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材料作文指导
作文《背影》构思方法指导

作文《背影》构思方法指导段落一,城市的轮廓。
啊,这城市,高楼一幢接一幢,跟个森林似的。
黄昏时候,那灯光就开始慢慢亮起来,跟星星似的点缀在黑暗中。
人们啊,就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的,都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些啥。
我就看到一个哥们儿,独自走着,那背影啊,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有点堵,好像背了一整个世界。
段落二,雨中的车站。
哎呀,这雨下得可真不是时候。
车站里,有个人正忙着收拾行李,伞都顾不上打。
他那背影啊,就像个孤独的小船,在暴风雨里飘摇。
车开走了,人走了,雨还继续下,但那份心情,却留在了原地。
段落三,老家的田间。
老家的田啊,一眼望去金灿灿的,跟画儿似的。
那老农,弯着腰在田里忙活着,汗水都滴到土里了。
他那背影啊,就像一座山,
稳稳地立在那里,看着就让人安心。
虽然岁月不饶人,但那份执着和坚韧,是永远不会变的。
段落四,教室的角落。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翻书的声音和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
那个学生啊,头都不抬一下,专心得不得了。
他那背影啊,看着就让人佩服,那么执着地追求梦想。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背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买橘子的背影,让我们看到了父爱的含蓄与深沉;女作家龙应台眼中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让我们懂得了成长需要放手;火海中逆向前行的消防员的背影,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在你过往的生命中,关于“背影”你有哪些体验和经历?又有何感悟和思考?请以“背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题来源】天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背影从小到大,让我最不忍观望的便是外婆那矮小而又带沧桑的背影!外婆总说她老了。
是啊,你看,岁月已在她的眼角和额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一道道、一条条皱纹在她的脸上刻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明显。
她额头上的三道深深的皱纹像岁月的伤疤,那么明显,有时候看了都让人心里酸酸的,她眼角的皱纹像树枝,也像鱼美丽的尾巴。
外婆每次见到我的时候总会眯起她的小眼睛,直到眯成一条弯弯的线,笑容很甜很甜,皱纹就从舒张的形态向中间收紧,虽然这样,但是依旧感觉不到外婆在渐渐地老去,惟独每次看到外婆的背影,我才有一种锥心的痛——原来外婆真的老了!记得小时候,外婆走路总是健步如飞,她说这样去哪里都可以早去早回,每次我都只能屁颠屁颠地跟在她的背后,时而还得小跑几步才能跟上她的步伐。
每次望着她的背影总是直直的挺立着,笔直的脊梁把衣服撑得很平整,看着她的背影就会让人觉得外婆虽然矮小,但是却是个很能干的女人!可是,等我渐渐长大,有一次跟着外婆去赶集的时候,外婆走在很陡的路上,气喘吁吁,被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我说:“外婆,累了就休息一下吧!”外婆感叹道:“哎,老啦,真是不中用咯!走点坡路也觉得有气无力啊!”但是外婆还是坚持走着,微风吹来,撩起她银白色的头发,飞舞在空中,我走在她的身后,望着她双手叉腰,略微佝偻的背影,摇晃在风中,她蹒跚的步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的样子,突然使我意识到:“原来外婆老了!”看着她沧桑的背影,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背影》的文学价值与作文选材-教案

《背影》的文学价值与作文选材-教案一、引言1.1文学价值概述1.1.1文学价值定义:文学价值是指文学作品在艺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在品质和价值。
1.1.2文学价值体现:通过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来体现。
1.1.3文学价值评价:评价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1.2《背影》简介1.2.1作者介绍: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
1.2.2作品背景:《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1.2.3作品主题:表现了父爱、亲情、成长等主题。
1.3教学目标1.3.1理解《背影》的文学价值。
1.3.2学会从文学作品中选取作文素材。
1.3.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价值分析2.1.1人物塑造:分析《背影》中父亲的形象,以及这一形象对作品主题的凸显作用。
2.1.2情节安排:分析《背影》的情节设置,以及情节对作品主题的支撑作用。
2.1.3语言表达:分析《背影》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作品主题的强化作用。
2.1.4思想内涵:分析《背影》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这些思想内涵对作品主题的深化作用。
2.2作文选材方法2.2.1从生活中选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人瞬间,作为作文素材。
2.2.2从文学作品中选材: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提炼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作为作文素材。
2.2.3创作性选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文素材。
2.2.4选材与主题的关系: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作文主题来选取合适的素材。
2.3教学方法2.3.1讲授法:讲解《背影》的文学价值和作文选材方法。
2.3.2案例分析法:分析《背影》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价值和作文选材。
