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精选)

合集下载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


.(结果不作近似计算。)
E
D
A
B
C
合作与探究
变题1:如图,直升飞机在长400米的跨江大桥 AB的上方P点处,且A、B、O三点在一条直线 上,在大桥的两端测得飞机的仰角分别为30° 和45 °,求飞机的高度PO .
P
答案: (200 3 200) 米
O
45°
30°
B 400米 A
思想与方法
1、凡是求高(求线段的长)的问题往往可 以借助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如果没有直角 三角形可以设法去构造。
P
C
30° A
45°
200米
O
B
合作与探究
变式题: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
AB左侧P点处,测得大楼的顶部仰角为45°,测
得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的
水平距离.
A
答案: (300 100 3) 米
P 45°
30°
200米 D
O
B
当堂反馈
1.一气球在离地面55米的上空,此时它的仰角为 300 ,则观测器与气球间 的距离是 ( 110米 )
=200米,求塔高AB? 2.有一块三形场地ABC,测得其中AB边长为60米, AC边长50米,∠ABC=30°,试求出这个三角形场 地的面积.
A
4.(孝感中考)如图,两座建筑的水平距离BC为 18米,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a=300,测得C点的

仰 角 β = 600, 则 建 筑 物 CD 的 高 度
条幅DC,小丽同学在点A处,测得条幅顶端D的仰角为30°,再向条幅方
向前进10米后, 又在点B处测得条幅顶端D的仰角为45°,已知测点A、B
和C离地面高度都为2米,求条幅顶端D点距离地面的高度.(计算结果保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仰角俯角问题---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仰角俯角问题---解直角三角形

观察下图,判断哪些是仰视哪些是俯视; 哪个是俯角,哪个是仰角.
从A看B的仰角是:
∠BAC
从B看A的俯角是: ∠FBA 从B看D的俯角是: ∠FBD 从D看B的仰角是: ∠BDE 注意:从哪个点看就从哪个点作水平线,俯角就 是水平线与向下看视线的夹角,仰角就是水平线 与向上看视线的夹角。
例1: 如图一学生要测量校园内一棵水杉树高度, 他站在距水杉树8米的E处,测得树顶的仰角 ∠ACD=30°,已知测角仪的架高CE=1.6米, 求树高AB(精确到0.1米) A
问题探究
• 1、仰角、俯角 • 阅读教材: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 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 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 学生仰视日光灯或俯视桌面 • (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归纳、总结
• 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 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 的夹角叫做俯角
把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根据直角三角形元素(边、角)之间的关系解有关的直角三角形.
A
D1 D
30 °
C1 50
C
45°
B1 B
2、(2011安徽中考)如图,某高速公路建设中 需要确定隧道AB的长度.已知在离地面1500m高 度C处的飞机,测量人员测得正前方A、B两点处 的俯角分别为60°和45°,求隧道AB的长.
甲、乙两楼相距78米,从乙楼底 望甲楼顶的仰角为45º ,从甲楼顶 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º ,则甲楼和 A 乙楼高为? 30º
D
甲 B

45º
?乙
78 C
7.(2006,哈尔滨市)如图,在电线杆上的C处 引位线CE、CF固定电线杆,拉线CE和地面成 60°角,在离电线杆6米的B处安置测角仪,在A 处测得电线杆C处的仰角为30°,已知测角仪AB 高为1.5米,求拉线CE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讲义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讲义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一、知识点讲解1、仰角和俯角的定义: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二、典例分析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仰角、俯角问题例1 一数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河对岸树AB的高,在河岸边选择一点C,从C处测得树梢A的仰角为45°,沿BC方向后退10米到点D,再次测得A的仰角为30°,求树高.(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414,≈1.732)变式练习:1、如图,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在D处用高为1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30°,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00米达到F处,又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60°,则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单位:米)为A、50B、51C、50+1D、101第1题第2题第3题2、如图,从坡顶C处测得地面A、B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如果此时C处的高度CD为150米,且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则AB两点间距离是米。

