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解词方法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词语解释方法总结大全

小学语文词语解释方法总结大全

小学语文词语解释方法总结大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和掌握词语的含义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词语解释的准确性和深度,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教学。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用的小学语文词语解释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词语的含义。

一、基础词义解释法基础词义解释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适用于那些常用词语或直观词义的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例句、形象化解释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

例如,对于词语“花”,可以用“植物的花朵”乃至“用来插在花瓶里观赏”的形式进行解释。

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语的含义。

二、构词法解释法构词法解释法是通过分解词语的构成部分来解释其含义。

当学生遇到生词时,可以对词语进行拆分,分别解释各个部分的含义,然后综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

例如,对于词语“爱心”,可以解释为“爱”的心意,“心”指的是内心,表示情感;综合起来就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充满爱意的心情。

通过构词法解释,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词语,并且能够更好地适用到其他类似的词语中。

三、词语搭配解释法词语搭配解释法是通过分析与词语搭配使用的其他词语来解释其含义。

有些词语在搭配使用时,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

例如,词语“红红火火”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兴旺的景象,但如果将它搭配到“脸色”上,就表示一个人因为愤怒或羞红而面红耳赤。

通过掌握词语的常用搭配,学生可以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

四、义项解释法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通过义项解释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这类词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不同的语境及对应的含义来进行解释。

例如,词语“芽”,在植物学领域中表示植物萌发的嫩芽,而在菜品中常用的“黄芽菜”则指的是菜薹。

通过将不同的语境和含义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类词语。

五、引申义解释法有些词语的含义并不是直接可理解的,这就需要通过引申义解释法来进行解释。

引申义指的是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扩展了原有的含义。

小学常用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解释词语应用技巧

小学常用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解释词语应用技巧

小学常用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解释词语应用技巧1.解释关键字法有很多词语,只要解释好关键的那个字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如:“一声不吭”一词,让孩子查阅字典,弄懂“吭”的意思,学生就会明白,哦,原来“一声不吭”一词的意思是“一声不响”的意思。

如:筋疲力尽,只要把“尽”解释清楚,整个词语就不难解释了。

2.词素拆拼法即把表示简称或数字缩语的词语拆开来组词,再合起来。

如“追寻――追赶、寻找;“焦躁”——焦虑、烦躁;“优雅”——优美雅致;“辞职”——辞掉职务;“难免”——难以避免;“恳求”,恳,诚恳;求,请求。

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

幽雅,幽静文雅。

“漫游”一词,漫,随意,不受拘束;游,游玩。

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

“疾驰”,疾,飞快地;驰,奔跑。

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

屏息凝视,抑制呼吸聚神地看。

勘测-勘探和测量。

3.同(近)义换词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近)义词来代替。

例如“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又如“犹如”――好像;“清晰”——非常清楚;“疲惫”,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是非常疲乏。

“沉寂”,近义词是“寂静”或“静寂”,词义则为十分寂静。

立刻-马上;眩目-耀眼等。

但要注意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别。

4.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如“笨拙”-不灵便;“容易”-不困难;“不生疏”——熟悉;“隐藏”——不暴露、不败露;“娴熟”——不生疏;“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

“镇定”是不慌乱;“干燥”就是不潮湿;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5.造句、演示法即通过造句和动作表演来理解词语。

如理解“”只要造个句子就能理解了。

“”做个动作就能理解了。

6.举例法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

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7.语境解释法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

三年级识别文章关键词汇技巧

三年级识别文章关键词汇技巧

三年级识别文章关键词汇技巧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会识别文章中的关键词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技能。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还能提高阅读效率和答题的准确性。

那么,如何才能让小朋友们掌握这一技巧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理解关键词汇的概念在开始学习识别关键词汇之前,我们要先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关键词汇。

关键词汇就是能够表达文章核心意思、概括主要内容的词语。

比如,在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中,“动物”这个词可能就是关键词汇;如果是一篇讲述冒险故事的文章,“冒险”就可能是关键词汇。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可以给他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比如,“今天我去了动物园,看到了很多可爱的动物,有猴子、大象和长颈鹿。