2.3.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背影》的理解和作文选材心得。
2.3.4实践法:布置作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作文选材方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内容3.1《背影》的文学价值3.1.1父爱主题:分析《背影》中父爱的表现,以及这一主题对读者的启示。
《背影》的情境营造与作文中的场景描写-教案

《背影》的情境营造与作文中的场景描写-教案一、引言1.1背影与情感表达1.1.1描述背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象征,如父爱、孤独、离别等。
1.1.2分析背影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如激发读者的共鸣、强化情感等。
1.1.3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背影描写,如朱自清的《背影》等。
1.1.4强调背影在作文创作中的重要性,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
1.2情境营造与作文教学1.2.1介绍情境营造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增强作文的吸引力、提高表达效果等。
1.2.2分析情境营造的方法和技巧,如细节描写、感官描述等。
1.2.3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情境营造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如环境描写、情感渲染等。
1.2.4强调情境营造对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作用,如丰富作文内容、提高作文质量等。
1.3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1.3.1明确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背影与情境营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等。
1.3.2介绍教学内容,如背影与情境营造的理论知识、作文写作技巧等。
1.3.3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作文创作的关联,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文创作等。
1.3.4说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如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培养写作兴趣等。
二、知识点讲解2.1背影的文学意义2.1.1分析背影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父爱、孤独、离别等。
2.1.2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背影描写,如朱自清的《背影》等。
2.1.3讲解背影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作用,如激发读者的共鸣、强化情感等。
2.1.4强调背影在作文创作中的重要性,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
2.2情境营造的方法与技巧2.2.1介绍情境营造的方法,如细节描写、感官描述等。
2.2.2分析情境营造的技巧,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3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情境营造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如环境描写、情感渲染等。
2.2.4强调情境营造对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作用,如丰富作文内容、提高作文质量等。
2.3背影与情境营造在作文教学中的融合2.3.1讲解背影与情境营造在作文教学中的融合方法,如结合背影描写进行情境营造等。
作文《背影》构思方法指导

作文《背影》构思方法指导《〈背影〉构思方法指导》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作文《背影》的构思方法。
这《背影》啊,可是一篇特别感人的文章,咱们要是能学会它的构思方法,那写起作文来,也能把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首先呢,咱得有一个特别的场景。
就像我上次在火车站看到的一幕。
那是一个超级大的火车站,人来人往的,跟蚂蚁搬家似的。
我正站在那儿等车呢,周围全是拖着大包小包的人,声音嘈杂得很,有小孩的哭闹声,广播里的通知声,还有那些小商贩的叫卖声。
这时候啊,我就看到一对父子。
那老爸呢,看起来得有五十多岁了,头发有点花白,脸上的皱纹一道一道的,就像被岁月用刀刻过似的。
儿子呢,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高高瘦瘦的。
儿子背着个大书包,手里还拿着个手机在那看呢,老爸就背着两个大大的蛇皮袋,那袋子鼓鼓囊囊的,感觉都要把老爸的背给压弯了。
我就好奇啊,忍不住多瞅了几眼。
只见老爸在前面走得有点吃力,但是脚步还挺快的,儿子就在后面慢悠悠地跟着,眼睛都没离开手机。
老爸时不时地回头看一眼儿子,眼神里满是关切,好像生怕儿子走丢了似的。
到了一个楼梯口,老爸把两个蛇皮袋放下来,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
那汗珠啊,豆大一颗,顺着他的脸颊就流下来了,他也顾不上擦,就赶紧对儿子说:“儿子啊,这楼梯有点陡,你小心点啊。
”儿子就“嗯”了一声,还是没抬头。
然后老爸就弯下腰,去提那两个蛇皮袋。
他的手紧紧地抓着袋子的提手,手上的青筋都爆出来了,感觉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才把袋子提起来。
他一步一步地往楼梯上挪,每走一步,身体都摇晃一下,我都担心他会从楼梯上滚下去。
儿子呢,这才把手机收起来,上去搭了把手,但是感觉也是很不情愿的样子。
这个场景啊,就像《背影》里的那种感觉一样。
咱们在构思的时候,就得先找到这样一个独特的场景,这个场景里得有能体现感情的元素。
就像我看到的这对父子,老爸的辛苦付出,儿子的那种有点冷漠的态度,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比,这对比之中就有感情在流动了。
