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28.2.2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配套学案设计:28.2.2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的邻边的对边A A ∠∠28.2.2 应用举例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学习目标】⑴ 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⑵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 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习重点】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学习难点】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导学过程】一、自学提纲: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1)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3)边角之间的关系:tanA=二、合作交流:仰角、俯角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三、教师点拨:例3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球表面350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 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 ,结果精确到0. 1 km)斜边的邻边A A ∠=cos 斜边的对边A A ∠=sin例4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o,看这栋离楼底部的俯角为60o,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四、学生展示:一、课本76页练习第1 、2题五、课堂小结:六、作业设置:课本第78页习题28.2复习巩固第3、4题七、自我反思:本节课我的收获: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若一元二次方程x 2﹣2x+m=0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1B .m≤1C .m >1D .m <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方程的系数结合根的判别式△>0,即可得出关于m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实数m 的取值范围.详解:∵方程2x 2x m 0-+=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2240m =-->,解得:m <1.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牢记“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ABC 中,AD 是中线,BC=8,∠B=∠DAC ,则线段 AC 的长为( )A .3B .2C .6D .4【答案】B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得ABC DAC ~,可得出AC BC DC AC=,可求出AC 的长. 【详解】解:由题意得:∠B=∠DAC ,∠ACB=∠ACD,所以ABC DAC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AC BC DC AC=,又AD 是中线,BC=8,得DC=4,代入可得AC=42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灵活运用相似的性质可得出解答.3.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A .(x +1)(x -1)=x 2-1B .x 2-2x +1=x(x -2)+1C .a 2-b 2=(a +b)(a -b)D .mx +my +nx +ny =m(x +y)+n(x +y)【解析】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A、B、D三个选项均不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故都不是因式分解,只有C选项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故选择C.【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定义,牢记定义是解题关键.4.关于反比例函数y=2x,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它的图象是双曲线B.它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C.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D.若点(a,b)在它的图象上,则点(b,a)也在它的图象上【答案】C【解析】根据反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该函数的图象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详解】A.反比例函数2yx的图像是双曲线,正确;B.k=2>0,图象位于一、三象限,正确;C.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错误;D.∵ab=ba,∴若点(a,b)在它的图像上,则点(b,a)也在它的图像上,故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注意: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只指在同一象限内.5.如图,在Rt△ABC中,∠BAC=90°,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B′C′(点B的对应点是点B′,点C的对应点是点C′,连接CC′.若∠CC′B′=32°,则∠B的大小是( )A.32°B.64°C.77°D.87°【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C=AC′,∵∠CAC′=90°,可知△CA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CC′A=45°.∵∠CC′B′=32°,∴∠C′B′A=∠C′CA+∠CC′B′=45°+32°=77°,∵∠B=∠C′B′A,∴∠B=77°,考点:旋转的性质.6.如图,直线y =kx+b 与y =mx+n 分别交x 轴于点A (﹣1,0),B (4,0),则函数y =(kx+b )(mx+n )中,则不等式()()0kx b mx n ++>的解集为( )A .x >2B .0<x <4C .﹣1<x <4D .x <﹣1 或 x >4【答案】C 【解析】看两函数交点坐标之间的图象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即可.【详解】∵直线y 1=kx+b 与直线y 2=mx+n 分别交x 轴于点A(﹣1,0),B(4,0),∴不等式(kx+b)(mx+n)>0的解集为﹣1<x <4,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本题是借助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两个图象的“交点”是两个函数值大小关系的“分界点”,在“分界点”处函数值的大小发生了改变.7.如图,已知线段AB ,分别以A ,B 为圆心,大于12AB 为半径作弧,连接弧的交点得到直线l ,在直线l 上取一点C ,使得∠CAB =25°,延长AC 至点M ,则∠BCM 的度数为( )A .40°B .50°C .60°D .70°【答案】B 【解析】解:∵由作法可知直线l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AC=BC ,∴∠CAB=∠CBA=25°,∴∠BCM=∠CAB+∠CBA=25°+25°=50°.故选B .8.不等式组123122xx-<⎧⎪⎨+≤⎪⎩的正整数解的个数是()A.5 B.4 C.3 D.2 【答案】C【解析】先解不等式组得到-1<x≤3,再找出此范围内的正整数.【详解】解不等式1-2x<3,得:x>-1,解不等式12x+≤2,得:x≤3,则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3,所以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有1、2、3这3个,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9.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A.24+2πB.16+4πC.16+8πD.16+12π【答案】D【解析】根据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一个半径为2、高为4的圆柱体的纵向一半,据此求解可得.【详解】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2×12•π•22+4×4+12×2π•2×4=12π+16,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视图得出几何体的形状及圆柱体的有关计算.10.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于E,∠CDB=30°,⊙O的半径为3,则弦CD的长为()A.32cm B.3cm C.23cm D.9cm【答案】B【解析】解:∵∠CDB=30°,∴∠COB=60°,又∵OC=3,CD⊥AB于点E,∴3sin6023CE︒==,解得CE=32cm,CD=3cm.故选B.考点:1.垂径定理;2.圆周角定理;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二、填空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11.如图,△ABC中,D、E分别在AB、AC上,DE∥BC,AD:AB=1:3,则△ADE与△ABC的面积之比为______.【答案】1:1.【解析】试题分析:由DE∥BC,可得△ADE∽△A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S△ADE:S△ABC=(AD:AB)2=1:1.考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521x ax-≥⎧⎨-⎩只有四个整数解,则实数a的取值范是______.