3、如图,在数学活动课中,小敏为了测量校园内旗杆AB的高度.站在教学楼的C处测得旗杆底端B的俯角为45°,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30°.若旗杆与教学楼的距离为9m,则旗杆AB的高度是m(结果保留根号)4、如图,平台AB高为12m,在B处测得楼房CD顶部点D的仰角为45°,底部点C的俯角为30°,则楼房CD 的高度m(结果保留根号)反馈练习 基础夯实1、如图,某飞机在空中A 处探测到它的正下方地平面上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 =1200m ,从飞机上看地平面 A 、 1200m B 、 1200m C .、 1200m D 、 2400m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2、如图,为测量一棵与地面垂直的树OA 的高度,在距离树的底端30米的B 处,测得树顶A 的仰角∠ABO 为α,、 米B D 的仰角为α,从点A 测得点D 的仰角为β,已知甲、乙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为a ,则甲建筑物的高AB 为 。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与俯角)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与俯角)

六、变式提升、走近中考1学校操场上有一 根旗杆,上面有一根开旗用的绳子(绳子 足够长),王同学拿了一把卷尺,并且向 数学老师借了一把含300的三角板去度量旗 杆的高度。 (2)若王同学分别在点C、点D处将 (1)若王同学将旗杆上绳子拉成仰角 (3)此时他的数学老师来了一看,建 旗杆上绳子分别拉成仰角为600、300, 为600,如图用卷尺量得BC=4米,则 议王同学只准用卷尺去量,你能给王 如图量出CD=8米,你能求出旗杆AB的 旗杆AB的高多少? 同学设计方案完成任务吗? 长吗?
2 (1)
(1)2
八、布置作业 P92习题28.2 第3,4题
.
.
谢谢大家
. .
关适 是 何知 ( 找示 先 系出意 将) 角 当 直 图角 求 来与图 实解 三 的 角 形、 直 角 辅 三 ,边 角 求已, 物决 形 助 角 如时 三 解线 形 果 模 实 知尽 型 来 角可, 际 问 求 , 时 示 转角 、能先形 解画,意化 题 出 添 图画 中 边直 为时 直 加 不出 未 的接 几,
分析:从飞船上能最远直接
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应是视 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
①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所求结论是什么? ②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图形中有 符合解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吗? ③要求的边与已知的边和已知的角有什么关系?应该选择哪一种 三角函数?
• 1、P87例题
如图,⊙O表示地球,点F是 飞船的位置,FQ是⊙O的切线, 切点Q是从飞船观测地球时的 ⌒ 最远点.PQ的长就是地面上P, Q两点间的距离,为计算PQ 的 ⌒ 长需先求出∠POQ(即a)
45
30
解得 x 100 3 100
所以河宽为 (100 3 100)米.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与俯角问题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与俯角问题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A
D xF
30°
C
Ex B
P α β
归纳与提升
P
450
O P
O
45°
B
30°
A C
30°
B
450
45°
O
A
30°60° A
45° 22000米 45°
B
P 45°°
3300°°
202000米
D
O
B
3 450)m.
B
A
4. 两座建筑AB及CD,其地面距离AC为50米,
从AB旳顶点B测得CD旳顶部D旳仰角β=300,
测得其底部C旳俯角a=600, 求两座建筑物AB 及CD旳高.
30° 60°
50米
(第 2 题)
合作与探究
变题2: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旳大楼AB
左侧P点处,测得大楼旳顶部仰角为45°,测得
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旳水
平距离.
A
答案: (300 100 3) 米
P 45°
30°
O
200米 D
B
合作与探究
例2: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旳大楼AB上 方P点处,从大楼旳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旳仰 角为30°和45°,求飞机旳高度PO .
P
答案: (100 3 300) 米
O
=300 1.20
图3019.4.4
2、建筑物BC上有一旗杆AB,由距BC 40m旳D 处观察旗杆顶部A旳仰角为60°,观察底部B旳仰 角为45°,求旗杆旳高度
A
B
D 40 C
1、在山脚C处测得山顶A旳仰角为45°。问 题如下: 1)沿着水平地面对前300米到达D点,在D点 测得山顶A旳仰角为600 , 求山高AB。