接着呢,咱们要把这个背影刻画细致。
仿写作文教案2《背影》写作指导课--教案

仿《背影》写作指导课【教学目标】1.仿《背影》写作2.让学生在细节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3.仿《背影》抓细节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
【重点】分析《背影》的写作角度,得出写作启示。
【难点】真情实感写作【教学过程】一、导入重温《背影》,本文通过作者的回忆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这故事里既包含父亲对爱的表达和期待,又有儿子爱的理解和延续。
一个不懂爱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的爱是实在的,是微小的,但值得我们去感恩。
文本阅读与分析背影作者: 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背影中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背影中的写作方法有哪些背影中的写作方法有哪些篇一:《背影》写作借鉴《背影》写作借鉴《背影》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写的中心事件是车站告别,作者重点刻画父亲为儿买橘去时的背影,从而反映出父子深情。
至今读来真实感人,已成为经典名篇。
文中许多地方,值得我们中学生写作时借鉴。
文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短短24个字,突出了本文写作的重点“背影”,一个“最”字又突出了“背影”在作者心中印象之深。
开篇点题,决不啰嗦。
这在写作学上叫作开门见山,是老师平常着力提倡的作文开头法。
它的好处是直入主题,简洁明了。
文章第二第三段有点特殊,作者在写车站告别之前,写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丢了,家中光景惨淡的事,看似与中心“背影”无关,实则有侧面烘托的效果,因为就是在这种祸不单行的景况下,父亲对儿子还是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更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同时,也为后文父子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这就为后文写“背影”打好了厚实的基础。
所以说这两段不是闲笔,而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这两段不是文章要写的重点,作者也惜墨如金,讲清就可,两段总共只有162个字。
第四段到第六段写车站送别,集中刻画父亲的背影,写得细致生动,描绘出一个真实感人的父亲形象。
在写法上,主要是运用白描,我们看望父买橘的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
在这白描中,动词的运用极为精当,准确、生动地描绘出父亲过铁道买橘的情景。
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作文《背影》构思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备考:作文《背影》构思方法指导模拟金题回忆过往,你的脑海中会跳出谁的背影?请你以“背影”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引“背影”是中心词,是“感恩”的载体。
“背影”是一个存在;提到“背影”,最有名的当属朱自清的同名散文。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对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
如果从子对父的角度理解,这篇散文也在表达“感恩”的主题。
内容上,“背影”是情感的寄托点,是叙事的引发点。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背影”,而叙述重心则要落在“背影”之外;也就是说,文章不能只见“背影”,不能为“背影”而“背影”。
甚至可以这样说,怎样写“背影”之外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成败。
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样,文中大篇幅写了父亲上下月台为“我”买橘子、叮嘱茶房一路关照等,正是这些细节和铺陈,父亲的“背影”才嵌入读者心中,才产生感人至深的效果。
所以,行文不妨多在“背影”之外用力,多层次、全方位呈现与“感恩”有关的细节、行为,以事件说话,力争让“背影”成为“感恩”的聚焦点和爆发点,那样,主题自会水到渠成。
写法上,“背影”文题为侧面描写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以侧面描写手法写“背影”及其与之有关的人事,顺水推舟,自然而然。
当然,正面描写、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等同样有用武之地。
表达方式上,力图记叙、描写、抒情多种方式综合运用,适当使用修辞手法,讲求结构,力求表达效果立体化。
人称上,用第一人称比较合适,这样更真切,更易于抒情;也可相机灵活运用其他人称。
一、选材定“背影”首先我们要知晓“背影”的意思:通常指人体背面的形象。
然后借助疑问词,明确“谁”在什么场景下或哪些场景下的怎样的“背影”,这个人可以是熟悉的,如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等,也可以是陌生的,如拾荒者、环卫工等,但不能是自己。
①熟悉的人的背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熟悉的亲人背影。
例如:妈妈的背影——帮你背书包、厨房做菜、书房工作……爸爸的背影——走夜路,爸爸走在前面给你照亮;爬山,爸爸给你拨开荆棘,开路;寒风中,爸爸送你上学……②陌生人的背影:清洁工、门卫大爷、交警、好心人等陌生人的背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材料作文指导
背影,随处可见、有的背影众志成城,有的背影形只影单,有的背影鹏程万里,有的背影日薄西山……或许不是每一个背影都令人振奋,也有背影会让人孤寂落寞,感慨万千。
前行者的眼中,从来看不到自己的背影,看到的只是漫漫前路和无限可能,而他们的背影,则是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
背影记载着深情,记录着岁月,承载着梦想,但背影很容易就被人遗忘。
因此,我们应该去发现背影。