【答案】-3<a≤-2【解析】分析:求出不等式组中两不等式的解集,根据不等式取解集的方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大小小无解;大小小大取中间的法则表示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由不等式组只有四个整数解,根据解集取出四个整数解,即可得出a的范围.详解:521x ax①②,-≥⎧⎨->⎩由不等式①解得:x a≥;解得:x<2,∴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a x ,≤<由不等式组只有四个整数解,即为1,0,−1,−2,可得出实数a 的范围为3 2.a -<≤-故答案为3 2.a -<≤-点睛: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求不等式的解集,根据不等式组有4个整数解觉得实数a 的取值范围.13.如果53x x y =-,那么x y =______. 【答案】52; 【解析】先对等式进行转换,再求解.【详解】∵53x x y -= ∴3x =5x -5y∴2x =5y∴5.2x y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熟练掌握分式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所示,过y 轴正半轴上的任意一点P ,作x 轴的平行线,分别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 和点B ,若点C 是x 轴上任意一点,连接AC 、BC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答案】1.【解析】设P (0,b ),∵直线APB ∥x 轴,∴A,B两点的纵坐标都为b,而点A在反比例函数y=4x-的图象上,∴当y=b,x=-4b,即A点坐标为(-4b,b),又∵点B在反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上,∴当y=b,x=2b,即B点坐标为(2b,b),∴AB=2b-(-4b)=6b,∴S△ABC=12•AB•OP=12•6b•b=1.15.在数轴上与2-所对应的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答案】2或﹣1【解析】解:当该点在﹣2的右边时,由题意可知:该点所表示的数为2,当该点在﹣2的左边时,由题意可知:该点所表示的数为﹣1.故答案为2或﹣1.点睛:本题考查数轴,涉及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1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AD,∠D=30°,CD=4,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E,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答案】43 3π【解析】连接半径和弦AE,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AEB=90°,继而可得AE和BE的长,所以图中弓形的面积为扇形OBE的面积与△OBE面积的差,因为OA=OB,所以△OBE的面积是△ABE 面积的一半,可得结论.【详解】如图,连接OE、AE,∵AB是⊙O的直径,∴∠AEB=9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4,∠B=∠D=30°,∴AE=1AB=2,2242-3∵OA=OB=OE ,∴∠B=∠OEB=30°,∴∠BOE=120°,∴S 阴影=S 扇形OBE ﹣S △BOE =2120211·36022AE BE π⨯-⨯ =4142233343ππ-⨯⨯=-, 故答案为433π-.【点睛】本题考查了扇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求出扇形OBE 的面积和△ABE 的面积是解本题的关键.17.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1)x 2-4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答案】5m <且1m ≠【解析】试题解析: ∵一元二次方程()21410m x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m−1≠0且△=16−4(m−1)>0,解得m<5且m≠1,∴m 的取值范围为m<5且m≠1.故答案为:m<5且m≠1.点睛: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时:0.∆>18.将三角形纸片(ABC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 落在边AC 上,记为点'B ,折痕为EF ,已知3AB AC ==,4BC =,若以点'B ,F ,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则BF 的长度是______.【答案】127或2【解析】由折叠性质可知B’F=BF,△B’FC与△ABC相似,有两种情况,分别对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设出B’F=BF=x,列出比例式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到结果.【详解】由折叠性质可知B’F=BF,设B’F=BF=x,故CF=4-x当△B’FC∽△ABC,有'B F CFAB BC=,得到方程434x x-=,解得x=127,故BF=127;当△FB’C∽△ABC,有'B F FCAB AC=,得到方程433x x-=,解得x=2,故BF=2;综上BF的长度可以为127或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性质,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对两个相似三角形进行分类讨论.三、解答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19.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且与AB、CD分别交于点E、F.求证:OE=OF.【答案】见解析【解析】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可得OA=OC,易证得△AEO≌△CFO,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OE=OF.【详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AB∥DC,∴∠EAO=∠FCO,在△AEO和△CFO中,EAO FCOOA OCAOE COF ∠=∠⎧⎪=⎨⎪∠=∠⎩∴△AEO≌△CFO(ASA),∴OE=OF.【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属于简单题,熟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20.小李在学习了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之后做了如下思考,请你帮他完成如下问题:他认为该定理有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某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长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应该成立.即如图①,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若AD BD CD ==,求证:90BAC ∠=︒.如图②,已知矩形ABCD ,如果在矩形外存在一点E ,使得AE CE ⊥,求证:BE DE ⊥.(可以直接用第(1)问的结论)在第(2)问的条件下,如果AED ∆恰好是等边三角形,请求出此时矩形的两条邻边AB 与BC 的数量关系. 【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3BC AB =【解析】(1)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出结论; (2)先判断出OE=12AC ,即可得出OE=12BD ,即可得出结论; (3)先判断出△ABE 是底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即可构造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AD=BD , ∴∠B=∠BAD , ∵AD=CD , ∴∠C=∠CAD ,在△ABC 中,∠B+∠C+∠BAC=180°,∴∠B+∠C+∠BAD+∠CAD=∠B+∠C+∠B+∠C=180° ∴∠B+∠C=90°, ∴∠BAC=90°,(2)如图②,连接AC 与BD ,交点为O ,连接OE四边形ABCD 是矩形1122OA OB OC OD AC BD ∴===== AE CE ⊥ 90AEC ∴∠=︒ 12OE AC ∴=12OE BD ∴=90BED ∴∠=︒BE DE ∴⊥(3)如图3,过点B 做BF AE ⊥于点F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90BAD ∠=︒ ADE ∆是等边三角形AE AD BC ∴==,60DAE AED ∠=∠=︒由(2)知,90BED ∠=︒30BAE BEA ∴∠=∠=︒ 2AE AF ∴=在Rt ABF ∆中,30BAE ∠=︒2AB AF ∴=,3AF BF =3AE AB ∴=AE BC =3BC ∴=【点睛】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矩形是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解(1)的关键是判断出∠B=∠BAD ,解(2)的关键是判断出OE=12AC ,解(3)的关键是判断出△ABE 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进而构造直角三角形.21.华联超市准备代销一款运动鞋,每双的成本是170元,为了合理定价,投放市场进行试销.据市场调查,销售单价是200元时,每天的销售量是40双,而销售单价每降低1元,每天就可多售出5双,设每双降低x元(x为正整数),每天的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每双运动鞋的售价定为多少元时,每天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答案】(1)y=﹣5x2+110x+1200;(2) 售价定为189元,利润最大1805元【解析】利润等于(售价﹣成本)×销售量,根据题意列出表达式,借助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大值即可;【详解】(1)y=(200﹣x﹣170)(40+5x)=﹣5x2+110x+1200;(2)y=﹣5x2+110x+1200=﹣5(x﹣11)2+1805,∵抛物线开口向下,∴当x=11时,y有最大值1805,答:售价定为189元,利润最大1805元;【点睛】本题考查实际应用中利润的求法,二次函数的应用;能够根据题意列出合理的表达式是解题的关键.2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汉字,寓意深广.