渎生命的嫌疑。
2、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的基因是可遗传的,这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而且可能造成的结果仍然未知。
3、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如果得以允许对人类全体伦理观念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进而造成倍的甚至成指数级的伤害。
从胚胎基因编辑开始逐步放松底线甚至允许克隆人的研究,将极大损害人类社会的基于伦理关系的稳定性。
中山大学的科研人员本身为了人类福祉而进行胚胎基因编辑实验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不得不反复提醒我们的是,针对胚胎基因编辑的工作已经逼近了人类的道德底线,而我们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评估社会影响等等。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2在看完了《人类简史》之后,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多少人对这个命题进行研究,但却几乎都是站在了某个预设立场,很少有将变量考虑齐全的。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5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5篇《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作者尤瓦尔.赫尔利,1976年生人,以色列历史学家,牛津毕业,希伯来大学做历史学研究,出版《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他本人是历史学家,但是其书中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知识。
书中用几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类从东非一个普通动物发展到目前地球的控制者,地位直追造物神的历史历程。
主要经历了三件事,一是认知革命,从猴子到统治者,二是农业革命,从打猎到帝国,具有了文明,三是科学革命,推动发生骤变。
一、认知革命大概在600万前,猴子作为全部人类祖先出现在地球上,250万前,出现大批人类,包括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匠人、智人等多个人种,人一开始是非常弱势的状态,人最早用石器就是吃骨髓,在各类动物之后吃剩下的,同时人的身体不行,直立行走后骨盆变窄,生育风险很大,人类容易早产,同时需要父母好几年生养。
大概30万前,人类学会用火,森林烧完后,可以食用熟食,原先吃生肉,需要消化很长时间,同时人的用餐时间变短,使得有时间思考、发明工具,大脑开始有营养,脑容量开始增加,也造就了智人走向食物链顶端。
大概7万前,基因突变,智人语言发生巨变,描述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出现复杂的语言,调动更多的人来一起工作,同时部落中发现艺术品,有想象了,开始消灭其他生物,他们从东非出发,跨海,到澳大利亚。
造图腾、造艺术品。
语言和想象力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仅有利益是无法长久的,分肉无法长期,但是有想象力、有图腾后,塑造出神后,原始人战战兢兢,心灵上有依靠,形成以虚构前提形成的组织团体。
这就是认知革命带来意义。
企业,有实体,但是什么是公司,公司不是资产,不是人,公司其实人们虚拟出来,相信有公司存在,对所有人有保障,都相信,如果大家都不相信,没有信誉了,信任不再了,公司就不再,所以人和动物之间的认知,人开始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强大,成为人类的洪水,开始摧毁其他物种。
《人类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人类简史》读后感1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把书看完了。
尤瓦尔赫拉利,从上帝的角度,没有国别民族的区分,没有宗教意识形态的桎梏,从十万年前谈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呼应了当下人们的某些普遍需求和焦虑。
读完《人类简史》,主要有几点感想:1.人类的存在是无数竞争的结果。
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由东非大裂谷出发,在地球发展数万分之一的时代里,占领了生命的高峰,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蓝田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智人消灭。
2.动物行为的动力都是由其基因驱动,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物的神经系统就会悄悄地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种族竞争的本质是物种数量的竞争,计划生育不应该只是减量的计划,也需要增量的计划。
3.三种力量推动全球一体化,金钱、帝国和宗教。
而金钱可能是目前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追求金钱最大化的方式成为大多数政府的选择。
单纯意识形态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挣扎,如伊斯兰的ISIS们。
4.人类社会关系正在变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替代,我们成了相互疏远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对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势不可挡。
5.社会主义在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科学使人获得了神的能力,当基因改造使得长生不老、智力增长成为现实时,人类社会阶层的永久固化将会来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减少这个差异,保证人类万民生物学特征的永续。
《人类简史》读后感2读完《人类简史》这本书感觉不错,分享给大家。
作者通过4部分分析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说了人类的起源,以此告诉人们,人类只是很普通的一种生物。
来源于大自然的基因突变和筛选。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讲述了农业的产生导致智人数量大增,并且导致其他物种减少,人类成为大自然主宰。
并且因为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导致出现阶级。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讲述了金钱的产生,帝国的影响和宗教的本质。
人之初性本恶——《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恶?——《人类简史》读后感人之初,性本恶?——《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一」简单来说,这本书应该还是作者世界观的一个总和,个人感觉对于大学生会有比较大的开悟,还是值得阅读的书籍,但是其实观点上过于泛且散,这也是科普类读物的必然吧。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关于人性。