24.4.3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课件)九年级数学上册(华东师大版)

24.4.3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课件)九年级数学上册(华东师大版)

即该建筑物 CD 的高度约为 42 m.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回顾
仰角、俯角问题: 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 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 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2.梯形通常分解成矩形和直角三角形来处理.
3.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特殊四边形与三角形来 解决.
DC
tan54o 40 1.3840 55.2m,
∴AB = AC-BC ≈ 55.2-40 = 15.2 (m).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仰角、俯角问题
| 24.4 解直角三角形 第3课时 |
华师版(2012)九年级上册数学
知识回顾
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重要关系式: (1)三边之间的关系 a2 + b2 = c(2 勾股定理)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解:如题图,延长 AE 交 CD 于点 G.设 CG=x m.
在 Rt△ECG 中,∠CEG=45°,则 EG=CG=x m.
在 Rt△ACG 中,
∵∠CAG=30°,tan∠CAG=CAGG,
∴AG= tan
C∠GCAG=
3x m.
∵AG-EG=AE,∴ 3x-x=30,
解得 x=15( 3+1).故 CD=15( 3+1)+1.5≈42(m).
2
部分的面积为 2 cm2(根号保留).
图3
图4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5.建筑物 BC 上有一旗杆 AB,由距 BC 40 m 的 D 处观察旗杆顶部 A 的仰 角为 54°,观察底部 B 的仰角为 45°,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 0.1 m). 解:在等腰 Rt△BCD 中,∠ACD = 90°, BC = DC = 40 m, ∴AC tan ADC DC. 在 Rt△ACD 中 tan ADC AC ,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和俯角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和俯角问题)
角函数求解
计算角度证结果:检 查计算结果是 否满足三角形 内角和为180
度的条件
添加标题
确定已知条件:已知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添加标题
利用正弦定理:sin/ = sinB/b = sinC/c
添加标题
利用余弦定理:cos = (b^2 + c^2 - ^2) / (2bc)
正弦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任意一边的长度等于其对角 的正弦值乘以斜边的长度
余弦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任意两边长度的平方和等于 斜边的平方
正切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任意一边的长度等于其对角 的正切值乘以斜边的长度
余切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任意两边长度的平方差等于 斜边的平方
正割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任意一边的长度等于其对角 的正割值乘以斜边的长度
确保测量工具的 准确性和稳定性
避免在危险区域 进行测量如高空、
高压电等
遵守操作规程确 保人身安全
做好防护措施如 佩戴安全帽、手
套等
及时清理现场避 免杂物影响测量
结果
遇到突发情况及 时停止操作并寻
求帮助
仰角和俯角为0度:此时三角形退化为直线无法求解
仰角和俯角为90度:此时三角形退化为直角三角形可以直接求解
全站仪等
测量误差:注 意测量误差对 仰角和俯角测 量结果的影响
测量环境:注 意测量环境的 影响如温度、 湿度、风速等
测量方法:注 意测量方法的 选择如直接测 量、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测量工具的精度、测量人员的操作水平等
计算误差:计算过程中的舍入误差、公式使用错误等
环境误差: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问题教案
其次,正切函数的应用是一个教学难点。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示例,但仍有学生在计算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正切函数的记忆不够牢固,或者是对角度与正切值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我考虑在下一节课前,设计一些复习活动,如小测验或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
另外,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他们积极讨论,热烈交流,这让我很欣慰。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他们在整理思路和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更加自信、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通过实际情境引入仰角、俯角的概念;
(2)掌握正切函数的定义,并应用于仰角、俯角问题的求解;
(3)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仰角、俯角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建模素养;
2.通过对正切函数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探讨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仰角、俯角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仰角、俯角概念上并没有太大困难,他们对于这些新知识充满了好奇。但在实际应用上,特别是在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和运用正切函数时,部分学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我注意到在案例分析环节,有些学生在确定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时显得犹豫不决。这说明他们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还不够熟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提供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和体会这一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仰角与俯角的基本概念。仰角是我们从水平线向上看时,视线与水平线所形成的角;俯角则是我们从水平线向下看时,视线与水平线所形成的角。它们在测量、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