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市某中学举行“汉字听写”比赛,赛后整理参赛学生的成绩,将学生的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但均不完整.请你根据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参加比赛的学生共有____名;在扇形统计图中,m的值为____,表示“D 等级”的扇形的圆心角为____度;组委会决定从本次比赛获得A等级的学生中,选出2名去参加全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已知A等级学生中男生有1名,请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出所选2名学生恰好是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的概率.【答案】(1)20;(2)40,1;(3)23.【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等级为A的人数除以所占的百分比求出总人数;(2)根据D级的人数求得D等级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和m的值;(3)列表得出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数,找出一男一女的情况数,即可求出所求的概率.试题解析:解:(1)根据题意得:3÷15%=20(人),故答案为20;(2)C级所占的百分比为820×100%=40%,表示“D等级”的扇形的圆心角为420×360°=1°;故答案为40、1.(3)列表如下: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有6种,其中恰好是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的情况有4种,则P恰好是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46=23.23.某运动品牌对第一季度A、B两款运动鞋的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两款运动鞋的销售量及总销售额如图6所示.1月份B款运动鞋的销售量是A款的,则1月份B款运动鞋销售了多少双?第一季度这两款运动鞋的销售单价保持不变,求3月份的总销售额(销售额=销售单价×销售量);结合第一季度的销售情况,请你对这两款运动鞋的进货、销售等方面提出一条建议.【答案】(1)1月份B款运动鞋销售了40双;(2)3月份的总销售额为39000元;(3)详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用一月份A款的数量乘以,即可得出一月份B款运动鞋销售量;(2)设A,B 两款运动鞋的销量单价分别为x元,y元,根据图形中给出的数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进行计算即可;(3)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给出的数据,提出合理的建议即可.试题解析:(1)根据题意,用一月份A款的数量乘以:50×=40(双).即一月份B款运动鞋销售了40双;(2)设A,B两款运动鞋的销量单价分别为x元,y元,根据题意得:,解得:.则三月份的总销售额是:400×65+500×26=39000=3.9(万元);(3)从销售量来看,A 款运动鞋销售量逐月增加,比B 款运动鞋销量大,建议多进A 款运动鞋,少进或不进B 款运动鞋. 考点:1.折线统计图;2.条形统计图.24.兴发服装店老板用4500元购进一批某款T 恤衫,由于深受顾客喜爱,很快售完,老板又用4950元购进第二批该款式T 恤衫,所购数量与第一批相同,但每件进价比第一批多了9元.第一批该款式T 恤衫每件进价是多少元?老板以每件120元的价格销售该款式T 恤衫,当第二批T 恤衫售出45时,出现了滞销,于是决定降价促销,若要使第二批的销售利润不低于650元,剩余的T 恤衫每件售价至少要多少元?(利润=售价﹣进价)【答案】(1)第一批T 恤衫每件的进价是90元;(2)剩余的T 恤衫每件售价至少要80元.【解析】(1)设第一批T 恤衫每件进价是x 元,则第二批每件进价是(x+9)元,再根据等量关系:第二批进的件数=第一批进的件数可得方程;(2)设剩余的T 恤衫每件售价y 元,由利润=售价﹣进价,根据第二批的销售利润不低于650元,可列不等式求解.【详解】解:(1)设第一批T 恤衫每件进价是x 元,由题意,得45004950x x 9=+, 解得x=90经检验x=90是分式方程的解,符合题意. 答:第一批T 恤衫每件的进价是90元. (2)设剩余的T 恤衫每件售价y 元.由(1)知,第二批购进495099=50件. 由题意,得120×50×45+y×50×15﹣4950≥650, 解得y≥80.答:剩余的T 恤衫每件售价至少要80元.25.小明对A ,B ,C ,D 四个中小型超市的女工人数进行了统计,并绘制了下面的统计图表,已知A 超市有女工20人.所有超市女工占比统计表 超市 ABCD女工人数占比62.5%62.5%50%75%A超市共有员工多少人?B超市有女工多少人?若从这些女工中随机选出一个,求正好是C超市的概率;现在D超市又招进男、女员工各1人,D超市女工占比还是75%吗?甲同学认为是,乙同学认为不是.你认为谁说的对,并说明理由.【答案】(1)32(人),25(人);(2)13;(3)乙同学,见解析.【解析】(1)用A超市有女工人数除以女工人数占比,可求A超市共有员工多少人;先求出D超市女工所占圆心角度数,进一步得到四个中小型超市的女工人数比,从而求得B超市有女工多少人;(2)先求出C超市有女工人数,进一步得到四个中小型超市共有女工人数,再根据概率的定义即可求解;(3)先求出D超市有女工人数、共有员工多少人,再得到D超市又招进男、女员工各1人,D超市有女工人数、共有员工多少人,再根据概率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解:(1)A超市共有员工:20÷62.5%=32(人),∵360°-80°-100°-120°=60°,∴四个超市女工人数的比为:80:100:120:60=4:5:6:3,∴B超市有女工:20×54=25(人);(2)C超市有女工:20×64=30(人).四个超市共有女工:20×45634+++=90(人).从这些女工中随机选出一个,正好是C超市的概率为3090=13.(3)乙同学.理由:D超市有女工20×34=15(人),共有员工15÷75%=20(人),再招进男、女员工各1人,共有员工22人,其中女工是16人,女工占比为1622=811≠75%.【点睛】本题考查了统计表与扇形统计图的综合,以及概率的知识.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26.如图1,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ABC和DEC重合放置,其中∠C=90°,∠B=∠E=30°.操作发现如图1,固定△ABC ,使△DEC 绕点C 旋转.当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时,填空:线段DE 与AC 的位置关系是 ;②设△BDC 的面积为S 1,△AEC 的面积为S 1.则S 1与S 1的数量关系是 .猜想论证当△DEC 绕点C 旋转到图3所示的位置时,小明猜想(1)中S 1与S 1的数量关系仍然成立,并尝试分别作出了△BDC 和△AEC 中BC ,CE 边上的高,请你证明小明的猜想.拓展探究已知∠ABC=60°,点D 是其角平分线上一点,BD=CD=4,OE ∥AB 交BC 于点E (如图4),若在射线BA 上存在点F ,使S △DCF =S △BDC ,请直接写出相应的BF 的长【答案】解:(1)①DE ∥AC .②12S S =.(1)12S S =仍然成立,证明见解析;(3)3或2. 【解析】(1)①由旋转可知:AC=DC ,∵∠C=90°,∠B=∠DCE=30°,∴∠DAC=∠CDE=20°.∴△ADC 是等边三角形. ∴∠DCA=20°.∴∠DCA=∠CDE=20°.∴DE ∥AC .②过D 作DN ⊥AC 交AC 于点N ,过E 作EM ⊥AC 交AC 延长线于M ,过C 作CF ⊥AB 交AB 于点F .由①可知:△ADC 是等边三角形, DE ∥AC ,∴DN=CF,DN=EM . ∴CF=EM .∵∠C=90°,∠B =30° ∴AB=1AC . 又∵AD=AC ∴BD=AC . ∵1211S CF BD S AC EM 22=⋅=⋅, ∴12S S =.(1)如图,过点D作DM⊥BC于M,过点A作AN⊥CE交EC的延长线于N,∵△DEC是由△ABC绕点C旋转得到,∴BC=CE,AC=CD,∵∠ACN+∠BCN=90°,∠DCM+∠BCN=180°-90°=90°,∴∠ACN=∠DCM,∵在△ACN和△DCM中,ACN DCMCMD NAC CD∠∠⎧⎪∠∠⎨⎪⎩===,∴△ACN≌△DCM(AAS),∴AN=DM,∴△BDC的面积和△AEC的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S1=S1;(3)如图,过点D作DF1∥BE,易求四边形BEDF1是菱形,所以BE=DF1,且BE、DF1上的高相等,此时S△DCF1=S△BDE;过点D作DF1⊥BD,∵∠ABC=20°,F1D∥BE,∴∠F1F1D=∠ABC=20°,∵BF1=DF1,∠F1BD=12∠ABC=30°,∠F1DB=90°,∴∠F1DF1=∠ABC=20°,∴△DF1F1是等边三角形,∴DF1=DF1,过点D作DG⊥BC于G,∵BD=CD,∠ABC=20°,点D是角平分线上一点,∴∠DBC=∠DCB=12×20°=30°,BG=12BC=92,∴3∴∠CDF 1=180°-∠BCD=180°-30°=150°, ∠CDF 1=320°-150°-20°=150°, ∴∠CDF 1=∠CDF 1, ∵在△CDF 1和△CDF 1中,1212DF DF CDF CDF CD CD ⎧⎪∠⎨⎪⎩===, ∴△CDF 1≌△CDF 1(SAS ), ∴点F 1也是所求的点,∵∠ABC=20°,点D 是角平分线上一点,DE ∥AB , ∴∠DBC=∠BDE=∠ABD=12×20°=30°, 又∵BD=33, ∴BE=12×33÷cos30°=3, ∴BF 1=3,BF 1=BF 1+F 1F 1=3+3=2, 故BF 的长为3或2.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如图,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DE,若∠CAE=65°,∠E=70°,且AD⊥BC,∠BAC的度数为().A.60 °B.75°C.85°D.9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知,∠EAC=∠BAD=65°,∠C=∠E=70°.如图,设AD⊥BC于点F.则∠AFB=90°,∴在Rt△ABF中,∠B=90°-∠BAD=25°,∴在△ABC中,∠BAC=180°-∠B-∠C=180°-25°-70°=85°,即∠BAC的度数为85°.故选C.考点: 旋转的性质.2.