以前,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丧失了人性。
比如罗翔老师说某些人,读法律读到没有人性了,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在我看来,也是如此,很多人,读书读到没有人性的,包括很多精英或者所谓绝对理性,在考量中,向来是不把人性考虑在内,只作为一个工具,一个数字计入考量,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政治,还有宗教,其实都是人性的部分集合,特别是政治。
政治其实就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人性的抉择,只有这样,才能将绝大多数人聚合在一起,才有所谓的凝聚力。
而保持人性,也是我们与动物,或者书中写到的下一个超级物种,之间最大的差别。
人之初,性本恶?——《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二」如果说有些书适合通过纸质书,而不适合通过电子书阅读,这大概就是其中一本了吧。
虽然书名是简史,但是整个文章思路与常见的历史类书籍不同。
作者的关注点,不是各种文明的碰撞,不是朝代的更替,而是真正的人类进化,如何从处于食物链中层的普通动物,一步步发现到今天这样可以改变自然法则的物种。
这个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更远,远至几百万年前,作者在行文中自带上帝视角。
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解答了人类如何进化至今的问题。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让智人慢慢产生了有别于猿类和其他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语言来沟通,还有虚构的故事和想象的规则,让人类有了文化及传承的雏形。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是人类从游牧型的采集部落慢慢演化成永久固定群落,人类也开始慢慢能驯化其他物种(植物和家禽),慢慢形成大规模合作网络,慢慢产生了文字和阶级。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人类慢慢产生了金钱、帝国和宗教。
第四部分是科学革命,这部分使人类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可以操纵甚至创造的自然资源更多了,全球化进展也得到了飞跃,甚至可以改变原本的自然法则。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人类简史》。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对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一开始就提到了人类的祖先——智人。
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可不止智人这一种人类。
像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等,都和智人一起生活过。
那时候的世界,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舞台,各种人类都在上面演绎着自己的生存故事。
说到智人能够脱颖而出,统治地球,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们会讲故事。
这可不是一般的故事哦,而是那种能把一大群人团结起来的超级故事。
比如说,宗教、国家、金钱,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概念,在当时可都是超级厉害的“故事”。
靠着这些故事,智人们能够大规模地合作,一起去狩猎、种地、打仗。
想象一下,一群智人围坐在篝火旁,听着部落首领讲述着关于神灵的故事,然后大家都深信不疑,觉得自己是在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这种力量,简直太神奇了!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农业革命。
以前我一直觉得,人类从狩猎采集走向农业种植,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但这本书却告诉我,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完全美好的事情。
在农业革命之前,智人们虽然要到处奔波寻找食物,但他们的生活其实挺自由自在的。
每天只要找到足够吃的东西,就可以休息、玩耍。
可一旦开始种地,人们就被固定在了土地上,每天都要辛苦地劳作。
而且,为了种植农作物,还得担心天气、病虫害等等问题。
感觉就像是从自由自在的小鸟,变成了被拴在田地里的老牛。
就拿种植小麦来说吧。
为了种好小麦,人们得先开垦土地,把石头、杂草都清理掉。
然后,要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浇水、施肥。
小麦可娇气了,稍微照顾不好,就长不好。
到了收获的时候,还得赶紧收割,不然一场大雨或者一阵大风,可能就把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
而且,种了小麦还得想着储存,不然冬天就没吃的了。
这一连串的事情,可把人们累得够呛。
我还记得小时候去乡下姥姥家,亲眼目睹了他们种地的辛苦。
姥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田里浇水、除草。
夏天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烤得人都快熟了,姥姥还在地里弯着腰干活。
人类简史书籍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人类简史书籍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人类简史书籍读书笔记范文1现在的我挺喜爱看那种会冲击思维,特殊是转变思索方式的书;小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会诞生呢,假如不是我,是不是会有另外一个人消失在这个世界上,那还会有我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长大了才发觉,这可以算是哲学范畴的思索吧。
这本书亮点许多,当然,也很可能是我本身的学问储备不够,所以才会觉得很新颖,给了我许多启发,假如是一个很有学问储备量的人来看,或许还能发觉其中有失偏颇的地方;至少于现在的我,有许多心得,只想一吐为快。
今日我们在公司上班,是由于大家信任共同的“故事”,对公司文化的认同也好,对制度的遵循也罢,重要的是,大家基本上有共同的目标---赚钱;所以数以万计的人们才能在彼此不熟悉的状况下有序的协同工作;而领导也不断的跟我们说,大家要一起努力,为公司的幻想努力,公司赚钱,个人才有钱途,不断的强化这个“故事”;但其实,这些都是虚构的,不是么?所以我现在很敏感别人对我的“洗脑”,特别敏感;包括传媒,它总是会告知你,你要这样的身材,这样的容貌才会完善,你要吃这个才会健康,你要买这个才会欢乐,类似这样,林林总总;第三、我看到市场自由带来的无限贪欲是如何把我所知道的世界历史如何串起来的;之前看过央视版本的大国崛起,也许了解了一下世界史;第一个大国就海上霸主西班牙;哥伦布就像一个现代的创业者,在游走了多个国家遭到拒绝后,最终劝说伊莎贝尔女王投资了他的船队,我很赞美女王的眼光,同时也很佩服麦哲伦的士气和韧性;可以说女王的投资是相当胜利的,由于哥伦布发觉了新大陆;有了前面的胜利阅历,人们越来越情愿把手上的钱投资给这些船队,等待他们去发觉这个世界其他角落的黄金,矿产,烟草,然后把金银财宝运回国,美梦成真;第四、为什么现在的人如此执着于房子?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需求?从作者叙述人类由采集狩猎者变成农夫的这里,我得到了一些启发;书中原文是这样写的:“远古狩猎采集者的活动范围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