”在这句话中,“动物园”“动物”就是关键词汇。

二、寻找关键词汇的方法1、关注文章的题目很多时候,文章的题目就能直接告诉我们关键词汇是什么。

比如,题目是《美丽的秋天》,那么“秋天”就是关键词汇;题目是《我的好朋友》,“好朋友”就是关键词汇。

所以,在阅读文章之前,先让孩子们看看题目,想一想可能会围绕什么来写。

2、注意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会包含一些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中的词语很可能就是关键词汇。

比如,“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

”这里的“春天”就是关键词汇。

3、找重复出现的词语如果在文章中某个词语反复出现,那么它很有可能就是关键词汇。

比如,在一篇讲述运动会的文章中,“运动会”这个词多次出现,那它就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汇。

4、抓重点句子中的词语重点句子通常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句子中的词语也可能是关键词汇。

比如,“这次考试,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都要归功于我平时的努力学习。

”在这句话中,“考试”“成绩”“提高”“努力学习”都可能是关键词汇。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关键词汇找到关键词汇后,还要让孩子们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些词汇的具体含义。

因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

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三年级

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三年级

在三年级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上下文理解法:通过阅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这是阅读理解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2.查字典:如果是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词,可以直接查字典找到这个词语的含义。

3.定义理解法:通过给定的定义或解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时候,老师或家长会给出定义或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4.类比法:通过比喻或类比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比如,“像鸟一样飞翔”这个短语,可以通过类比来理解“飞翔”的意思。

5.例句理解法:通过查看例句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比如,“他很顽皮,经常在课堂上捣乱”,通过这个例句可以理解“顽皮”的含义。

6.词源法:对于一些来自历史、文化或外来语的词语,可以通过了解其词源来理解其含义。

比如,“沙发”这个词来自英语中的“sofa”,了解其词源可以帮助理解其含义。

7.图像法:对于一些描述具体事物的词语,可以通过看图的方式来理解其含义。

比如,“狮子”这个词,通过看一幅狮子的图片,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其含义。

以上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词语和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解词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解词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解词方法有哪些语文教学中理解词语是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而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更是语文教学中的关注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解词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解词方法(1)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

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2)运用换词法理解词语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有些词则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来进行对比理解。

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

”这句中的“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

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里有“喜出望外”这个词语,联系前文描写的内容:小女孩为了生病的母亲到处去找水,可是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一觉醒来,她发现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

你就不难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预料的事而特别高兴了。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

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

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5)同义词法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告诉学生找这个词的同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同义词是好看,漂亮。

等等。

2小学语文解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新课标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这就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三年级理解词语五种常用方法

三年级理解词语五种常用方法

三年级理解词语五种常用方法
1.上下文理解法:通过前后句子的信息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果在前后句子中提到了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个词语的意思很可能就是与这个信息相关的。

2.词义联想法:将这个词语与已知的词汇联系起来,联想出与
这个词语相关的含义。

例如,如果遇到“星期”这个词语,就可以联想到“周末”、“星期六”、“星期日”等词汇。

3.比较法:通过比较与这个词语相似或相对的词语,以推断出
这个词语的含义。

例如,对于“奶油”的概念不清晰的孩子,可以通过跟“牛奶”、“黄油”等相关词汇做比较,从而理解“奶油”
是一种食品。

4.举例法: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让孩子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例如,遇到“垃圾桶”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在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垃圾桶,以及垃圾桶的作用是什么,从而理解这个词语。

5.解释法:通过简单的解释来让孩子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例如,当遇到“坐标”这个词语时,可以简单地解释“坐标是图形
上某个点的位置”,从而让孩子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小学三年级学生如何运用字词解释

小学三年级学生如何运用字词解释

小学三年级学生如何运用字词解释字词解释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运用字词解释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及其他文章中的生词,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如何选择合适的字词解释方法、如何积累生词、如何运用字词解释进行阅读理解以及如何进行写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选择合适的字词解释方法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字词解释,例如通过查字典、请教老师、询问同学以及利用课本等。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查字典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可以首先尝试请教老师或询问同学,再结合课本上的解释进行理解。