如图,小明将一张长为20cm,宽为15cm的长方形纸(AE>DE)剪去了一角,量得AB=3cm,CD =4cm,则剪去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A.5cm B.12cm C.16cm D.20cm【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要延长AB、DC相交于F,则BFC构成直角三角形,再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详解】延长AB、DC相交于F,则BFC构成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得:BC 2=(15-3)2+(1-4)2=122+162=400,所以BC=1.则剪去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cm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解答此题要延长AB 、DC 相交于F ,构造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3.若一个凸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 .4B .5C .6D .7 【答案】C【解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 ,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到(n ﹣2)×180°=720°,然后解方程即可.【详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 ,由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n -2)180°=720°.解得n=6.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姜老师给出一个函数表达式,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正确指出了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甲:函数图像经过第一象限;乙:函数图像经过第三象限;丙:在每一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根据他们的描述,姜老师给出的这个函数表达式可能是()A .3y x =B .3y x =C .1y x =-D .2y x【答案】B【解析】y=3x 的图象经过一三象限过原点的直线,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A 错误; y=3x的图象在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故选项B 正确; y=−1x 的图象在二、四象限,故选项C 错误; y=x²的图象是顶点在原点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在一、二象限,故选项D 错误;故选B.5.人的大脑每天能记录大约8 600万条信息,数据8 6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0.86×104B .8.6×102C .8.6×103D .86×102【答案】C【解析】科学记数法就是将一个数字表示成a×10的n 次幂的形式,其中1≤|a|<10,n 表示整数.n 为整数位数减1,即从左边第一位开始,在首位非零的后面加上小数点,再乘以10的n 次幂.【详解】数据8 6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8.6×103 故选C .【点睛】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的方法是(1)确定a :a 是只有一位整数的数;(2)确定n :当原数的绝对值≥10时,n 为正整数,n 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 为负整数,n 的绝对值等于原数中左起第一个非零数前零的个数(含整数位数上的零).6.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0x x k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一次函数 y kx b =+的图象可能是:A .B .C .D .【答案】B【解析】由方程2210x x k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得()4410kb =-+>,解得0kb <,即k b 、异号,当00k b >,<时,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过一三四象限,当00k b <,>时,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过一二四象限,故答案选B.7.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形状、大小、质地完全相同的6个球,其中4个黑球、2个白球,从袋子中一次摸出3个球,下列事件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A .摸出的是3个白球B .摸出的是3个黑球C.摸出的是2个白球、1个黑球D.摸出的是2个黑球、1个白球【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不透明的袋子中总共有2个白球,从袋子中一次摸出3个球都是白球是不可能事件,故选B.8.学校为创建“书香校园”购买了一批图书.已知购买科普类图书花费10000元,购买文学类图书花费9000元,其中科普类图书平均每本的价格比文学类图书平均每本的价格贵5元,且购买科普书的数量比购买文学书的数量少100本.求科普类图书平均每本的价格是多少元?若设科普类图书平均每本的价格是x元,则可列方程为()A.10000x﹣90005x-=100 B.90005x-﹣10000x=100C.100005x-﹣9000x=100 D.9000x﹣100005x-=100【答案】B【解析】直接利用购买科普书的数量比购买文学书的数量少100本得出等式进而得出答案.【详解】科普类图书平均每本的价格是x元,则可列方程为:9000 x5 -﹣10000x=100,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弄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9.某工程队开挖一条480米的隧道,开工后,每天比原计划多挖20米,结果提前4天完成任务,若设原计划每天挖x米,那么求x时所列方程正确的是()A.480480420x x-=-B.480480204x x-=+C.480480420x x-=+D.480480204x x-=-【答案】C【解析】本题的关键描述语是:“提前1天完成任务”;等量关系为:原计划用时−实际用时=1.【详解】解:原计划用时为:480x,实际用时为:48020x+.所列方程为:480480420x x-=+,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列分式方程,分析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如图,在正五边形ABCDE中,连接BE,则∠ABE的度数为( )。
部审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8.2.2 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部审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8.2.2 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2.2节《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仰俯角的概念,学会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仰俯角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掌握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对解直角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仰俯角的概念和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这部分知识。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自主发现和总结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仰俯角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掌握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仰俯角的概念。
2.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总结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黑板、粉笔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关于建筑物高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测量角度来求解建筑物的高度。
2.呈现(10分钟)讲解仰俯角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仰俯角的含义和作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2 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某探险者某天到达如 图所示的点A 处时,他准
B.
备估算出离他的目的地,
海拔为3 500 m的山峰顶点
B处的水平距离.他能想出
一个可行的办法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也行.
新课引入
.. A
1 解与仰俯角有关的问题
新课讲解
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 线上方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 下方的夹角叫做俯角.
根拉线BC和地面成45°角.则两根拉线的总长度为
10 3
3
5
2
m(结果用带根号的数的形式表示).
随堂即练
5.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是广州新电视塔.如图所 示,新电视塔高AB为610米,远处有一栋大楼,某人 在楼底C处测得塔顶B的仰角为45°,在楼顶D处测得 塔顶B的仰角为39°.(tan39°≈0.81) (1) 求大楼与电视塔之间的距离AC;
6. 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上方P点处, 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和45°, 求飞机的高度PO .
答案:飞机的高度PO为
300 100 3 米.