人类简史读后感6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6篇人类简史读后感(1)一直以来我对读书用到的时间不多,也是最近在睡前会用听书软件听听书。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咋一看书名,以为这本书名时很坚持的认为就是所谓的把人类发展始换过一种方法重新写了一遍仅此而己,但翻开书从目录开始就已经吸引了我,让我觉得有阅读下去的兴趣,该书把人类发展分成四部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该书的观点非常独特,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又感觉作者的观点又是那么无懈可击。
如该书讲到史上最大骗局是农业革命,在以前接受到的是农业革命,是改变了人类猿类的生活方式,是文明的进步。
但该书作者觉得农业革命不是人类训服了小麦,是小麦训服了人类,人类种植培育小麦等作物,但农业迫使人永久定居于田地,这改变了生存方式,同时以前人类是迁徒的,现采现吃,现在定居活动空间缩小了,需要考虑未来生活,有忧虑了等等里面还有很多独特观点。
读完本书也有些自己的感悟1、从作者的独特观点挖掘,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相对的这一点在上面农业革命是最大骗局可以体现2、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当人类需求发生变化时,自身需求也在变化,如文字的出现3、共同目标对比起有200多斤的地懒、几百斤的老虎等那时人类应该算是比较弱小的动物,人类强势的是认知与思想,如借用外力,用火烧森林,用石头敲骨髓等。
4、团队力量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个神明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而在一起。
5、文化背影的重要性如原本汽车都没有标致,给每个汽车都贴上标致打造统一文化6、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之所以在大环境下繁衍成地球最大的种族群体主要是有认知与思考,知道怎么去利用辅助工具7、沟通的重要性提到语言是人类发展的进步,种群与种群之间的沟通抵御外来入侵8、心态、专研与求知郑和与波斯下西洋心态是大国与安抚弱国心态,7次下西洋未取得重大成果,而当时的荷兰与西班牙报着求知心专研所以变成后面大国。
人类简史读后感(2)《人类简史》读后感本书以极宏观的角度思考从石器时代人类演化到21世纪的政治和经济革命,作者还特别热衷于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作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5篇西塞罗有句名言: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工作繁忙,但是坚持每天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仅手机版信息就让人应接不暇,看了头昏眼花。
读一本好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学会系统性地认识和思考一些问题,释疑解惑,感知未来。
《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人类发展全过程。
书中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认知革命是指距今7万到3万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
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范围大幅扩张。
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认知革命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人类历史。
农业革命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狩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
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条件。
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出现了商品交换,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王国。
关于农业社会有两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第一,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失败。
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物种的大发展。
这样看来,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是共生的结果。
第二,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是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粮食免于饥饿和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好事。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不得不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无不及。
这样,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
如今,科技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简史》不是简单地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
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这一独特视角,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绝妙之处。
《人类简史》阐述了人类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
想象构建民族、社会和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货币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想象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人类简史》这本书阅读的时间有几个月,这本书给我感受就是全篇重点都很多,接而引发很多考虑。
让我眼前一亮的发出慨叹“哦,原来是这样的。
”中间休息着看了些小说,由于觉得有点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断再想要留下些什么。