分享背影,追寻背影里的故事和情义。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请联系现实,表达自己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那个背影
盛夏时光,许多风景如过眼云烟,唯独那一个背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终于,我拖着拉杆箱再一次,头也不回渐渐地远离了你的视线。
每一次,在火车的鸣笛声中,我们都在用着焦急的目光寻找着彼此的身影。
但,似乎每一次,你的眼神都那么地沉稳而又急躁,而我却是那般的模糊与不安。
也许我知道,每一次的再次相逢都意味这彼此的抱怨会再次升级。
我总是会先在车厢里,找到一个高大却又瘦弱的身躯,那个一直支撑着我们那个小家的高大却而瘦弱的身躯,那个我又爱又恨的高大而瘦弱的--我的爸爸。
靠站了,我总是埋着头,拖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而你却悠闲地走在一旁。
直到我开口说了句:“爸,帮我一下”,你才恍然大悟般轻巧的接过那大包点的东西。
可是,你不知道我还是很累?其实,并不是劳累,是心累。
没一次你都这样。
从西站到军博,还有一段路程,于是我继续驼着,跟着你的背影,努力地穿过一群又一群匆忙的行人。
而你却一点也不顾及我的感受,依旧走在我努力寻找的方向,你给我留下的是无情的背影,然而是你的无情伤了我的有情,所以,我怨,并且越发的怨。
也许就是这样,使得我一直很独立而然而孤独。
挤卡刷,挤人流,挤地铁,你留给我的始终是模糊的却又在熟悉不过的背影。
我也始终记得,我一个人驼着货物般行进在军博地铁的异样!而他们也和我一样,拉着各自的货物,吃力地挤地铁。
而我必须紧跟着你,我一直在加速,我想看看你的正脸是否也有怜惜的眼泪,哪怕是一丝神情!我也就“欣慰”了,你呢?却从不曾缓慢你的脚步,留给我的依然是背影,可怨可恨的背影。
于是,陪你进货时,我从不帮你,而一直以来都是你一个人在凄清的凌晨--酷暑、雪冬,
两点半出门,穿过整个北京市,挤地铁,挤公交,一个人拉着一大堆货物,滑稽地,吃力地穿越人海。
而我紧随其后,纠结着,我决定帮你一把。
那一瞬,你笑了,我哭了,我知道你依然也在怨着我,但你更爱我,只是你,不允许有柔情。
时光是短暂的。
相遇的必然决定了别离的决然。
我还是明白了你的认知:她该独立。
于是,我拖着拉杆箱,一个人,头也不回地走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干所提供的是颇具人文色彩的言论类作文材料。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材料列举各种各样的“背影”,第二段材料“背影”中承载的东西,如“深情”“岁月”“梦想”,由此可知,材料的中心话题是“背影”。
“背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每一个背影,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可能令人振奋,也可能流露出孤寂落寞。
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前行者的背影。
他们的背影,便是历史在他们身上刻下的瘪迹。
找到他们在历史上树立的坐标,在这些背影的守护下成长,在这些背影的引领下启程,便能够走向成功的彼岸。
而留下这些背影的人,则以催人奋进的信念,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
分析这一题目,需要调动思维,于抽象的概念之中发现深刻的思想,表达对生活的独特认识。
具体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①背影中的感动。
一个人的背影,常常是渺小而平凡的,或许承载不起太多重负,但是,千千万万的背影,却共同组成了一首交响诗,回荡在我们身边,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精神力量,给我们留下了真实的感动。
②光辉的生命价值,不论前行者的背影承载着怎样的意义,他们都是一个人在前行的过程当中,留在世界上的真实记录。
当他们留下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时,他们根本顾不上自已的背影,他们心中有的,只是爱、责任和牵挂。
③美好不能被遗忘。
背影如此令人动容,却也很容易被我们忽视遗忘。
留住生命中能够感动我们的背影,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丰盈。
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
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背影”这一话题;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列举历史人物留给我们的“背影”,分析这些“背影”给自己的启发;最后回扣论点并总结全文。
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记叙文的行文结构主要包括时序顺进式(平铺直叙式)、穿插回放式(线索串珠式)、平列展开式(画面组合式)、对比映照式(抑扬褒贬式),如本题可以采取时序顺进式,写某一个人在某一事件中留给自己的“背影”,抒写自己在这一“背影”中感受到的亲情、友情。
素材:
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的父亲,不仅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攀越月台去给自己的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无数人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他们或高大或佝偻的背影。
而在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中,和疏散群众逆向而行的消防战士,更是用自己的背影诠释了“最美逆行”的意义,为所有消防战士的奉献精神写下了注脚。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当他们留下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时,他们根本顾不上自己的背影,他们心中有的,只是爱、责任和牵挂。
一个人的背影,常常是渺小而平凡的。
但是,在每个人的生命经验当中,都一定有不止一个渺小而平凡的背影,给我们留下过真实的感动。
这样的背影,或许属于扛起了整个家庭的父亲母亲,或许属于无私帮助过我们的良师益友,或许属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无名路人,又或许属于激励着我们学习的楷模榜样。
一个普通的背影,或许承载不起太多重负,但是,千千万万的背影,却共同组成了一首交响诗,回荡在我们身边,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精神力量。