P
30° A
45° 200米
O
B
U
课堂小结
利用仰俯角解 直角三角形
仰角、俯角的概念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 仰角、俯角问题
A
A 30°
60°
D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8.2.2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导学案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车前学校陈道锋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学习目标:1.巩固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和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转化、方程的数学思想,并从这些问题中归纳出常见的基本模型及解题思路.重点:1.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和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转化、方程的数学思想,并从这些问题中归纳出常见的基本模型及解题思路.难点: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和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转化、方程的数学思想,并从这些问题中归纳出常见的基本模型及解题思路.一、知识链接1.什么叫仰角?什么叫俯角?2.填空:(1)sin 30°= ,cos 60°= ,tan 45°= ;(2)sin 45°cos 45°= ,cos 30°cos 60°= ;(2)sin2 15°+cos215°= ,tan 30°tan 60°= .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解与仰俯角有关的问题【典例精析】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分析:我们知道,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是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是俯角,因此,在图中,a=30°,β=60°.在Rt△ABD中,a=30°,AD=120,所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BD的长度;类似地可以求出CD的长度,进而求出BC的长度,即求出这栋楼的高度.练一练建筑物BC上有一旗杆AB,由距BC40m的D处观察旗杆顶部A的仰角为54°,观察底部B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0.1m).【典例精析】如图,小明想测量塔AB的高度.他在D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至C处,测得仰角为6°,小明的身高为1.5 m.那么该塔有多高?(结果精确到1 m),你能帮小明算出该塔有多高吗?分析:由图可知,塔高AB可以分为两部分,上部分AB′可以在Rt△AD′B′和Rt△AC′B′中利用仰角的正切值求出,B′B与D′D相等.练一练如图,直升飞机在长400米的跨江大桥AB的上方P点处,在大桥的两端测得飞机的仰角分别为37°和45 °,求飞机的高度.(结果取整数. 参考数据:sin37°≈0.8,cos37 °≈0.6,tan 37°≈0.75)二、课堂小1.如图,在高出海平面100米的悬崖顶A处,观测海平面上一艘小船B,并测得它的俯角为45°,则船与观测者之间的水平距离BC=_________米.2. 如图,两建筑物AB和CD的水平距离为30米,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为30°,测得C点的俯角为60°,则建筑物CD的高为_____米.3. 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ACD=2°,已知人的高度是1.72米,则树高 (精确到0.1米).4.如图,在电线杆上离地面高度5m的C点处引两根拉线固定电线杆,一根拉线AC和地面成60°角,另一根拉线BC和地面成45°角.则两根拉线的总长度为m(结果用带根号的数的形式表示).5.目前世上最高的电视塔是广州电视塔.如图所示,新电视塔高AB为610米,远处有一栋大楼,某人在楼底C处测得塔顶B的仰角为45°,在楼顶D处测得塔顶B的仰角为39°.(tan39°≈0.81)(1) 求大楼与电视塔之间的距离AC;(2) 求大楼的高度CD(精确到1米).6. 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 上方P 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45°,求飞机的高度PO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上方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下方的夹角叫做俯角.2.(1) 12 12 1 (2) 12 4 (3) 1 1课堂探究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解与仰俯角有关的问题【典例精析】例1 解:如图,a = 30°,β= 60°, AD =120.tan ,tan BD CD a AD AD β==,tan 120tan30BD AD a ∴=⋅=⨯120==tan 120tan 60CD AD β=⋅=⨯120==BC BD CD ∴=+=+277.1(m).=≈答:这栋楼高约为277.1m. 练一练 解:在等腰Rt △BCD 中,∠ACD =90°,BC =DC =40m. 在Rt △ACD 中, tan ∠ADC =DCAC ,∴AC =tan ∠ADC ·DC =tan 54°×40≈55.1(m ), ∴AB =AC - BC =55.1-40=15.1(m ).【典例精析】例2 解:如图,由题意可知,∠AD ′B ′=30°,∠AC ′B ′=60°, D ′C ′=50m.∴ ∠D ′AB ′=60°,∠C ′AB ′=30°,D ′C ′=50m ,设AB ′=x m.tan tan D'B'C'B'D'AB'C'AB'x x ∠=∠=,,tan60tan30D B x C B x ∴''=⋅︒''=⋅︒,,tan60tan3050x x ∴⋅︒-⋅︒=,5043.3(m)tan 60tan 30x ∴==≈︒-︒,43.3 1.544.845(m).AB ∴=+=≈ 练一练 解:作PO ⊥AB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O .设PO =x 米,在Rt △POB 中,∠PBO =45°,OB =PO = x 米.在Rt △POA 中,∠PAB =37°,tan 0.75PO PAB OA==∠,即0.75400x x =+,解得x =1200.故飞机的高度为1200米.当堂检测1. 1002. 米 4. 3⎛+ ⎝5. 解:(1)由题意,AC =AB =610(米).(2)DE =AC =610(米),在Rt △BDE 中,tan ∠BDE =BE DE.故BE =DE tan39°. ∵CD =AE ,∴CD =AB -BE =AB -DE ·tan39°=610-610×tan39°≈116(米).6.解:如图,过点P 作PC ⊥BA 的延长线于点C .则∠PBO =∠CPB =45°,∠CPA =30°,∴PC =BC =200+AC ,tan30°==.200AC AC PC AC+∴AC =(100+PO =BC =(300+米. .【素材积累】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人教版】精选九年级数学下册28.2.2 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学案

的邻边的对边A A ∠∠ 28.2.2 应用举例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学习目标】⑴ 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⑵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 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习重点】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学习难点】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导学过程】一、自学提纲: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1)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3)边角之间的关系:tanA=二、合作交流:仰角、俯角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斜边的邻边A A ∠=cos 斜边的对边A A ∠=sin三、教师点拨:例3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球表面350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结果精确到0. 1 km)例4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o,看这栋离楼底部的俯角为60o,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四、学生展示:一、课本76页练习第1 、2题五、课堂小结:六、作业设置:课本第78页习题28.2复习巩固第3、4题七、自我反思:本节课我的收获:。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与反思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28.2.1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3.能由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学难点】会将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2~P7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利用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1)两锐角互余,即∠A+∠B=90°;(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即a2+b2=c2;(3)边与角关系sin A=cos B=ac,cos A=sin B=bc,tan A=ab,tan B=ba.3.Rt△ABC中,若∠C=90°,sin A=45,AB=10,那么BC=8,tan B=34.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见教材P73例1.【例2】见教材P73例2.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如果a2+b2=c2,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c sin A=a B.b cos B=cC.a tan A=b D.c tan B=b2.在Rt△ABC中,∠C=90°,∠B=30°,BC=6,则AB的长为4 3.3.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ABC中,∠C=90°,b=4,c=8;(2)在Rt△ABC中,∠C=90°,∠A=60°,a=12.解:(1)a43,∠B=30°,∠A=60°.(2)∠B=30°,b=43,c=8 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30°,∠A=45°,AC=122,试求CD的长.【互动探索】过点B作BM⊥FD于点M,求出BM与CM的长度,在△EFD中求出∠EDF=60°,再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答】如题图,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中,∵∠ACB=90°,∠A=45°,AC=122,∴BC=AC=12 2.∵AB∥CF,∴∠BCM=∠CBA=45°,∴BM=BC sin45°=122×22=12,CM=BM=12.