但是能总结的太多,真实让我尴尬了一会儿,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强推这本书时,她问了我一个当时朋友向我引荐,我也问过的一个问题“讲的是什么?”,想了想分离朋友给我引荐时的引见“这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书”,答复她“这就是一本历史书、不是故事书所以没有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历史,然后从一种我们平常没有留意的角度论述了这个历史”。
历史留给了我们什么?为什么有些集团、国度衰败了以至消逝?有些还依然在开展?西方的科学是注重采集、调查、实验、数据的整合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我们习气用经历。
这种认知在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了解尤为深入,其实那些让我们觉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后是有无数学者、学术团体的实验,数据研讨整理。
并停止严厉的考证再发表。
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实验、目的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所以运用范围较广。
而我们就是“经历”、“指导说”,做得事也不论总结不总结反正我做了这个事就是有经历了,也不论这个“经历”是对是错。
或者指导说得一切就是谬误。
看人类简史,知现今的人类,智人,不过是人的一个分支。
在六万年前,还有直立人等其他人种。
为说明中国历史悠久,有人喜欢胡扯,将中国大地上发现的人骨化石,如山顶洞人,蓝田人、元谋人,供奉为祖先,殊不知我们是外来户,与原住民是没血缘关系的,或者说,正是智人的到来,使在东亚生活上百万年的直行人消失了。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
智人经几万年分化出诸色人种,人种下又分化出民族,现在的人,作为胜利者的后代,是幸运的,也是有原罪的。
人之初是野蛮的,也是淳朴的,后来树大分叉,各民族都发展出自己的文化,华夏人,在不叫汉族前,和匈奴鲜卑等胡人一样的高大,是北方人种,而且没有宋亡以后汉族的奴性和媚骨。
大家想想,五胡乱华期间,仅存的两百万汉人能将数量更多的胡人赶出中土,不是因野性仍存?经元丶清,汉人没了野性,一个日本人便可管一个县城,几个小分队可押上万战俘上刑场在首都南京,旷世罕见,对外驯良并不妨碍他们对内的狠。
阴险,奴性,是狠的变种。
智人,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狠的,所到之处,生态破坏殆尽。
汉人也不例外,其祖华夏诸部,与北方其他民族是没区别的。
后来有了区别,是因为他不再是游牧民族,专事农耕,生活也更有保障,安居安业,不像原先一样逐水草而居。
生活安定下来,人和气得多,也有时间研究儒学了,但骨子里的阴险,是改不了的。
奴才对主子恭顺的另一面,是执行主子指示对他人的狠劲。
所以,这片土地上,吃人,被吃,几千年!不能歧视其他民族,都一样的,各民族都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汉文化并不高端。
在几千年里,汉人多数时间过得并不比欧洲好,不仅指物质上,其他方面亦如此,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流毒贻误至今,更多表现在民间,专制阴险文化制造人际的隔阂和仇恨。
智人驱赶直立人,当代社会不也到处是歧视和排斥?你我祖先天南海北,现都归化汉族,都信马,井冈山方寸之地,不也分客籍本籍龙争虎斗?人与人是不同的,这不同便是人际仇恨的理由。
你有的我没有,所以满清便抢掠明朝,后来干脆一口吞下,谁叫你富有,这就是罪。
有知识的臭老九没权,大老粗当权,可神气了,把你整得死去活来。
这不只是文革中的景象,现在你去看看国企四大银行那些世家子弟的嘴脸,便知文革还在,几千年如此。
智人,生物界最狠的角色,现在是地球的主人。
中国人、汉人也不可能另类,一样的狠,甚至更毒。
不要指望奇迹,不要指望公道,不要指望教化的作用,汉人文化是阴险加奴性,很低端的。
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弱势者不要梦呓,唯有强大起来,不被吃掉,才是根本,无论民族国家个人,都是这个理,一旦被吃掉,出局,上帝也帮不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
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
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
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
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
进化真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
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
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
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
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
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
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
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
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很早就想写《人类简史》的读后感,不过那时候刚好遇上繁忙期,于是耽搁了一段时间,以至于现在我又重新快速地看了一遍。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我从来没想过的充满想象力的观点,这些有趣的观点成为我把这本厚厚的书看下去的动力,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枯燥无味的专业科普书籍的科普类历史哲学读物。
书的架构非常的简单,按照时间顺序,用严谨专业的文字记录了从有人类出现开始之后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的历史,其中插入一个作者自己关于人类融合趋势的原因的探讨,从金融、帝国、宗教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向所有的读者提出了这本书最终的问题:从7万年前的智人发展到现在,我们人类确实已经逐渐成为这个地球上的主宰,但是人类不断的发展最终我们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我之所以说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历史书,是因为《人类简史》是从人类辛福感的角度去看人类发展史,我们是否因为时代的前进、科学的进步而比以前更幸福?解决历史问题最好的现代方法就是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每一年各种疾病的人数年龄,去判断人类的发展是否使得健康更有保障,然而到底统计什么样的数据可以体现出幸福感呢?这个问题留待科学家们去研究解答,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我甚至把这本书列入哲学的范畴。
书里有提出许多我认为是存在争议的观点,比如到底是我们驯服了水稻还是水稻驯服了我们、正义只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于大自然来说不存在正义、罗伯特奥本海默才是人类和平的英雄。
对于这些观点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