二、积累生词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练习册以及其他相关的课外读物积累生词。

在积累生词时,可以采用记忆卡片法或者编写生词表的方式进行。

记忆卡片法即将生词与解释写在一张卡片上,通过反复复习来记住生词的读音和意思。

编写生词表可以将生词按字母顺序排列,每个词后面写上词义和例句,方便学生查阅和记忆。

三、运用字词解释进行阅读理解在阅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学生可以根据上述的生词解释方法进行理解。

首先可以尝试通过上下文的暗示来推测生词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字词解释进行确认。

在理解生词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和语境的运用,以便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运用字词解释进行写作学生可以运用字词解释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比如,在写作中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可以先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再将生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意积累一些常用的词语和短语,以便在写作时丰富自己的表达。

通过以上的方法,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字词解释,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年级理解词语的七种方法

三年级理解词语的七种方法

1、图画法:利用图画来帮助孩子理解词语,我们可以为每个词语提供一幅图片,让孩子观察、理解。

2、情境法:利用情境理解词语,我们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个场景,然后配以相应的词语,让孩子在场景中体会词语的意义。

3、类比法:利用类比来帮助孩子理解词语,我们可以让孩子寻找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已知词语来让孩子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4、语素解释法:利用语素解释法帮助孩子理解词语,我们可以让孩子分析词语的构成,把音节,投影,形状,发音,意义等做具体的解释,从而使孩子更加理解新词语。

5、运用词典:我们可以使用词典来帮助孩子理解一些复杂的词语。

通过词典,孩子可以快速了解一个词语的拼音,词义,结构,用法等。

6、练习法: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练习来帮助孩子理解词语,比如让孩子把一个词语拆分开,把它的各个音节分开,写出它的拼音,给它一个解释等等。

7、运用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帮助孩子理解词语,比如做一些游戏,把一些词语和行为表演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让孩子更加深刻地理解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解词方法青岛四方小学王雅男中段语文教学时学生语文学习一个关键的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一过渡期,我们要引领孩子从识字逐渐进入学词,进而开始学段学篇,因此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

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1、充分使用工具书,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

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

工具书是学生练习解词最直接的方法,建议充分利用工具书。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

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

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

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

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二)教学生会查“无字词典”,即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

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语言既然是从生活中派生而来的,那么阅读中难解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

理解“波涛汹涌”,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海边看到的壮观景象;理解“连绵不绝”,我们不妨想想曾经游历过的大好河山;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周末商业街上繁华的情景;……3、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在练习解词的初期,由于学生刚升入三年级,我们仍可借助游戏的方法进行解词训练。

例如“你猜我演”的方式,一个表演,一个猜。

通过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表达,让学生对词语多些感官和动觉的领悟。

4、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解词时,我们可能会遇上这种情况,对于一些词语的解释,学生烂熟于心,可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造句的形式来表达词义,一方面将词语解释清楚,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

5、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汉语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单单靠语言来解释显得过于单薄。

特别是富有意境的诗,如果将词语解释的过于直白,反而破坏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成了对特殊语境下词语解释最唯美的方法。

6、分解组合法。

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映衬”,“映”是“映照”,“衬”是“衬托”,合起来就是“映照衬托”。

7、以旧推新法。

有些新词是以几个学过的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推出新词的含义。

如“不时之需”,“不时”,时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之”是“的”,“需”是“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时不时的需要”,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的需要。

8、联系插图课本配备插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甚至是语句的理解。

因此联系插图猜测语义,也是很直接的方法。

在苏教版第五册的练习1中,就有相关训练。

根据对词语的理解找到相应的图片。

9、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词语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在中学段,教师应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对于词语理解的训练,只讲方法也是不全面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通过大量的读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理解词语的方法1、分析综合法。

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3课《燕子》“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

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

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魅力”——魅,传说中的鬼怪;鬼怪惹上了,是无法摆脱的,即“极能吸引人的力量。