在△EFD中,∵∠F=90°,∠E=30°,∴∠EDF=60°∴MD=BMtan 60°=43,∴CD=CM-MD=12-4(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练习!28.2.2应用举例第2课时利用仰角、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圆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2.了解仰角、俯角等有关概念,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仰角和俯角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俯角等有关问题,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合适的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4~P7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2.如图所示,在建筑物AB的底部a米远的C处,测得建筑物的顶端点A的仰角为α,则建筑物AB的高可表示为a tanα米.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所示,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点P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点P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π取3.142,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4例3.【例2】如图,热气球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5例4.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m的建筑物CD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30°(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约是多少?(精确到0.1m,参考数据:2≈1.41,3≈1.73)解:由题易知,∠DAC=∠EDA=30°.∵在Rt△ACD中,CD=21m,∴AC=CDtan 30°=2133=213(m).∵在Rt△BCD中,∠DBC=45°,∴BC=CD=21m,∴AB=AC-BC=213-21≈15.3(m).即河的宽度AB约是15.3m.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某大楼顶部有一旗杆AB,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6米的C、D 两处测得点B和点A的仰角分别是42°和65°,且C、D、E在一条直线上.如果DE=15米,求旗杆AB的长大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42°≈0.67,tan42°≈0.9,sin65°≈0.91,tan65°≈2.1)【互动探索】要求AB,先求出AE与BE→解直角三角形:Rt△ADE、Rt△BCE.【解答】在Rt△ADE中,∵∠ADE=65°,DE=15米,∴tan∠ADE=AE DE,即tan65°=AE15≈2.1,解得AE≈31.5米.在Rt△BCE中,∵∠BCE=42°,CE=CD+DE=6+15=21(米),∴tan∠BCE=BE CE,即tan42°=BE21≈0.9,解得BE≈18.9米.∴AB=AE-BE=31.5-18.9≈13(米).即旗杆AB的长大约是1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Rt△ADE、Rt△BCE,利用AB=AE-BE即可求出答案.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利用坡度、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行问题.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斜坡问题.3.理解坡度i=坡面的铅直高度坡面的水平宽度=坡角的正切值.【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向角、坡度、坡角等有关问题.【教学难点】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6~P7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 反馈】(一)方向角1.方向角是以观察点为中心(方向角的顶点),以正北或正南为始边,旋转到观察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锐角,方向角也称象限角.2.如图,我们说点A 在O 的北偏东30°方向上,点B 在点O 的南偏西45°方向上,或者点B 在点O 的西南方向.(二)坡度、坡角1.坡度通常写成1∶m 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 =h l=tan α. 2.一斜坡的坡角为30°,则它的坡度为1∶ 3.(三)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也就是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直角三角形;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海问题【例1】如图,海中一小岛A ,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 岛南偏西55°的B 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 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向东航行的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的长并与10海里比较→得出结论.【解答】如题图,过点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D.在Rt△ABD中,∵tan∠BAD=BD AD ,∴BD=AD·tan55°.在Rt△ACD中,∵tan∠CAD=CD AD ,∴CD=AD·tan25°.∵BD=BC+CD,∴AD·tan55°=20+AD·tan25°,∴AD=20tan 55°-tan 25°≈20.79(海里).而20.79海里>10海里,∴轮船继续向东行驶,不会遇到触礁危险.【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把条件和问题转化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应先求出点A距BC的最近距离,若大于10海里则无危险,若小于或等于10海里则有危险.(二)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坡度、坡角问题【例2】如图,铁路路基的横断面是四边形ABCD,AD∥BC,路基顶宽BC=9.8m,路基高BE=5.8m,斜坡AB的坡度i=1∶1.6,斜坡CD的坡度i′=1∶2.5,求铁路路基下底宽AD的值(精确到0.1m)与斜坡的坡角α和β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坡度i=1∶1.6和i′=1∶2.5分别转化为正切三角函数→求出AE、DF的长→由AD=AE+EF+DF求出AD的长→利用计算器求得坡角α和β的值.【解答】如题图,过点C作CF⊥AD于点F,则CF=BE,EF=BC,∠A=α,∠D=β.∵BE=5.8m,i=1∶1.6,i′=1∶2.5,∴AE=1.6×5.8=9.28(m),DF=2.5×5.8=14.5(m),∴AD=AE+EF+DF=9.28+9.8+14.5≈33.6(m).由tanα=i=1∶1.6,tanβ=i′=1∶2.5,得α≈32°,β≈22°.即铁路路基下底宽AB为33.6m,斜坡的坡角α和β分别为32°和2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坡度与坡角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将坡度与坡角放入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一般要添加辅助线(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防洪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AC为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则斜坡AB的长为65米.2.“村村通”公路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如图所示,C村村民欲修建一条水泥公路,将C村与区级公路相连.在公路A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60°方向,沿区级公路前进500m,在B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30°方向.为节约资源,要求所修公路长度最短,画出符合条件的公路示意图,并求出公路长度.(结果保留整数)解:如图,过点C作CD⊥AB,垂足落在AB的延长线上,CD即为所修公路,CD的长度即为公路长度.在Rt△ACD中,根据题意,有∠CAD=30°.∵tan∠CAD=CD AD,∴AD=CDtan 30°=3C D.在Rt△CBD中,根据题意,有∠CBD=60°.∵tan∠CBD=CD BD,∴BD=CDtan 60°=33C D.又∵AD-BD=500m,∴3CD-33CD=500,解得CD≈433m.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小明于堤边A处垂钓,河堤AB的坡比为1∶3,坡长为3米,钓竿AC的倾斜角是60°,其长为6米,若钓竿AC与钓鱼线CD的夹角为60°,求浮漂D与河堤下端B之间的距离.【互动探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解直角三角形得AE长→得△CDE是等边三角形,DE=CE=AC+AE→求得BD长.【解答】如图,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交EB于点F,则∠CED=60°.∵AB的坡比为1∶3,∴∠ABE=30°,∴∠BAE =90°.∵AB =3米,∴AE =AB tan ∠ABE =3×33=3(米), ∴BE =2AE =23米.∵∠C =∠CED =60°,∴△CDE 是等边三角形.∵AC =6米,∴DE =CE =AC +AE =(6+3)米,∴BD =DE -BE =6+3-23=(6-3)(米).即浮漂D 与河堤下端B 之间的距离为(6-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既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也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是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坡度与坡角⎩⎨⎧ 坡度的概念→通常写成比的形式坡角的概念→坡度越大,坡面就越陡方向角:指正北、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形 成的角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8.2.2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28.2.2 应用举例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一、情境导入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一】 利用仰角求高度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 处测得她看塔顶C 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 处测得塔顶C 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 、B 两点的距离为41.5m ,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 ,求塔高(结果保留根号).解析:设塔高为x m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 的长,再利用CP PN=tan30°,求出x 的值即可.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 ,塔高x m ,MN ∥AB 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 ,得到△CPM 、△CPN 是直角三角形,则x -(1.6-0.1)PM =tan45°,∵tan45°=1,∴PM =CP =x -1.5.在Rt △CPN 中,CP PN=tan30°,即x -1.5x -1.5+41.5=33,解得x =833+894. 答:塔高为833+894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7题【类型二】 利用俯角求高度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 ,高15米,从A 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 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 点测得D 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部G 点为BC 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CD .解析:根据点G 是BC 的中点,可判断EG 是△ABC 的中位线,求出AB .在Rt △ABC 和Rt △AFD 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 、DF ,继而可求出CD 的长度.解:过点D 作DF ⊥AF 于点F ,∵点G 是BC 的中点,EG ∥AB ,∴EG 是△ABC 的中位线,∴AB =2EG =30m.在Rt △ABC 中,∵∠CAB =30°,∴BC =AB tan ∠BAC =30×33=103m.在Rt △AFD 中,∵AF =BC =103m ,∴FD =AF ·tan β=103×33=10m ,∴CD =AB -FD =30-10=20m. 答:矮建筑物的高为20m.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利用俯角求高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类型三】利用俯角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 ,测量人员在高21m 的建筑物CD 的顶端D 处测得河岸B 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 处的俯角为30°(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 约是多少m(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2≈1.41,3≈1.73)?解析:在Rt △ACD 中,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C 的值,再在Rt △BCD 中,根据∠EDB =45°,求出BC =CD =21m ,最后根据AB =AC -BC ,代值计算即可.解:∵在Rt △ACD 中,CD =21m ,∠DAC =30°,∴AC =CDtan30°=2133=213m.∵在Rt △BCD 中,∠EDB =45°,∴∠DBC =45°,∴BC =CD =21m ,∴AB =AC -BC =213-21≈15.3(m).则河的宽度AB 约是15.3m.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问题加以解决.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3题【类型四】 仰角和俯角的综合某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数学活动中,为了测量某建筑物AB 的高,他们到与建筑物AB 在同一平地且相距12m 的建筑物CD 上的C 处观察,测得此建筑物顶部A 的仰角为30°、底部B 的俯角为45°.求建筑物AB 的高(精确到1m ,可供选用的数据:2≈1.4,3≈1.7).解析:过点C 作AB 的垂线CE ,垂足为E ,根据题意可得出四边形CDBE 是正方形,再由BD =12m 可知BE =CE =12m ,由AE =CE ·tan30°得出AE 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解: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为E,∵CD⊥BD,AB⊥BD,∠ECB=45°,∴四边形CDBE是正方形.∵BD=12m,∴BE=CE=12m,∴AE=CE·tan30°=12×33=43(m),∴AB=43+12≈19(m).答:建筑物AB的高为19m.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仰角、俯角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三、板书设计1.仰角和俯角的概念;2.利用仰角和俯角求高度;3.利用仰角和俯角求不可到达两点之间的距离;4.仰角和俯角的综合.备课时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与反思2022

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2.1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3.能由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学难点】会将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72~P7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利用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1)两锐角互余,即∠A+∠B=90°;(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即a2+b2=c2;(3)边与角关系sin A=cos B=ac,cos A=sin B=bc,tan A=ab,tan B=ba.3.Rt△ABC中,若∠C=90°,sin A=45,AB=10,那么BC=8,tan B=34.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见教材P73例1.【例2】见教材P73例2.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如果a2+b2=c2,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c sin A=a B.b cos B=cC.a tan A=b D.c tan B=b2.在Rt△ABC中,∠C=90°,∠B=30°,BC=6,则AB的长为4 3.3.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ABC中,∠C=90°,b=4,c=8;(2)在Rt△ABC中,∠C=90°,∠A=60°,a=12.解:(1)a=43,∠B=30°,∠A=60°.2)∠B=30°,b=43,c=8 3.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30°,∠A=45°,AC=122,试求CD的长.【互动探索】过点B作BM⊥FD于点M,求出BM与CM的长度,在△EFD中求出∠EDF=60°,再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答】如题图,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ACB=90°,∠A=45°,AC=122,∴BC=AC=12 2.∵AB∥CF,∴∠BCM=∠CBA=45°,∴BM=BC sin 45°=122×22=12,CM=BM=12.在△EFD中,∵∠F=90°,∠E=30°,∴∠EDF=60°,∴MD=BMtan 60°=3,∴CD=CM-MD=12-4 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8.2.2应用举例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圆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2.了解仰角、俯角等有关概念,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仰角和俯角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俯角等有关问题,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合适的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74~P7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2.如图所示,在建筑物AB的底部a米远的C处,测得建筑物的顶端点A的仰角为α,则建筑物AB的高可表示为a tan α米.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所示,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点P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点P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π取3.142,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4例3.【例2】如图,热气球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5例4.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 m的建筑物CD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30°(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约是多少?(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2≈1.41,3≈1.73)解:由题易知,∠DAC=∠EDA=30°.∵在Rt△ACD中,CD=21 m,∴AC=CDtan 30°=2133=213(m).∵在Rt△BCD中,∠DBC=45°,∴BC=CD=21 m,∴AB=AC-BC=213-21≈15.3(m).即河的宽度AB约是15.3 m.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某大楼顶部有一旗杆AB,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6米的C、D 两处测得点B和点A的仰角分别是42°和65°,且C、D、E在一条直线上.如果DE=15米,求旗杆AB的长大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 42°≈0.67,tan 42°≈0.9,sin 65°≈0.91,tan 65°≈2.1)【互动探索】要求AB,先求出AE与BE→解直角三角形:Rt△ADE、Rt△BCE.【解答】在Rt△ADE中,∵∠ADE=65°,DE=15米,∴tan∠ADE=AE DE,即tan 65°=AE15≈2.1,解得AE≈31.5米.在Rt△BCE中,∵∠BCE=42°,CE=CD+DE=6+15=21(米),∴tan∠BCE=BE CE,即tan 42°=BE21≈0.9,解得BE≈18.9米.∴AB=AE-BE=31.5-18.9≈13(米).即旗杆AB的长大约是1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Rt△ADE、Rt△BCE,利用AB=AE-BE即可求出答案.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利用坡度、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行问题.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斜坡问题.3.理解坡度i=坡面的铅直高度坡面的水平宽度=坡角的正切值.【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向角、坡度、坡角等有关问题.【教学难点】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76~P7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 反馈】(一)方向角1.方向角是以观察点为中心(方向角的顶点),以正北或正南为始边,旋转到观察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锐角,方向角也称象限角.2.