” “横切面”——横着切留下的面。

“果然”——然,样子;果真这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安然”——平安的样子;“盎然”——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当然——应当这样;骇然——惊讶的样子……“新闻”——新听来的事;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声色俱厉”——声音脸色都十分严厉。

还有如:心悦诚服——悦,高兴;服,服气、佩服。

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

2.同义换词法。

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2课《第一朵杏花》“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清晰”——非常清楚;第9课《祁黄羊》“举荐”——推荐。

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疲惫”,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是非常疲乏。

“沉寂”,近义词是“寂静”或“静寂”,词义则为十分寂静。

立刻-马上;眩目-耀眼等。

3.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不生疏”——熟悉,“隐藏”——不暴露、不败露;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娴熟”——不生疏;“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

“镇定”是不慌乱。

“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清醒”就是没有昏睡,“干燥”就是不潮湿。

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4.拆拼法。

即把表示简称或数字缩语的词语拆开来组词,再合起来。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焦躁”——焦虑、烦躁;6课《最佳路径》“优雅”——优美雅致;9课《祁黄羊》“辞职”——辞掉职务;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难免”——难以避免;“恳求”,恳,诚恳;求,请求。

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

幽雅,幽静文雅。

“漫游”一词,漫,随意,不受拘束;游,游玩。

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

“疾驰”,疾,飞快地;驰,奔跑。

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

屏息凝视,抑制呼吸聚神地看。

勘测-勘探和测量。

5.重新组合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苹果里的五角星》“循规蹈矩”——循蹈规矩;7课《人类的老师》“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心满意足”——心意满足;13课《第一次抱母亲》“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6.成语一般要分三步解。

一解字意,二解原义,三解比喻或引伸义。

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树桩。

二解本义: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

三解比喻义: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放。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练习2“浅尝辄止”——辄:就。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练习3“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练习4“含辛茹苦”——辛:辣;茹:吃。

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7.就地取材法。

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

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5《穿山甲问路》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

“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蜥蜴是绿的,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13《学棋》中“专心致志”就是“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16《少年王勃》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诗,朗读这段课文“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8.描绘法。

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

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9.比喻法。

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如: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10.语境联系法。

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

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11.说明解释法。

指用简要的文字来说明词语的意思。

对有些成语和名词还需要指明词语的出处、演变过程,现在的意思等,以防望文生义。

如:上腭-口腔的上部,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组织,统称上腭;班门弄斧-古时候某人在巧匠鲁班门前摆弄斧子,现在指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12.举例法。

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

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13.定义法。

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

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只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解词时,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把几种实用的解词方法教给学生拟写此文主要出于三点考虑:第一,无论那种语言,它的语词总是最基本的单位,学习中对词义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学习汉语文也不例外,那么,让学生学会一些实用的解词方法,对学生学习语言是有直接帮助的。

第二,有这样一句流行的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实,这句话有它的片面性,因为,没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鱼”的积累,授“渔”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句话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中学生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

因而,对中学生传授实用的解词方法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第三,现代教育理念反对死记硬背,重视语感,要求揣摩语言,品味语言,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语言实践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每一个语词都按字典辞书去做解释。

所以,看上去带点“模糊”特性的“实用解词方法”有利于学生按新的理念学习语言。

一、拆字法有些合成词的词义就是构成这个词的几个语素意义的综合,先搞清每个语素的意义然后组合起来就有了整个词的含义。

这是先分析再综合的方法。

例如:“文静”可释为“文雅而安静”,“驯良”可释为“和顺善良”,“平展”可释为“平坦而宽阔”,“豪爽”可释为“豪放直爽”,“窥测”可释为“窥探推测”,“十恶不赦”中“十恶”指“不道、不孝、不睦、不义”等十种罪恶,词义为“犯了十种罪的一种就不可避免地要严惩”。

再如:“初犯”、“重犯”、“惯犯”,都指犯罪,区分了“初”(第一次)、“重”(再次)“惯”(习以为常)词义就十分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