如图,我们说点A 在O 的北偏东30°方向上,点B 在点O 的南偏西45°方向上,或者点B 在点O 的西南方向.(二)坡度、坡角1.坡度通常写成1∶m 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 =h l=tan α. 2.一斜坡的坡角为30°,则它的坡度为1∶ 3.(三)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也就是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直角三角形;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海问题【例1】如图,海中一小岛A ,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 岛南偏西55°的B 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 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向东航行的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的长并与10海里比较→得出结论.【解答】如题图,过点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D.在Rt△ABD中,∵tan∠BAD=BD AD ,∴BD=AD·tan 55°.在Rt△ACD中,∵tan∠CAD=CD AD ,∴CD=AD·tan 25°.∵BD=BC+CD,∴AD·tan 55°=20+AD·tan 25°,∴AD=20tan 55°-tan 25°≈20.79(海里).而20.79海里>10海里,∴轮船继续向东行驶,不会遇到触礁危险.【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把条件和问题转化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应先求出点A距BC的最近距离,若大于10海里则无危险,若小于或等于10海里则有危险.(二)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坡度、坡角问题【例2】如图,铁路路基的横断面是四边形ABCD,AD∥BC,路基顶宽BC=9.8 m,路基高BE=5.8 m,斜坡AB的坡度i=1∶1.6,斜坡CD的坡度i′=1∶2.5,求铁路路基下底宽AD的值(精确到0.1 m)与斜坡的坡角α和β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坡度i=1∶1.6和i′=1∶2.5分别转化为正切三角函数→求出AE、DF的长→由AD=AE+EF+DF求出AD的长→利用计算器求得坡角α和β的值.【解答】如题图,过点C作CF⊥AD于点F,则CF=BE,EF=BC,∠A=α,∠D=β.∵BE=5.8 m, i=1∶1.6, i′=1∶2.5,∴AE=1.6×5.8=9.28(m),DF=2.5×5.8=14.5(m),∴AD=AE+EF+DF=9.28+9.8+14.5≈33.6(m).由tan α=i=1∶1.6,tan β=i′=1∶2.5,得α≈32°,β≈22°.即铁路路基下底宽AB为33.6 m,斜坡的坡角α和β分别为32°和2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坡度与坡角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将坡度与坡角放入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一般要添加辅助线(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防洪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AC为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则斜坡AB的长为65米.2.“村村通”公路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如图所示,C村村民欲修建一条水泥公路,将C村与区级公路相连.在公路A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60°方向,沿区级公路前进500 m,在B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30°方向.为节约资源,要求所修公路长度最短,画出符合条件的公路示意图,并求出公路长度.(结果保留整数)解:如图,过点C作CD⊥AB,垂足落在AB的延长线上,CD即为所修公路,CD的长度即为公路长度.在Rt△ACD中,根据题意,有∠CAD=30°.∵tan∠CAD=CD AD,∴AD=CDtan 30°=3C D.在Rt△CBD中,根据题意,有∠CBD=60°.∵tan∠CBD=CD BD,∴BD=CDtan 60°=33C D.又∵AD-BD=500 m,∴3CD-33CD=500,解得CD≈433 m.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小明于堤边A处垂钓,河堤AB的坡比为1∶ 3 ,坡长为3米,钓竿AC的倾斜角是60°,其长为6米,若钓竿AC与钓鱼线CD的夹角为60°,求浮漂D与河堤下端B之间的距离.【互动探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解直角三角形得AE长→得△CDE是等边三角形,DE=CE=AC+AE→求得BD长.【解答】如图,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交EB于点F,则∠CED=60°.∵AB的坡比为1∶3,∴∠ABE =30°,∴∠BAE =90°.∵AB =3米,∴AE =AB tan ∠ABE =3×33=3(米), ∴BE =2AE =23米.∵∠C =∠CED =60°,∴△CDE 是等边三角形.∵AC =6米,∴DE =CE =AC +AE =(6+3)米,∴BD =DE -BE =6+3-23=(6-3)(米).即浮漂D 与河堤下端B 之间的距离为(6-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既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也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是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坡度与坡角⎩⎨⎧ 坡度的概念→通常写成比的形式坡角的概念→坡度越大,坡面就越陡方向角:指正北、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形 成的角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 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2.2 应用举例
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 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类型一】利用仰角求高度
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处测得她看塔顶C 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B两点的距离为41.5m,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求塔高(结果保留根号).
解析:设塔高为x m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 的长,再利用CP PN
=tan30°,求出x 的值即可.
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 ,塔高x m ,MN ∥AB 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 ,
得到△CPM 、△CPN 是直角三角形,则x -(1.6-0.1)PM
=tan45°,∵tan45°=1,∴PM =CP =x -1.5.在Rt △CPN 中,CP PN =tan30°,即
x -1.5
x -1.5+41.5=33,解得x =833+894
. 答:塔高为833+894
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7题
【类型二】 利用俯角求高度
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 ,高15米,从A 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 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 点测得D 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部G 点为BC 的中点,求矮建
筑物的高CD.
解析:根据点G是BC的中点,可判断EG是△ABC的中位线,求出AB.在Rt△ABC和Rt△AFD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DF,继而可求出CD的长度.
解:过点D作DF⊥AF于点F,∵点G是BC的中点,EG∥AB,∴EG是△ABC的中位线,∴AB=2EG=30m.在Rt△ABC中,∵∠CAB=
30°,∴BC=AB tan∠BAC=30×
3
3
=103m.在Rt△AFD中,∵AF=
BC=103m,∴FD=AF·tanβ=103×
3
3
=10m,∴CD=AB-FD=
30-10=20m.
答:矮建筑物的高为20m.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利用俯角求高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类型三】利用俯角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m的建筑物CD 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
30°(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约是多少m(精确到
0.1m,参考数据:2≈1.41,3≈
1.73)?
解析:在Rt△ACD中,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C的值,再在Rt△BCD 中,根据∠EDB=45°,求出BC=CD=21m,最后根据AB=AC-BC,代值计算即可.
解:∵在Rt△ACD中,CD=21m,∠DAC=30°,∴AC=
CD
tan30°
=
21
3
3
=213m.∵在Rt△BCD中,∠EDB=45°,∴∠DBC=45°,∴BC =CD=21m,∴AB=AC-BC=213-21≈15.3(m).则河的宽度AB约是15.3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问题加以解决.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四】仰角和俯角的综合
某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数学活动中,为了测量某建筑物AB的高,他们来到与建筑物AB在同一平地且相距12m的建筑物CD 上的C处观察,测得此建筑物顶部A的仰角为30°、底部B的俯角为45°.求建筑物AB的高(精确到1m,可供选用的数据:2≈1.4,
3≈1.7).
解析:过点C 作AB 的垂线CE ,垂足为E ,根据题意可得出四边形CDBE 是正方形,再由BD =12m 可知BE =CE =12m ,由AE =CE ·tan30°得出AE 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过点C 作AB 的垂线,垂足为E ,∵CD ⊥BD ,AB ⊥BD ,∠ECB =45°,∴四边形CDBE 是正方形.∵BD =12m ,∴BE =CE =12m ,∴AE =CE ·tan30°=12×33=43(m),∴AB =43+12≈19(m). 答:建筑物AB 的高为19m.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仰角、俯角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
三、板书设计
1.仰角和俯角的概念;
2.利用仰角和俯角求高度;
3.利用仰角和俯角求不可到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4.仰角和俯角的综合.
备课时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